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金陵春梦 >

第1部分

金陵春梦-第1部分

小说: 金陵春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

**  作品:金陵春梦之八:大江东去
**  作者:唐人

=
  目录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关于《金陵春梦》及其他
  第一回 “蹂躏战术” 疯狂蹂躏垂死挣扎 “兵团战术” 黄维兵团全军覆没
  第二回 两面夹攻 陈辞修出长台省 四面楚歌 蒋介石穷于应付
  第三回 逼下台 司徒旁敲侧击 争上台 李白卖力表演
  第四回 负隅顽抗 邱清泉团团乱转 走投无路 杜聿明身陷重围
  第五回 隔江烽火逼京都 防务空虚 秦淮河畔是非多 特务横行
  第六回 组新阁 孙哲生画个四不象 弹老调 蒋介石唱了三部曲
  第七回 检讨过去 司徒切齿掷钢笔 瞻望未来 李白咬牙顶石臼
  第八回 战犯求和 蒋介石抛出元旦文告 针锋相对 毛泽东发表严正声明
  第九回 迫蒋下野 白崇禧献策 穷途末路 杜聿明被俘
  第十回 信口雌黄 胡适之颠倒黑白 困守孤城 傅作义举棋不定
  第十一回 柳暗花明 北平城和平解放 山穷水尽 蒋介石黯然下野
  第十二回 文告文告 拍台拍凳大吵 幕后幕后 牵来牵去发愁
  第十三回 赋心不死 美国佬垂青知识分子 惨淡经营 代总统张罗和谈对策
  第十四回 一国三公 李宗仁一筹莫展 一石三鸟 白崇禧神机妙算
  第十五回 “敲和平门” 颜惠庆直飞北平 “念战争经” 张荫梧案发被捕
  第十六回 步步为营 李宗仁进逼 处处挨打 孙哲生下台
  第十七回 什锦拼盘 何应钦组阁 花样翻新 陈辞修“主台”
  第十八回 谈大局 陈公洽老泪纵横 接命令 汤恩伯心胆俱裂
  第十九回 听消息 蒋介石手忙脚乱 放烟幕 宋子文直飞溪口
  第二十回 促进和谈 张治中再飞溪口 坚持“戮乱” 蒋介石秘密布置
  第廿一回 步“文胆”后尘 戴季陶自杀 防元老生变 蒋介石设谋
  第廿二回 海阔天空 邓兆祥慷慨起义 日暮途穷 桂永清怆然雪涕
  第廿三回 桂永清勉强接见众记者 蒋介石下令炸沉重庆号
  第廿四回 划江而治 李宗仁巧打算盘 戳乱镇压 蒋介石心狠手黑
  第廿五回 蒋介石布置江防决战 傅作义发表通电文告
  第廿六回 和谈当成缓兵计 但愿成功 死马权作活马医 上帝保佑
  第廿七回 南京广州 各唱各的调 汉口溪口 各吹各的号
  第廿八回 南京之昼 紧张忙乱沉闷 溪口之夜 寒冷阴暗忧愁
  第廿九回 波澜壮阔 雄师百万过大江 气氛黯淡 总裁含泪别溪口
  第三十回 西子湖畔 蒋介石前后布阵 石头城里 李宗仁左右为难
  第卅一回 六朝豪华春去也 不堪回首 别时容易见时难 梦里团圆
  第卅二回 败退上海 何应钦怨气冲天 再度挣扎 汤恩伯纸上谈兵
  第卅三回 桂林城头云雾浓 李宗仁犹豫 金陵王气黯然收 蒋介石昏厥
  第卅四回 末日将临 蒋介石登复兴岛 鸡飞狗走 上海滩怨声载道
  第卅五回 众叛亲离 蒋王朝气数已尽 过河拆桥 老“闻人”油已挤干
  第卅六回 灭威风 紫石英逃之夭夭 长志气 太原城红旗飘飘
  第卅七回 劝驾促驾 李宗仁飞穗“主政” 进路退路 蒋介石幕后指挥
  第卅八回 浩浩荡荡 几十艘舰艇起义 慌慌张张 数万名守军缴枪
  第卅九回 波涛拍岸 武汉三镇易手 风声呜咽 上海全线崩溃
  第四十回 炮声雷鸣 大上海胜利解放 五内如焚 蒋介石澎湖栖身
  怀念我们的父亲——代后记
  编后小记
  内容简介
  《金陵春梦》是一部长达230万字的章回小说,全书共分八集三百二十回。写蒋介石在大陆的大半生,从崛起到覆灭,遁往台湾,另续残梦为止。八集分别为《郑三发子》、《十年内战》、《八年抗战》、《血肉长城》、《和谈前后》、《台湾风云》、《三大战役》和《大江东去》。起自第一回《逃荒年郑家拆骨肉;找奶妈蒋府迎新人》,终于第三百二十回(第八集第四十回)《炮声雷鸣,大上海胜利解放;五内如焚,蒋介石澎湖栖身》。既写蒋介石几十年中的行事,更写中国几十年间的变迁。从每一集的题名就可以看到,这一段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几乎都包括进去了。八集互相衔接,也可独立成书。
  它最大量的读者还是在大陆。有相当长一个时期,它是唯一能在大陆销行的香港书籍。而唐人是从南到北,大陆许多人知道的唯一香港作家,尽管这部书长时期只是“内部发行”。在台湾,长时期当然是禁书。在香港和海外,当然是畅销书。由于许多人对蒋介石的过去并不那么知道,对“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沧桑巨变也并不了然,因此对这样的一部书就特别有兴趣了。这是一部演义小说。首先是纪实,然后是演义,不免有艺术的加工,夸张以至细节上不可免的虚构。《三国演义》的不同于《三国志》,不就是如此?
  作者简介
  唐 人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19…1981
  民 族: 汉族
  原名严庆澍。江苏吴县人。曾就读于燕京大学中文系。1938年在长沙参加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后赴邵阳战地书报供应所,1940年在邓县创办三一出版社,后任西安东南中学教师,上海《大公报》编辑,1947年赴台北建立《大公报》分馆,1949年赴香港任《新晚报》编辑主任、代总编辑。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着有长篇小说《金陵春梦》、《草山残梦》,小说《长相忆》、《苍天》、《赎罪》,电影文学剧本《华灯初上》、《一见钟情》、《血染黄金》、《菊子姑娘》等。
  其中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历史演义体小说《金陵春梦》,写蒋介石从发迹、上台到失败的经历,60年代风行内地
  另,《草山残梦》八卷,写蒋介石到台湾以后的生活,《蒋后主秘录》写蒋经国,《苍天》写香港两个家庭的变迁。
  关于《金陵春梦》及其他
  《开卷》主编先生说,“从《金陵春梦》到《草山残梦》,从当时的广受注意到今天大家犹在关心它的出版,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部书一直在读者们关心之中,但你自己从来没有写过有关的东西。我们《开卷》早已想请你写一篇关于你是怎样写作《金陵春梦》的文章,但知道你于一九七八年九月突因脑溢血进了医院,之后转到了从化疗养院医治半身不遂,近悉疗养情况不恶,已能扶杖而行,和外界的接触也已稍有增加,只是恢复写作尚须有待。在这情况下,我们想请你慢慢写这篇文章,详述《金陵春梦》这套书诞生的过程以飨读者,但以不要影响你的治疗和休养为原则。”
  《开卷》主编先生为我说了“开场白”,希望列位别抱怨我这个正在医院的人说这些芝麻绿豆小事,太“不中听”才好。
  事情要从《侍卫官杂记》开始。《新晚报》曾刊登这篇小说,之后出版了单行本。作者宋乔写蒋介石的肤浅与无聊相当有趣,读者却有这么一个意见:蒋介石当真是这样浅薄可笑?为了说明蒋介石之所以成为蒋介石——他连美国总统都曾为之头痛,《新晚报》的主编以为最好能再写一篇,在读者印象中塑造一个“真正的蒋介石”。而且这种意见越来越多。这大概是由于当时全国解放为时未久,人们对蒋的“厉害”记忆犹新之故罢?
  编辑部开例会时,总编辑罗承勋先生便把这件事提了出来。与会者人人摇头,表示不感兴趣和不能胜任,对于“写蒋介石”没有创作冲动。大家都是三十左右的年纪,对蒋认识不够,无从下手,最后一致提议函请北京等地老前辈帮忙。不久回信来到:大家都忙,没有时间替香港报纸写小说,请《新晚报》自己解决。
  已经记不清开过几次例会,反正最后决定作为一个写作任务处理,而末了这任务竟落在我的身上。在《大公报》、《新晚报》的编辑部里,说到写文章,真是好手似云,而所以轮到我这个“附骥尾者”,同事们的意见是:一、我在蒋介石“发迹”的上海住过;二、上过抗日战争前方;三、到过内战前方;四、跑过一些地方,包括台湾;五、其实这是个重要原因,当时我每天写稿不过两三千字,“反正你有空,就这祥了”。
  对我来说,真是任务艰巨。对于那个人人皆知的角色,不比一般小说中人物,可以“虚构”,又不能仅凭资料去写,否则效果与催眠剂无异。冯平山图书馆等有关蒋的资科有的是,但是不敢用;烦闷不堪时想到了友人惠赠于我的五页“八行笺”。
  那是一九四九年冬天,有一位真正的蒋介石侍从室侍卫官退休后来港,寻亲访友希望“叶落归根”,并且很快获得批准。他在回乡之前用“八行笺”写下了一些有关蒋的情况,内中有五页是记载抗战时他奉蒋之命,在重庆监视蒋的兄长郑绍发的经过。由于事隔三十年,已记不起这五页“八行笺”由友人送给我的经过了。反正当时在烦闷不堪时想到了它,并且全家协力寻觅,花了几天功夫才找到了这薄薄的五页纸。
  然而一则以喜,一则以疑。我开始不大相信这位侍卫官所写的经历。蒋介石怎么会有这一段传奇式的故事?之后,我根据蒋的家谱、浙江地方志、风俗习惯和蒋的传记等逐一核对,再对照他的发迹史和各个阶段的表现,我才深信这个侍卫官的所述,而且他没有“耸人听闻”的必要。这五页“八行笺,与其说是欠缺文采,毋宁说是朴实无华。于是我就动笔写《金陵春梦》第一集《郑三发子》。末了,排字房催排署名时,才从”宋乔“身上得到启发,起了个”唐人“的笔名:唐、宋、元、明、清,顺口嘛。
  事后证明,读者对这个样子的开头是感到兴趣的。我自己对相反的意见或抨击也非常留意,倒不是担心有人控告我诽谤,而是担心有人责备我为反蒋而出此一着并不光采。其实拙作中对蒋母寡妇再嫁等情是十分同情的,反蒋也在于反他从郑三发子变成蒋介石后就忘记了灾民痛苦而骑到人民头上这一点,并没有反郑三发子。可能这明确的态度获得了”忠贞之士“的”认可“,台港蒋方人士亦未因此骂街。这一胸襟值得喝采!
  某报月刊曾有专文为蒋”辟谣“,说蒋并非郑三发子,也非蒋母与雪窦寺和尚所生,而是他寡母与一不知名的村人所生,云云。这一”辟谣“却反成了旁证材料,大概为作者所未料及。
  另一位当年在台北的三青团机关报《平言日报》总编辑薛斯人先生,则在香港一家业已关门的日报上大揭我的”秘辛“,说我”向壁虚构“写《金陵春梦》,稿费赚了不少,私家车有两部之多,白天写稿晚上上舞厅。多承他”捧场“,还说我”漂亮“,说我是个”出血大户“。他的”打击“在我的友人间曾引起颇久谈助。因为我只有一部”11号车“(两条腿),在巴士站苦侯巴士时,朋友邂逅便开玩笑:”你又在这里等你的两部私家车啦!“至于晚上去舞场做”出血大户“(肯花钱的大阔佬),倒并未燃起老伴的怒火,因为她知道我压根儿不会跳舞,同时更清楚我晚上都在家中埋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