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老板-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竦搅吮Φ木步患樱旖型A顺刀印�
苏游下得车来,先是到路边一阵干呕,却并没吐出什么东西来,想找水喝时,却见道旁几百米外就是河了。而另一边则有一座几里见方的小山坡,零落的灌木丛在雨过天晴后影影绰绰,几十兵丁已经雄赳赳地冲过去围猎了,留在杨暕身边的护卫不过四五人而已。
妇女们也相继下了车,拉围挡的拉围挡,摆软榻的摆软榻,明显是要在这渭河边上来上一场迟来的春游,可不是吗?如今的时令都已过立夏了,再过两个月,就可以秋游了。
“不知足下还有什么能耐?”尚德微笑着向苏游拱了拱手,杨瑓远远地向苏游点了点头表示承认了他的聪明,却并不招呼他上前。苏游当然能理解,无论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因为身份的差别,王子怎会如蜜蜂看见蜜一样往自己身上蹭吧?
“还有什么能耐?做饭烧菜算不算?画画呢?也许只能算是爱好罢了。”苏游没有告诉尚德,其实他的工作是一个摄影工作者,更多的时候则是在图片上加上自己的一些旅行随感发到某些驴友杂志上。后来有人说,懂摄影艺术的只有冠希老师一人,其余的只不过是玩器材罢了;有感于此,苏游也开始在旅途中增加了写生和油画之类的艺术创作。
而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他还算是一个吃货,而对于一个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来说,多少是翻过一些菜谱的。
尚德听说,只是一笑,苏游也并不在意;自又不管不顾地蹲在水边,用手鞠了两捧水喝了后开始洗脸。
河水也并不理会他,只涓涓东去,不舍昼夜。
“咱们这里最好的厨子昨天伤了风,怕是动不了手了,你能否帮点小忙呢?”尚德去而复返,犹豫之后对苏游说出这样的请求。“君子远庖厨”,这样的请求当然是属于侮辱人的一种,可是苏游却偏偏没有这样的觉悟。
“做饭吗?那让我试试。”苏游点点头以示答应。
在他生活的时代,“君子远庖厨”这话早已有了新解,或者说,经过了两千多年以后,原来的那个时代已是人心不古了,他们已经没有了春秋时代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君子远离庖厨,眼不见心不烦,但肉照吃,多虚伪啊。
苏游扎好头发,洗净了手,几个帮手已经生起了火,他只记得其中一个叫“青荇”,一个叫“紫苏”;小的不到十三四,大的已过三四十了,她们衣衫简朴,脸上也没什么姿色。
一想到那位爷是杨广的儿子,苏游对两女的容貌算便心下了然了,——理所当然,按传统杨广家是没有漂亮使女的,为了得到太子之位,杨广常常穿粗布衣服,使用简陋的家具,就连使唤之人都是非伤即残,要不就是容貌平平。
而杨广的次子杨暕,偏偏又是一朵奇葩,不仅飞扬跋扈,还深得父母杨广夫妻和祖父杨坚之喜。
但两人的名字,还是让苏游不免骂了那杨暕一句“吃货”,想想又暗夸了他一句,毕竟,两人的名字即使是菜名,但也真有出处。《诗经》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一句,已让人想入非非,或许苏游的确是太累了,一夜的忐忑,再加上半天的逃亡让他失去了太多的力气。
青荇和另几个小丫环则在另一边洗菜,菜色并不复杂,无非菘菜鸡蛋之类的,——菘菜,也就是后世的白菜,——令人叫绝的是竟然还有茄子。
“我就做这个吧。”苏游指了指那几个还水淋淋的茄子。
“啊,你认识这个?”青荇的惊讶显得有些少见多怪。
“这个东西很稀有吗?在下……在下记得曾经吃过,不过,也许是在梦里。”苏游并不确定这茄子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但的确是记得它和甘蔗的产地应该都是在东南亚,也许是越南,也许是马来西亚一带。
苏游第一次做红烧茄子之前,查到过最早记载茄子红烧法的是《齐民要术》,那本农书写于北魏,离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在四百多年后的宋初,有个士子仍然是第一次吃到茄子,并称之为“昆仑紫瓜”。——这充分证明了茄子的珍贵,大概只有上层人物才能吃到。
苏游所不知道的是,晋时陶侃与温峤平苏峻之乱时,两兵汇合之处正是一片茄子田,离现在他所处的年代至少已经近三百年了。
苏游一时又想起了《红楼梦》里那道著名的“茄鲞”,——“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弧耍灰蝗猓谐伤槎ぷ樱眉τ驼耍儆眉Ω尤獠⑾憔⑿滤瘛⒛⒐健⑽逑愀伞⒏魃晒樱记谐啥ぷ樱眉μ漓懈桑阌鸵皇眨饧釉阌鸵话瑁⒃诖晒拮永锓庋希允蹦贸隼矗贸吹募弦话杈褪恰!�
“你是说,你吃过这南海紫瓜?你还会三种做法?”豫章王殿下难免吃惊不小,今年开春时他在扬州街头偶然闲逛,碰见这茄子长得奇特,又听卖花人的一番吹嘘,才花了高价买了十多盆,本来以为是罕物,是要敬献给皇祖父杨坚的,几个月下来,也吃了几次,无不是水煮或清炒。虽然没品尝出什么好味道,但他一直坚信能大补,此时听苏游娓娓道来,难免惊诧莫名。
“恩,做这个……这个南海紫瓜,在农书《齐民要术》上是有载的,确是在瓜目下,但名称却是“茄子”,所以许多人忽略了,而有些地方,则称之为‘昆仑紫瓜’。”苏游一边说着,又掰着指头计算着调料,差点又说漏了嘴,也不知道这个时代有没有白糖黄糖一说,辣椒肯定是没有的,因为辣椒的原产地在美洲大陆,而哥伦布还需要近八百年才能登上历史舞台。
十多分钟过去,苏游在杨暕面前表现了几近完美的刀功,两个茄子切成了均匀的细条,各种调料准备完毕,接着便是下锅,这是红烧茄子的做法,可惜的是两个茄子实在显得量少。
另外两个茄子,早已经被苏游埋到了温热的灰烬中,上面依然烧着火。只等茄子闷熟,加入豆豉蒜瓣油盐什么的捣碎即可食用,这是苏游家乡的土法,也不知何名。
红烧茄子和灰闷茄子一一做好,众人从苏游的做菜的手法里已读到了艺术,何况艺术品又几近完美呢?杨暕与夫人分食完毕,直呼美味,等到打猎的人回来,苏游把一只小鹿全用来烧烤,还用两只野鸭做成了叫花鸡。
这些从来只是把动物扔进大锅里疯煮的人,现在才知道什么叫做美味;吃过之后,大家对苏游的称赞自是连连,而苏游也在不断的尝菜中填饱了肚子。
一伙人正吃得呜呼哀哉,却有几个乡民走了过来,高呼着谴责和抗议,原来是因为那帮兵痞在围猎的过程中践踏了他们的庄稼和藩篱。
“给他们几斤铜子,好好打发他们,警告他们别试图报官,也别试图打听本王到底是谁。”杨瑓吃得高兴,并不计较几个小民的聒噪,反倒是想用钱来息事宁人,但他却好像忽略了,那迎风飞扬的豫章王大旗,就像是暗夜中的萤火虫,深深地出卖了他……
好在,不管是刁民也好,顺民也罢,谴责和抗议都只是一种死要面子的表演罢了;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并且还有铜子做遮羞布,他们很快选择屈服了,然后一哄而散,从此销声匿迹。
005小食大才
杨暕已是酒足饭饱,苏游也已东倒西歪,众人留下一地的垃圾,缓缓收拾了帐帘软榻草席等物后,又开始上路。
兵痞们的欢声笑语也多了起来,古代一般的平头百姓是只吃早饭和午饭的,但这些人沾杨暕的光,不仅仅吃上了午饭,还吃上了美味,那种高人一等的满足和骄傲随着谈笑声高速膨胀着,车轻马快,步步不生尘。
苏游倒是累得够呛,主要还是昨夜的经历让他惊吓莫名,接下来这半天还在马车的颠簸和做饭的火头之下透支了体力;尽管车依然还在颠簸,苏游却在紫苏和青荇的叽叽喳喳中沉沉睡了过去。——苏游此时已经换了马车,并且紫苏和青荇恐怕要成为他做饭的下手了;显然,他已经获得了“大厨”的待遇。
“下车了,下车了。”耳畔的呼叫让苏游醒了过来,习惯性看了看表,已经近四点了,这当然是投宿的时候,苏游不用想也知道是到了临潼了。——这是到长安的最后一站,同时也是东出长安的第一站。
这里的街道还算是繁华,来来往往的行人,主色依然是土黄色和灰色。有点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情调,黄色是军装,上至皇帝官员下至士兵小吏家居的服装都以黄色为主,区别只在于,皇帝的衣服上多了个十三环的带扣,有金的,也有铁的。
苏游浑浑噩噩地随着众人下了车,进了个独门的两进小院,安顿好杨暕和女眷在后院住下后,他和兵痞们又收拾了半天前院,擦干一身臭汗后正想休停一会时,却见尚德来了。
苏游整理好衣衫,本以为是杨暕要见他,却被他直接带进了厨房。
想想自己的一厢情愿,苏游竟不由笑了,而后又从愤愤而归于平静。想着自己不过是一个流民,差距就如同总统之与清洁工,难道总统会有兴致去知道一个清洁工的名姓吗?再说啦,人家钱老都有那样的觉悟,“吃到好吃的鸡蛋,也并不需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的”,那么,自己就安安心心做那只默默下蛋的母鸡好了。
“既来之,则安之”,苏游一时半会也没什么主意,就在杨暕这棵大树下乘乘凉也好,给他当几天厨子又算得了什么呢?至少在这没有人会怀疑他是杀人犯,也没有人会来查他的“貌阅”。
苏游下定决心以后,终于有了正式做厨子的觉悟。他正在给清蒸鲤鱼调酱料的时候,却听院外一阵喧闹,原来是有人来访。
苏游从厨房里远远看去,只见一个高大肥胖的青年领着几个侍卫走进了小院,口中却说道,“阿孩,想不到啊,又走在了大哥前面。”
“哈哈,王兄来得真快,小弟刚还在河边等了半天,想不到却在此处遇上了;小弟刚得了个好厨子,大哥一定要留下一起用饭。”杨暕挽着兄长杨昭的手臂,两人的样子,可谓亲密无间。
苏游似笑非笑地看着一起进院的两个大胖子,暗想着这是杨广的两个儿子。又不免想到白驼山伟人来,伟人说,“我们国家人们物阜民丰,健康快乐,幸福指数世界第二。”
如果伟人家能代表整个国家的话,事实也正如他所言。于是苏游的脑袋里突然出现了一张张胖脸:金大胖,金二胖,金三胖……当然,少不了金光闪闪的主体思想。
两人才进屋,尚德也随后来到了厨房,自然是吩咐苏游好好做菜。当时采取一日两餐制,以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活习惯。早餐在七点左右,吃得多些,因为要应付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称为“大食”;下午三四点再吃一顿,因为就要天黑了,不能再去劳动,所以吃得少些,称为“小食”。
而三餐制当时只在上层社会和士人当中流行,诸侯也是一日三餐,只有皇室四餐。西汉时,给叛变被流放的淮南王的圣旨上,就专门点出,“减一日三餐为两餐”。宋朝以后,老百姓才一天吃上了三顿的,这归功于宋代经济的繁荣,除了酒肆之间不再如唐代被约束在市坊中间,夜市晚上不实行宵禁,晚上夜生活丰富,所以才加一顿晚饭。就婚姻而言,三国两晋之前从一而终的妇女多改嫁的少,经历过几十年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