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4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翼骑兵采用密集冲锋的战术,常常以一百至二百人的中队为基本作战单位,排成膝盖挨着膝盖的密集两列横队,出众的马术能让他们以密集队形袭步冲锋,骑枪前端挂上矛旗,在冲锋时无数拍打飘扬着的鲜艳小旗在敌人的眼里是一幅既壮丽而又可怕的画面。
长长的骑枪能保证首先将对手刺穿,这样巨大的冲击力给敌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冲锋过后他们再使用刀剑或火器进入混战。那时的翼骑兵不但能纵横西方世界,而且可以轻易击溃来自东方的骑兵,因为翼骑兵作为能发动正规冲锋的骑兵,其速度和机动性却足以与他们比肩,同时比他们武备精良并且拥有火器的支援
赵柽的骠骑兵配备轻甲,装备马刀和火枪,利用‘石墙战术’冲锋,这以翼骑兵的战术原则和编成简直就是如出一辙,如果再给他们每人配发一杆长长的骑枪,那就是翼骑兵的翻版。如果按此编练成军,再与金军的铁浮图相遇时胜利就不一定属于谁了!
其实让赵柽重新捡起长枪这种冷兵器还有一个不得已的原因,他也知道火炮是对付重骑的最有效武器,但是现在后勤上的压力已经压的他喘不过气来。
襄邑的军工作坊逐步北迁后,加上当地招募和掳掠的西夏工匠,赵柽的军工厂已经是拥有万人分工细致,门类齐全的大企业。有了自己的炼铁厂、煤矿、火炮作坊、枪械作坊、刀剑作坊,火药作坊、油料作坊,还有军民兼用的皮革作坊、服装作坊和食品加工作坊等。
现在枪炮这些武器生产基本上已经能够满足忠勇军和克虏军两支部队的需要,这些东西毕竟不是消耗品,一支枪只要保养得当,就能使上几年。可是炮弹、子弹这些消耗品就不行了,点火就炸,那是撒手穷。限于这时的生产工艺和出于安全考虑,火药和弹药的生产全是纯手工制造,现在平均一天能生产火药三千斤,各种子弹两万余发,听着不少,可却不够两军士兵打一个齐射的!
赵柽作为大管家不能不精打细算,除了满足日常训练外,还要进行一定数量的储备以防止意外。如今两军都在扩军,一下新兵增长两倍,这些人都需要用子弹喂,而克虏军还要作战,需要的量更是个不小的数目。种种原因逼的赵柽不得不另辟蹊径,而翼骑兵这种既能打胜仗,又能节约战争成本的做法就成了当下不二的选择(未完待续。)
第九十四章 怎么会
祝大家端午快乐!!!
在我们的印象中,长枪就是一根长长的木杆或是竹竿顶端加个矛尖,讲究点的弄点马尾毛做成枪缨,扛着就能上战场了。其实中国古代骑兵装备的长矛多为马槊,其中就有了很多讲究,槊杆根本就不是步槊用的木杆,而是取上等韧木的主干,剥成蔑然后用油反复浸泡。泡得不再变形,不再开裂,方才完成了第一步。
后边的工序更加繁琐,就不一一详述,如此制造出来的槊,轻、韧、结实。武将可直握了借马力冲锋,也可挥舞起来近战格斗,可整支槊要走上战场要耗时三年,并且成功率仅仅有四成,因此造价高得惊人。如果全部换装,不说时间是否允许,就是这价钱恐怕也让赵柽濒于肉疼死的极限。。 。
好在的是翼骑兵使用的骑枪不那么讲究,方法也简便,选用的木材并不坚硬,就是我们现在常用来制造铅笔的原料――枞木。
枪的制造方法是先把木材制成半个枪体的形状,再将内部挖空,最后把两半胶合起来并涂上漆,整枪的重心处是一个木球,既可以维持平衡,又可以保护握矛的手。枪头用铁打制,但是很小,只有大约三寸长,上面有脊,用长铁条用把枪头固定在枪杆上就算齐活儿。
由于枪杆中空,这些长枪的重量只有五斤左右,但也不能说没有好处,起码如此轻便更容易被骑手掌控,如果还觉得扛着它累,枪的尾部可以套在一个用皮带系在马鞍上的皮套子里携行。真是又简单又实惠。。 。
骑手全速冲锋可以用手中的长枪将一个身着重甲的敌人刺穿,但通常长枪也会被反作用力所击碎。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就只能使用长剑、重军刀和马刀等武器了。这也应了国人公认的老理儿,便宜没好货。这些骑枪都是一次性的消耗品,可枪碎人亡也免了骑手在强大的冲击力下受到伤到自己。可要是一条枪能换一个金军铁浮图这买卖赵柽还是觉得赚大了!
既然想好了说干就干,赵柽拨下专款打造骑枪,改造甲胄,同时个骠骑的训练科目也做出了调整,待基础训练完毕后立刻开始进行骑枪刺杀和冲锋训练。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并不简单,双方都是快速移动的,要将长枪准确的戳进敌人的要害,使其瞬间失去战斗力。自己也要迅速避让敌人失控的战马,抽出马刀进入混战。
做到这些不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掌握好出枪和撒枪的技巧,否则很可能干掉敌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因为巨大的反作用力受伤,胳膊脱臼、扭伤那都是轻的,要是被撞下落马瞬间就会被踩成肉泥!
对于骑枪冲锋训练忠勇军没有搞过,赵柽也没见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好在克虏军中许多人是出身西夏骑兵。他们中有擅长使用长枪的,于是专门成立了个教导队,白天他们组织训练,晚上他们总结经验后。再改进安排第二天的训练,以点带面,然后再全面铺开。一切都在摸索中磕磕绊绊的起步了。
五月初五,德州城外的一条大路上自北十几匹骏马疾驰而来。骑士看服饰便知是契丹人,白色的披风上沾满了灰尘。嘴唇干裂,看样子是长途奔走而来。
“五妹,赶了一夜的路,我们在前边歇下吧!”马上的一位骑士轻勒缰绳,扭脸对身后面蒙白纱的契丹女子说道。
“好吧!”赵信的马也跑的浑身是汗,也该喂食饮水了,看到前边不远的路边有座小山,而德州城也隐约可见,“札勒,咱们在前边土山树林中休息!”
“是,姑娘!”札勒答应一声,加了一鞭,率领几个亲兵先行去察看,余下的人骑马缓行。
“姑娘,这山上南坡埋得都是死人,要不咱们换个地方吧!”等赵信到了山脚,札勒已在山上转了一圈,牵住马说道。
“大哥,如何?”赵信看向大哥萧崇杰征求他的意见道。
“无妨,死人有何可怕,就在那边吧!”萧崇杰无所谓地笑笑道,他奉旨接受征调与金军作战,但是屡战屡败,部族军损失惨重,前些日子他找了个机会领兵悄悄的回到了原州。
见两个主人都不在意,札勒便领着两个亲随在山脚远离墓地的树林选了块平坦的空地,铺上兽皮,摆上水壶干粮让主人打尖休息,留下两个人警戒,他带人牵着马到一旁放牧饮水。
“大哥,这次留守召咱们前往西京商议共抗女真之事你有何看法?”赵信摘下面巾拿起水壶喝了口水道,现在大哥回归,赵信主动让出了节度使之位,自己退居幕后,不再抛头露面。
“那还用说,他必定是要我们出兵相助,共守西京!”萧崇杰喝的是酒却不是水,他撇撇嘴说道。
“那大哥是打算出兵了?”赵信皱了下眉又问道。
“嗯,我们拔里族沉寂的时间太长了,逢此乱世正是我们再次崛起的机会,等我们掌控了西京,迎回皇上,便是中兴大辽的功臣,那时朝中上下谁还是我们的对手!”萧崇杰豪气冲天地说道,好像西京已是他的天下。
“大哥这次去是要争夺西京,那萧察剌岂肯轻易放手!”大哥的野心果然很大,想重新恢复拔里族昔日的荣光,但现在大敌当前不思共同对敌,却想着争权夺利,让她不免忧心忡忡。
“西京是我萧氏家族的天下,萧察剌却不战而降,已经让族人们寒心,据说这次复叛也是因为留守的金将看上了他的小妾,强行索要引起冲突,不得不反。再说皇上对其叛离早就心怀厌恨,如今夏军在奉圣州徘徊不前恐怕就是因为此因,毕竟他们是想让皇上重返西京,而不是想帮一个叛服无常的降臣!”萧崇杰冷笑着说道。
“那萧察剌会不会投靠南京,毕竟那边也是正统!”赵信叹口气说道,大哥是家族长子,他回来后强势入主,排挤二哥,控制了府中大权,他要不是对自己组建的新军颇为忌惮,恐怕他也不会极力拉拢自己,而赵信不想兄弟萧墙,只能从中调和。
“哼,现在大宋数十万大军屯兵边境,其意自明,恐怕南京自顾不暇,哪里派的出援军,再说他登基名不正言不顺,岂能视为正统!”萧崇杰对南京方面根本就没放在心上,冷哼一声说道。
“哦!”赵信点点头,她也听说了此事,想想也对,“大哥,盛仁堂的管事几次催要货款,还是给了吧!”她又想起一事说道。
“那帮奸商,区区那么一点货物居然敢要那么大的价钱,不给!”萧崇杰掌管了府中权力后,便收了财权。
“大哥,这些货是我应了他们的,我们不可失信于人,还是多少给点吧,否则会有麻烦的!”赵信深知自己要的是什么东西,那个价钱真心说价格并不离谱,但大哥以此为借口要挟自己,让他十分不舒服。
“他们一帮宋国奸商,我就是一文钱不给他们,能耐我何,他不来原州,自有其他人来,惹毛了我全宰了他们!”萧崇杰浑不在意地说道。
“大哥万万不可,切不可杀人,否则咱们原州会惹上天大的麻烦!”赵信作为府中的老人,岂不知道王爷的脾气,欠钱不给,他可能还能容忍,要是杀了人,他非得找回来不可,哪怕是再搭上几条人命!
“行、行,看在妹妹的面子上,我就给他们一半打发他们走,老二过去不知道从中得了他们多少好处!”萧崇杰见妹妹说的郑重,不像说着玩儿,不耐烦的说道。
“大哥不要胡乱猜忌,二哥做事一向谨慎公正,绝不会从中做手脚的!”赵信眉头皱的更紧,大哥怎么会变成这样呢?话不投机,赵信便不再多言,一切只能到西京后见机行事,兄妹两个都默默的吃着东西,各想心事,谁也不再吭声。
“阿卜,那边是什么人?”赵信突然感到身后有人窥视,猛地回头只见林子中人影一闪便不见了,她急忙问道。
“姑娘不妨事,是那边有人祭奠,看咱们在此打尖并无恶意就离开了!”在一旁警戒的阿卜说道。
“嗯!”赵信点点头挂上了面巾,但心中依然不安,那人的目光犀利,带着强烈的杀气,明显不是常人,那他们祭奠的是谁,他们又是何人呢?
“五妹,你是不是在躲避什么人,脸上总是挂着面巾!”萧崇杰吃力的嚼着肉干,看着小妹谨慎的样子轻笑道。
“没有什么,只是习惯罢了!”赵信心不在焉地回答道,她觉心中忐忑,好像有谁在身侧。
“兄弟们,我来看你们来了,给你们带来了粽子,还有咱们府中产的酒”
“他怎么会出现在这里,难道是他要亲自出手了!”听到树林那边传来的说话声,赵信心猛的一跳,脸色大变,不禁惊讶出声!(未完待续。)
第九十五章 感情
今日是五月端午,辽国人同样过这个节日,但是内容却不禁相同,他们在吸收中原地区和其他民族的端午风俗,并按本民族的习俗加以革新而成的。辽国是没有粽子吃的,也没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