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1895淘金国度 [校对版] >

第472部分

1895淘金国度 [校对版]-第472部分

小说: 1895淘金国度 [校对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的经济实力,以他们的军队战斗力,也不会比现在的沙俄军队强上多少吧,这种军队,对上装备优良的阿拉斯加军队,应该是不可能造成太多威胁的吧?。

“一切小心吧,这件事,如何做,你去安排,我给你做后盾,要钱,要人,只要阿拉斯加还拿得出来,就不会拖军队的后腿。”叶文德道。

叶文德虽然是法律规定的武装力量总司令,国家军事委员会主席,但除了大的战略,实际上的军事行动他甚少插手,这主要也是因为军队掌大权的是他儿子,负责国防战略的也是他的老兄弟,都是可以绝对信任的,从这一点来说,叶枫这个国防军总参谋长也是很幸福的,基本上他怎么说,就怎么做,没有什么人来干涉他。他有需要也从来没有人给他拖后腿,卡他脖子。

但是越是这样,叶枫的压力也就越大,等于一切成败都决定于他,若不是叶枫一直以来基本上有胜无败,以这次这样规模如此之大的战事而言,谁也不也真的把全部大权操于一人之手。

现在国内国外都有人称呼他为军神,可是只有叶枫知道,他每一次行动,都可以说是在走钢丝绳,一步差错,就可能万劫不覆,从天堂跌落地狱。他每次都能出奇的抓住种种机会,就是因为他知道历史,知道大势。

所以他有时候希望历史能有所改变,就像祖国的历史,希望他们变得跟历史上不一样,能够早点站起来。有时候他又很怕历史改变,当然不是怕战后改变,战后改变当然是正常的,不改变,那岂非代表叶枫的战略失败。

他怕的是战略之前或者进行当中对手的历史发生改变,特别是太过彻底的改变更是叶枫不愿意看到的,因为那样,他就没有了优势,他会变得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他可能就抓不到最合适的时机。

就像这次的战略,他选择的时机,很可能在战后,在以后的历史上被人惊呼为神奇,可对于他来说,这是因为他本来知道俄国会出现这种变化,会出现两次动乱。但是假如二月**成功,阿拉斯加的进攻,让俄国历史彻底改变,他们团结起来,跟阿拉斯加作战,十月**没有了发动的基础,让布尔什维克无法如历史上一样掌权,那叶枫是要高兴呢还是担忧?只怕还是担忧更多一些,布尔什维克掌权后,虽然俄国可能会开始真正强大,但也好过自己当睁眼瞎。

欧洲,索姆河战线,进入秋季后,气候开始恶化,由于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战斗渐渐平息,到了11月完全停止,英、法两国的作战计划宣告失败。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典型的、双方伤亡皆极为惨重的阵地战。不论是双方所投入的兵力、兵器,都是一次大战中最大的战役。英军投入作战有54个师,法军32个师,德军为67个师。英、法联军伤亡79万4千人,未能达到突破敌方防御的战役目的,仅推进5—12公里。德军损失53万8千人,虽然失去240平方公里的壕沟阵地,却成功拦截了协约国的战略目标。

虽然英法联军做为进攻方在西南战线的部分胜利使得战局的主导权逐渐从德国移向协约国一方。但未能达成战役的最终目的,且伤亡惨重,在政治局面上仍然引发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直接导致了英国内阁的更迭。12月7日,阿斯奎斯再也无法顶住这股压力,宣布辞职,随后大卫?劳合?乔治被英王爱德华七世任命为英国新首相,新内阁宣布成立,而真正引起叶枫注意的是因为年轻的温斯顿。丘吉尔也是乔治内阁的成员之一。

当然也仅仅是关注了一下而已,温斯顿。丘吉尔真正的风光还早的很呢,而且有了阿拉斯加的存在,他能否跟历史上一样风光还很难说呢。

乔治内阁上台不过几天,12月15~18日,凡尔登战线,英法联军再次发动反攻,基本收复被德军攻占的阵地,但已经精疲力竭,无力再进一步,只能彻底的停止了这场战争,凡尔登战役至此结束。

凡尔登战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参战兵力众多、伤亡惨重,其中法军损失54。3万人,德军损失43。3万人,故此役有“绞肉机”、“屠宰场”和“地狱”之称。此战与索姆河战役是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但也是整个一次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战役结束后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

当然暂时为止,这个世界上也只有叶枫知道这次战役的决定性做用。也只有他知道,之所以德国人自此之后将会逐渐失败,是因为什么原因。固然有这次战后,英法付出惨重代价,在西线拿到了一点点战场主动权的原因,但历史上,明年初美国将会参战,这才是最决定性的原因所在。

而这个时空,这次战役是否真的具有决定性作用,是否是德国军队走向失败的开始,其实尚不能定论,其关键就是在阿拉斯加的态度,而且因为阿美双方的牵制,如果阿拉斯加加入,则表示美国同样可能加入,阿拉斯加不加入,美国也有可能不加入。而且这两国必然会暂时放弃前嫌,加入同一方,不可能各加入一方,那样的话,整个交战双方实力就仍然会维持大致均衡,只会白白损失。阿美两国可不会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任何一方有这两国加入,则胜利就毫无疑问了。若没有这两国加入,那么这场惨烈的欧战其最后结果,只可能是不胜不败,胜也只会是惨胜。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凡尔登战役结束之后,德、英、法等双方阵营立即开始了更为频繁的公关行动,区别是德国人只能下死力拉拢阿拉斯加,而英法等协约国则是同进针对阿、美两国展开声势浩大的攻关行动,

两方各使手段,外交访问一波接着一波,级别越来越高,筹码越开越大。同时场外动作也是不断,一切都是为了让阿、美两国加入己方阵营。

阿拉斯加和美国现在是稳坐钓鱼台,等着人家送上门挨宰,态度暧昧,这个时候,不放肆索要代价更待何时。

相比之下,阿拉斯加要比美国更具优势,因为他们有两个选择,德国人也知道,美国保持中立就是最好的结果了,美国是不大可能加入德国的,而阿拉斯加不一样,他们与英国发生过一些矛盾,与美国人也有一些矛盾,与协约国阵营的日本也有很深的矛盾,而与德国,却一直关系佳,还有着此前南洋领地转让打下的深厚合作基础。简直就是天生的德国盟友啊。

不过让德国人郁闷的事,阿拉斯加人很过分,真的很过分,德国已经表明战胜后,英法殖民地阿拉斯加可先选一半,支持阿拉斯加战后的一切军事行动(当然是对俄的军事行动,这一点,双方心知肚明),可是阿拉斯加人却一点表示都没有,言语含糊,同时在与德国接触的同时,他们外交部副部长岑仲庭也仍然在与协约国接触。

虽然与德国商谈的是外交部部长勒布雷,比岑仲庭地位要高,看上去很看得起德国人,可是德国却是知道,勒布雷现在的精力可是放在俄国人那边的,由他来跟德国接触有些敷衍的味道。哪像岑仲庭,几乎三两天就与英法代表进行碰面会谈。

可是德国人郁闷,英国法国人也不好受啊,别看岑仲庭跟他们频频会面,可是只有他们知道,这会面就是一种折磨。

漫天要价啊,欧战现在维持均衡,英法两国也撑得辛苦,阿拉斯加人现在的条件,可比几个月前的条件还要高一些,德属东非,这可不是一个坦噶尼喀,德属东非就表示德国人在东非的坦噶尼喀,布隆迪,卢旺达他们全要,德属西非的喀麦隆,加蓬他们也全要。

那其他国家还分什么,就一个多哥,中非,还分个毛啊,难道是阿拉斯加一家去打德国人吗?这也太过分了。

问题是美国人的要求跟阿拉斯加基本看齐啊,阿拉斯加要多少,美国人要的也差不多,美国人不会在这一点上退让,这关系着面子和地位及话语权的问题,答应阿拉斯加人的条件很高,给美国人的却很低,那不是表明了美国不如阿拉斯加吗。虽然美国海军败给了阿拉斯加,但美国的整体实力还在,海战失败只是轻敌所致罢了,不表明美国就会弱于阿拉斯加。

更可气的是阿拉斯加还明确指出,如果阿拉斯加参战,不管参战进行时,还是战后,英法等协约国阵营的任何国家都不能干涉阿拉斯加的其他任何军事,政治行动,即使是针对个别协约国国家。在必要时,他们还应该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协助。当然,阿拉斯加保证这些行动不会对欧战产生不利影响。

过分,这简直太过分了,打自己人,还不许英法作声,还要提供协助,那你到时打英法不也可以,那你还不如直接加入同盟国阵营呢。当然他们心知肚名,这个可能的军事行动,其目标是谁,不可能是英法,否则阿拉斯加人也不会蠢到跟英法两国提出这个条件,那不是傻了吗。

嘿,你给钱,我就加入你们帮派,但是哪天我不高兴了,打你一顿,你们可不能干涉不能反抗哦,最好凑上来给我打,最好再给我提供一把刀什么的。那真是国际玩笑了。

第四卷 烽火之世界烟云 第369章 暴风将起

第369章 暴风将起

在英法等协约国。德奥等同盟国被稳坐钓鱼台的阿拉斯加、美国漫天要价,纠缠不清时,时间跨过1916年,进入了1917年,而这一年,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真正转折的年份,不只是欧战的转折,还将是世界格局转折的开始,从这一年起,一个将在世界上与资本主义形成对抗的强大阶层崛起。

当然这种转折,到现在为止,除了叶枫,也不会有一个人知道,至少不会有人能像他这样肯定。

在刚刚进入1917年的时候,这个世界似乎并未有什么改变,欧战仍然看不到结束或者出现大转折的迹象,阿拉斯加和美国仍然在漫天要价。英法德等国也仍在竭力维持战局。

而俄国看上去,跟欧战前两三年也没有太多变化,虽然其国内矛盾已经极其严重,罢工甚至武装暴动事件层出不穷,国内统治集团也于去年开始一分为二。形成了以大臣会议主席(内阁总理)尤尔美尔为首的亲德派和以外交大臣萨松诺夫为代表的亲英派。但至少目前还看不出俄政权有维持不下去而垮台的可能。

1917年第一个月,美国总统竞选结束,现任总统威尔逊获得连任,不过其竞选结果却不与历史不同,历史上,这次连任,威尔逊是极其轻松的,但在这个时空,因为环太平洋战争的失败,威尔逊差点在任中就倒台,这次连任最后还是在取得国内一些大财团的支持之后,以非常微弱的优势才险胜。

而威尔逊争取国内大财团的筹码不久就为各国侦知,因为这几个大财团中有几个是军火巨头,想要取得这些军火巨头的支持,毫无疑问,战争,只有战争,才能给这些军火巨头带来更大的利润,虽然通过欧战,他们已经赚了个盘满钵满,但国内军火市场的兴盛无疑会带来一笔更大的收入。

一直以来,特别是威尔逊的第一任期,是比较倾向于维持稳定,保持中立,拒绝扩军的,在后期的扩军实际上都是被逼的,因为阿拉斯加的威胁而不得不扩军。在阿拉斯加吞并加拿大和纽芬兰的战争中,美国陆军扩军到五十万人,比原来的正规军增加了二十多万人,环太平洋战争失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