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1937-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曾记得那辆“英雄无敌”,创造出拉斯叶尼亚的奇迹的Kv2?当德军在苏军重坦面前手足无措时,他们只能指望空军——Ju87,或者Flak36。为了Flak36的归属,德国陆空两军不止一次激烈争吵。
Flak36的辉煌,也是德军装甲兵的辉煌。老虎,虎王,猎豹,斐迪南,犀牛,IV驱……总归是先有了Flak36,然后才有这些装甲猛兽的利齿。88毫米,几乎成了无坚不摧的象征。
最佳重型坦克:虎。
尽管虎从投入使用时起,便遭到不断的非议,但从发挥的作用上来说,她无疑是二战中最中流砥柱的重型坦克。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老虎并不是最好的。但不要忘了。虎是1942年的产品。1942年大家都在用啥?啥能与老虎对掐?苏军的Kv1?英军的丘吉尔?美国人的谢尔曼?……
与其说老虎是件武器,不如说她是一件艺术品。细节方面令人赞叹。别的不说,那个炮塔伺服电机的压力感应踏板就让人叫绝——熟练的炮手根本用不着用摇柄进行末端修正。
在差了一眨眼功夫便能生死分明的战场上,这种细节方面的差别简直是致命的。更用不着说她那双目测距…瞄准装置,以及精工细作的装甲板——虎王和黑豹的装甲板和她一比,简直要羞愧致死。
值得一提的是,老虎的机动性是二战中所有重型坦克里最好的——无论是比前辈B1bis,还是比同辈Kv,或者比后辈T26和JS2M。
德国优秀的发动机,变速箱和堪称艺术品的悬挂系统,让她能以40KM的时速狂奔,并以25KM的速度越野。即便是1944年产品的T26和JS2M也是望尘莫及。更不用说德国人首先采用了有助力的方向盘操作系统。
当然。生产数量是老虎的致命不足。她总共只生产了1355辆,比起JS2的3850辆来真是………
当然,另一方面,IV号坦克和黑豹与T34系列产量相比更为悬殊(20000…比80000+,还不计变形车)。
稀少的生产数量也同时反应了这么个事实:在漫长的东西两线,重坦克营的精英们就是靠着这么点儿坦克创下了老虎的传说。精英+艺术品战车,成就了老虎的威名。
最佳突击炮/轻型坦克歼击车:III突。
起源于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争论的这种武器,最初只是“坦克集中使用”的副产品:步兵得不到坦克支援,只能得到有固定装甲战斗室的代用品。德军步兵似乎应该牢骚满腹?不!这个小家伙很快就用波兰人和法国人的性命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在苏联战场,37炮和50炮对奔突而来的T34和Kv1完全无效时,III突是步兵唯一的指望。1941年那个严酷的冬天,东线各个战场都能看到她东奔西跑的身影。
到了1942年,换装了长身管75炮的IIIF8闪亮登场——记住,这是1942年,而长身管75炮的实用性将一直持续到1945年,直到北约统一换成标准的90炮为止。III突摇身一变,成了既能支援步兵,也能反坦克的多面手。变化之大,简直就是脱胎换骨。
从此,III突忙碌于东西两线,乃至极北之地的芬兰,直到德国战败。
表面上看,III突和老虎完全是两个极端。她并非明星武器,低矮的外形找不到一丝威风,贫弱的装甲也让她实施一些“猥琐”的战术。
然而,无论是德军,还是苏军,都对她赞誉有加。魏特曼就认为“低矮的突击炮是反坦克的最佳武器”。III突也是德军唯一一款生产数量超过万辆,压倒苏军同行(Su85和Su100)的武器。
最佳重型坦克歼击车:象。
这家伙一开始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德军重型坦克竞标中,保时捷虎的失败,催生了这个怪物。
她有着几乎坚不可摧的装甲,以及无坚不摧的长身管88炮。还有电驱的动力系统。
她几乎一登场,就成为二战最知名的武器之一。与她的姐妹,老虎在列宁格勒的丢脸初战不同,在库尔斯克,这些重达67吨的怪物在苏军雨点般的炮火中犹如闲庭信步,苏军的地面力量几乎拿她毫无办法。
与传说中“因没有机枪而遭到步兵偷袭,损失惨痛”不同。统计40辆在库尔斯克损失的斐迪南,没有一辆损失于步兵,或敌军坦克之手。绝大多数是踏上地雷,被击毁行动装置无法回收,自行摧毁。也有倒霉蛋被203榴弹炮,或500磅航空炸弹直接命中——这也从另一方面反应了苏军对这些家伙的惧怕。
在波内里调车场战到满身疮痍的656重坦克歼击营,摧毁苏军坦克500辆以上——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对斐迪南的不当运用,她遭到了不应有的惨重损失(地雷)。她给了苏军极大的心理阴影:从此之后,苏军将任何一款威力强大的德军坦克歼击车——或许是猎豹,或许是猎虎,甚至是IV号——都称为“斐迪南”。
在西线和意大利,盟军也体会到了象的恐怖。“斐迪南恐惧症”一时与“虎式恐惧症”并称。
以区区90辆的生产数量,竟能取得与1355辆的老虎相当的威名,由此可见这个“失败品”的成功之处。若战争后期德国将生产猎虎的资源投入到斐迪南的生产中,想必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此,略说一下德军的防御作战战术,以及其与象的契合之处——以及犀牛,黄鼠狼的不适应。
众所周知,德军的主要对手——苏军的进攻,一向以气势宏大的炮击开场。在苏军凶猛的炮击之下,很难指望部署在一线和浅纵深的反坦克炮能生存下来。加之苏军在主要进攻地段往往能集中8倍以上的坦克优势,以及每公里300门火炮和迫击炮的惊人火力密度,一线平摊的反坦克兵力自然毫无意义,与其如此,还不如将她们集中起来,当作预备队。
所以当苏军投入第一波冲击——往往由坦克及其搭载的步兵组成——时,德军的一线营便只能指望反坦克壕和雷场来迟滞苏军坦克的进攻。
反坦克壕和雷场被突破,也只是时间问题。苏军有很多手段可以对付它们,比如更大强度的炮击辅以工兵渗透。
但苏军有一个弱点,即无线电不普及。这就意味着苏军主攻方向在短时间内无法灵活变换。也就是说,一旦苏军开始进攻,德军就有机会向其主攻方向投入主要的反坦克预备队,并集结强大的装甲兵力进行反突击。
德军手中的反坦克力量主要是:俯冲轰炸机和强击机;牵引式反坦克炮和高射炮;自行反坦克炮和坦克歼击车。当然,还有独立重装甲营。
轰炸机和强击机的支援仰赖于制空权。在1943年之后,随着德军两线作战,以及西线盟军战略轰炸的逐步升级,德军逐渐丧失东线制空权。
牵引式的反坦克炮和高炮严重依赖道路,当苏军炮火将道路摧毁到一定程度时,她们就很难及时到达战场。而且,她们在苏军空军和延伸炮火下的生存能力也是值得怀疑的。
自行反坦克炮(黄鼠狼和犀牛一类)虽然有越野能力,但敞开式的结构严重影响其在苏军炮火下的生存力。
这样算下来的话,除坦克部队以外,唯一可靠的反坦克兵力,就是拥有装甲防护,越野能力也不错的驱逐战车了。让III突,IV驱,追猎者和象之类的驱逐战车穿过苏军延伸炮火抵达前沿,以精准火力摧毁和迟滞苏军的装甲兵力——即便一线阵地已被突破,这些战车也有就地固守的能力,而不像黄鼠狼和犀牛那样脆弱。
1943年突击炮旅的组建,就说明了德军将这种有一定装甲防护和强大火力的战车集中使用的倾向。
而从另一个侧面,重装甲营在东线作为救火队的精彩表现,也说明在苏军的进攻面前,要想迟滞,乃至摧毁苏军的装甲矛头,光是牙齿犀利是不够的。
美国,武器系列 '本章字数:2493 最新更新时间:2013…11…03 19:02:15。0'
我先强调一句:自普法战争以来,战争就再也不只是军队的事情了。
多数童鞋只是把开枪开炮作为战争的全部,醉心于调兵遣将,狂飙突进。但战争早已不是这个样子了。
轻型军用车:吉普
在二战时期的任何一个战场找到这个小家伙。从北极圈内冰天雪地的拉普兰,到赤道横穿赤日炎炎的几内亚;从风景如画杀机重重的法国乡间,到树木丛生血肉横飞的南洋诸岛。
二战中没有一种武器的使用范围比她更广,即便到了今天,也只有一种武器在范围上能与她相提并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AK47。
或许你对她嗤之以鼻,但你难道比二战的美国大兵更有资格评价她?
对了,还有历史。她是如此受到认可,如此有名,以至于Jeep这个词,竟成了所有轻型四驱越野车的代称。
对这位忠实的伙伴,美军士兵不吝于任何溢美之词:“没有它,我想战争赢不了。它能做任何事情,去任何地方,像一狗一样忠实,像骡子一样强壮,像山羊一样灵活。”
美国当时生产了66万辆以上的吉普,有美军的地方就有吉普。
或许你认为战争中除了开枪开炮外就无事可做……这显然是错误的。前送弹药,后运伤员,人员输送,武装侦察……这些活儿虽然不起眼,却比开枪开炮还要重要。
虽说JP的标称载重只有250KG,但在普遍超载一倍的情况下仍然表现良好。
装4个全副武装的士兵和一挺M2在法国乡间土路,意大利的山路,以及太平洋诸岛上粗糙的珊瑚礁地面上狂奔,毫无问题。
她的德国同行,号称“桶车”的WW82在性能上毫不逊色。以二驱车的结构达到只比四驱的JP差一点点的性能,保时捷博士的天才实在令人敬佩。
如果两者的数量相近,那么最成功轻型车的桂冠毫无疑问属于WW82。但这方面实在差得远。桶车的数量只有不到6万辆。
在战场上的作用,自然差得更远,为了弥补桶车的数量,德国人只好使用更容易生产的挎斗摩托和履带摩托这种更小的家伙来履行她的职责。
军用卡车:道奇:
有历史学家干脆把美军(以至于盟军)在二战中胜利的原因归功于她。
美国在二战中生产了40万辆以上的道奇大卡车。加上万国和杰米西等,美国卡车的生产数量达到了骇人听闻的238辆以上。这个数字不仅是其他主要参战国加起来的2倍,将近美国陆军主要对手德国(34。6万辆)的七倍!
道奇和她的伙伴们,不仅保证了美国参战部队的全摩托化(美军的每个步兵师都配有8个运输中队,可以一次性运走全师的人员和装备),还有足够数量保证西线盟军及时充足的后勤。结果就是美军使用物资的奢侈性,让任何一个目睹此景的德国军人都感到心酸。
道奇还被大量援助给美国的盟友。英国自不必说,苏联接受了40万辆美国卡车,这些卡车在其卡车保有数量中超过一半,如果用运输吨位来算的话或许超过60%。
在中国,中印公路和中缅公路上长长的道奇卡车纵列,值得我们中国人铭记。(除了大卡车之外,途中还能见到道奇0。75吨的中吉普)
或许你认为道奇那2。5吨的载重量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有人放言:我的农用车拉7吨甘蔗,在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