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老板-第3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房玄龄点了点头,补充道,“苏横波也算是我的同僚了,实在不知他如何得罪了陛下,若不是三个月前听说他攻破高丽王城的消息,我几乎已忘了他。。。。。。原本我还以为这只是流言而已的,可后来又听说他与罗艺联合起来大破高开道并进军辽东城的消息。。。。。”
这个时代没有电话,交通工具也并不发达,房玄龄能够知道的消息都是一个月前的了。
若不是有心人,即便是一个月前的消息,怕是也难以得到。
消息瞬息万变,如果房玄龄知道几天前的消息,一定会面红耳赤的。
苏游和罗艺联合起来大破高开道的消息,显然也瞒不过李世民,此时听了房玄龄之语后,他也摇了摇头道,“苏横波的野心不会只是割据一方的,但他与罗艺联合起来大破高开道而后平分他的地盘却让人看不懂;苏横波如今若是蛰伏于辽东,将失去争霸天下的最好时机。”
“所以我说看不明白河北的形势啊。我听说魏刀儿和窦建德结成了对付罗艺的联盟,难道苏横波是想渔翁得利趁势收编罗艺吗?希望他们现在还在对峙。”房玄龄无奈地摇了摇头,河北的局势实在太过模糊。
窦建德的几十万军可以被杨义臣的十万军消灭,窦建德同样可以以几千士卒大破薛世雄的三万大军,而罗艺和苏游的联军能有多少?他们照样灭了高开道。。。。。
魏刀儿和窦建德的联军能否战胜幽州军呢?苏游什么时候才会从辽东南下,对幽州横插一脚?
每一个疑问,都不是那么好回答的,房玄龄想着这些问题时,已没有了刚才的自信,他的脸上甚至出现了少许愧色。
这一席话给李世民的感觉就是,——必须得尽快招降罗艺了,但要招降罗艺就必须拿下长安!
对于河北的归宿,李世民没法推演,只得笑问道,“那江南呢?”
“至于江南嘛,那已经没有什么悬念,杜伏威、李子通、林士弘、张安善之流均为盗匪,只能说称霸一方的枭雄。萧铣有梁朝后裔的身份,如今据荆襄之地,沿江东扫、铲除群盗不过是时日问题。”
李世民不由得一激灵,与其他人一样,他此前最看好的江南势力一直是杜伏威,因为他起事的时间很早,而且长期与朝廷作战,杜伏威的名字早就让他的耳朵听起了老茧。
可经过房玄龄这么一分析,李世民当即失声道,“萧铣的势力的确扩张得很快,不过他们现在想要与林士弘杜伏威等人争锋还有些难度,可若是让他占据蜀中的话。。。。。。”
房玄龄点了点头,“如果咱们能先一步抢占蜀中,萧铣也就不足为虑了;若是让他得到蜀中的话,唐公想要对外扩张就难了。。。。。。”
李世民自然没有不同意见,关中之地不小,但相对于整个中原来说真的不算什么。
如果窦建德或是苏游占据了河北,李唐想要越过太行山向东方扩张显然是不可能的;若是无法占据蜀中,关中的门户只有萧关和潼关了,但从这出来所要面对的就是李密久攻不下的东都!
想到李密,李世民不由继续问道,“李密雄才大略,如今瓦岗军号称百万之众,先生怎么不说及他?”
“刚才我也说了,这天下依然是门阀和士族的天下,若李密不能入东都,那这天下就跟他没半分关系。瓦岗军虽众,可他们不过是为了一口饭而坚持罢了,到时候粮仓中的粮食吃完,他们自然而然就散了。。。。。。更何况,李密现在的形势也并不乐观。”
李世民笑了笑,“先生说的是李密接下来要面对的敌人吧?说起来我们还真该感谢李密,若不是有李密这个拦路虎,需要面对宇文化及大军的就是我们了,希望李密与他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才好。”
“宇文化及有十余万精兵,但没有粮食;李密有粮食,但首鼠两端,只能以静制动;他们双方僵持的机会比较大。李密和宇文化及僵持的时候,各方势力则可趁机扩张。这也是我不看好李密的原因。”
496深沟壁垒
“先生足不出户,却可指点江山,实是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听着房玄龄的分析,李世民满脸皆是赞赏的神色,同时也坐直了自己的身子。
房玄龄只是笑着放下了茶杯,并不以为意。
长孙无忌似乎也是茅塞顿开的样子,紧接着问道,“那依先生看来,天下三分之后,关陇、河北、江南又会是哪一方最后胜出呢?”
房玄龄笑了笑,“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一开始我就说了,当看谁能夺得先机。”
什么是先机?
其实刚才房玄龄与李世民在论证蜀中的时候,已经谈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了,所以李世民此时也只是低头沉思起来。
沉默了好一会,房玄龄才开口继续道,“窦建德最先起义,算是占了天时;唐公入主关中,占了地利;萧铣是梁朝后裔,有人和之利。天时会过时,人和有时候也是双刃剑,唯有地利最为浑厚,这也是我来投奔敦煌公的最主要原因。。。。。。”
李世民点了点头,感叹道,“可是河北山东之地变数太大了,如果苏游能对窦建德取而代之的话,他会成为我们最大的敌人。”
“敦煌公说得没错,唐公入主关中是先机,能够入主关中便可与江南河北形成鼎足之势,这是地利上的优势;唐公的地利,是因为可以得陇望蜀,若是无法抢占蜀中的话,则萧铣会成为我们最大的威胁。”
李世民有些为难地说道,“得陇望蜀,这是毋庸置疑的,可山西之地非板上钉钉啊,一个刘武周便能威胁到太原,若是窦建德或是苏横波由井陉关杀进来的话,我们的战线就实在是拉得太长了。。。。。。”
太原的东面的井陉关,是历代关陇出兵进攻河北的突破点。
远到秦灭六国时,便有一路大军从上谷出发渡河往晋阳,而后过井陉直扑赵国的邯郸城随后是燕国的蓟城以及代国,北周灭北齐走的也是这一条路。
反过来亦是如此,当初河北的历山飞十数万大军威胁太原走的亦是井陉关。
若是让燕赵之兵攻破井陉关,李密再西入潼关,那关中可就危险了。
从太原到潼关,李唐潜在的敌人有刘武周、苏游、窦建德、郭子和、李密以及东都的势力,关中就不必说了,整个蜀中虽然只有两个门户,可地域何其辽阔?
或许李世民有魄力取蜀中,或许李渊也有这个魄力,但其他人敢想吗?
“只有与李密重申盟约,或是与窦建德或是苏横波之一达成联盟,关中之地才能稳固。”房玄龄说完这话,又叹了口气道,“李密进攻关中的可能性不大,咱们目前反攻出去的机会也不大,所以窦建德和苏横波愿不愿意和咱们结盟也是个大问题。”
“先生的说法,我会尽快报告给家父的,不知除了这个先机,还有什么?”李世民点了点头,已经完全认同了房玄龄的说法。
太原的危机,其实早在唐军进攻霍邑的时候就爆发了一次,李渊之所以一直没有顾忌太原,实在是因为对入主关中的急切。
可现在关中的形势差不多已定了下来,如果此时失去太原的话,可就得不偿失了。
房玄龄笑着说道,“刚才已经分析了,先机之二在于巴蜀;得了巴蜀,长江下游不足为虑。”
李世民长舒一口气道:“先生分析得果然精妙,世民有意请先生为记室参军,不知道先生意下如何?”
房玄龄站起施礼道,“房某恭敬不如从命!”
房玄龄就此成了李世民的下属,若是这个时代没有苏游的突然加入的话,他们一定是这个乱世中的最佳拍档。
可现在。。。。。。
由于交通的关系,房玄龄得到的情报有些过时,他所做出的决策理所当然不再有任何的针对性;此时窦建德已从幽州撤回了河间郡,罗艺投靠了苏游,而苏游没有任何理由与李唐结盟。
那么面对已经被苏游全面压制的窦建德,李唐会选择和他们结盟吗?
即便李唐与窦建德结盟,盟约多半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他们的虚与委蛇是一方面,更大的可能是苏游不会给他们任何机会了。
宜将剩勇追穷寇,苏游不会给窦建德更多的整军时间,而是只在幽州休整了几日之后,便命薛万彻为先锋开始举兵南下。
这一次苏游的先锋全是骑兵,包括薛万彻率领两千轻骑和赵虎率领的两千重骑,他们的两千辅兵也全都乘马,这六千人八千多骑便是苏游对付窦建德的先头部队。
至于进攻上谷郡魏刀儿的任务,苏游直接交给了李靖。
李靖的本部兵马并不算多,好在张龙带来了大量从辽东昌黎带来的降兵,这些人以及张龙暂时归属于李靖;此外,王伯当的三千轻骑以及韦挺的三千步卒也都暂时归属在李靖帐下。
李靖还是头一次指挥万人以上的人马作战,但有着自己本部的精锐以及王伯当的三千骑兵,他充满了信心。
如果没有罗艺的加入,苏游的中军就显得太可怜了。
尽管如此,满打满算之下苏游的中军也不到万人,其中包括一千五百炮兵和张君立所帅的原属于高开道的降卒,以及罗艺临时凑出来的三千步卒。
这些步卒有三分之一是前几日王伯当等人抓回来的窦建德俘虏,剩下的则是与窦建德决战后剩下的幽州军。
仅仅只凭着这些兵力,苏游便能沿着运河一路无阻地南下了。。。。。。
之所以说李唐的算盘落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李密。
如果没有牵扯到苏游的话,李密可以忍受虚与委蛇地暂时与李渊结盟,但这种结盟也仅仅落实于口头上罢了。
李密不是没有野心,如果他能够入主东都的话,就算派人暗杀苏游取而代之这么丧心病狂的做法他也能干得出来。
可现在,李密除了对抗宇文化及之外,还能干嘛?
经过李密的斡旋,朝廷的使者盖琮回到东都一日之后便再次来到了瓦岗的地盘,但这次拜见的却是翟让,说的显然是之前与李密的一套说辞。
翟让不敢做主,只得动用吕笙留给吕忠肃的飞鸽,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苏游的手中。
苏游对于翟让和李密暂时接受东都的封赏并没有什么异议,于是这事开始紧锣密鼓起来,翟让和李密联名向朝廷上表,要求归顺,同时请求皇泰主让他们讨伐宇文化及来赎罪。
皇泰主亲自接见了瓦岗军的秘密使者团,并当场任命使者团的首领李俭为司农卿、徐师誉为尚书右丞,其他人各有封赏。。。。。
至于翟让和李密的官职,一个是太尉,一个是司空,实在是比苏游高出太多了,他们接到这写秘密敕封之后,都不好互相抬头打招呼。
理所当然,朝廷也只能放放嘴炮罢了,封了高官却没能及时发下厚禄;非但如此,朝廷还旁敲侧击地让瓦岗军允许朝廷派人到洛口仓运粮食回去。。。。。。
对于朝廷的要求,李密只能装傻充愣,但对宇文化及的行军路线还是不敢有丝毫大意的。
宇文化及所帅的十余万骁果军从上月月底开始北上,短短几日便进入了瓦岗军的地盘,他们现在归心似箭却缺少粮食,所以把抢下黎阳仓定为第一个要夺下的目标。
宇文化及原以为,自己所帅的十余万骁果军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宇文家问鼎天下有日可期的;哪知离开江都之后,倒霉的事应接不暇,好事却似乎远离自己。
刚离开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