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逃离北上广 >

第67部分

逃离北上广-第67部分

小说: 逃离北上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州是使用多种语言的地区,各种语言之间差别甚大。以市区口音的吴语瓯江片温州话为主,其次有150万居民使用闽南语,主要来自三、四百年前大量的闽南移民,以苍南县为中心分布,被称为浙南闽语。另有甚少人使用吴语太湖片、赣语、闽北语、蛮话、金乡话、畲族话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温州话”,温州话充满复杂性,一直被认为是全中国最难学习的方言。

结语

当一个个政策接连出台时,因为它与现实还有很长的距离,人们对政策的兴奋点被降低了。但是,当长三角区域规划政策出台后,很多人却有不一样的感觉——因为很多相通相融的事情在这个区域很早就在做了,就像恋爱已经谈了很久,又给了一个订婚的说法。

到昆山买房,到杭州度周末,到苏州上班,在上海这个城市的人群里,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只不过,有了一个规划的出台,让人们的行动更加有了方向,有了政策的保障。早已行动的人不再忧虑;同时也需提醒没有行动的人,当“长三角”的机遇来时,不要错过它。

后记 不能被钱困死!

上海,和北京、广州、深圳都不一样。她太特殊,特殊在只要你有钱,这座城市就是真正的人间天堂;反之,绝对是地狱,而且永不超生——除非你的彩票也能中个2。59亿。

所以,我们的问题就来了,引子部分,其余两本书都采选了名人的奋斗故事,而上海,你找不到类似的“传奇”——名人大都非富即贵,至少不缺钱花,那么待在上海肯定能得到尊敬,觉得舒服,哪个还会鲜格格(上海话,意指用哗众取宠来博得赞赏的行为)来一出“逃离上海滩”吗?答案是,no!

而如果名人不跑,想要任劳任怨留在这座城市,白手起家,那他肯定成不了名人。这就是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要发问“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的原因,因为在上海创业真的太难,创业通常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小钱变大钱的过程。可惜,上海就是瞧不起小钱,不经花,三两下就被她榨干了。

这就是我们的尴尬,也是这座城市的尴尬。所以,我们只能寻找身边的例子——他们都是很优秀的普通人,至少会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有所作为,但上海不太适(。电子书)合现阶段的他们,昂贵的消费严重剥削着“羽翼未丰”的他们,如果生活只剩下斤斤计较和埋头赚钱,紧张兮兮地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那确实有一条路走到黑的感觉。

不能被钱困死!这是我们搜集和整理这些普通人的例子时,听到最多的感触。

我们的同事在为这本书整理插图的时候,发现很多关于上海的照片,其实都不太能够真正展现这座城市的“昂贵”和“豪华”,功夫不在面儿上。一个来上海看世博的朋友,去外滩转了一圈,他说除了某几栋建筑欧式一点之外,好像跟长沙也差不了多少。我说,你光在外面看没用,要进去。去了你就知道,里面的东西,光看一眼,你就会觉得自己被那堆东西“鄙视”了。

上海不是暴发户,她的昂贵是骨子里的,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慢慢你才会发觉,没钱的话,自己真的很难被这座城市接纳。

因为身处上海,所以在编撰这本《上海太昂贵》时,感觉与其他两座城市很不同。但我们并不害怕在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地看到那些“血淋淋”的事实后,会厌恶、失望,直到失去继续下去的勇气而“逃离”上海。因为这本书并非“危言耸听”,我们也无意怂恿你们远离大上海,而是觉得有必要,让已经进来的人面对现实,为自己的未来找到出口;让在进城路上的人,得到一张地图,你真的需要知道这座“魔都”隐藏了多少陷阱和机关。

逃离北上广Ⅲ:广东太竞争

引言 郭台铭出深圳记

郭台铭,这位台湾科技界的“成吉思汗”,在驰骋疆场37年之际,于闪光灯里低下了他的头,于对手注目下“北上西进”。1988年,郭台铭挥斥方遒、因时而动、渡江过海、入主深圳,因此,成就了他的“代工帝国”;而今,在深圳的竞争浪潮下,郭台铭再度选择离开,离开总会平添几分落寞与伤心,但是,远处的扩张似乎也宣誓着这位被《商业周刊》誉为“虎与狐”的枭雄更大的野心与计谋。

结缘深圳

1974年,郭台铭以母亲标会的20万新台币与十名员工成立“鸿海塑胶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加工塑料成品,以黑白电视机的旋钮为主。当有人问“鸿海”为何意时,他总会说:“‘鸿’在天,‘海’在地,鸿海就是一家要做天地间生意的公司。”1976,挣得第一桶金的郭台铭转型模具领域。成熟的模具技术加上敏锐的商业嗅觉,使得郭台铭在其他同行还留恋家电业之时,又迅速转型生产个人电脑连接器,他以连接器、机壳等产品为重心,力行“量大、低价”的竞争策略,迅速占领市场,1982年,公司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为了使公司进入全球市场,1985年,郭台铭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并创出“FOXCONN”品牌。

郭只身一人拎着皮箱去美国,在此期间,他雇佣了一个美国人做行销经理,同时兼任司机与英文口语教师,俩人就此组成了这家美国分公司。郭台铭一直称鸿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因此,为了争取一流客户的订单,郭台铭几乎跑遍了美国50个州中的32个,住是12美元一晚的汽车旅馆,食则丹尼斯(Denny’s)这类的连锁餐厅、就连菜单他也能倒背如流。一直以来,正是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才将对手一一比下阵来,原定2008年退休的他,同年在鸿海系遭遇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的挑战之后,再度出山,以每天工作15小时的精力、59岁的高龄站岗。

80年代中后期,台湾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传统产业在新台币的大幅升值、工资与土地等生产成本迅速上升下,生存困难,被迫外移。

郭台铭与鸿海也在第一批外迁浪潮中。因为,郭台铭有一个著名的“全球成本竞争”概念,就是“社会成本+国家成本+公司营销成本”的竞争。他认为,“只要是制造业,就无法不思考人力及土地的成本。”

当时台湾人月基本工资已超过新台币1万元,大陆的人工则折合新台币仅2200元,两者相差近5倍。特别在台湾有钱也请不到人,而内地工厂门外却是排着长队进厂的打工仔、打工妹。

同时,经济起飞带动台湾土地价格节节上扬;而当时的大陆,土地资源要多少有多少,并且各地方政府为积极招商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也颇具吸引力,除了提供服务,为厂商铺路整地,就连主要的税收也优惠得诱人,从“二免三减半”放宽至“五免五减半”,即前5年免税,后5年只需交一半,若厂商继续投资,还能继续享受优惠。

那时,他已看中深圳这处靠近香港的中国改革前沿。于是就在鸿海集团成立14年后的1988年,设立了深圳宝安区西乡镇黄田村的鸿海精密有限公司,生产电脑周边接插件。随即又在宝安区龙华镇成立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因此,郭台铭也成为当年少数突破两岸政治风险、正是进军大陆的台商之一。但与日后的大发展相比,80年代末期的“手笔”只能算是“试试水”而已。

1993年,第二波以资金密集型为主的台商投资大陆热潮又兴起,这时的鸿海已经在积累了一定的力量,拥有了扩张的条件。1993年,大量的企业在深圳龙华买下土地,郭台铭也看中了紧靠在深圳市区的龙华,当时的龙华还是一片荒野,野草比人长得还高,郭台铭站在一个高处,对当地的政府官员说:“看得见的土地我都要了。”这就是现在占地2。3平方公里龙华园区的雏形。从1996年开始,富士康深圳的厂区就朝龙华园区搬迁,自此,这成为富士康在大陆最大的一个厂区、富士康工业地产的源头、全球最大的个人计算机组装基地。

郭台铭诠释他选址的理由时说过:“开放的移民城市有着无限的活力”,他认为,龙华一定会成为“全世界制造技术的聚合地,全世界创新研发的最前沿”。那时,大个子总裁郭台铭站在150位新员工面前训话:“我们要做全球最大的企业!”下面有员工不禁偷笑:“这个人真能吹牛。”就凭这一栋厂房,百十号人?没人敢相信。

多年之后,奇迹真的发生了,这个在1993年仅有100多人的小厂变成了今天拥有40多万人的工厂集群。

郭台铭有句名言:“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你周遭的人,就决定了自我的格局。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看得比较长远,空间就比较宽广,就不会对得失看得太重。”或许,正是得益于不计一城一池得失,郭台铭才在对的地方与对的时间,打造了全球代工企业。《中国时报》更是在解析郭台铭与鸿海的成长时称,“从1985年刚挤进台湾制造业‘一千大’的传统模具公司,到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这和郭台铭1988年着手在深圳建生产基地、利用大陆低成本的生产优势有绝对关系。”

饥饿的巨人

郭台铭祖籍是山西,所以骨子里也流淌着晋商的血液。一直以来,他都追求建立“大中华制造工厂”,他曾自述:“我父母是从山西省到台湾的,我们不仅仅是台湾的思维方式,更是大中华的思维方式,台湾与中国内地的生意应该结合在一起。”因此,他也踌躇满志:“大陆未来将是我们制造技术的实验战场,在那里我们要挑战制造、销售的最高境界。”

1996年2月1日,富士康龙华基地破土动工。边建厂边生产边出货,从此,富士康走上每年最少成长50%,有的年份增长100%的高速发展之路。2009年第2期《中国外资》评价其为,“这个从1996年开始就以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的速度成长的制造体,就像一辆刹不住的跑车。”同样,在富士康员工中也流传着一句话:“看千年,看西安,千年古都;看百年,看北京,百年古城;看十年,看深圳,十年变化;看一年,看龙华,富士康速度。”

郭台铭也善于利用深圳这块规模尚小但发展迅速的业务来招揽潜在客户。自进入个人电脑领域,鸿海的潜在客户就锁定了戴尔、康柏、英特尔等。1995年戴尔总裁迈克尔·戴尔到访华南时,郭台铭以安排戴尔与他熟识的地方政府官员见面为交换,获得驾车送戴尔去机场的机会,然后,郭台铭又在途中安排了一次戴尔参观他工厂的小插曲。当时,戴尔公司尚未跻身全球五大个人电脑厂商之列,而鸿海也还未生产戴尔直接购买的零配件。但是,郭台铭却看准戴尔是颗明日之星,因此一心想与他结识。如今,鸿海已成为戴尔最大的供应商之一。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标志性的事件助力了郭台铭的帝国扩张。从2001年到2008年,富士康科技集团的年营业额从200亿元飞跃到4207亿元,8年增长了21倍;其中出口总额更是7年蝉联商务部统计的中国内地企业出口冠军。

而这几年,郭台铭也登顶人生巅峰。2005年3月12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排名中,55岁的郭台铭以32亿美元身价名列第183名,首次跃升为台湾首富。与此同时,富士康在《财富》全球500强企业的排名也从2005年的371名上升到2009年109位。

从深圳出发,富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