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他的顾问-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机变,不拘泥常,不固执原来的计划,能根据具体情况,临机应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第五,归纳孙子的治军思想。
第六,对孙子做一分为二的评价。
阐述了孙子兵法为什么久兴不衰。指出孙子兵法有唯物辩证法因素,也指出孙子思想方法的缺陷及其战略思想的局限性。郭化若认为,把孙子兵法当作万世不易之天下公理,是“万应药膏”,或是神妙莫测的韬略的意见是错误的。同时也应该了解其一般性,它提示了战争中许多一般的规律。因此那种以为孙子兵法是过时的腐谈,因而采取胡林翼笑掷兵书的态度,鄙视它,也是不对的。我们对孙子兵法的态度应该是用科学的批判的态度来评价它,足够地估计到它的伟大与高明,同时也要看到它的缺陷。要看到那时战争与今天战争的共同性,才能滤出孙子兵法中的精华,同时也要看到那时战争与今天我们抗战的差异性’才能根据今天的具体情况,以唯物辩证法来改造与充实它,或灵活地运用它。比如孙子曾说背丘勿逆,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追。但在现代战争中,敌人背丘,有时是可逆的;敌人的归师,有时是可遏的;包围敌人有时是不可阙,而不应阙的,最后穷寇则更极应追击。又如今之劳敌、饥敌与当时之“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也大不相同。因为当时之劳敌饥敌,最多只是从上而下强迫的坚壁清野,而还没有也不能有像今天中国抗战中的若干地域上这样发动民众的游击战争。有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虽然也在喊着“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然而却照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王的办法,依样画葫芦不发动民众,只知一味摩擦,而结果则敌逸仍逸之,敌饱仍饱之,是不能实现孙子原则的。
郭化若呼吁军事界对孙子引起更多更深的研究,更热望正在抗战前线的将军们,能从我们民族的历史遗产中得到一些宝贵的武器,来帮助我们的抗战,争取最后的胜利。
郭化若学习《孙子兵法》的一点体会,得到毛泽东的肯定。毛泽东看过了郭化若写的提纲后,让他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做讲演。
之后叫郭化若又整理了一下,刊登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这篇文章在国民党军将领中还是很有读者的,有一次周恩来从重庆回延安, 他在毛泽东窑洞见到郭化若还说:“你写的孙子的文章蛮好嘛,有些国民党军官向我打听郭化若是何许人,和郭沫若是不是兄弟,我说郭化若是我们共产党的秀才,是专家学者。”毛泽东也风趣地说:“郭化若也算是名人了。”
郭化若还探讨了孔明兵法,1940年底发表了《孔明兵法之初步研究》。为什么要研究孔明兵法呢?他看中了孔明兵法的两个重要的思想,即坚持“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思想和重视山地运动战的思想。孔明接受了孙子以后、后汉以前的历代战争经验,有许多伟大思想为孙子所没有的,这就是建立巩固根据地的思想与行动,坚持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思想,山地运动战思想,重视山脉在运动战中的作用。当时国民党当局正患有两种顽症,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轻视运动战。百团大战后,日寇提出“治安强化运动”方针,实行清乡、蚕食、扫荡政策,加紧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毁灭性扫荡。国民党当局却不以民族大局为重,坚持“反共第一”的方针,掀起一次次反共高潮,专干仇者快、亲者痛的勾当,国家前途令人担忧。这篇文章刊登在《八路军军政杂志》第2卷第3、4期,反响很强烈,国民党军中一些中下层军官还来信索要这两期杂志。当时这本杂志是免费的,由八路军总部管理处通过延安邮局发行。编辑部留的机动数很少,第3、4期一本不剩,最后郭化若的一本也不知道被谁摸走了。毛泽东说:“好嘛,写文章就是要有人看才好。”
二八、毛泽东对郭化若说:你别忘了还是我的军事教育顾问呢
1941年7月下旬,郭化若和一局的同志加班加点忙了好几天,根据中央首长的指示,针对国民党中央社连续播发所谓八路军、新四军在各地制造摩擦事件的谣言,起草了长达2400多字的《关于目前摩擦事件多与事实不符》的电文,送朱德同志审阅,准备发往重庆,要求蒋介石制止、纠正。
朱德看完稿子,一面签名一面说:“化若同志,你的工作要变动一下,调你去抗大3分校当校长,另外兼四局局长。一局的工作由伍修权同志来接替,你看怎么样?”郭化若想当时有许多军事教育专家都在延安,却分配他去3分校当校长,当然是组织上的信任,便说:“组织上信任我,让我去,我一定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
郭化若高高兴兴做完移交工作,便去向毛泽东告别,毛泽东笑着说:“好嘛,别忘了你还是我的军事教育顾问呢。”听了毛泽东的话,郭化若像一架上满弦的时钟,浑身感到有使不完的劲,他决心重返军事教育战线后,一定要做出新的贡献。
抗大第3分校是1939年7月抗大总校离开延安挺进敌后办学时留下来的一部分教职学员组成的,第一任校长许光达。第3分校第1期学员也是抗大总校第5期留下来的,总共1758人,外来知识青年占绝大多数,为1518人。这期学员于1940年3月和7月分两批毕业奔赴抗日前线,毕业典礼时,中央有关领导都到会致词勉励。
1940年5月17日,第3分校第2期正式开学,招收900人。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封锁,各地知识青年进入延安十分困难,因而学员大部分是八路军的干部。全校学员分7个队,有老干队、俄文队和参训队由卝文卝人卝书卝屋卝整卝理,学习的时间较长,经过了三任校长。1941年初许光达调走,由陈奇涵任校长,他只干了 6个月,又调郭化若去。郭化若到任后,第2期已快毕业。这期学员由于来源不同,教学上也只好采取不同安排,分为两部分,因不同情况而施教。来自八路军各部队的学员,文盲或识字不多的人很多,而且农民意识常有表现,有的还信迷信。对他们的教育安排,军政文化比例基本上是各三分之一,除了进行军事、政治理论教学外,必须用相当大的精力抓文化学习,进行扫盲。知识青年队的教学则分两个阶段,即预科和本科。预科阶段军事课重于政治课,转人本科后则政治课略大于军事课。政治课开设了政治经济学、哲学、三民主义与日本问题研究等,军事课开设了步兵战术、游击战术、筑城学、射击与兵器等课程。这期学员由于文化基础不一和所学专业不同,毕业时间也不统一,最早6月份,文化程度低的到11月才毕业。
1941年10月10日,3分校第3期开学。这一期由于抗战形势的发展,根据当时战斗任务的需要并考虑今后部队的发展和组织反攻的需要,中央军委要求在训练干部的工作上,前后方要有分工,前方训练步兵干部,后方则主要 训练特种干部。所谓“后方”,实际就是指3分校。因此,3 分校第3期主要培训炮兵、工兵和俄文方面的干部,全校学员分3个队,炮兵、俄文各2个队,工程兵、机械工程兵、参谋训练及步兵各1个队。开学不久,中央军委决定原来培养航空机械工程人才的八路军航空工程学校和炮兵教导营与3分校合并,这样不仅人数增加了,炮兵、工程兵专业的教学力量也增强了。
1941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做出关于成立军事教育委员会和军事学院的决定。决定指出,为了切实整顿军委所属各院校的教育起见,特决定以朱德、叶剑英、萧劲光、谭政、许光达、郭化若、叶季壮、王斌、王诤9人组成教育委员会,由朱德负责领导,其任务是整顿学风、改善教学,确定各学校教育目的,实事求是地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以供将来建军之用。决定还指出,为了加强螅毒赂刹康难埃龆ń寺肪木г旱牡�3、4两个队之高级干部与抗大第3分校合组为军事学院。原军政学院11月底改组完毕,成为专门培训政工干部的学校。军事学院由朱德任院长,叶剑英任副院长,郭化若任教育长,陈伯钧为副教育长,黄志勇任政治部主任。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寇加紧了对解放区战场的进攻,朱德、叶剑英都很忙,无暇顾及学院的工作,实际上只能由郭化若主持日常工作。他便常和陈伯钧、黄志勇商量工作,并抽空向朱德、叶剑英请示汇报。
军事学院成立后,于12月1日正式开学。全院分高干队与特科队两部分。高干队是培训旅以上干部的,只有一个队;特科队有5个队,即炮兵2个队,工兵、参谋、俄文各1个队。当时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时期,大家一面开展教学活动,一面参加生产自救运动。虽然物质条件极差,但人们的精神面貌还是很好的,军事、政治、文化学习都搞得红红火火。尤其是大生产运动开展得有成绩。抗大总校搬迁前打下了基础,再经过3分校教职员工和学员的努力,粮食、蔬菜能自给有余了,还自己弹棉花、纺纱、织布、缝衣服,自制墨水、肥皂等用品。郭化若后来还写了一首诗赞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塞外西风着意凉,三军早已备寒裳。
自耕自织丰衣食,笑把他乡当故乡。
郭化若的主要精力自然放在抓好教学工作上。军事学院的学员在年龄、职务、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很大,不同年龄、职务、文化程度的学员想法也不一样。如高干队学员有的感到文化低,读不进;年龄大,记不住;在部队是指挥员,在学院是学员,不习惯,等等。为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郭化若召开了一系列的座谈会,摸清思想情况,自己动手写讲话稿,对全校进行动员教育。
他在动员演讲中,对全体学员提出8点要求:一要认识学习的意义,二要知难而进,三要态度虚心,四要计划扎实,五要用功读书,六要听课认真,七要用心讨论,八要大胆质疑。
郭化若认为在抗战正艰苦的时候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必须珍惜。我们同志的军事、政治理论、文化和知识水平,还很不够,将来反攻时需要我们掌握先进的装备,进行新的正规战,以驱逐日寇出中国。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更需要高度的军事理论与技能。我们的学习是为了国家民族,为了革命,为了人民大众,所以我们决不容一时放松,一刻偷闲。
“我们只会打仗,不会读书”,“我们只会拿枪,不会拿笔”,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屁股尖坐不住”,没有读书的习惯,这是实情,但可以也应该练习读书,可以练得会的。
学习之敌很多,主要的有三个:一是自满,一是好高,一是急成。
要用功读书。首先要静下来,要钻进去,所谓“不见宫室之美”,必须“登堂入室”,才能确实看清屋内有些什么东西。但又要钻出来。只钻进去而不钻出来,就会变成“书呆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读书也一样,只在书里面词句中打圏子而不能走出来把握书的内容,则一定不能使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善于发现问题与解答问题是重要的,把原则联想(应用)到实际工作与实战时,不是照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