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 >

第18部分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第18部分

小说: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氏”打工。
  当时,张彻作为“邵氏”的头牌导演,很有一点目空一切的意思。
  其实,张彻与李翰祥之间有过一段恩怨。早期,李翰祥在“邵氏”惟我独尊,而张彻不过是个喜欢在报纸上发议论的文人,偶尔也给“邵氏”写写剧本。有一次,邹文怀交给李翰祥一个名叫《一毫钱》的剧本,说明是张彻的得意之作,公司准备由李翰祥执导。李翰祥随手翻了翻剧本,丢还给邹文怀,嚷道:“这也叫剧本?乱七八糟!”扭头就走。此举对于当时的张彻不光是个沉重的打击,还给他的前程蒙上了一层阴影。
  张彻不服,每天在《新生晚报》上写文章,对李翰祥进行抨击,李翰祥当然不示弱,也在报上登文章回击对方。
  不过这是过去了十多年的事情,虽说李、张二人都是才高气傲的主儿,但这点过节未必会影响他们共事一主。但方逸华这样做,不能说没有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互相掣肘的意思。
  李翰祥重返“邵氏”的第一部电影是《大军阀》。该片是综合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一部讽刺喜剧片。有了剧本,便开始物色演员。事实上,该剧开镜七八天了(先拍女配角胡锦的戏),男主角“大军阀”还没有找到。找来找去,结果还是李翰祥独具慧眼,发现了日后成为搞笑片大明星的许冠文。
  李翰祥是从电视上发现许冠文的。当时,许冠文、许冠杰两兄弟在无线电视台主持一个名叫“双星报喜”的搞笑节目。李翰祥觉得许冠文“装龙像龙,装虎像虎,眼不大而有神,两只单眼皮很有乡土气息,略微一眨,不必说什么、演什么,就令人打心眼里想笑”。于是立即向邵逸夫建议起用许冠文。
  邵逸夫开始不同意,李翰祥说了一大堆的理由,特别强调了许冠文具有“冷面滑稽”的特质。邵逸夫有所认同,但还是不放心,表示要召集“邵氏”高层开个会。会议讨论的结果是坚决反对。李翰祥也没有办法了,但也不积极另谋人选。他就这样先拍些次要镜头,让片期一拖再拖。时间就是金钱,邵逸夫着急了,终于对李翰祥说:“依你吧,用许冠文好了。”
  李翰祥用37天时间,拍完了《大军阀》。上映后,票房逼近400万港元大关。这部影片在1973年的亚洲影展上,获得“幽默滑稽片导演奖”。《大军阀》使许冠文脱颖而出,成为香港影坛的一匹“黑马”。
  但此后“邵氏”没有能留住许冠文。原因是有一天,许冠文拿着一个名叫《鬼马双星》的剧本,对邵逸夫说:“六叔,请你出资30万,我们共同投资合拍这部戏,利润大家平分怎样?”
  邵逸夫从来不喜欢听这种话,在“邵氏”他是一家之主,谁提供好剧本他都欢迎,谈什么合资他就很恼火。“你许冠文刚在我手下有了点名气,就想跟我并排坐,吃果果了。”他冷冷地想着,翻了一阵剧本,说:“冠文,恕我直言,剧本写得太差,我不能投资。”就这样,许冠文一气之下离开“邵氏”,与邹文怀的“嘉禾”合作。
  “嘉禾”将《鬼马双星》搬上银幕,结果创下香港影坛史无前例的830万港元的票房纪录。对这件事,李翰祥没有公开发表什么言论,但他的基本立场是站在邵逸夫一边的。
  此后,李翰祥在“邵氏”的另一部代表作是1977年执导的《金玉良缘红楼梦》。该片由林青霞反串贾宝玉,张艾嘉演林黛玉。
  这一年,香港影坛竞相争拍《红楼梦》,形成五片打擂台的局面,除了《金玉良缘红楼梦》外,还有《新红楼梦》、《红楼春梦》、《红楼梦醒》、《红楼春上春》,但李翰祥的《金玉良缘红楼梦》却独占鳌头,名列1977年“香港十大卖座电影”之中,并获得第24届亚洲影展最佳服装设计奖。
  1982年9月,李翰祥在澳门名流何贤的资助下,带了一班人马,首次回内地拍片。这是他时隔34年重返内地。当时,港台两地大量舆论指责他“晚节不保”、“是个叛逆”。
  的确,作为一个非左派公司的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是第一个回内地拍电影的。他和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合拍的首批影片,原定5部,包括《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同治中兴》、《变法维新》和《八国联军》,但后来只拍了《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均由内地演员刘晓庆和香港演员梁家辉主演)。
  李翰祥对古装片情有独钟,也历来重视剧本。为了拍好这两部电影,他先后请了三位剧作家编写文学剧本,然后自己在北京饭店闭门谢客,亲自动笔修改。这两部电影上映后,其中一部获得我国文化部颁发的“1983年优秀影片特别奖”。在香港第3届电影金像奖评选中,《垂帘听政》被评为“十大华语片”的第二名,同时还获得一系列奖项。
  1994年,李翰祥拍了一部《情人的情人》,票房只有80万港元,是他从影以来的最低点,因此招来“江郎才尽”的讥讽。
  也许是为了再次证明什么,1996年,他以70高龄之躯,投入拍摄40集电视连续剧《火烧阿房宫》,结果由于劳累过度,大病突发,于12月17日死在拍摄现场。
  李翰祥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回忆自己从影以来的“几起几落”。他说:“我导的第一部古装片《貂蝉》,在亚洲影展得了导演奖之后,由菲律宾返回香港的时候,邵氏公司的全体同仁几乎倾巢而出,到机场去欢迎,我们一下飞机,万头攒动地把我和六老板(邵逸夫)挤在中间,忽然一下子被几位手足,把我和六老板举在半空,所以我们只好在一片欢呼声中,骑着马出了机场……那以后,我在影界红透了半边天,在片厂走路都前呼后拥地跟了一大群,人没到,声先闻,开路先锋老早跑到前站通风报信:”李导演来了,李导演来了!‘接着,别人在迎合观众口味拍血腥的武打商业片,我仍一意孤行,坚持己见,和市场背道而驰,拍一些如《冬暖》、《破晓时分》一类的文艺片。这两部影片公映后,评论是上上,而票房则是下下,使投资者血本无归。当时以票房过100万才算大导,所以我改变初衷,马上拍了一系列骗术影片,接着又拍了《大军阀》、《风月奇谭》、《风花雪月》等喜剧,使香港的年轻人至今都以为我只是个风月大导。于是我在港台的影坛上又风生水起,一时献荣献媚的,叩头的,送礼的,不一而足。没几年我导的影片,票房纪录又渐渐低落了,人们的脸色也一如寒暑表一样下跌了,甚至又有人和我面对面也视同陌路了。等到我在大陆拍了《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在香港都过了千万纪录,于是马上觉得影界的人情又热了起来。“
  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李翰祥激愤地写道:“所以,你在这个圈子里,还要求什么人情的话,那你就是白痴,不必骂他妈的,更不要念百家姓、三字经!”
  第五章 才华横溢的新锐导演
  导演是明星中的明星。吴宇森、徐克和许鞍华则是当前香港影坛最活跃最有特色的导演,特别是吴宇森,在电影市场低迷时期,他以大型动作片打入美国好莱坞,使洋人再也不敢小看香港电影;而许鞍华等人则在个人性与商业性相结合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新浪潮”主将许鞍华许鞍华生于1947年5月23日,原籍辽宁省鞍山市,所以起名“鞍华”。未满周岁时,她随父母迁居澳门,在那里度过了她的童年。青年时期,许鞍华考入香港大学,学习英国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攻读硕士学位,同时兼任助教。1972年,她在获得学位的同时还得到了一笔奖学金,于是带着这笔钱飞赴英国,进入伦敦电影学院学习电影课程。
  1975年学成回港,她先后任职于无线电视台和香港电台电视部等机构,因执导过廉政公署的片集而深受知识界的欣赏。她还曾到东南亚与墨西哥拍过纪录片。1979年,许鞍华转入电影界,为香港比高电影有限公司执导了自己的处女作《疯劫》,在港台影坛引起较大反响。
  《疯劫》取材于发生在香港龙虎山的一件真实的凶杀案,经过艺术加工,表现得极具悬念。故事是这样的:一日,龙虎山发现一男一女双尸案,经家属匆匆辨认,死者为青年医生阮士卓(万梓良饰)及其未婚妻李纨(赵雅芝饰)。警方怀疑凶犯为住在山区附近的阿傻(徐少强饰),但阿傻逃过了警方的拘捕。此后不久,李母家中经常“闹鬼”,丢失食品和衣物,引起李纨生前好友——女护士连正明(张艾嘉饰)的注意。一夜,连正明发现李家有神秘人物出现,同时又在李纨遗留的红棉袄中发现李纨的验孕报告,遂有所怀疑。她回忆起阮士卓生前爱情并不专一,除李纨外,还与风尘女子梅小姬(李海淑饰)关系密切,便前往澳门调查梅小姬下落,发现梅小姬不知所终。于是她通过在验尸部工作的朋友取得女尸的检验报告,细细对证之下,才明白双尸案的女死者不是李纨,而是梅小姬。于是她多方寻找,终于发现了李纨的行踪,并在凶杀现场与她相遇。这时的李纨已失常性,欲杀连正明。一直在旁窥视的阿傻见此情况忆起凶案发生当日阮、李、梅三人冲突的情况(梅小姬杀死阮士卓,李纨失手杀死梅小姬),凶性大发。混乱纠缠中,李纨昏死过去,傻母取出菜刀,替李纨剖腹取子,诞生了新的生命……有文章认为,《疯劫》是香港电影中最杰出的一部“惊悚片”,不但情节扑朔迷离,伏线前后呼应,而且弥漫着一种迷离飘忽的气氛。在拍摄《疯劫》时,许鞍华对电影的叙事模式进行了大胆探索,打破了情节片的单一视点(即故事叙述者的视点)的结构,在以客观视点为主的结构中穿插入大量的主观视点(包括观众以为已经被杀的李纨的视点),而且中间的转换没有什么清楚的过渡,造成悬疑震慑的艺术效果。
  许鞍华的第二部电影,是1980年拍摄的《撞到正》(又名叫《小姐撞到鬼》)。这是一部恐怖喜剧,描写一个小戏班到乡下地方演出时,遇到一些被无辜毒死的鬼魂,它们既想报仇,又想从活人中找替身,因而闹出一系列“鬼上身”的恐怖搞笑事件。该片导演手法灵活,特别是那些科幻片式的特技效果,给人以相当有趣的新奇感。
  从《疯劫》到《撞到正》,是许鞍华电影创作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她主要着意于技巧的追求,对电影的叙事模式和手法进行大胆探索,有时甚至到了为技巧而技巧的地步。
  在香港电台电视部工作时,许鞍华曾经拍摄过三部一小时的电视影片《狮子山下》,其中的一部名为《来客》,反映逃到香港的越南难民的生活。
  拍摄前和拍摄过程中,许鞍华深入到这些越南难民中去搜集资料,和他们混得很熟。难民们很信任她,无条件地把自己的真实故事讲给她听,使她非常感动。她写了个影片的故事大纲,拿着它到处兜售,希望制片公司能够投资拍片,但遭到了一些制片公司的拒绝,有的担心故事太复杂,有的担心成本太高,有的担心不卖座。但她并不气馁,终于获得了支持。不过,制片公司有个条件,拍片成本不能太高。为了能够拍片,许鞍华作了让步,把故事中涉及的美国外景改成了菲律宾,并且把重点放在内景和颜色方面,终于搞出了她的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