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火帝国-第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这篇报道已经留了很多余地,但是在全国江山一片红的气氛下,更是显得如此突兀。北京政府马上发电报很是呵斥陈安一通,毫不客气地指出,可以让北京派出缉侦人员协助处理。
倒是甘肃境内的茶楼酒肆一阵叫好声。得益于北方日报历来的强势,这边对酒后茶余放得宽,老百姓都知道除了不要演讲蛊惑人心,也不要讲那些忌讳的事情,其他事情随便说说是没人管你的。
可惜这些叫好声,都是为报社敢于表示对北京政府不满而叫好。北方军政府的行为却是被老百姓几言几语剖析后,反而认为是当前最恰当的行为,有所为又有所不为吗,很多人隐约知道北方军刚付出惨重代价,狠狠教训了一顿北洋军。
作者知晓后估计要气急了,明显是两个标准对待同一事物吗。
只是明眼人都知道,最起码有几个人要倒大霉了,也不知道要被判几年铁路苦役了。彭英甲的布政司执政理念相当宽松,只要不是穷凶恶极,基本上都不会判死刑,而且要判准定是做铁路苦役,甘肃人都知道了。嗯,这也是得益于北方日报连续几年的宣传。
陈安也是发了一通火,严令立即处置。
掌控舆论审批的情报署,马上就背上了一个处分。
大为震怒的林玉山,亲自带队冲进北方日报总部,查封了所有机器,将当班的编辑和工作人员全部拘捕带走。当日负责审核的情报署人员,更是让林玉山直接送到了军法署,请柳石派军法部门直接介入调查。
只是结果让所有人都掉了一地眼睛,更是让全国人笑掉了大牙。
袁世凯和陈安也是料想不及,最好只好不了了之。北京那边没了下文,北方军政府这边还要负责擦屁股。
这个胆大的作者自然是辛亥功臣之一的尹维俊了。
为了避开情报署的监控,她假借主编孙晓云的指示,通知值班编辑将主版面的一块区域,安排特定格式和字数的另一篇摘抄。待审核通过后,当年敢拿炸弹冲巡抚衙门的尹维俊,直接拿着新文稿,跑到排版现场,亲自动手将文稿整块换了下来。负责印刷的工作人员一见是首席大记者亲自动手,谁会去啰嗦,赶紧印出了发送到各站点。
结果第二天,就出现了这一篇瞒天过海的文章了。
北方日报的总编孙晓云直接跑到情报署林玉山的办公室,强烈要求放出工作人员。至于罪魁祸首尹维俊,则事发后马上一溜烟跑到林月儿那里去了,请姐姐出面,倒是丝毫不担心有人来抓她。
也确实没有人敢来抓尹维俊,情报署的人刚审出作者是谁,立马都惊出一身冷汗,赶紧送报告给总监了,后面的意见就几个字,“请总监批示。”
林玉山刚接到报告,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顺口说了一句,“还有谁涉案没有抓来。”
结果,递送报告的专案组几个人齐齐往后退了一步,深怕林总监命令自己去抓人。
看完报告之后,才反应过来的林玉山马上气得七窍生烟,直接问专案组,尹维俊现在在哪?林玉山当即知道,情报署的人是没人敢去执行任务了,估计军法署也没人敢去呀。
其他人马上都看向其中一个人,他只好无奈地站出了,弱弱地应了一句,“貌似尹大记者去了陈家庄都督府。”
林玉山火气顿时平息了,自己的老婆肯定是去姐姐那里搬救兵去了,好像自己也没办法了,挠挠头,只好无力地挥手让手下出去了。
一看林玉山不肯放人,孙晓云转身就跑到静宁,拦住了正在那里的陈安,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这件事情的肇事者是尹维俊,希望情报署能尽快放出无辜的工作人员。
苦笑的陈安一听是尹维俊,头都大了三圈,怎么又是这个惹祸的家伙。好说歹说才劝走孙晓云,林月儿的电报就发过来了,竟然说陈安不要没事找事。
看到虎子在一旁窃笑不已,正犯难的陈安眼珠一转,很干脆地说,“虎子,不要笑,这件事情就由你负责去处理,我还有事要先到兰州机器局。”
这回轮到虎子傻眼了。
闷闷不乐的虎子,回到了陈家庄,苦着脸先受了一通教育,讲课的人就是拉林月儿陪着的尹维俊。
想不到办法的虎子,只好去请示陈老爷子。
见多识广的老爷子听了也是莞尔,顺手给虎子支了一招。
几天后,军法署和情报署召开联席会议,最终确认北方日报的行为,并没有危及北方军政府的统治,也没有涉及军事机密,因此应该转交布政司的司法部门处理。
彭英甲的布政司顿时被这个决议,搞得手忙脚乱,这叫什么事呀。
刘尔炘领衔的巡警司,更是被马上移交过来的案卷和涉案人员,弄得一片鸡飞狗跳。
巡警司倒是不含糊,直接就是一个取保候审,案卷收了,人员放了。
柳石的军法署,给了几个涉事的情报署官员一个督查不严的口头警告,轻描淡写地就过去了,但是全部调换了岗位。刘尔炘听到军法署的处置后,马上来了一个依样画葫芦,统统都是口头警告,甚至还煞有介事地将口头警告文书送给罪魁祸首尹维俊。只是巡警司的人,没有情报署的人这么消息灵通,无法找到尹维俊,只好将这份文书送给了她的丈夫。
林玉山哭笑不得地看着这份口头警告文书,捏着鼻子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巡警司送文书的人是颤抖着手脚走进情报署,然后是浑身冷汗,跌跌碰碰,连走带爬才出来的。差点要哭出来了,来之前没有人告诉他,要送的是情报署的头头呀,难怪一路上那些情报署的职员都表情古怪地看着他。
第一一零章 机动防护火力
兰州机器局,陈安皱着眉头听完徐尚武总办的试验结果,最后只好叹惜一声,放弃了进一步改装T型车的念头。徐尚武一说完,铁路总办徐士远马上接着汇报铁路线路规划勘测情况,随后还有彭英甲布政使要汇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难得陈安亲自来一趟兰州,大家还不赶紧请示各种事情。
这些事务完了,陈安还要去军务署和情报署,那里还有一大堆事情呢,真是忙得不可开交了。
其实,陈安来兰州的最主要目的是找徐尚武的。
乾县一战,汽车运输营使用机枪火力大规模突击时,取得巨大战果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导致了北方军自身的伤亡是十分巨大。比如T型车几乎没有什么越野能力,只能行使在平整大道上,极容易侧翻,而且易被敌军两面夹击,汽油发动机尤其是油箱被击中着火无法扑灭等等。
徐永昌仔细查看了很多现场,写出了一份报告,不仅肯定了这种高机动性作战的巨大优势,而且明确指出了两个最大的弊端,也就是缺乏防护能力和自动火力不足。
T型车实在太脆弱了,六七里突击路上到处都是被打趴下的汽车,以至于后来转运部队时只有一半的车辆可以使用。
徐尚武总办接到进一步改装的任务后,马上组织技术力量进行了初步试验,很快得出结论,改装汽油发动机和汽车轮胎的想法,完全不可行,国内根本没有这种技术积累。将T型车加装钢板不是不可以,但是装上以后,汽车的载运能力几乎为零了,爬得像蜗牛一样。总之一句话,增强汽车的防护能力,兰州机器局是有心无力,抄袭可以,改进不能。
唯一成果还是有的,汽车的油箱被徐尚武加装了部分钢板,可以远距离抵挡步枪子弹的射击,总算增强了一定的防护能力。陈安代表军方无奈地接受了现实。
至于自动火力不足的问题,徐永昌的建议是换装能够半自动射击的步枪,高速行驶的汽车上能够瞄准的时间实在太少了,手动拉栓步枪完全不能适用。
陈安问询尼森伯姆以后,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据说墨西哥早在1907年就装备了蒙德拉贡6。5毫米半自动步枪,但是因为技术不成熟,结构复杂,故障频发,并没有得到大规模列装,国际市场根本难觅其踪影。现在国际军火市场评价最高的步枪,仍就是英国人的李氏步枪。
北方军高层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出了另外的思路,但是存在增加编制和增加机枪两大争论。胡景翼等人建议每排增加一个班,增列装一挺维克斯重机枪。而邓宝珊等人则认为,应该在现有班编制中增加一挺麦德森轻机枪。
报告的始作祟者徐永昌看完大家的建议后,重新思考,却提出了另外一个见解。
维克斯重机枪太过笨重,一个排编制一挺已经是极限,而麦德森轻机枪在班编列两挺的话,也会因为大量弹药分摊,导致机动性降低,因此都不适合。
徐永昌提出的解决办法是降低班的编制人数,每个步兵排编制三个班加一个火力支援小组,每个班十二人,编列一挺麦德森轻机枪,火力支援小组六个人,编列一挺维克斯重机枪。火力组将又排长亲自掌握,脱离班的编制,不仅增加了排的火力密度,而且增强了班的机动性。从几次实战来看,减轻后的维克斯重机枪,完全可以用六人小组进行操作。
徐永昌的新建议,让大家眼前一亮,没过多久就得到了军方高层的一致赞同。
虽然对麦德森轻机枪不能妥善解决枪管过热心存不满,但是现在没有更好的武器可以代替,陈安很快同意了这个新的方案。
在花马池至延长油田道路开放的情况下,陈安已经着手安排徐尚武总办,准备进一步开放延长油田资源,加上大量外购的汽油,完全可以支撑大规模列装机械化车辆。
陈安指令徐永昌在六月底之前,完成一个新的北方军营级规模编制修改,重点是利用载重0。5吨的T型卡车,将步兵营、炮兵营中的大部分马匹都进行换装,只保留斥候部队等部分马匹。
北方军中大量马匹一旦重新回到民间,不仅可以缓解民间马荒的情况,而且对于民间生产是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北方军政府占领或即将占领的地盘,村与村之间,县与县之间实在太辽阔了,必须依赖于马匹等交通工具。
而且北方军撤换掉马匹后,每匹马每日二十斤的草料供应,和每辆汽车满载三十七升汽油供应相比,哪个便于后勤运输简直是一目了然,足够辎重部队腾出手来载运更多的弹药和人员补给。
之所以给了一个六月底的期限,是因为克劳泽发来电报,德国方面已经完成对接,请徐永昌六月底到上海,转乘德国客轮返回德国本土,参加军校学习。
徐永昌欢欣鼓舞地跑去策划新的营级编制了。
甘肃布政司教育司总办柴若愚从阶州发来电报,乾县一战牺牲人员名单已刻录进凌烟阁内,请示陈安是否亲自前去主祭。陈安马上答应了。
天池凌烟阁,二十八幢气势恢宏的玉宇琼楼比邻而立,间或着巧妙保留下来的苍天古树,远处的天池清新水汽浮空而来,平添一种静谧肃穆的无穷韵味。楼阁中袅袅升起的香火人烟,映衬着参拜者心中一片虔诚。
主殿内,陈安静静地奉上三柱香火,心中一片酸楚,眼中逐渐模糊起来,都是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弟兄呀。
虽然每年清明节都要来,但是每次来都是更加哀伤。凌烟阁内的名字,无分贵贱贫穷,不论功勋大小,生生死死俱往矣。
走出凌烟阁,陈安奇怪地看到很多伤残官兵,正一丝不苟地打扫每一幢楼阁。
“他们是怎么回事?不是都得到妥善安置了吗?”陈安马上问军务署的赵四。
赵四赶紧回答,“伤残军人要么是安排进我们自己的农庄,要么是遵从自愿回到亲人家中,我们每年都有人负责回访,一直没有出错过。这些官兵,是自己强烈要求,来到凌烟阁充当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