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唐玄宗 >

第180部分

唐玄宗-第180部分

小说: 唐玄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

武惠儿不料皇帝还有这等兴致,心中的热望又复燃起。其破涕为笑,急忙殷勤侍候李隆基。

第三回 施连环林甫上位 贬荆州九龄聚谈

李隆基愈来愈觉得李林甫讨人喜欢,与其说话的时候也愈来愈多。君臣二人这一日说完政事,李隆基忽然问道:“李卿,你认为严挺之如何?”

李林甫知道,若皇帝突然关注某人,则此人或被擢拔或者要倒霉,严挺之显然属于前者。他假作思索片刻,然后恭敬地答道:“严挺之才识超卓,又行事正直,臣以为其为良吏。”

“其有相者之才吗?”

李林甫心中大震,明白了皇帝询问的真实含义,遂镇静答道:“陛下,严挺之才识昂藏,雅有吏干,当时姚公初见之即深为器重,他此后又历练多年,臣以为他当有相者之才。”

严挺之刚刚经科举入仕,被授为义兴尉,时为常州刺史的姚崇见之大为器重,后来姚崇再为中书令,即将严挺之召回京中授为中书省右拾遗。

李隆基颔首道:“是啊,姚公识人之能超乎常人,他的眼光应该不会错的。嗯,朕今日也就是随便问问,记得去岁之初,九龄向朕荐严挺之,他还说曾与你商议过,果有此事吗?”

“禀陛下,张令曾向臣提过此事。臣当时赞同张令之言,又想张令向陛下荐人,臣无需两度进言,因三缄其口。”

其实李林甫不知,张九龄起意向李隆基推荐严挺之的时候,已然感觉出李林甫虽对自己恭顺无比,然日益获得皇帝的信任,自己在皇帝面前已今非昔比。他当时告诫严挺之:“李林甫深承圣恩,你宜造门与之沟通。”

严挺之所以与张九龄相友好,那是缘于二人禀性相同之故。严挺之现在听到自己一向尊敬的张丞相说出这等话,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在他看来,若向少文的李林甫屈膝,还不如杀了自己。若按严挺之往日的脾性,他肯定会不顾张九龄颜面说出难听的话,然他又想张九龄如此说,还是为自己好,于是将不满强压于心中。

严挺之此后别说入李林甫府中造访,就是执行公事之时,也少有言语,自是缘于不耻李林甫之人品。

李隆基未继续深入此话题,淡淡说道:“朕今日忽然想起此事,不过随便问问。你与九龄对严挺之的看法不错,王毛仲昔日肆无忌惮之时,唯有严挺之敢与王毛仲相抗,勇气可嘉呀。”

李林甫辞别李隆基之后,回衙路上一直在琢磨皇帝的真实心意。他认为,皇帝看似无意,其说话之中已露出易相的端倪。

皇帝征询自己的意见,说明他肯定不会动自己,那么其易相的目标即是张九龄或裴耀卿了。不管是将他们同时罢相,或者二选其一,都是李林甫乐于看到的局面。因为张九龄为中书令,裴耀卿为侍中,李林甫以礼部尚书兼知中书门下平章事,外人皆呼张裴二人为丞相,对李林甫绝大部分人仍称之为“尚书”,显然李林甫位次在二人之下。

然若让严挺之递补为相,则非李林甫所愿了。张九龄与严挺之禀性相若,二人相较,张九龄毕竟有柔弱谦让的一面,严挺之则一味以刚强为主了。

李林甫想起了萧炅“伏猎侍郎”的故事,再思起严挺之讥讽自己为“弄獐宰相”,胸中的怒火已然熊熊而起。

李林甫心中怒骂萧炅:真是笨蛋一个,时辰已过这么久了,竟然连严挺之的毛病都寻不出来一个!

其实李林甫有点苛责萧炅了,他外任为岐州刺史,已脱离京城生活,又如何寻严挺之的茬儿呢?

张九龄近来愈来愈觉得李林甫的影子日益明显,尤其是在皇帝面前。一个很显著的例子就是,此前皇帝每遇事多与自己商议,现在却多找李林甫叙话,将自己抛在一边。

与张说相比,张九龄更善于识出事件背后的暗流。当初崔隐甫、宇文融联手向张说发难的时候,张九龄能准确嗅出他们的动向,并向张说提醒;如今皇帝对自己转换了态度,张九龄相信,其中李林甫的功劳最大。

张九龄久在京中为官,且居中书门下多年,深明皇帝开元以来授任丞相的规律,即宰相可以专任而不久任,往往三年为期。现在屈指算来,张九龄自开元二十二年四月被授为中书令至今,已近三年,那么皇帝转变态度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因素呢?

张九龄确认皇帝肯定有这方面的考虑。

张九龄与张说相比,并不十分恋栈相位,性子要恬淡许多,很乐意过与世无争的日子。

他日益感觉到李林甫的步步紧逼,怎么办呢?文人自有文人的思维方法和行事方式,遂写就《归燕诗》派人送给李林甫,该诗写道:

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张九龄在诗中自比于岭南之燕,以此喻告诉李林甫:自己如同燕子一样春来秋去,不会在朝中久留的;末句将李林甫比为鹰隼,明确告诉他: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你也不必猜忌、中伤我了。

文学之士多读圣贤文章,对原始的人性往往覆以一层善良以及幻想的希冀,张九龄写作此诗,即是幻想李林甫勿以自己为念,二人还是和平共处,他定能顺利上位的。

张九龄错了,其错误之处在于他至今尚不能明晰李林甫的心底。

张九龄初为中书令之时,最先反对李林甫为宰相职,及至李林甫进为宰辅之后,张九龄待他全无好脸,且动辄呵斥。李林甫当此之时,选择逆来顺受为己任,不管什么时候见了张九龄皆是笑脸相向,且态度恭顺。

李林甫读罢《归燕诗》,嘴角间不自觉漾出一丝冷笑:哼哼,果然今非昔比,昔日你连话都不愿与我多说一句,今日竟然能为我单独赋诗了。

张九龄向自己示弱了,此为李林甫的第一感觉。

那么张九龄向自己示弱,会不会是一招缓兵之计呢?因为张九龄在诗中将自己比为鹰隼,看似恭维,内里是否为阴毒的咒骂呢?李林甫始终以为,这些文学之士自幼就熟谙字词的比兴之意,他们骂人可以不吐脏字,吃人也可以不吐骨头。

目标明确且简明扼要,如此更加贴近于现实且易于操作,这就是李林甫的思维方法和行事方式。张九龄等人的思维往往偏离现实,且游移于圣贤道理与幻想之间,行事时又拖泥带水,因而两者的差异很大。

张九龄写作此诗实为大错,其诗中唯一可取之处即是将李林甫比作鹰隼,如此比喻还算恰切。李林甫此时鹰隼似的目光,正炯炯地觑准一件事情的动态发展,他相信,这件事情能够此时出现,实为天赐良机。

这件事,李林甫已关注数月了。

事情其实很寻常:蔚州刺史王元琰数月前被人告发任内贪赃,李隆基先昭示御史台前去蔚州核其状,御史台覆奏其贪赃大致属实。因为王元琰系三品大员,此案例由大理寺、御史台及刑部三司会审,大理寺派人前去将王元琰捉拿回京,然后下至狱中,三司此后按序审理。

张九龄向来痛恨依势贪赃之人,王元琰既有贪赃凭据,那是应当严惩的,其署理有关王元琰的公文时多是一挥而就,然后嘱咐有司秉公办理,未将之放在心上。

李林甫自看到王元琰事发之后,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关注。他多次询问御史台与大理寺关于此案的进展情况,并对具体细节面授机宜。王元琰即将被捉拿回京之前,李林甫将吉温单独召来,又密密地布置一番。

李林甫的威权日重,顿改昔日唯唯诺诺的模样,办理诸事与以往相比皆有较大改观。吉温为门客多年,李林甫以其为吉顼之后辈,到吏部为其谋了荫官的资格,先授其为万年县丞,刚刚又转授其为京兆府法曹。

李林甫说道:“王元琰明日就要被捉拿回京,按例要被囚禁在京兆府牢狱之中。从明日开始,你要紧盯着王元琰,不可让他离开你的视线。”

刑部与大理寺本来也设有牢狱,近年来人犯日少,遂将其犯人集于京兆府牢狱中。吉温现任京兆府法曹,则牢狱之事由其主管。

吉温不知李林甫为何对王元琰如此上心,心里虽嘀咕,终究不敢问,遂答道:“请大人放心,小人明日就搬入牢中居住,以就近看管。请问大人,对王元琰好一点还是坏一些呢?他若不敬大人,小人先让他受些皮肉之苦。”

李林甫摇摇头道:“你盯着他就成了,你要记住,其一,一定让王元琰好好活着,哦,如此看来,你还要待他好一些,不可让他产生轻生之念;其二,若有外人来见王元琰,你不可刻意拦阻,然他们之间说的话,你不可记失一句一字!”

吉温不敢废话,躬身答应后离去。

按照当时规定,案子审理之时,当事人不许与外人会面。然此规定仅为朝廷而设,一些人犯的亲属设法打通关节,还是能与当事人会面的。王元琰之妻自丈夫被捉后一直未见面,到了京城辗转托人,终于能入牢中与丈夫见面。

王妻泪流满面,问道:“你到底犯了什么事儿?外面传言说你贪赃多少万钱,我在家中为何一直未见呀?”

王元琰叹道:“外面传言,定是扩大无限。确实有一笔小钱,当时并未在意,顺手取来也就当时花费了。唉,我早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不料还有人如此上心,寻来一干人证,将事儿证得结结实实。”

“你认了吗?”

“当然,人证确凿,焉能不认?你大可放心,那笔钱数额极小,就是将来按律处置,至多贬官而已。”

“贬官?你处此职位容易吗?一朝被贬岂不是前功尽弃!”

人处厄运时,往往起初时万念俱灰,待明白了自身处境,知道大致结果时,定有得蜀望陇之心,又想有更好的结果。

王元琰心中燃起热望,其沉默片刻,继而下定决心说道:“我已向三司承认了贪赃事实,他们皆记录在案,此案定难彻底推翻。当前之计,唯有寻妥当人儿居中向三司陈情说项,或许能有变化。”

“去哪儿寻此妥当人儿呢?”

“你去找他吧,他肯定行。”王元琰直视妻子的眼睛,坚定地说道。

王妻闻言先是沉默片刻,然后重重颔首道:“好吧,也只有找他了。”

王元琰夫妻其实不知,他们说的话一字不漏皆灌入一旁窃听的吉温耳中,当日晚间,吉温就将原话复述至李林甫的耳中。

李林甫听完,脸上又露出微笑,他知道,事儿正沿着自己预设的轨道进行着。

如此过了旬余,御史台又有一道奏书直达李隆基面前。李隆基阅罢,即让高力士传唤三位宰相前来议事。

三位宰相须臾趋步而入,李隆基令他们落座,然后手挥那道奏书道:“你们瞧瞧,这严挺之日常以正直面貌示人,为何一遇私情就把持不住?想不到他竟然有上蹿下跳之能啊!”

三位宰相逐个传看了御史台的奏书。

其实王元琰的案发之后,李林甫就断定,严挺之迟早要被牵入此案之中。要说原因很简单,王元琰之妻系严挺之的前妻,他们如此就有了说不清的干系。

王元琰之妻离开牢狱,就直奔严挺之府,见了严挺之之面,先是梨花带雨一番,既而怯怯说出请严挺之搭救王元琰之意。

严挺之听罢前妻的哭诉与哀求,就在那里沉默良久,心中好生为难。严挺之恪守为官之道,向来对事不对人。王元琰贪赃枉法事实俱在,他本人也亲口承认此为板上钉钉之事。若严挺之此去替王元琰说情,即是以自己的情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