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当国-第2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员士子,或在朝,或在野,彼此交好勾结,形成了一个个势力集团。
同乡人士活动聚会的地方,就是会馆。先期来京做官和做生意出于同乡友情和种种考虑,他们相互邀请,筹措资金,购置房产,供来京的举子和其他来京谋事的或旅居者住宿,后来者又不断的营建扩大。
到了如今,会馆已经成了各处文人士子彼此交流额度聚会之地,众人在此议论时事朝政,写诗会文小往往京师舆论,就是由此开端。
他们的言论加上言官们的奏折,这就是京师所谓的“士林清议。”是极为重要的舆论力量,尽管不过是些士子和低品的文官声,可朝中大臣,甚至是内阁辅,当今天子都不得不重视考虑。
进入腊月,忙年的事情都有内眷和下人去忙碌,衙门的公事也是一天天闲下来,众人无事,无非是走亲访友,聚会闲话而已。
苏州会馆,实际上就是南直隶会馆,在京师宣武门外的一处繁华地,外面看着好像妾门大户的宅院一样。
这里是京师会馆中最热闹的地方,这也难怪,南直隶苏松常一带乃是出官员最多的区域,连带着会馆也跟着热闹起来。
腊月十一,这苏州会馆热闹非凡,官员文士们进进出出,彼此打着招呼,屋内厅堂各处,相熟的人坐在起,喝茶谈天,要单看这会馆之中,不知道日子的还以为已经过年了。
午饭网过,外面有人扬声通报,屋冉众人都纷纷起身,热情的跟过来的那人行礼打招呼。 “道甫兄,今日怎么得闲来这边?”
“与几位朋友约好,来此小聚。”
“道甫,这几日未见,他日为兄做东,一起去牛马巷福寿楼吃酒。”
“二兄客气,但约时间,小弟一定前往。”
“李大人!!小的兄弟流落京师,若不是大人仗义接济,早就病死在客栈之中,您的大恩大德,我们兄弟永生不忘,这里给您磕头了。”
“快起来,快起来,大家都是圣人门生,救急救难也是应当,你们兄弟安心科举,有什么难处尽管和我说就是。”
这人一进来,似乎每个人都有话要和他说,每个人都在和他表现着善意,谁能和进来的这人说一句话,都是脸上有光,显得极为光彩。
可这人看着也平常,无非是个微胖的中年,最多三十五岁,穿着一身蓝色的文士便服,脸有点长,眼睛不大却极有神。
。从讲了会馆的大门,这人老的就慢丫,每个人都和他的气”了,他也满脸和气的与每个人打招呼,没有丝毫傲慢或者是烦躁,左右拱手作揖,应对得体,不让任何一个人感觉到受怠慢。
等这人进了内堂,外面的热闹才算是平息下去,大家各自落座做自家事,也有新来的人在那里小声的询问:
“老哥,这人是谁啊,道甫?李大人?没听说有这么一位人物啊,再说听他口音,好像是这顺天府人士?”
“这是户部山东司员外郎李三才李大人,这可是京师第一号扶危救难,仗义疏财的人物”
说到这里,边上有人插嘴说道:
“李大人万历二年的进士,是京师官场第一等的人物,这些年声名鹊起,京里京外,都说李大人将来必然是朝廷的栋梁,要入阁拜相的,李大人和南直隶的士子交好,那是咱们颜面上光彩啊!”
苏州会馆内堂处,类似于酒楼雅座的设置,中间的大堂摆着桌椅,四周却都是单独的小房间,供有身份的人在其中议论休息。
户部山东司员外郎李三才所在的又是冬日启程,这一路辛苦自不待言,兄弟也不多说,一杯水酒祝一路顺风吧!”
这李三才举起瓷盅示意,对面一个和他差不多年纪的人也是举杯,双方一饮而尽,那被称作允贞的人叹了口气说道:
“寒窗苦读,本想在朝堂上用圣贤之道辅佐君上,匡扶天下,却没想到天不遂人愿,得了这个浊官,和那些污秽铜臭之辈打交道。
“怎么能如此说,在允贞兄。在朝堂上是做官,在地方上也是做官,但有一颗对圣君,对大明的忠义之心,那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李三才正色说道,那允贞起身举杯,躬身说道:
“道甫兄这一句话如当头棒喝,是允贞恍惚了。”
外面那些听热闹的人,都是暗自竖起夫拇指,这魏允贞本来是刑部主事,年前得了这个两准盐运司的差事。
淮盐行销天下,这两准盐运司的差事素来都使肥差中的肥差,刑部主事那等闲散位置调到这里来,等若是天上掉下来的好运气。 可看这位大人,居然为的是不能在朝堂上推行正道而忧心,而李三才李大人那又是另一番警戒,真是名士风度。大贤做派啊!
这位要放外差的魏允贞所坐的位置背对着门口,外面的人自然看不到这位大人满脸的喜意,实在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之情。
酒过三巡,众人闲谈,有人说起天津卫,话题顿时是转了过去。
“天津卫之地,为何只在这王某去了,才闹出这样的夫乱,还不是前些年百姓安居乐业,王通一去就天高三尺,官逼民反,这才弄出这等大事
“小弟在天津卫有几个亲戚小他们逃难来到京师,说那一日王通龟缩在府中不敢出门,还是城内的几位大人出来苦苦劝说,才让义民们散去,可事后,这王通却大肆拨捕,以谋逆的罪名大开杀戒,也不知道冤死了多少人,前些日子,天津卫那边几位大人,有的死,有的疯,还不是这王通的构陷,真小人,真禽兽!!!”
越说越是义愤填膺,门外已经有人不顾礼节的凑过来,在门外集精会神的细听,不少人都是面露激愤神色。
这时候宴席上有一位老成些的开口说道:
“诸位慎言,那王通可是最得圣上崇信的臣子,要不然,张阁老几次责难。他一个小小的千户。又怎么能躲过去,各位还是莫要说了,免得召祸上身。这几年这些事,难道不是教刮吗?”
有人这么说,里外的人都想到了京师中那几桩案子,想想万历皇帝维护的态度,各自心中都是有些怯意。
“荒唐,我等读圣贤书,为大明臣子,若对这等宵小奸邪之辈听之任之。可对得起自家良心,对得起朝廷的俸禄,对得起皇上。对得起大明江山社稷吗,国家养我等又有何用,要让天下人知道,咱们的凛然风骨,就算他王通权势熏天,也要拼了这性命不要,和他斗上一斗,争个公道长短!!”
李三才拍案而起,激昂慷慨,里外稍一安静,众人轰然喝彩。
感谢大家的支持,请大家继续你们的支持,咱们一起加油!!,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6 柑 ,章节更多,支持作
第三百三十四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
户。wWW;本来就对王通心有怨言,大家互相议论抱怨,可因为万历皇帝对王通的庇护,却没什么人敢拿到台面上来讲。
户部山东司员外郎李三才在苏州会馆的一番话,将这个火药桶一下子点燃了,每一处每一人,凡是觉的自己舱议论朝政,该议论朝政的,都在说王通的事情。 风起于青萍之末,一群人在一处的议论,迅的变成整个京师的舆论风潮。
各个会馆,各个文人官员聚集之地。都在议论此事,王通在他们口中已经成了十恶不赦,祸国殃民的大奸。
天津卫香乱本来是王通领兵镇压,剿灭乱贼,这其中还有邪教的人参与,这更是大功一件,剩下的人,不管是自缢的万稻,还是被拿回京师审问的潘达,都和这乱子有脱不开的关系。
但本来已经明晰的事实又莫名的改变,开始有人说,天津卫的事情都是被歪曲的,什么自己有来自天津卫的亲戚说出了实情。
王通逼得天津卫民不聊生,大乱之时又龟缩不出,事后残暴追索,大杀无辜,构陷正直官员的种种丑事。又开始流传。
市井中又开始说“天津卫五义”的评书,议论起此事来,都是哀叹圣君被奸邪蒙蔽,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必然有大祸。
就看朝中有哪位正人君子敢于仗义执言,抨击参劾这等大害,”
想想自己苦读诗书,科举得了功名,好不容易赚个了免税的特权。没想到这王通横插一脚,在天津坐地收钱。
自家应得的钱财凭空少了一份,这是何等的深仇大恨,可大家也都知道,那王通有皇上的信任和庇护,贸然参劾,好处得不到不说,大祸反倒是会上身。
尽管怨气愈高涨,却没有人愿意当这个出头鸟,大家都是在观望等待。
户部山东司主事李三才是陕西人士,但孩童时就搬家到了通州张家湾那边。
通州张家湾是京杭大运河在北的的终点,南北货物在此交汇贸易,是数得着的商业重地,在当时有“南苏北通”的说法,把通州和苏州相提并论,繁华可想而知。
李三才少年时,李等就已经是张家湾的豪商,等李三才万历二年考中进士,进入户部做官,更是家业膨胀。
现如今通州李家已经号称通州第一巨商。
李三才入户部的时候,先进入的是云南司做主事,这云南司管的就是天下的税关,有他来照应,张家的货物在运河上。在京师以及天下各处,都有个免税的便利,有了这个便利,生意自然就好做了许多,本来就是家大业大,又有这个助力,自然飞膨胀。
通州的商人商户,都是争先恐后的和李家交好,希望能让李三才关照一二,这么下来,李家隐约间已经是通州的商业领袖。
家中愈加豪富,银钱也舍得花用。加上李三才本就是个长袖善舞之辈,不仅仕途愈的顺利。名声也是越来越大。
京师之中穷苦文人士子不少,就算是京官中,也有些清水衙门的官吏过得拮据,对这些人李三才从来都是慷慨大方,而且李三才在帮忙之时,都是诚恳无比,决不让对方觉得低贱卑微。
几年下来,李三才的声望在京师变得越来越大,尽管他是小小主事。可户部上下都不敢轻视他。
这样的人品级虽低,却掌握着京师的舆论,要是得罪了他,被他安动清议攻击,到时候恐怕连这个安斗做不安稳了。
在李三才升为山东司员外郎之后,他的声望和他的影响力更加的提高。京师士子,低品文官都以结交通州李三才为荣,甚至有人把和他见一面,说一句话,都当成是大有光彩的荣耀。
户部山东司掌天下盐运司盐场。这更是招财进宝,日进斗金的差事。与之相对的,通州李家的财富更加的膨胀。
这时候,就连富甲天下的两淮盐商都要卖李家几分面子,李三才也是名声远扬,交游遍天下,就连江南士林也多有闻名。
李家如此豪富,又是依靠运河贸易家,从前有种种方便,或者克税。或者免检,通行上下,可现在王通横插一脚在天津卫设税关收税,又在天津卫开海开关,大兴海上贸易。
海上贸易来货价格低廉,定然要对运河上的贸易造成挤压,更别说这抽税等于是平白割肉抽血。
小门小户的人家倒也无所谓,可李家这等巨富,王通的作为不知道让李家损失掉多少钱财,今心又要少赚多少六李二才的荣华富贵和家业兴废息息相关小知牡共。王通在,王通做,那李家就要一步步的衰弱下去,李家无钱,李三才就无法维持住他的名声,也就无法保持住他仕途的顺利,不知不觉间。两人居然成了个你死我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