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王传-第5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况并没有急着把他的计划说出来,这信函由民间送改为官办要涉及的面不小,虽然不会有大的层面的官吏变动,但如果真的实施起来,大唐天下就要增加不少吃公粮的人,可以说是为白身晋身公职开了个口子,这个口子需要掌握好分寸,不能一下招太多的人,也不能因为担心那么多人突然的成为公人而引起朝野上下人心动dàng而不敢多招人,使得人手不够,从而计划的实施就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果官办的送信效率不能比得过民间,那又会有多少人愿意平白的多huā钱却达不到目的呢?
如果仿效了后世为了保护邮局的垄断地位而禁止民间sī自送信的话,短时间内是可以收到效果,但却是和王况的初衷背道而驰,而在这不以言论罪,自身甚至敢开口骂皇帝的朝代里,虽然是皇权专|政,但皇权对百姓的容忍程度却又不是后世所谓的人|民当家作主拍马能赶得上的,后世有政|治犯,这时候却连这个说法都没有。相比较而言,这时候的皇权远不如红朝皇帝的地位牢靠得多,要是因此而jī起民变,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华夏大地又将会陷入动dàng不安中。退一万步,就算是王况想这么做,那些个豪门大阀也会跳出来反对,更何况王况本身就对这种国家垄断深恶痛绝呢。
所以王况需要一个具体的数据,然后根据发展的速度,适当的给出个计划,使得人员刚好够用并且略有空闲,然后再慢慢的发展,一步步的将通信网络给扩大了,等到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民间资本如果也看到了这其中的利益,就可以吸收民间资本投身于其中,在几年的时间里,快速的在大唐天下构筑起一个发达的通信网络。
通信发达了,各地的动向朝廷也就能第一时间的知道,这是个朝廷与民间互惠互利的事情,有些消息,就不是地方官员想瞒就可以瞒的了的了,民间的消息传递,一样可以让朝廷知道那些地方想隐瞒的事情,从而不至于居于高堂却是两眼一抹黑,就如同当年安禄山都已经事实上反叛大半年了,朝廷上下还都以为他是个大忠臣,就因为安禄山事实上控制了往朝廷去的消息渠道。
黄而娃心中一喜,看来这便是亲家哥要说的第三件事了,虽然他不知道究竟最终亲家哥要做什么动作,但刚才徐国绪及王将军可都暗示过了,这个功劳,比起送鱼肚鱼膏进宫里还要大得多,既然如此,亲家哥不说自己也不用问,照着做就是了,于是一时又对自己刚刚并没有将那些交换信件的旅人们赶出驿站而欣慰不已,不消说,这第三件必定是跟他们有关的,自己要得到亲家哥所要的数据,还得要他们肯配合才是。
“天sè不早了,大家就都散了吧。某自去歇着,另外而娃你帮某去福州城里通知黄名府一声,某此次来,并无什么要紧事情,他公务繁忙,就不要再跑上个几十里地过来了。对了,这东治港应该有富来客栈的分号罢?也要你去通知一声,让他们这些天负责供酒菜,某是无所谓,就这个家伙,怕是吃不惯你们驿站的饭菜的。”王况笑着指了指徐国绪,最后对黄而娃道,说完,起身打了个哈欠,就往后头走去,天底下所有的驿站都是同样的格局,大堂在哪,后院在哪,书记房在哪,签押房在哪,库房在哪都是严格按照规定建的,所不同的只是规模大小而已。
“二兄放心,早间里,某就已经通知了富来分号了,这会儿,想必他们的酒菜已经是送来的路上了,说真的,不要说徐监丞吃不惯,就是往来的官员,大多也都宁可多huā钱,自己掏腰包让富来分号送酒菜过来的,因此这东治驿的厨房,基本上是形同虚设,只有某等才会吃他们做的。”黄而娃小心的回道,驿站对入住的官员都有免费的酒食供应,不过也就是能让官员们不会饿了肚子,至于味道么,那就各地有所不同了,主要还是看厨师的水平和驿站平日里的经费多寡来定,经费多的,就请好些的厨师,酒菜也丰富些,经费少的,甚至于只能提供几个咸菜和几个馍,连酒都没有的。
东治驿显然是属于经费多的行列,毕竟在建州水军的范围内,不光有朝廷拨下来的经费,还有建州衙门考虑到往来的官员大多和建安有关系而又拨了补贴下来,还有建州水军因为和渔民关系不错,经常有渔民多送了的海获送到驿站里来的。王况他们路过饭厅的时候,就听得里面有人在说:“这东治驿可真阔气,比起某那旮旯来说,就连州衙门待客都没法做到一日三餐都有鱼吃的,而且是新鲜的海鱼。”
王况心中一动,停下了脚步,往饭厅里看去,却见是三个捕快模样的人正围坐在一张靠海边的窗口桌旁,桌上已经摆了几个碟盘了,而驿站的小吏还在往那一桌送菜。
王况停下,那是因为,那说话的腔调,王况很熟悉,很熟悉。
收起回复
第五二九章 河北捕快
第五二九章河北捕快
三个捕快模样的汉子见王况在饭厅门口停下来,也不以为意,其中一个还招呼着:“那位小郎,可是觉得某等坐着这位置甚是畅快?来来来,反正都是饭点到了,这靠窗边的位置只有这一处,要是不嫌弃的话,不妨坐一块,吃几杯酒。”
豪爽的性格,自来熟的口气,让王况想到了当年,第一次踏长春土地的时候,因为不认路,就拦了一个工人师傅模样的人问路,结果那人本来是骑了自行车的,硬是下了车,拖着自行车带着王况走了好几百米,把他带到了公交站。那便是东北那块黑土地留给王况的第一印象。
现在,又碰了,只不过时空已经不同,看来这豪爽的脾气,是自古就有的啊。南方人说旮旯,一般都是发“gl”的音或者类似的音,通“角落”,有时候两个词是混着用的。而北人说的则更偏“噶哒”音或者类似于此的发音。王况停下,就是因为那说话的人里浓浓的东北腔调。
“三位从河北来?”王况笑笑,前去,也不等那三人让坐,就自顾自的从桌的酒壶里倒了一瓯酒,饮下,“某等另叫了酒菜了,因有要事,就不打搅诸位了,这一瓯酒,就权当诸位请过了便是。”
“咦?你这小郎子有意思,竟然学某等的河北话也是有模有样的,脾气也忒爽,正对某等胃口。想不到,在这南方偏远之处,竟然也有人能一眼看出某等来处,佩服,佩服。”先前说话的个靠着窗口最好位置的捕快眼睛一亮,下打量着王况起来,却没发现什么异常之处。
王况从建安出发的时候,就不光是自己身不再配戴任何可以表明身份的东西,就连黄大和徐国绪也全都是如此,在长安,王况拗不过李世民的要求,但到了建州地面,那就是天高皇帝远,李世民想管也管不着了。因此现在王况等人的穿着,却是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要说有区别的话,就是料子的精致程度,不是一般人家能穿得起的了。而只要徐国绪不开口说话,低了头,不让人看到他那没了喉节的下巴,也就不会有人注意到徐国绪的身份是个寺人。
王况之所以肯进了饭厅和这三人吃一瓯酒是有他的道理的,一般地说,各地衙门在选择衙役捕快等这些小吏,都会优先选拔本地人才,毕竟本地人对本地的情况了解要比外地人好得多,有本地人作为衙役辅助,当地父母在施政或者是破案的效率,都要提升不少。而只有少数能力超群的才会被一级的衙门给征了去,就比如以前把守建安城门和黑龙相处很熟悉的几个守城兵,如今也已经被大理寺征调了过去,成为大理寺的衙役,专门负责侦稽,也负责帮大理寺训练新的可以接替黑龙的好犬。
而一地衙役捕快,很少会跑那么大老远的,尤其是从河北到东治港,一路行来,就算胯下骑的是千里马,没有一个月也别想到达东治港,如果不是涉及到重要案情,断断没有几个官员肯如此大费周章的派了自己人过来,大多都是通过驿站的信转承,请求目的地的衙门帮着做的。
这些人不可能是大理寺的人,如果是的话,必定早就将王况认了出来,整个长安城里,除了万年衙门外,就是大理寺衙门的衙役们和王况最熟了。因此王况判断,他们应该是从河北而来。
只是,倒底什么事能让河北道的人千里迢迢的赶到东治港来?难道说是因为他们有重要逃番跑到了建东或建南?所以才要来追捕?
徐国绪和黄大对视了一眼,敢情刚才大堂闹得那么热闹,这仨就楞是没去瞧热闹,而是窝在这里吃酒来着?这得要多长时间没沾荤腥,少油缺盐的人才会如此啊?就这桌这点菜,别说徐国绪看不眼,就是在建州,再是困难的人家,那一个月也至少能吃几回的。
不过刚才王况说他们是河北来的,这仨也没说不是,既然是河北来的,那也就情有可原了,河北原就是苦寒之地,一年之中有半年的土都是冻得**的,也只有靠南边一点的地方可以勉强种种谷麦,越往北走,能耕种的时间就越发的短,谷麦就不能种了,只能种种黍米等生长周期短的作物现在的东北可以种水稻,那是因为一个是品种的改良了,另一个就是培芽有温室,有塑料薄膜,如果没有这两样,就是在江南,想一年种两季都困难重重。
在如此苦寒之地,如果没有根本性的耕种办法改良,想要富裕是很困难的,百姓困难,衙门自然也就富不起来,故而这三个捕快如此看中吃喝也就不奇怪了,奇怪的是他们这一路,难道就没住过好驿站么?
“小郎子,某等瞧您顺眼,咱也不是那睁眼瞎之人,小郎子既然能住进驿站来,想必也是官身了,瞧您这架式,至少也是个九品?不然可请不起护卫,只是您怎地不着了官服呢?您还不知道罢?也就这东治驿比较阔气,要是其他驿站哪,那也是看人下菜的,品衔高的就招待好了,品级低的那就将就着糊弄一下,某等从河北一路行来,只有三处的驿站是敞开了供应酒菜的,一处是扬州,一处便是建州,再就是这东治了。”最先说话的那个汉子见王况喝了一瓯酒后没有马走的意思,身为捕快,察言观色的能力不敢说一等一,但至少也是之流,知道王况怕是还有话要询问,就直接开口说了。
“河北苦寒,说了不怕诸位笑话,就某三个身穿的公服,那也已经是全县里最好的公服了,这还是因为某等要出远门公干,明府一咬牙,将库里的银钱拨了出来做的,因此见了如此的美味,某等也就敞开了怀吃,让小郎子见笑了。”
况没想到对方说话竟然是如此的直接,闻言他也苦笑了下,“穷困苦寒,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这世界可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到生而富贵的,许多人不也是从困苦中出来?许多人,你别看他一出生就锦衣玉食的,可他的父辈呢?祖辈呢?难道就没有穷困的时候?某家在十年前,也不过是个乞儿罢了,没甚笑的。”
“小郎子怕是好奇某等为何千里迢迢的要到这东治港罢,既然某等看小郎子顺眼,加之小郎子也是官身,此事说出来也是无妨的。”那汉子给王况又斟了一瓯酒,王况这回倒没一口闷下,而是浅浅的呷了一口,早有驿站小吏见王况真没走的意思,就把旁边的椅子挪过来了,让徐国绪等人都坐下来,又添了碗筷,徐国绪自然是不肯吃这的菜的,他还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