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个英国作家,名叫哈尔顿,他为编写一本《英国科学家的性格和修养》的书,采访了达尔文。达尔文的坦率是尽人皆知的。为此,哈尔顿不客气地直接问达尔文:“您的主要缺点是什么?”达尔文答:“不懂数学和新的语言,缺乏观察力,不善于合乎逻辑地思维。”哈尔顿又问:“您的治学态度是什么?”达尔文又答:“很用功,但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听到这些话,谁不为达尔文的坦率与真诚鼓掌呢?按说,像达尔文这样蜚声全球的大科学家,在回答作家提出的问题时,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甚至为自己的声望再添几圈光环,有谁会产生异议呢?但达尔文不是这样。一是一,二是二,甚至把自己的缺点毫不掩饰地袒露在人们面前,这样高尚的品德,换来的必是真挚的信赖和尊敬。朋友的交往亦是这样。你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肯让人知,朋友为你的诚实所感动,便会从内心深处喜欢你,他给你的回报,也将是说真话,说实话。
中国人为人处事一向强调一个“信”字,“信”者,真诚也。真诚的目的,在于彼此心灵的沟通。
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具有互异性。融洽的感情是心的交流。肝胆相照,赤诚相见,才会心心相印。心理学家曾就“喜欢与吸引”这一专题,列出550个描写人的形容词,让学生们指出在多大程度上喜欢一个有上述特点的人。结果,在8个评价最高的形容词中,有6个——真诚的、诚实的、忠实的、真实的、信得过的和可靠的——都和真诚有关;而评价最低的形容词是说谎、装假与不老实。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并没有减弱“真诚”在友谊宫殿中的光泽,相反,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给“真诚”又增添了熠熠光彩。
一个人如果离了真诚,则很难适应新环境,也很难被新环境所接受。一个真诚人的心声,才能唤起一大群真诚人的共呜。“投之以木挑,报之以琼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真诚,应该成为我们征服环境,征服人心的最佳法宝。
第12章 合作与竞争
一个人不可能独立地在社会中生活,人与人之间合作与竞争是我们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对许多人采说,“竞争”这个字眼儿带有一种反面的含意,它可能暗指不正直的行为,隐瞒重要的信息、利用别人的单纯和信任、或以某种不公平的方式使用竞争手段。然而,大量科学家们所做的研究却证实了竞争和获胜的重要性。他们断言:“获取胜利——在一场游戏,一顶运动或任何事情中——对于一个人的自尊心和健康都具有意义深远的积极影响。”事实上,获取胜利不仅影响一个人现实生活的质量,而且同样会改变他对未来的生活态度,取胜能建立人的自信心和鼓起高昂的志气。取胜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拼博获胜的需要,一种考验一下自身才能的需要。尤其是在今天,“富于竞争性”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褒意的评价,而绝对与倾轧或欺骗人无关。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树有长短,人分高矮,水有清浊,面分丑俊。形形色色的人们分布在社会的行行业业,任何工作的开展与完成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与合作,所谓“最可怕的对手就是你的伙伴,最好的伙伴能使你战胜一切对手。”
台作与竞争永远是紧密相连的一对连体兄弟。
超越他人的欲望激起竞争
胜利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唯一的道路。
——《走向男人》
有一次,一位工厂经理垂头丧气地向他的大老板——一个全美最知名的企业家之一讨教,因为他的员工长期一直无法完成他们的份内工作,他为此束手无策。
“你这样能干的人,”企业家问,“怎么不会使工厂员工发挥工作效率?”
“我不知道。”那人回答,“我向那些人说尽好话,我在后面推他们一把,我又发誓叉诅咒的,我也曾威胁要把他们开除,但一点效果也没有。他们还是无法达到预定的生产效率。”
当时日班已经结束,夜班正要开始。
“给我一根粉笔,”企业家说。然后,他转身面对最靠近他的一名工人,问道:“你们这一班今天制造了几部暖气机?”
“6部。”
企业家不说一句话,在地板上用粉笔写下一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6”,然后走开。
夜班工人进来时,他们看到了那个“6”字,就问这是什么意思。
“大老板今天到这儿来了,”那位日班人说,“他问人们制造了几部暖气机,我们说6部。他就把它写在地板上。”
第二天早上,企业家又来到工厂。夜班工人已把“6”擦掉,写上一个更大的“7”。
日班工人早上来上班时,当然看到了那个很大的“7”字。原来夜班工人认为他们比日班工人强。他们当然要向夜班工人挑战。他们加紧工作,那晚他们下班之后,留下一个颇具威胁性的大“10”字,情况显然逐渐好转。
不久之后,这家产量一直落后的工厂,终于比其他的工厂生产得更多。
原因何在?
让这位大老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明。“要使工作能圆满完成,”他说,“就必须激起竞争。我指的并非是赚钱的卑鄙手段,而是激起超越他人的欲望。”
超越他人的欲望!挑战!是振奋人们精神的一项绝对可靠的方法。
难怪伟大的火石轮胎及橡胶公司的创始人哈维·怀尔史东说:“我发现,光用薪水是留不住好员工的。我认为,是工作本身的竞争……”
在这个工作的世界深处,还有着一种奇怪的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他得拼搏——拼搏以养家糊口,使他们居有其室、身有其衣;另一方面,他还得拼杀——拼杀以赶跑那些虽然新出现的,但却是同样可以致人死命的凶禽猛兽。合作和竞争永远是紧密相连的一对连体兄弟。新来的那个小伙子脱颖而出,办公桌对面的家伙锋芒毕露……,而且总还会有另外某个家伙,在同样的刺激下等待着一旦他蹒跚踉跄、力不从心的时候,就冲上前来取而代之。面对这些威胁,每个人似乎比在原始丛林中面对一头狮子更加精神紧张,小心翼翼。
我喜欢把我自已看成是一名强悍的女人。可是比起同办公室的男人们来,我是小巫见大巫。有时我简直不能相信那帮家伙!一有好机会,马上抓过去,总是尔虞我诈,总是巴不得一把对方卡死,糟糕透顶。我是说,有的时候他们甚至斗得人仰马翻,鲜血淋淋。当然,我不是说他们喜欢这样。
“强者生存”曾是我们那些部落祖先的原则。难道这个原则在今天这个文明得多的时代里有什么变化吗?假如说人们今天还坚持承认原始的本能的话,那是因为他们一如既往地切身感到,他们还置身于一座丛林中,哪怕在这座丛林有带薪的假期和养老金也罢。
每周5天的每个傍晚,老张回到家来,自己动手,斟上一杯饮料,再斟上一杯,读完那张他在交通班车上就已开始读的报纸,进晚餐,然后坐下来看3、5个小时令人头皮发麻的电视节目,最后进入似醒似睡、断断续续的睡眠(往往还服了大剂量的镇静药)。当妻子想同他谈谈这一天的经历时,他心不在焉,而他自己也懒得和妻子谈谈他这一天的经历。问他哪儿不舒服,他就说:“没事儿”。“你要再问他,他就牙大电视的音量,如果你再追问下去,运气好的话,最后你也许会得到这样一个回答:'我不舒服是因为我累了,我累了是因为我工作,所以让我一个人待着吧,因为我是在丛林里工作。'他永远都在说累。”老张妻子无可奈何的说。
老张每天傍晚下了班搭交通车回来后如此精疲力竭的原因正在于此。尽管有玻璃和钢铁建造的大楼,尽管有现代派的装饰,尽管有空调、有地毯和舒适的家具,尽管有向窗外眺望美丽风光的办公室,尽管有喝咖啡的工间休息时间、午餐休息时间等等其它的优惠,尽管在日常工作环境里有全套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豪华奢侈品,但是他在其中工作的那个世界——大多数上班族在其中工作的那个世界——迫使他使出像他的那些毛发蔽体的野蛮祖先杀倒野猪或是保卫洞穴时使出的浑身解数来。
说来也许令人发笑,在“工业时代的男人”的西装革履下跳动着的却是一颗“石器时代男人”的心脏。然而,只有当你眼看着人们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着亘古不变的攻击性和竞争性的方法去对待生活而居然感觉不到其中的痛苦的时候,那才真正的荒诞的。神话告诉我们:人们工作是因为他们喜欢工作。真理告诉我们:人们工作是因为他们相信不工作不行。他们也许(仅仅是也许)说对了。
胜利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唯一的道路、至少,在这个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世界里,求幸福、求生存的真理概皆如此。
竞争不等于向领导挑战
竞争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是每个渴望成功的人所喜爱的。
—— 代尔·卡耐基
杜朋和王彤6年前同时大学毕业,被分到了同一家事业单位,王彤如今是杜朋最直接的顶头上司,对此杜朋至今仍愤愤不平,并在人前人后多次声称要与王彤比个高下,看看到底是谁的能力强。
“我是正宗的本科大学生,科班出身,而她王彤才是个小专科,又不懂业务,就因为会来事儿,会溜官儿,就爬得比我快,平时还总是对我指手画脚,这公平吗?”
私下里,杜朋总是这样发牢骚。
他还说他并没有功名利禄之心,也不奢望有朝一日能飞黄腾达,只是在一个各方面都不及自己的人的领导之下,实在憋气,这才决心向王彤挑战,声称要在下次单位人员调整中,与王彤公开竞争。
结果不幸的是,杜朋又一次大败而归:王彤又升一级,成了正科,而杜朋则仍然是个平头老百姓。上级领导给杜朋造访的答复只是:“回去安心工作,下次考虑吧。”
这回杜朋真的受打击了,他实在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又该到哪里去讨个公道。难道在这个新时代里,做个“富有竞争性”的人反倒生存不下去了吗?
事实上,杜朋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并没有错,错只错在他不该同自己的领导那样公开地扬言要来个“才能上的比试和职位上的竞争”。天下不是没有公道,只是他要的那种公道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也许杜朋真的是比王彤能力强,但他却不该恃才做物,目中无人。说不定领导和领导的领导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没提拨他。用人和用才,自古就是两回事儿。也许上司正是用了王彤的人而用了杜朋的才。
无数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都会告诫我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同领导比才能,更不要自以为比领导强而不服领导。
同领导比才能无非有两种情况,第一,你自以为比领导强;第二,你确实比领导强。
除了那些狂妄自大的人,当我们自以比领导强时,很可能是有真凭实据的。也正因自己有明显比领导强的方面,才会产生不服领导的情绪。
问题是领导并不等于专家,但他是组织专家使用专家的。汉高祖刘邦在战胜最后一个对手项羽后,曾对手下说:若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张良);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