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有个李鸿章-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朽的政体与近代化所创造的“器用”并不矛盾。殊不知,在一个腐朽、专制、低效的政治制度下,怎么会有健康发展的近代化呢?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烟雨水榭。
因为这样的熟悉,使得李鸿章洋务运动有一个最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在学习中缺乏深入的精神,浅尝辄止,以小聪明来揣测大聪明,以器用来否定根本。由于理解力上的薄弱以及方式上的小聪明,洋务运动走的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捷径,整个社会没有按照西方的模式实行市场化,广大的民间力量被忽略,这也使得洋务运动成为国家机器的游戏,背离了广大的民间力量,洋务运动就宛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郭嵩焘曾经就李鸿章的洋务运动的方式这样评价:“西人富强之业,诚不越矿务及汽轮舟车数者,然其致富强,固自有在。窃论富强者,秦汉以来治平之盛轨,其源由政教修明,风俗纯厚,百姓家给人足,以成国家磐石之基,而后富强可言也,岂有百姓困穷而国家自求富强之理?今言富强者,一视为国家本计,与百姓无与。”郭嵩焘曾经将他的想法告诉过李鸿章。不知道李鸿章听后有什么反应,但想必也是一声长叹吧。聪明的李鸿章可能是想撇开“深挖洞,广积粮”的方式去走一条致富的捷径吧,但这样一意孤行的走法,步入的,却是一座奈何桥。这样的增强国力的方式就像一记险招,甚至几近于赌博,但李鸿章就是想当一回这样的赌徒,来为这个泱泱的东方大国作最后一搏!
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是建立在贫穷的国民之上的,也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是建立在苍白的精神之上的。李鸿章一直想走一条先强国,而后民富的捷径,这样的捷径在无情的规律面前,只会仓皇地败下阵来。李鸿章在这一点的愚笨是有着传统的,因为我们的传统是“君为重,民为轻”、“民为微,国为大”。在华夏这个文明古国中,这种最简单的错误方式,就那样本末倒置,悬挂了五千年。
不管怎么样,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对于中国的意义是重大的。这样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中国在科技和现代化上的尝试,而且,重要的是通过尝试让人们的精神和熟悉得到了改变和提高。正因为李鸿章们的洋务运动的努力,西方机器和科学技术进入了中国,使得中国向着引用西方技术方面稍稍地前进了一点。社会发展总是由点点滴滴的积累而成的,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的几百部西书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代呼风唤雨的风流人物;而不断派出的童子
留学,也造就了第一批经过练习的人才和一些具有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所有这些开端,都有助于中国社会的前行。李鸿章所做的一切就像那条固执延伸的铁路,铁路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便利和快捷,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一声长鸣震动了这一块古老的土地,使得无数人从千年沉睡中醒来。
第三十九章
第六章
如日中天(1)
1886年,李鸿章63岁。这个年龄,对于一般人来说,这可能是终老南山看夕阳了,但对于李鸿章来说,此时正是如日中天。在此之前,历经3年的中法战争结束,从战争结束那一天起,李鸿章又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北洋水师的建设上。3年后,也即1886年,北洋水师终于建设完毕。光绪亲生父亲、醇亲王奕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委托,带了200多人的巡视团,在李鸿章的陪同下,视察了新组建的北洋水师。那一天阳光灿烂,海水轻拂,李鸿章和巡视团以及各国公使,乘上了排水量达2800吨的“海晏号”,在北洋水师“定远”、“镇远”、“济远”、“超勇”等8艘军舰的护卫下,威风凛凛地从天津直驶旅顺。到了旅顺之后,醇亲王和李鸿章登上黄金山炮台,居高临下,远处清国的军舰像箭一样驰骋在海面上。李鸿章与醇亲王观看了8艘军舰表演打靶,又观看了鱼雷发射……海天之际,轰然一片,水柱冲天。当看到威武雄壮的北洋水师弹无虚发击中目标时,醇亲王和李鸿章忍不住舒心地开怀大笑。醇亲王当即赋诗赞颂,李鸿章也作了两首诗唱和。
雕弓玉节出天阊,士女如山拥绣裳。
照海旌旗摇电影,切云戈槊耀荣光。
饮飞禁旅严千帐,罗拜夷酋列几行。
德协谦尊齐赞颂,力辞黄屋福威扬。
万千气象蜃楼高,忽地齐烟涌六鳌。
慈佛护持看献瑞,仙舟共济敢辞劳。
自怜坚壁心偏苦,却愧屯田诏屡褒。
无限临歧依恋意,漫吟潭水答云璈。
平心而论,李鸿章这两首诗写得堆砌而雕琢,毫无称道之处。相比较李鸿章少年时所著的10首《入都》诗的意气风发,要差很多。人生就是这样匪夷所思,等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之时,真气就会虚弱;而春风自得之时,诗情和意蕴往往都会大打折扣,思想的火花也会变得暗淡无光。
李鸿章实在是太兴奋了。也许,人一兴奋,也就简单浅薄了。诗究竟是次要的,对于李鸿章来说,北洋水师才是毕生的梦想,如今美梦成真,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假如从头到尾算起来,北洋水师从动议到完成,有近20年的时间。
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克天京,标志着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农民运动开始退潮,清王朝度过了覆灭的危机,再也不用担心寿终正寝了。南方的太平军余部、北方的捻军以及西北的少数民族起义虽然坚持了数年之久,但却无力回天。对于清国来说,由于长年的军事作战,对洋人的屡屡赔款,整个国家的财政面临崩溃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西洋列强,包括相邻的沙俄,乃至新兴的日本,都开始虎视眈眈。
1865年以后,清国边境狼烟四起——在西部边境,沙俄以“代管”为名,进占伊犁。英国为了不让新疆落入“北极熊”之口,对于从中亚入侵南疆的阿古柏政权予以外交承认。清廷在这样的情形下,将“铁血大将”左宗棠由福州调任陕西,任陕甘总督。在陕甘总督的位置上,左宗棠花了7年时间,平定了西北。到了1873年,左宗棠终于腾出手来,一边派军进驻河西走廊,一边向朝廷报告,预备进军新疆收复失地。
东海同样也是硝烟弥漫。1874年,新兴的日本为了转移因改革维新所引起的矛盾,以琉球船民被台湾土著杀害为由,入侵台湾。消息传来,钦差大臣沈葆桢带领中国生产的军舰“安澜”、“伏波”等前往台湾;李鸿章也紧急调集驻扎在徐州的淮军唐定奎部6500人入台,并运去洋炮20门。清军的到来,给日军以强大震慑。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内务卿大久保利通亲自出马来到北京,和清国进行谈判。清政府此时因西北在阿古柏的控制下,中法关系也因越南问题有紧张的趋势,加上英、美、法三国的调停,决定妥协。经谈判,中国付给日本白银50万两,日本从台湾撤军。大久保利通在结束北京的谈判来到天津,李鸿章在会见他时,谈到了两国的变革,李鸿章感慨地说:“贵国眼疾手快,万事运转通畅。而我国,如足下所知,国古而旧弊凝聚,改革非易。”日本的狼子野心虽然被平息下来,但“蕞尔小国”竟敢在“
太岁爷头上动土”,对清国的震动很大,朝廷大为震动,再次正视海防问题,从而引发了海防、塞防之争。
第四十章
第六章
如日中天(2)
实际上清廷的此次大讨论的幕后操盘手正是李鸿章,是李鸿章在与恭亲王奕唱“双簧”。李鸿章在组建中国海军上的努力,与修铁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为了引起朝廷对海防的重视,1874年11月,李鸿章授意正在广东提阳老家养病的前江苏巡抚丁日昌向朝廷上了一个奏折,提出建设中国海军的设想。丁日昌早在1867年任江苏布政使时就提出设立“三洋水师”的构想,到1868年,正式向两江总督曾国藩提出,名为《内外洋水师章程》,并附《海洋水师章程别议》,其主要内容,即是将沿海划为三洋:设北洋提督于大沽口,辖直隶、盛京、大沽各海口;设中洋提督于吴淞口,辖江苏、浙江各海口;设南洋提督于厦门,辖福建、广东各海口。但在当时被曾国藩压下未报。仅有少数知交好友如薛福成等知道。6年以后,丁日昌再度递上这份条陈时,他又拟出六条具体的建议,主要有:一、外海水师专用大兵轮船及招募之人;二、沿海择要修筑炮台;三、选练陆兵;四、沿海地方官宜择精干仁廉之员;五、北、东、南三洋联为一气;六、精设机器局。条陈递上后,总理衙门认为颇有参考价值,也提出了六条意见,和丁日昌的奏折一起交滨江沿海各省督抚、将军讨论,限一月内复奏。陕、甘不属滨江沿海地区,本不在饬议大员之列,但总理衙门认为陕甘总督左宗棠“留心洋务,熟谙中外交涉事宜”,所以非凡咨请他参加筹议。
总理衙门文书下发后,滨江沿海的各官员们纷纷上奏,提出自己的看法。从总体上说,有主张专事海防经营而放弃塞防的,有主张塞防而放弃海防建设的,有主张海防塞防并重的。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算是粉墨登场,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海防思想了。奏章向来简短的李鸿章这一次破例写了洋洋万言的《筹议海防折》,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海防问题的看法,内容不仅涉及海防,而且还引申到洋务运动及其他问题。可以说,这一份奏折集中体现了李鸿章的洋务——改革思想体系,是理解李鸿章关于国策有关思想的重要文献。
李鸿章首先针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提出的六条“救时要策”,逐条给予论证,面对鸦片战争以来的时局,李鸿章承认“江海各口、门户洞开”的现实,表示了“自有洋务以来,叠次办结之案,无非委曲将就”的不满足态度,说出了此前与日交涉“几于管秃唇焦”的费力和辛劳。值得一提的是,李鸿章对近邻日本的快速兴起看得很真切,并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呼吁与日本竞争才是当务之急。日本国“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煤铁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
留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蔑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之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
针对国内的形势,李鸿章给出了一个药方:那就是变革和奋起。针对此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呼吁遵循实事求是的精神,采取务实策略,改革内政、兴办洋务以自强;对外惧战以求内部自强发展的和平环境,切不可逞意气孤注一掷,把国事视为儿戏;内政不修,则“战守皆不足以恃,而可亦不可久也”。
一言以蔽之,李鸿章的理论,那就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在这种大政方针下,李鸿章概括了几点具体方案:一是“海防”重于“塞防”;二是反侵略之战不能意气用事,必须以全局观来进行统筹,采取理智务实的态度;三是在西北边境,屯兵耕种,积蓄力量;四是节省的军饷全部用于东南海防,否则首尾难以兼顾,如同鱼与熊掌一样,不能两全。
对于李鸿章提出的暂缓西征、全力经营海防的观点,左宗棠表示果断反对,左宗棠认为,收复新疆是整个国防战略形势的需要。中国定都北京,蒙古环卫北方,因此,北方和西方的稳定直接关系到都城的安危。在这要害时期,假如不立即平定新疆的叛乱,日久之后,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