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时代-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儿子睡在床上
“你不想起来,威廉,
去看看列队游行?”
“啊,妈妈,我病成这样,
不能看,也无法听。
想起死去的格蕾茜,
我心痛如焚。”“起来,我们去克弗拉尔,
带上圣经和玫瑰花环;
圣母将完全治好,
你那惧病的心。”
克弗拉尔圣母,
今天穿上盛装。
来了许多病人,
她可要忙个不停。
病人到她跟前,
齐把祭品献上:
那是蜡造的四肢,
蜡手蜡脚一大堆。
谁献上一只蜡手,
就治好他手上的创伤;
谁献上一只蜡脚,
他的脚就完好如常。
直到年老时,阿登纳仍能完整背诵这首诗。
老康纳德教育孩子们从小要勤俭节约、热爱真理。他尽力让他们感到忍
耐和责任感的重要性,他以他对天主教义的理解,教给了孩子们基本的生活
规律和待人接物的方式,然后让他们自由发展。他从不向孩子们隐瞒真象,
他让孩子们知道家庭的状况,并让他们参予家庭决策。有一年,家里窘迫到
了再也买不起圣诞树的地步。于是老康纳德开了一个家庭会议,让孩子们选
择,究竟是一连几个星期天的午餐都不吃肉,省下钱来买圣诞树和蜡烛呢?
还是反过来。孩子们都选择了后者。
小阿登纳的启蒙教育是在他父亲帮助下完成的。他跟父亲学习了一年级
的课程,这样他一进入小学就连跳了两级。父亲也发给他学习证明书,这些
证明书他一直都保存得很好。父亲为人很严厉,经常告诫孩子们要忠于职守。
有一次,一个哥哥因听到火警而撂下功课不做跑去看时,遭到了父亲的严厉
谴责。父亲说:“哪怕有人在向你开炮,你也得继续工作!”这件事在小阿
登纳的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当时他们几兄弟都非常尊重和理解父亲。父亲
用过的象牙柄手杖,是全家引以为荣的骄傲。
小学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按照父亲的意愿,阿登纳进了科隆的教会中
学。当时的中学是9 年制,要学的东西很多,数学、理化、历史、地理、拉
丁文、德文、法文、劳动等等。每周有36 节课。阿登纳是个勤奋的孩子,在
学校里常得老师的表扬。在中学里他对文学、艺术、历史、自然科学都发生
了浓厚的兴趣,他几乎对所有的一切着迷。家里简单的机械都被他拆修过,
他常常钻到教堂和博物馆几小时几小时地凝神看里面的藏画,他会向他认为
每一个能够告诉他一些知识的人追问关于宇宙终极的问题,并且他每天不厌
其烦地伺弄他的花草和小鸟。这些爱好他一生都保有。当他当上联邦总理之
后,他几乎每到一个国家,总是提出要参观当地的博物馆,长年的兴趣与修
养的积累使他有着很高的评鉴水平。他最喜爱的一幅画是斯特凡·洛赫纳的
《蔷薇丛中的圣母》①,画中的圣母玛利亚贞洁而娴静地怀抱圣子,姿态优美
动人。他始终感到画中的圣母透
出一种伟大的爱和伟大的孤独感。他每次形容起这幅画时,总
是富有诗情画意。
阿登纳的家乡位于德意志西南部的莱茵兰,这里一直是德意志思想、文
化比较发达的地区。科隆是莱茵的中心,靠近法
国,大革命②的自由民主思想曾经一度在这儿兴盛,和德意志其它地区相
比,莱茵在思想上相当开放,接近于西方,有自
由主义的传统。大革命失败后,西欧一些自由主义者逃到莱
茵,带来了启蒙思想,因而莱茵人从不认同于普鲁士传统,直
到普鲁士宰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用“铁和血”统一德意志,
将莱茵纳入版图之后,莱茵人仍为他们的自由传统而骄傲。
少年阿登纳像海绵吸水一般地拼命吸取莱茵的思想文化。他最早得到的
一本书是莱茵民间传说集,那是他用帮助母亲挑
花和在围裙上钉纽扣赚的钱一分尼一分尼③攒起来买的。他还用这些钱订
了一份美术月刊,上面刊登着各种绘画和雕塑学
派的精美复制品。他把这些看作他十分珍贵的财产。他渐渐地
热爱读书了,他念了索菲·韦里斯赫夫尔的许多著作,她几乎
每年出一本厚厚的书,描写在那炎热而遥远的南美洲所发生的
故事。他读完了儒勒·凡尔纳④和卡尔·迈⑤的全部作品,经常神游在凡
尔纳的探险世界。从中学六、七年级开始,他花大
量时间来研究艺术史。从十六岁开始,他每年的圣诞礼物都是
一本约瑟夫·康拉德①的小说。他喜欢圣诞节第一天从教堂回家后坐在圣
① 斯特凡·洛赫纳(stefanLochnerl410—1451)晚期哥特式科隆画派的主要画家,代表作之一是《蔷薇丛
中的圣母》 (MadonnnainRosenhag)。
② 指1789—1804 年法国大革命。
③ 分尼(Pfennig),德国辅市,一马克为一百分尼。
④ 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1828—1905)法国小说家。
⑤ 卡尔·迈(Karlmay,1842—1912)德国文学家。
①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Conrad,1857—1924)英国小说家。
庭树下快乐地读他的新书。此外,他还读康西安
斯②、弗里德里希·威廉·韦贝尔③等的书,以及歌德、席勒的作品,路
德维希·乌兰德④、埃马努埃尔·盖贝尔⑤等的诗歌。他喜欢那些富于哲理的
诗句:
我目睹那森林换上秋装,
灰蒙蒙的天空毫无声响;
我昏沉沉地感到即将死亡,
却不知道原因来自何方。。
一个清脆的声音,
蓦然在头上高鸣;
那是一只过境的候鸟,
踏上了南飞的征程。。
每当读到这样的诗,阿登纳感到思绪万端,充满了对人生探索的渴望。
阿登纳的求知欲在书海驰骋中日强一日。但他此时仍然只是科隆沙芬街
上的一个少年,少年人的心性使他也不乏顽皮。他像所有那个年龄的孩子一
样不喜欢学校。在念中学2 年级的时候,他所在的中学正值25 周年校庆,阿
登纳便和他的朋友们作了一首有趣的打油诗:
啊,你这古老的痛苦之箱,
二十五载于兹,
你成年累月,
把青年人折磨摧残。
他喜欢和朋友们一道高唱:
到了星期天三点半,
我们且去跳舞寻欢!
你看他风度何翩翩,
一颗颗耀眼的钮扣,
衬托出上衣分外鲜艳。
她的柳腰多纤细,
配上一对长长的金发辫。
他常和同学们一道玩捉弄老师的游戏。由于他们的顽皮,一位老师常常
恼怒到极点,于是他们画了一张老师怒发冲冠、气歪了嘴的漫画,贴到了教
室的墙上;对另一个老师他们采取了另一种方法。课间休息时,他们把碎纸
片沾上唾液,贴到天花板上,到上课时纸片干了奇書网,从天花板上纷纷落落飘落
下来,课堂大乱,老师气歪了鼻子。
中学毕业考很快就到了。考试之前,他和几个同学事先得知三个德文作
文考题以及规定考的拉丁文课文。在阿登纳的领导下,他们成立了一个委员
会,在同学中间分配好题目,并拟定好了文章结构。为了使拉丁文考试的准
② 康西安斯(Hendrik Conscience,1812—1883),佛兰德所作家,作品有《佛兰德斯的狮子》。
③ 弗里德里希·威廉·韦贝尔(FriedrichWilhelmweber,1813—1896)德国作家,作品有《十三株菩提树》。
④ 约翰·路德维希·乌兰德(JohannLudwigUhland,1787—1862)德国诗人。
⑤ 埃马努埃尔·益贝尔(EmanuelGeibel,1815—1884),德国诗人。
备做得更充分,他们甚至按照一向的评分标准预先确定好了应错几个。但一
向诚实的阿登纳并不感到轻松,他度过了好多个不眠之夜,有时他梦见补考,
从睡梦中惊醒。这件事他终身牢记,从此对弄虚作假深恶痛绝。
大量的阅读使他在拉丁文、历史、德文等几门专业课上相当突出,这些
知识成为他今后在政坛上发挥的深厚基础。他在以后的政治讲演之中常常突
如其来地引用拉丁文成语,而这些成语大多是在他中学时学来的。中学8 年
级时,他的德文老师对他十分赏识,给他的作文下了如下评语:“文章简洁,
构思严密清楚,阿登纳,构思是你的特长!”这一评语让他感到相当自豪。
实际上,简洁和严密也正是他后来发表政治演说的特点。
到了高年级时,阿登纳就开始对政治感兴趣了,因为俾斯麦当政带来了
德国内外政策的巨大变动,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论。这时,阿登纳开始用自己
的眼光观察这个变动的社会,经常加入大人们对政治的讨论。
当时,德意志帝国还处在从各个方面建立和巩固帝国基础的阶段。为了
不让强邻法国在西方再起,“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外交以削弱法国为核心,
集中力量巩固和发展德国在中欧的强权地位。俾斯麦布下了一盘外交棋局,
即联合奥地利,拉拢俄国,挑起英俄争端,同时离间英法,以全力孤立和打
击法国。俾斯麦深知,1871 年虽然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取胜,但法兰克福和约
决不可能完全摧垮法国。事实如此,70 年代法国已迅速恢复,1873 年法国提
前向德国交付了50 亿金法郎的赔款。9 月,最后一个德国士兵撤离法国的领
土,从而结束了法国6 省区的被占领状态。法国从1873 年5 月开始,政权又
回到了保守的君主主义者手中,麦克马洪元帅接替了梯也尔,当上法兰西共
和国总统,并做出卧薪尝胆的姿态。俾斯麦明白,这意味着法国有可能同神
圣同盟时期的路易十八一样,受到沙皇和其他专制君主、以及敌视新教德国
的耶稣教团的支持。这样,他想在外交上孤立法国的举措就很可能难以奏效。
同时,法国人也摩拳擦掌,战争的屈辱,使法国人中的民族主义复仇情绪高
涨。法国战后很快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重建军队,不久议会又通过改组军
队的议案,把每个团队步兵营数从3 个扩增至4 个。法德之间的矛盾日益尖
锐,法德关系也势同水火。
俾斯麦搞了一套回旋战术,领导着新兴的德国周旋于欧洲列强之间。俾
斯麦外交棋盘的核心是“三皇同盟”,他全力维护“三皇同盟”,①同时又适
当照顾英国利益,借英国力量来维持大陆均势,防止任何一方过于强大。在
1875—1878 年的东方危机①中,俾斯麦鼓动俄国挑起战争,同时又在柏林会
议上扮演“仲裁人”角色,压制俄国的过分要求。俄皇亚历山大二世是因得
到了俾斯麦通过外交官拉多维茨传达的“德国力图有裨于俄国政策并倾向在
重大问题上附合俄国的意见”这一讯息,又获得俾斯麦准予德国银行借予俄
① 三皇同盟:这是俾斯麦所策划的拉拢俄、奥匈,孤立法国的外交核心。1872 年9 月,德皇威廉一世、
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和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西斯·约瑟夫三皇及其外长会晤于柏林,达成成立三皇同盟谅解。
1873 年5 月,德俄先定立军事协定,4 月,俄皇与奥匈帝国定立正式条约,10 月德皇也在条约上签字。该
条约规定,三皇在发生争执时,有义务进行协商;遇到来自第三方面的攻击威胁时。有义务采取共同方针。
① 1875—1878 年:“东方危机”,1875 年夏天,巴尔于半岛的黑塞哥维纳和波斯尼亚爆发反土尔其素丹
的民族起义,俄奥共同进行干涉,英国宣布反对干涉土尔其,支持奥斯曼土尔其政府持强硬态度。1877 年
4 月24 日爆发了俄土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