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 >

第330部分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第330部分

小说: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航母之中,唯有“上海”号可以进行长时间的海外部署。

在后来中国海军总结21世纪自身发展战略的过程之中,饱经了血与火的考验后,劫后余生的中国海军精英们最终不得不痛苦的承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20世纪末期中国海军所提出的建造6艘“江苏”级中型核动力航空母舰的“蓝色方案”,才是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海军建设方案。虽然从舰载机数量和综合战力方面来衡量,6万吨级的“江苏”级中型核动力航空母舰仅能达到“直辖市”级重型核动力航母的1/2,但是在投入经费和建造周期上,“江苏”级航母却较“直辖市”级航母有着明显的优势。

“江苏”级中型核动力航空母舰虽然在前期的研制过程中耗资巨大,却周期漫长,花费了近200亿美元才最终定型,历时6年才最终在江南造船厂下水成军。但是在后续舰的建造过程中高昂的单舰造价却可以迅速的得到分摊和稀释,以江南造船重工和大连造船重工在“江苏”级后续战舰建造的招标过程中展开的激烈竞争来看,最终“江苏”级中型核动力航空母舰单艘战舰可能将低至40亿美元,即便加上舰载机的采购报价,一艘“江苏”级航母最终成军的全部耗费也不过80亿美元。但是当一个民族在阔别百年之后,重新迈向大海时,迎头赶上的紧迫感和来自外部的压力最终令中国海军在21世纪初叶的建设中不可避免的选择了盲目和冒进。

在由国防科工委、总参装备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召开的一系列研讨会上,在在“江苏”级航母顺利建造的背景之下,各部委的专家显然都沉浸前所未有的欢欣鼓舞之中。所有人显然都已经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因为根据海军部的推演,1个由“江苏”级中型核动力航空母舰为核心组建的海空突击集群,虽然可以在近海防御作战之中抵挡2个美国海军的“尼米兹”级航母战斗群的来犯。但是在远洋决战中,却需要由2艘“江苏”级航母组成的双航母战斗群才有可能压倒1艘美国海军的“尼米兹”级航母。“航母是一种进攻型的武器,建造它们的目的便是走向蓝水……”。在某些权威一锤定音的发言之中,原本进展顺利的“江苏”级航母建造计划被要求全线下马。

原本在中国海军中型航母采购招标中由于吨位和体型超标而落选的8万吨级航母被重新启用,并在总参装备部的要求之下进行进一步的放大。在仅经过了不到4个月的修正之后,“直辖市”级重型核动力航母的设计草案便在一路绿灯的情况下获得了通过。首舰“北京”号和2号舰“上海”号几乎同时在大连造船重工和江南造船重工开工建设。由于时间仓促,“直辖市”级几乎可以只是“江苏”级的简单放大版,而为了节省成本原本为“江苏”级研制和生产的弹射系统、导航设备以及自卫武器更几乎都被直接移植了过来。这种简单粗暴的嫁接模式,最终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直辖市”级重型核动力航母的首舰“北京”号性能并不近如人意,在下水之后小规模的改动不断,迟迟不能形成战力。

而2号舰“上海”号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吸取了许多“北京”号建造中出现的问题。但是最终下水之后,其性能也不过达到了美国海军“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早期型的水平。在兵棋推演之中,中国海军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以“直辖市”级航母为核心组建的海空突击集群虽然基本具备了与美国海军“尼米兹”级航母战斗群一对一抗衡的能力,但是却并没有十足取胜的把握。为此总参装备部不得不要求已经进入船台开始建设的“直辖市”级重型核动力航母3号舰“天津”号和4号舰“重庆”号放缓建设。在原有设计蓝图之上进行大规模的改进。

可以说中印全面战争阶段正处于中国海军航母建设正从原先“大跃进”式的盲动期重新进入“小步慢跑”式的平稳期。“直辖市”级航母3号舰—“天津”号目前已经完成了船体建设的50%,而4号舰“重庆”号则刚刚完成了30%,指望他们可以赶上这场战争的话,无疑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战争已经变成了耗日持久的消耗战了。

在后续战舰迟迟无法到位的情况下,为了弥补前线海空突击力量的不足,中国海军必须另辟隙径。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英、美、德、日、意等主要交战国采用民用船只改装而成的“辅助/护航航空母舰”概念显然给了中国海军以灵感。所谓的“辅助/护航航空母舰”最早以美、英大国为了应对纳粹德国海军在大西洋上到处展开猎杀的狼群而以商船改造而成的小型航空母舰,他们被要求在运输船队前方展开,用舰载机侦察、攻击德国潜艇,或引导水面舰只执行反潜攻击。

世界上海军历史上有史可查的第一艘护航航空母舰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大胆”号,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是由一艘被俘获的德国货轮—建造于不来梅伏尔坎船厂的“汉诺威”号改装而来的,它的出现带动了一种风潮,已经开始从“大舰巨炮”理论中走向“航空制胜”理论的美、英两国凭借自身的工业实力,在不断开工建造新型航空母舰的同时,将成批成批的商船改装成为护航航空母舰。这种改建的工作最早极为简单—对主甲板进行一些改装,增加全通飞行甲板。将烟囱位置后移,根本无须建设机库与岛型舰桥,一艘商船便摇身一变成为了活跃于大洋之上的航母了。

而随着战争的延续,这些护航航母的结构也日趋合理,从设有简易的舰桥和桅杆到加设机库、升降机到最终安装先进的雷达等导航系统。护航航母最终脱离在后方捍卫海上交通线的龙套角色,走入了一线战场。虽然由于航速和装甲等方面的限制,护航航母一般不直接参加与敌军舰队的海战,但是对岸轰炸等支援任务却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在1944年10月的莱特湾大海战之中,美国海军更有六艘“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意外地撞上当时编组有日本最强大战列舰的水面舰队—联合舰队第一机动舰队,而展开了一场“小狗斗大象”般的战斗,最终竟幸运的给予了对方重创,而自身仅损失两艘护航航母。

而在登陆安达曼群岛的“冰山再现”战役中,中国海军所临时征用的超过200艘以上的中国、东盟各国民用船只更在登陆战中表现出色。其中作为直升机起飞平台的12艘大型商船更是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辅助/护航航母的作用。其中更有6艘加上滑跃甲板作为歼…13H型垂直/短距起落战机的海上起飞平台。在“上海—江苏”双航母战斗群撤回安达曼群岛进行休整的同时,中国海军已经在开始考虑将这些大型商船进一步改装成为真正护航航母的可行性。除了船体自身的条件之外,缺乏合适的舰载机也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歼…13H型垂直/短距起落战机虽然被证明具备了在小型海上平台上起降的能力,但是其尾焰的侵蚀性问题以及护航航母上糟糕的维护环境都限制了这种战机的长期部署。

不过在突击塔吉克斯坦南部的法克尔俄…印联合空军基地的战斗中崭露头角的“小鹰…082”轻型前线战斗机给了中国海军以一个新的选择。这种虽然已经定型仅20年,但刚刚进入现役的武器具备起飞距离短、维护简单等优点除了适合前线机场部署之外,也具备了在小型航母上升降的可能。而在执行了法克尔机场突袭任务之后,这种轻型前线战斗机被正式定名为“强…9”型轻型对地攻击机在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建立了小规模的生产线维持低速生产之中。

而在接到海军的定单之后,中航一集团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更迅速拿出了“强…9”型轻型对地攻击机舰载型号—“强…9”H型舰载攻击机。虽然“强…9”H型舰载攻击机的最终型号性能相对完善,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仅能对已经完成的15架的“强…9”A型轻型对地攻击机进行相关的上舰改进,以便于部署在安达曼海上正在进行应急改装的4艘“岛”级辅助/护航航母之上。

此刻4艘“岛”级辅助/护航航母已有2艘可以勉强进入战列—它们是舷号1010“崇明”号和舷号1011“长兴”号已经进入逆风放飞位置,一架架“强…9”型轻型攻击机正缓慢的发动双翼之下的螺旋桨,向着孟加拉的方向滑进起飞位置,战机的6个外挂点之上装置的57毫米火箭弹吊舱和250千克炸弹满载着死亡。很少有会想到这些中国海军应急发展起来的舰种和战机在数年之后竟会成为辽阔的中国海疆之上最后的希望。

第六十二章:裂土之王(四)

“又到了我们出击的时候了!老伙计!”拎着自己笨重的飞行头盔,来自俄罗斯空军的瓦里德尔上尉和自己的同僚们一起有些懒散的走向各自的岗位—那孤零零的停在跑道尽头的3架灰色涂装的米格…31M型截击机,这里是位于印度东北部特区阿萨姆邦北部的提斯普尔(Tezpur)空军基地。在经过了漫长的等待之后,来自俄罗斯空军的“歼星者”中队终于又一次接到了出击的命令。

作为莫斯科向印度提供直接军事援助的一部分,俄罗斯空军将有2个中队的精锐飞行员和战机秘密被派驻到印度的境内,在莫斯科的默许之下为维护新德里的利益而战。当然这种慷慨并不是无偿的,印度政府除了将向莫斯科支付价格不菲的装备租用费用之外,还将给每个到来印度的俄罗斯飞行员准备条件优厚的工资和津贴,不过很显然钱并不是万能的。

虽然无论是装备和飞行员的素质,装备着米格…31M型截击机的“歼星者”中队自然不能与威名赫赫、几乎横扫了半个马六甲战区的“方块A”中队相提并论。但是在印度空军的众多菜鸟面前,这群来自俄罗斯的“空中兵痞”却完全可以摆出一副皇牌的姿态。与“方块A”中队挥洒从容的初战一样,“歼星者”中队的第一次出击便是从加尔各答近郊的卡莱孔达空军基地出击拦截假道缅甸对安达曼群岛实施远程空中打击的中国空军轰炸机群,自身也战损了3架之多,但却取得了击落中国4架轰…9B型轰炸机和6架轰…6D型轰炸机的惊人战绩。

不过他们的辉煌却有如流星般短暂,从中印战争开始至今,“歼星者”中队并没有第二次出击的记录,更多的时候他们都不得不把精力浪费在乏味的战备巡逻和转场飞行之中。而新德里对此则多少有些无可奈何。因为莫斯科所想要的并不是替印度人去打仗,俄罗斯人冒着触怒中国的目的秘密参战无非是想用俄制武器的辉煌战果来勾引起新德里那疯狂的购买欲望而已。与俄罗斯人可以自信独步战场的苏—35型战斗机不同,米格…31毕竟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产品,虽然经过了全面的系统升级,但在中国空军所广泛装备的新锐战机面前已经没有优势可言。初战的得手完全是凭借着抓住机会、突施冷箭而已。

显然对于自己战机的实际性能俄罗斯人还是心中有数的,所以一直以来莫斯科都要求“歼星者”中队尽力避战,同时则极力鼓吹米格…31M的优良性能,要求新德里迅速购买。不过可惜的是面对着不休止的消耗,印度的国库显然不足以维持新德里所开动的战争机器。在中印战争爆发之后不久,印度政府便因经济的全面衰退和议会的反对,中止了印…俄第二阶段的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