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剑桥中国明代史 >

第67部分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67部分

小说: 剑桥中国明代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要事件的京城,官僚体制依然稳定,文武官员决心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各
省本身几乎没有卷入这些事件。明朝在 15 世纪余下的时期中的相对稳定,在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土木事件的震动和北京的新领导为了应付危机而采取了大
胆和有效的措施。
应该记住,土木危机应该从敌人的虚弱这一角度来评价。也先不是成吉
思汗,瓦剌在任何方面都不能构成相当于 13 世纪初期蒙古人的那种威胁。在
也先的时期,蒙古人的真正利益不是领土征服,而是维持与中华帝国的紧密
和有利的经济关系,他们的领袖也很清楚这一事实。也先未能扩大他的战果,
他在释放原来的皇帝之后又与明朝廷保持一般的友好关系,部分地是出于这
种考虑,部分地则是由于他自己的虚弱和在蒙古人中的不稳定的地位。当
1453 年他最后自立为汗时,内部冲突立刻爆发,并导致了他在 1455 年的死
亡。
但是蒙古人的虚弱和内部分裂并非完满的解释。在 15 世纪,中国保持了
比较有效的行政,它的良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能够顺利地应付各种各样的内
部的和外部的问题。

景泰政体

景泰时期,即景帝统治时期(1450—1457 年),普遍地被人们判定为恢
复了稳定、由干练的大臣们卓有成效地治理、进行合理的改革以及为北京和
北方边境制定正确的防御政策的时期。传统的历史学家也判定,与前十年邪
恶无能的宦官不幸地把国事搞得一团糟的情况相比,它的政府要受到赞誉。
但是新政体不仅仅是一个从宦官统治向官僚恢复权力的过渡。至少在景帝统
治的初年,新的改革受到以兴安为首的高级宦官的支持,而且是与任何官僚
 



或将领一样热诚的支持。更确切地说,新政体的力量必须被看成是“民族觉
醒”的结果,即在土木灾祸之后人们对国家需要进行彻底重建的普遍认识。
新政体与 15 世纪 30 年代王振取得权力前由三位大学士负责的前政体有
某些共同点,这种延续性尤其在年长的王直(1379—1462 年)身上体现了出
来。1443 年王直被杨士奇任命,从此他是与王振抗衡的主要人物之一,皇帝
征讨也先的主要反对者之一,又是土木灾祸后处理北京危机时于谦的主要合
作者之一。1450 年当讨论英宗返回的问题时,王直是主张派使团前往蒙古人
那里的主要人物之一。1451 年当他已 72 岁和希望退隐时,他作为一个元老
政治家,仍留在朝廷担任吏部尚书,但这时多添了一位尚书与他共事。从 1451
至 1453 年,何文渊(1418—1457 年)也担任吏部尚书,然后在 1453 年由王
翱(1384—1467 年)接任,王是都御史,他先在辽东,后在广东、广西负责
防务时成绩卓著,这时还得到于谦的支持。
王直和王翱在关键的吏部都留任了很长时期(分别为 1443—1457 年和
1453—1467 年),他们识别和选拔官员的能力可从 15 世纪第三个 25 年的总
的行政质量中看出。高级官员的稳定性是景泰政府的特点。户部尚书金濂、
礼部尚书胡 (1375—1463 年)、刑部尚书俞士悦、工部尚书石璞以及兵部
尚书于谦本人(从 1455 年起石璞也任兵部尚书)都在整个景帝在位时期任
职。都察院的主要官员陈镒(1445 年被任命,1454 年退隐)、杨善、王文、
萧维慎和李实都留任而没有变动;军队的高级指挥机构也是如此,它包括了
像石亨和宦官将领曹吉祥(死于 1461 年)和刘永诚(1391—1472 年)那样
一些有很高素质的人。
虽然王振已在土木被杀,尽管在 1449 至 1450 年进行了大量不利于他死
后名声的批判,但新政体决不意味着宦官权力的消失。在土木灾难以后,于
谦在集结朝廷力量保卫北京时最重要的支持者中就有主要的宦官金英和兴
安。金英在 15 世纪 30 年代已经很有权势,但在宦官的集团中丧失了原来的
支配地位而被王振取代。这时他又成为司礼监的负责人。但是他经常支持被
俘的英宗的活动使他在 1450 年后期受到审讯并被关押。他被兴安所接替,兴
安在 1449 年以前相对地说是一个次要人物,但这时成了宦官集团中的无可争
议的首领,在关于释放英宗的谈判和在 1452 年 5 月指定新皇太子中起了主要
的作用。他还以对佛门慷慨布施而闻名于世。他在整个景泰统治时期一直左
右着朝廷。宦官在军界也保持着强大的势力,主要人物有曹吉祥和刘永诚,
前者在麓川之役中和在镇压福建叛乱者时曾率军作战,后者曾长期在北方边
境任职。两人在 1453 年的军事组织改革中都起了作用。
这个稳定的统治集团可与后来在嘉靖初期或万历初期控制政府的那些杰
出的文武官员的集团相比,但是不论在人事和政策方面,它与更早的三杨政
体之间的延续性也同样是明显的。不过在一个重要的方面,景泰的政体却很
不相同。大学士陈循和高穀是平庸之辈,虽然内阁成员在 1457 年以前几乎保
持不变,但内阁在制定政策时没有发挥主要作用。
不幸的是,新政体没有长期保持真正的统一。英宗在南宫的存在经常给
新政体投下了阴影。1451 至 1452 年,新政体中不容置疑的领袖于谦与他原
来最亲密和最重要的合作者,即有野心的石亨发生了一系列的争吵,因为石
亨及其家族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皇帝退回了石、于二人的辞呈,从而失去
了解决这场争吵的良机。1454 至 1455 年,于谦得了重病,再也没有恢复他
个人特有的冲劲。这种紧张状态明显地影响了朝廷和政府的气氛。使官员们
 



日益感到不安的另一个因素是负责司礼监的兴安开始越权行事的方式。正如
下面将要谈到的那样,原来的皇帝的继续存在和尚未消失的继位问题也在政
策问题方面破坏了朝廷的团结。

防务的改革

很明显,在经受了土木之变的影响后,压倒一切的需要是明代军队的彻
底改组。当永乐帝在北京建立帝国的首都时,他从全帝国的戍军抽调战斗部
队,并把他们集结在北京地区,组成了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他再从这
三大营抽调他的征战军队的核心。以后某个皇帝总是从这些部队中抽调人马
以支持亲征。因此,英宗率领征讨也先的军队,即 1449 年在土木被彻底击溃
的那支军队,是由这三大营抽调的士兵组成的。1451 年,当时的兵部尚书于
谦开始重新组织新的戍军,他先从所剩的部队选拔 10 万名战士,并把他们组
成五个团营;1452 年,戍军的兵力增加了 5 万人,并被改组成 10 个团营。
在征募戍军的过程中于谦还彻底改组了京师卫戍部队的指挥机构。④
对戍军的控制权原来由贵族和宫廷宦官分掌;戍军中的每个营完全自
主,分别受训,并各由它自己的战地将领统率。当来自各营的士兵必须共同
作战时,这种情况在战场上会造成很大的混乱。在于谦计划的安排下,每个
团营由一个战地将领统率,整个戍军由一名从将领中选出的战地统帅控制。
对戍军的监督到那时为止只由宦官负责,这时扩大到京师的官僚集团。总之,
他建立了统一的指挥,并且加强了京师武将监督戍军的作用。①

水利的兴修和黄河的治理

景泰统治时期另一个突出的成就是有效地进行了修理 1448 年秋造成的
黄河堤坝裂口的工作。自前一个世纪末以来,黄河的治理屡次出现问题,黄
河的河道明显地不稳定。②1448 年的洪水使黄河下游的河道一分为二,南面
的主河道通过颍水和淮河在山东半岛以南入海,它的北支流冲垮了两岸,淹
没了山东西部的地区,在那里与大运河会合。1448 年的洪水不但像以前无数
次洪水那样淹没了大片农田;而且这一次更加严重,因为它夺去了大运河主
要河段的水源,常常引起堵塞和停航。1449 年,被派去进行修理的工部侍郎
发现他无法修理,于是就把一部分河水引入山东以北的大海。每年都有水灾;
1452 年工部尚书石璞重建了堤坝,但一旦秋汛开始,它们又崩溃了。


④ 关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简明背景,见黄仁宇:《16 世纪明代的税收和政府财政》'254',第 294—305
页。
① 根据《明实录?宣宗实录》'380'这些措施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在诸如以下各地的受灾区加以推行:1427、
1428、1432、1433 和 1434 年在北直隶;1427、1432、1433 和 1434 年在南直隶;1426、1433 和 1434 年在
山东;1427、1428、1430、1432 和 1434 年在山西;1427、1433 和 1434 年在河南;1427 和 1433 年在陕西;
1433 和1434 年在湖广;1432 和1434 年在浙江;1433 和 1434 年在江西。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282—283
页。
② 关于《明实录?宣宗实录》'380'中这一时期中蒙关系的官方记载,见羽田亨等编;《明代满蒙史料:蒙
古编》'198',Ⅱ,第 41—336 页。可简略地参看波科梯洛夫:《明代的东蒙古人史料》'427',第 35—39
页。
 



1449 年因主张朝廷撤出北京而失宠和此后担任次要职务的徐有贞在
1453 年提出了一份治水的详细计划,他被任命为佥都御史,被派去进行修复
工作。在处理影响广大地区的非常复杂的问题时,他证明具有非凡的行政才
能。
他乘小船四出考察,以确定主要的出事地点,然后制订一项复杂的施工
计划,让许多独立的劳动队在不同地点和不同的时间施工,结果他雇了 5.8
万名劳工劳动 500 天以上,他的计划不仅仅是修复破损的堤坝;一条几乎长
达 100 英里的河渠被凿成,这样,黄河的河水就可引入大清河,进而通过济
南府入海。为了保存大运河,他沿运河建成几个集水池和水库,它们装有新
式的水闸,以维持正常的供水。此外,他组成一个灌溉体系,使山东北部约
200 万英亩的土地到到水源。整个体系在 1455 年完成,并取得完全的成功。
它在 1456 年经受了灾难性的洪水,并维持了 34 年。徐有贞受到厚赏,在 1457
年被任命为副都御史。

民众骚乱和自然灾害

虽然传统的历史学家倾向于认为景泰时期本质上是以两帝间尚未消失的
冲突为基础的政治紧张时期,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则敏锐地强调,15
世纪中期和晚期潜在的阶级的紧张对立则是更基本的问题。这一时期的官方
记载满是关于地主所有制的发展、徭役问题、农民骚乱和起义以及宦官专横
跋扈方面的材料,有的学者主张,这种紧张状况显示了明代专制政治即将来
临的危险。
但是至少从北京来看,景泰时期的基本问题是恢复稳定。前面已经谈到,
军队的改革已经恢复了边境的稳定。但是,边境不稳只是对中国领土完整的
一个威胁。15 世纪 50 年代在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