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谎言系列-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京甲骨文华东暨华西区董事总经理李绍唐——连他自己都说,如果不是因为“勇敢表达”,老板如何才能在满眼人才中发现他——既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又没有留过洋、而且还没有MBA学历。在被任命为甲骨文台湾地区分公司总经理时,他曾令业界跌破眼镜。而当他以“心诚业勤”的领导管理风格,实现公司业绩逆势成长时,再次跌破众人的眼镜。
据报道,李绍唐从小家境贫寒,并没有很深的家庭背景,大学毕业后,从众多竞争者中幸运地进入IBM,兢兢业业地从底层做起。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这样说:“我要奉劝年轻人,出了社会,你要敢于敲你老板的门,否则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你该离开,自己有没有前途?”
李绍唐不仅去敲老板的门,也经常去敲公司里那些高阶主管的门,问他们:“你可不可以告诉我,如何才能做到你现在的位置?你认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在IBM工作的第15年,李绍唐已经做到协理。40岁时,他勇敢去问老板,“你老实告诉我,我到底有没有爬到金字塔尖端的机会?”
得到的答复是:“机会不大”。
IBM人才济济,企业文化非常强调“辈分”与“派系”。上司告诉他,在他的前面至少排了十个人。即使他愿意等,只怕轮到他,也是30年以后了。如果在IBM做到退休,可以领一笔数目不小的退休金,但是李绍唐的梦想是做CEO,所以,他开始寻求IBM之外的机会。在耐心等待了两年半之后,他等来了甲骨文台湾总经理的空缺。2003年6月,李绍唐被任命为甲骨文华东及华西区董事兼总经理。
很少有人像李绍唐那样,敢单刀直入地去问老板:“在未来三五年内,我是否有往上升迁的机会?”
“如果我继续保持努力,未来有哪些升迁机会?”
“如果我要做到某某职务,还欠缺哪些条件?”
其实,想穿了就没什么不敢问的——大不了得到一个否定的答复,又有什么关系?总比死呆在那里,每天都在心里盼着今天老板该高看自己一眼强吧?记得采访张潇清的时候,她曾经跟我说,只要有人跟她抱怨说现在的公司不好,或者老板不重视自己,她就会劝那个人:“算了算了,反正你也不喜欢呆在那里,赶紧看看有什么更好的去处,你就把这个地方当做一个跳板好了。”
我想我要对你说的意思也是一样,如果你想获得成功,你就需要一块跳板;如果你离成功的位置太远,你就需要找到那些真正赏识你才华的人——中国有个成语叫“贵人相助”,你需要找到你生命中的贵人,就是那些肯给你机会的人。效命于一个只相信用所谓的“军法”管理企业的人,那对于你来说,是在贬低你的价值——你要成功,至少首先要选择成功的方向,那些坐在办公室里把自己幻想成总统和司令官的老板,是没有希望的老板,你跟着他们怎么可能有出头之日?再说,人降低自己做人的底线是没有止境的,这就像人的贪婪也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你的老板是一个妄自尊大的人,你无论怎样做,他都觉得你还不够——你已经不提供任何借口了,但是他觉得你还是对不起他,因为他给你发薪水了,这薪水他原本可以发给别的人的。我认识一个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他永远认为他的员工要对他感恩戴德——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其实是可以炒了你”。他的一名手下因为无法忍受他的颐指气使,负气辞职,几年以后这名手下相当出息,成为其他公司的销售总监,连续数年使公司销售业绩稳步增长。但是当初的这名顶头上司不仅毫无愧色,反而说:如果他不是因为在我手下干过几年,他怎么能有几天这样的成果?话传到销售总监的耳朵里,销售总监笑笑说:我现在不恨他,我只是希望他干的时间越长越好,因为他干的时间越长,他毁掉的人就越多,他的公司就越差,根本不用我去收拾他,他就完蛋了。当然他本身也不配成为我的对手,更何谈感谢还是仇恨?
我们常常说,最终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和奴才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二者境遇大不相同。人才是独立的,正因为独立,所以具备可流通性,优秀的人才就像硬通货一样,即使偶有贬值,但总归还是硬通货;但奴才则是不一样的,虽然也有一辈子过得好得不错的奴才,但是那全要靠着找到一个好主子,万一主子变了脸,奴才就很难再找到工作了。人在概念上都容易把自己定义为人才,但是在操作中却容易在手段上漂移——不自觉地,或者违心地做了很多本来不是一个“人才”应该做的事。我的意思是很多人其实不能简单说是哪一种极端的分类,而是一种比较摇摆的中间人。这是一个事实。
这个世界不乏劝世者,也许会有很多人扮演着过来人之类的角色,把所谓的“逆耳忠言”当成一个所谓的心灵鸡汤,这些人到处都是,他们有的时候是真心怕我们受到伤害,而有的时候,只是把他们习惯的思路当成经验传授。他们并不希望身边充满了独行者,也许是因为独行从某种角度贬低了他们的价值。这些即使永久存在下去,只不过是一些“劝诫”,或者“江湖经验”,但是把它作为企业治理的根本来向员工传达,实际上这些领导者扮演的是,把“江湖经验”科学化的险恶角色。这种危害对于年轻者尤甚。年轻人可能可以忽略所谓的“劝世良言”,但是他们可能无法抵挡被包装成管理科学的东西。
年轻人充满着成功的期待和事业的激情是很正常的,会经常犯下急功近利的错误,不过这都不是你成功之路的障碍,真正的障碍是你精神上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你被这样的“江湖经验”和“管理科学”左右,并继而用它去教育你未来的下属,你就完了。但是我必须承认,“它们听起来太有道理”,我也必须承认它们似乎到处都能找到佐证。不过如果你的精神上是独立的,你就会判断,包括我在这本书里的话,你都可以完全有反驳的权利和自由,但是我希望那是完全出自你的思考,你的逻辑,不是来自哪一个大发雷霆的老板,或者是哪一个密切的亲戚,以及哪一个怯懦但是心地善良的前辈。
独立是很重要的,所有人的智慧都没有被别人贬低的权利,但是如果这个人把自己的利益包装成智慧,让其他人为自己的利益拼命,并因此夸奖他们是一个好员工,是企业不可多得的人才,这种“人才论”是需要我们警惕和用舆论剿杀的。我还必须告诉你,独立很艰难,有可能你需要为自己的独立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正是这些代价使你获得积累,并最终过上一种无愧于你生命的生活。
服从是美德,但服从谁则是智慧(职场完结篇)
标签:杂谈
服从的确是一项美德,但是服从谁则需要智慧。如果服从意味着把自己的生命之路越走越窄,你有什么必要这样作践自己?人在职场,积累人脉中包括老板的人脉,但是相信我,老板只是这若干脉中的一只,你有必要具备职业的精神,在执行过程中有层级和责任的概念,不过没有必要因为这人脉中的一枝去得罪和放弃了其他的人脉培养。
记得曾经采访过卡内基驻北京董事长赵卜诚先生,当时问到他一个人如何才能成功——他说了很多条,比如要善于学习,要快速提高业务能力等等,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他说:“我是一个老板,我要提拔一个主管,我会提拔什么样的?我肯定不会提拔一个专业能力很好,但态度很差的员工。因为那样做,是在给我自己找麻烦。一天到晚,总有人到我这里告他的状,要我出面协调,我何苦呢?”
他认为凡有职业追求的年轻人必须尽量早地展现自己的成熟度——“要善于和他人在工作中产生专业的人际关系,即使这个人自己不喜欢,也可以维持正常的工作关系。”他说:优秀的职业人从来不怒气冲冲。
“你的工作氛围越好,你的工作效率就越高,你就越容易出成绩。”
这让我想到富兰克林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优秀的人并不是不争吵,而是懂得如何避免争吵。许多人都把成功简单的理解为老板的赏赐,他们片面的认为只要成为老板喜欢的人,就会离成功不远。但是其实,许多看上去很短的路往往是没有未来的,他们不通往任何地方——记得有一次去山里玩,导游带我们上山,我们中一个朋友非要自己走一条小路,导游对他说,那条小路你看着直通山顶,其实你走着走着就走不通了。朋友不信,他的理由是如果这条路不通,就不会有人走,如果没有人走,这条路就不会是路。导游说,这里本来就是没有路的,因为像你这样自作聪明的人太多,所以就走出了一条路。朋友哪里肯听导游的,非要自己走,于是队伍分成两路,一路继续跟着导游,一路就是我和这个朋友以及另外几个人。果然我们走着走着就发现路越来越不明显,最后几乎完全消失在灌木丛中。但是每每抬头,就发现山顶就在不远处,于是继续走,一直走到一面直上直下的峭壁下面,这次我们彻底踏实了。
去做一个讨老板欢喜的人,就是走这么一条貌似捷径的路——早晚你会遇到一面直上直下的峭壁。不信你就试试看——如果你从现在开始“没有任何借口”,你就从现在开始把自己沦为一个奴隶——你的生活不会再有其他的乐趣,因为你只把老板一个人的欢乐放在心上,你把老板脸上的笑容看得比世间任何事物都更重要,为此你可能失去友谊、失去生活的乐趣,毫无闲暇,终日忙忙碌碌,直到有一天你发现老板并不像你对他那样对你,你在他那里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而且更糟糕的是,有的老板惯于拿下属当枪使,喜欢使用“借刀杀人”的招数,一旦你对这样的老板言听计从,尤其是当你恰恰正处在一个事件的展开过程之中,你还恰恰有些可以施展的长处,短时期内你可能得到提拔和重用,气焰熏天,平步青云,但是早晚你会被当做替罪羔羊——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美国人认为那只是个别美国军人的不当行为,而且这些军人已经受到处罚,但实际上呢,我相信那些受到处罚的军人只是替罪羊——他们不过在执行命令。现实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顶头上司,他们找一个急于表现的下属,面授机宜,然后这个下属就以为自己深得上司的赏识——我一个朋友最近非常烦恼,因为他的公司新来了一个同事,属于那种年轻气盛类的,每次一开会,无论他说什么,那个新同事就说他说的不对。他说如果自己和一个新来的年轻人置气,那肯定特别没趣,但如果忍了,又很不甘心。后来没有多久,他决定辞职,因为他发现那个年轻人之所以专门针对自己,是因为自己顶头上司的缘故——显然他的顶头上司想让他走人,但是碍于多年交情,不好直接下手。我这个朋友对我说:其实也没什么好抱怨的,自己当初到这个公司,他的顶头上司也用了同样的手段,利用他的新人心态,把原来公司一位颇为能干而且有可能成为提拔对象的资深职员挤走了。我的朋友感到在这样“阴险”的顶头上司手下做事,实在毫无人生乐趣——“他就是那样一个人,一双眼睛紧紧盯着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