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汉献帝新传 >

第3部分

汉献帝新传-第3部分

小说: 汉献帝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区降水量比较丰富,长江中、下游一带可达1,000毫米左右,而迎风山坡更丰富,如牯岭可达2,529毫米。
  外蒙古在我国和俄罗斯交界处,没有海岸线和出海口,面积156万多平方公里,如果承认外蒙古是独立国家(我个人不承认),那就算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全境是高原,平均海拔1,500余米,大部分地区多山,许多山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由于深居亚洲内陆,远离海洋,加之地势高亢,群山环绕,故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其特点是冬长而严寒,夏短而酷热,气温变化剧烈,降水稀少。境内极端最低和最高气温曾分别达—50℃和40℃。冬季时蒙古高原北部形成高气压中心,是亚洲季风气候区“寒潮”的源地之一。霜冻期较长,生长期短,一般只有100天左右。气候干燥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仅200毫米。整个蒙古高原上草原、戈壁和沙漠广布。干旱和风暴是影响农、牧业生产的两大自然灾害。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自古以来,蒙古经济即以传统的游牧业为主。畜牧业是经济的基础,草场和放牧场占农牧业用地的99%多;畜牧业产值约占农牧业总产值的75~80%和出口总值的80~90%,畜牧业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一半以上。以养羊为主,次为牛、马、骆驼等的放牧。
  本书在外蒙古收复后,主要以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最为主要农业和加工业,但这里并不是世界上比较优异的战马畜养草原,本着本来属于我们的更要坚持拿下来的原则,必须归属大汉。
  中南半岛(本书的泰州和部分交州地带)地形结构的特点是: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加上半岛基部地势较高(掸邦高原海拔约2,000米),地形结构形如掌状。掸邦高原被南北纵行的河流切割,分为几部分。在湄公河和红河之间的老挝高原,平均海拔1,200米。长山山脉北起老挝高原,南至胡志明市以南,呈向东突出的弧形或S形,山脉在中生代末已准平原化,后又有隆起,今为断层地垒式山地,全部与海岸平行,东侧较陡,西侧较缓。湄公河与萨尔温江之间为清迈高原,多纵列山脉和纵谷地形,并南延为他念他翁山脉,至克拉地峡处仅宽56公里,这是习惯上马来半岛的北界。而马来半岛是由数条南北纵向的山地构成,久经侵蚀,高度不大,多为地垒状,并有许多分离的盆地和丘陵地。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之间为东缅高原,由于接近新褶皱山地,在新地质年代有隆起,萨尔温江深蚀下切,造成深约1,000米的大纵谷。阿拉干山脉,位于半岛西侧,系向西微凸的弧形山脉,因系新褶皱山脉,高度3,000米以上。 
  “泰州”地区除向南伸出的马来半岛为热带雨林气候外,余为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年分三季,即热季(3~5月)、雨季(6~10月)和凉季(11~2月)。中南半岛的雨量相当丰富,降水量的分布受季风和地形的制约,在盛行东北季风时,则长山山脉东侧雨量较多;盛行西南季风时,半岛西部的阿拉干山脉西坡雨量丰沛,年降水量达5,000毫米;柬埔寨象山南端,年雨量为5,473毫米,但在背风侧的柬埔寨平原却只有1,000~1,500毫米。马来半岛因接近赤道,三面环海,具有海洋性的赤道雨林型气候,全年气温很高,温差较小。不过马来半岛的气候,因受季风的影响,大致12~3月东北季风盛行时雨量较多,当西南季风盛行时,因受苏门答腊高山障壁的影响,雨量较少,因此半岛雨量分布,东岸多于西岸;又由于雨量主要受季风影响,东部的降水高峰出现在冬季,而西部则在夏季。
    大汉帝国地理篇 大汉帝国安、泰两州经济特性
     更新时间:2009…5…30 0:48:30 本章字数:1694
  东南亚系指亚洲东南部地区,我国习惯上称之为“南洋”,在地理上它由中南半岛(本书的泰州)和马来群岛(又叫南洋群岛,本书的安州)两大部分组成,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和东帝汶(大家只要记住,这里是大汉的安、泰两州就可以了)等国家和地区,总面积407万平方公里。
  公元1981年人口约为3。6亿,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88人,是世界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
  安、泰两州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地跨赤道两旁,又面临广大海域,气候湿热,属于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温度大都在25°;~27℃,且年温差不大;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左右,水热资源充足。
  同时,安、泰两州众多的河流形成的广大三角洲平原及河流、湖泊沿岸低地和沿海平原,有肥沃的冲积土壤。这些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稻谷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历史上的欧洲殖民当局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推行单一稻米经济和单一橡胶经济。实际上这类作物的生产确实是安、泰两州的重要支柱。
  稻谷是安、泰两州最重要的农作物,预计到华夏五十五年左右,两州稻谷总播种面积可达到为3,000万公顷,占整个世界的40%(随着历史的发展,地球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最终可以占世界的25% ),总产量4000万吨,可以达到大汉帝国40%的粮食产量。
  (注明:历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东南亚曾提供世界稻米总出口量的75%以上,战后比重下降,1980年只占30%,但仍不失为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地区之一。泰国的稻谷种植面积约占本国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多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稻米出口值常占本国出口总值的45%左右。泰国稻谷主要产于湄南河平原,所产“暹罗米”米粒细长,晶莹明亮,煮成的米饭软香嫩滑,驰名世界。缅甸的稻谷生产向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战前它是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国,约提供世界稻米总出口额的五分之二左右,有“稻米之国”的称誉。目前,水稻仍是该国最重要的农作物,约占全国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总产量发展也较快,已达1,400万吨左右,相当于战前平均年产量的近两倍。然而因国内需求量增大,故出口量尚不足战前的四分之一,但稻米始终是缅甸最主要的出口商品,约占出口总值的40%以上。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最重要的稻谷产区。所产的“仰光米”,誉满全球。越南过去也是世界主要稻米出口国之一,“西贡米”曾风靡一时。但自六十年代以来,因连年战争等社会原因,不仅已无稻米出口,反而连年大量进口。菲律宾在殖民地时代粮食不能自给,后因采取一系列社会措施,开展“绿色革命”,推广高产稻种,产量增长很快,现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且还有余粮出口。印度尼西亚等原来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国家,近年来稻谷的生产也有一定发展,稻米自给率也在不断提高。作为整个东南亚地区来说,不愧是世界“稻米出口之乡”,稻谷生产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
  橡胶产业是不现实的,因为天然橡胶原产于巴西亚马孙河流域,1878年被移植到东南亚。
  东南亚地区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以锡和石油最为重要。东南亚是世界著名的环太平洋锡钨矿带的一部分,这里的锡钨矿带起于安州的勿里洞岛、邦加岛,向北经马来半岛的西部和缅甸的丹那沙林海岸,一直延伸到缅甸掸邦高原西部的耶恩干。
  泰州的钨藏量较多,安州主要产锡。锡的探明储量约500万吨,占世界一半以上。
  (注明:东南亚采锡历史悠久,其产量自本世纪以来一直居世界首位,1980年共采锡14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马来西亚的采锡量占世界的五分之二,居第一位,有“锡王国”之称。泰国和印度尼西亚采锡量分别居世界第二、第三位。三国所产锡砂绝大部分用于出口,因而它们也是世界最重要的锡砂供应地。)
  随着东南亚并入大汉帝国版图,成为安、泰两州,那么毫无疑问,这些锡矿将为大汉帝国所有。 
  安、泰的陆上和海域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探明储量约30亿吨,主要集中在安州。
    大汉帝国地理篇 大汉帝国辽州简介
     更新时间:2009…5…30 0:48:35 本章字数:557
  大汉帝国辽州位于亚洲大陆东北部向南突出的朝鲜半岛、辽东半岛上。东滨瀛海,西临黄海,北以鸭绿江、图们江同大汉帝国的兴州为邻,,东南隔辽州海峡同瀛洲相望。
  辽州领土由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和6,00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总面积三十四万多平方公里。
  朝鲜半岛南北狭长,直线距离最长840公里,东西直线距离最长为360公里。
  辽州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可以用“三千里锦绣江山”来赞誉她的壮丽山河。
  辽州三面环水,背依大陆,正当瀛州通往亚洲大陆的“天然桥梁”地带,辽州海峡又扼东北亚地区与东南亚海上往来要津,地位十分重要。
  辽州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北部盖马高原地势最高;东部有太白山脉纵贯南北,耸立在太白山脉北段的金刚山,峰峦秀丽,飞瀑倾泻,林木参天,山间有不少名胜古迹,是著名游览胜地;半岛西部、南部地势较低平,有一系列冲积平原,较大的有安州平原、平壤平原、载宁平原、汉城平原等,是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地区。
  辽州河网稠密,河流从山地奔流而下,通过狭窄的沿海平原,直泻入海,流程短,上游水流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丰富。较长的河流有大同江、汉江、洛东江及鸭绿江、图们江等。森林茂密,覆被率高达70%,葱茏茂密的山林更增添了大地的锦绣景色。
    大汉帝国地理篇 大汉帝国瀛州地理简介
     更新时间:2009…5…30 0:48:39 本章字数:1679
  瀛州(本书称为瀛州群岛,具体什么地方大家心中有数)位于亚洲东部边缘,在北纬31°;~46°;之间,由北海道、东瀛(今本州岛)、四国和西瀛(今九州)、北瀛(今库叶岛)五个大岛及附近4000多个小岛组成,呈向太平洋凸出的弧形列岛。在第四纪时,由于瀛海和东南海峡(今台湾海峡)的沉降而形成今日的弧形列岛。
  瀛州全部面积为43。6万平方公里,其中四大岛为41。5万平方公里。瀛州群岛的地理位置,是形成瀛州这个自然综合体的前提。 
  瀛州群岛在水平地形上的特点是:岛势狭长,海岸曲折,海湾众多,因而群岛的任何地方离海岸都在100公里以内。
  瀛州地表崎岖多山,平原面积狭小,山地和丘陵在群岛的地形中最占优势,据统计,瀛州有7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其中纯山地即占全州土地的60%。山地的走向和排列多与海岸平行,分内外两带,内带位于瀛海一侧,主要包括奥羽、越后、飞驒等较大山脉;外带位于太平洋一侧,主要包括北上、阿武隈、关东、木曾、纪伊、四国、西瀛等山脉。
  瀛州群岛的平原和低山仅占瀛州面积的13%,临近东瀛湾的东瀛平原是瀛州最大的平原,面积1。6万平方公里,海拔仅50米,其前身为东瀛湾的海底,日后将是瀛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日后大汉帝国将在这里建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