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鼎-第4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询道:“让存活的万余靺鞨兵各归各部,该发放的赏银一律发放。另外告诉他们,如果愿意继续为我骁果军效力,就让他们脱离部落,去参加靺鞨八旗吧。”
经过三月的战斗,这些靺鞨兵也知晓了骁果军的军规,也知晓了骁果军士卒的待遇,不少人都曾经询问过骁果军军官,能否让其留在骁果军。这些靺鞨兵来自三部,除了辽东国的士卒算是国家常备军外,其余的都是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过的并不怎么样。现在骁果军如此好的待遇,让他们有了留在骁果军的念头。
自己的骁果军正规军之中,可以吸纳少量的外族人,但绝不会大批吸入。这些存活的士卒,确实是不错的士卒,留给各部有些不妥,李怀远就曾给赵询建议,让其劝说这些士卒加入靺鞨八旗。
靺鞨八旗、契丹八旗,都是外族军,但却是掌控在赵询手中。除了要遵守骁果军定下的军规外,其基本上就与原本的部落脱离关系。最让赵询满意的是,这些士卒基本上都驻扎在各部或者各部边界。其所消耗的物资补给,军需类是骁果军提供,但日常生活所需,就是各部提供了。这样用他人的粮食为自己养兵,何乐不为?
“好了诸位,冀州拿下了,但并不代表没事了,这冀州东临青州,西接并州,南部更是与雍州、兖州相接。除了青州之外,皆是我军敌人,万不可大意。我骁果军在各府县实行新政,势必要让很多人不满。但这关乎天下百姓,必须去做,谁也不能阻抗。”
“我们不仅要严防外敌入侵,更要严防内外勾结,昔日幽州南部诸府的事情,诸位都没有忘记吧。旦有发现任何人意图不轨,一律拿下。”
“李怀远军务使,你留守冀州南部,负责冀州军务。冀州留守军队为第二府和第十府,你有战事随机处理权。”赵询沉声说道。
“属下领命!”
…………
赵询回了幽州城,骁果军辖地也开始了恢复发展。整个冀州,因为骁果军的吸纳,许多其他地方的流民纷纷涌入,骁果军都一一接纳。
随着大批的流民入境,各府县的官道、城墙都开始修建。开垦荒地的人也多了起来,因为这开垦的荒地,算私人所有,并不计算在官府分发的名额之内。当然,骁果军也对开垦的数目做了定额,一户不得超过百亩。
除了各府县大搞建设外,同样大批的流民缓缓被迁移到北定五府。如果大举迁移大规模人口,自然是麻烦自己。但如果一次数家,数十家呢?
骁果军对商人们有了新的任务,北上商队,每次需要携带数家百姓北迁。按照商队大小,自由选择,一户也罢,十户也好,只要你带的有,都可以。这可是要考核的,抵达幽州,自然有税务司和户籍司的官员对其考核。
愚公移山,虽然一次不多,但是十次、百次呢?一支商队不多,但十支,百支呢?谁也不敢小看这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力量。对于商队来说,也就是增加了十几或者几十个人罢了,不算什么。统一商税之后,商人们赚取的可不少。做这些,每日都能听到他人的感谢,可比平白无故被官吏敲诈要好。
在现阶段,就地势而言,冀州确实比幽州好。冀州地处中原,不似幽州,气温寒冷。此外,冀州四通八达,人口密集。此外,幽州因为地处北方诸胡边界,故而昔日连年征战,百姓自然不愿在此落脚。冀州气候要比幽州好上很多,地处平原,良田甚多。如果好好经营,冀州必将超越幽州。
故而,冀州上下,都展开对各府县的治理。划分田地,统一商税,这都是骁果军一直以来,从未更改的政策。此外,各地的水利工程,也开始逐步兴建。水车、翻斗等各种工工具,也在各地被推广。
战事完毕,自然重在治理,恢复发展。但从暗影司、鹰眼司以及监察司的所回报的情况,赵询不由眉头暗皱。因为骁果军之下缺少文官,使得不少昔日朝廷任命的官员和一些低级官吏直接升级而成。但就是这些官员,身上除了不少问题。能力有没有,暂且不说,但腐化的速度实在超乎赵询的预料。
赵询不敢奢求每一个人都是圣人,但也不能只顾谋取私利,不过大局。很多商人、富户纷纷贿赂这些新上任的官员。在各种糖衣炮弹的袭击下,他们迷失了自己。想想也是,昔日人下人,一夕之间,变成了人上人,岂能不忘乎所以?
赵询很是恼火,骁果军官员的俸禄已经是不菲的了,但这些人似乎贪欲难填。
在古代能,够对国家或一个势力产生影响的政治力量群体依次有:士大夫阶层、宦官、后妃、外戚、宗室、武臣。现在赵询收下可没有宦官,自己的女人和外戚在自己严格控制下,只能出任一方官员。换句话说,一族外戚,要么去做文官,要么去做武官,但就是如此,也不能两人以上位列高位。至于宗室,自己只有几个结义兄弟,更是严于律己。
在浩瀚历史之中,从群体来讲,士大夫群体在历史上起的作用绝大多数是正面的,而宦官、后妃、外戚、宗室、武臣起的作用绝大多数是负面的。
个中原因是因为士大夫阶层是经过正当的程序从底层选拔上来的精英人物,无论是素质还是气节、品德都还是比较强的,而宦官、后妃、外戚、宗室都是依靠裙带关系登上历史舞台的,虽然其中也有优秀的人才,但就总体而言,素质低下,品德败坏,无气节可言,同时他们自恃有皇帝撑腰,所以往往为非作歹、无恶不作。其中尤其是宦官,生理残缺而导致心理阴暗,所以宦官专权往往是最黑暗的时代。而武臣则因为掌握着军队,容易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导致藩镇割据。
但现在,其他的问题还未出现,这所谓的士大夫阶层就出了毛病。
现在能给自己带来影响最大的当属这些官员了,也就是所谓的士大夫阶层。本来以为这些读书人能明事理,知轻重。看来,自己是小看了一些人的品德。
“诸位都是各司司长,对于监察司所说情况,游客见解?”赵询聚集各司负责人,让监察司监察使将最近的情况详细的说了一遍。
“回禀主公,这都是我政务司的疏忽,属下愿意领罪!”政务使吕子良和杨望真齐声说道。
赵询眉头一皱,道:“罪与不罪,暂且不论。毕竟近期主要大事都是侧重与军事。你们说,现在当如何处置?”
“严惩,必须严惩!这种情况,只能以与严惩。否则的话,我骁果军迟早会让他们给败坏的不成样子的。”监察使高图沉声说道。
原学识司后改名为教育司的司长余静皱眉道:“其实也不能全关这些官员,只是因为我骁果军太过缺乏官员,使得他们突然登临高位,掌了权,一时忘乎所以。”
谏议郎徐毅翎也点头道:“余司长言之有理,属下也认为这也是关键因素之一。但无论是什么缘故,犯了错就是犯了错,必须得到惩罚。不能因外数量大或者外界因素所干扰。”
赵询沉声道:“查,严查!对各部官员一律严查,同时监察司接受百姓举报,让各地百姓配合查察。此外,从今日起,监察司将接受百姓的匿名举报信。允许各地百姓对当地官员的匿名举报,无需署上真是姓名。”
“此外,监察司官员的考核将以所查犯罪官员的多少、职位的高低也作为一项标准。对于那些身在监察司,却一年没有功绩的官员,一律,永不叙用!监察司,就该有监察司的样子。我需要的是铁面无私的监察司,而不是只有名号,不做实事的监察司。高司长、苏司长,你们明白吗?”
高图、苏允齐声说道:“属下明白!”
“明白就好,我不希望监察司的人和其他的系别的人勾搭在一起。一旦你监察司的人除了问题,一律永不叙用。”赵询冷声说道。
高图和苏允都额头见汗,他们从未发觉,此刻的赵询给他们带来如此大的压力。赵询所言的问题,自然是指监察司的某些官员,勾结那些被查察的对象,为其透露消息,甚至免除责罚。
“这是你监察司内部出问题的官员,其中十五人按律处置。其余的,一律免职,永不叙用。”赵询将手边的一份名录递给了高图,冷厉的说道。
高图接过赵询递来的名录,看了不看,收入怀中。沉声说道:“属下明白!”
“明白就好,监察司的官员则有本都督给你们撑腰,不要有什么可害怕的。此外,鹰眼司、暗影司都将是你们的后盾。但要记住,查察官员可以,但要给官员定罪,一定要有证据,不得轻率。”赵询又交代道。
“此外,将在各府设立谏议郎一职,巡视各府诸县,对各地情况巡视之后,可上报与本都督。可上报各地的民生情况,亦可上报当地官府的表现,或者官员们的日常做为。”赵询接着说道。
先不管你如何,先给诸位官员头上挂几把刀再说。让他们都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人的注视之下。想要贪墨徇私,那也要考虑一下自己是否负担的起代价。
第526章
对于这些官员的表现,赵询只能加以重刑震慑,另外,就只能通过各个学院培养士子。只不过在培养的过程中,要让他们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这其中就关乎德与才的问题,有功绩,但同样错误不小,这样的人,同样不少。一些错误可以免罪,甚至不算什么,一些错误,就构成了犯罪,功过毕竟不能相抵。对于这些人,赵询也只能按律处理了。
说到监管诸官,赵询就想起了清代的密奏。赵询都在考虑,是不是也在诸官之中,安排这种监察周围官员的密奏对象。
所谓密奏,其实就是小报告,也就是不能公开报告,需要秘密约见,正式书面形成与清代。皇帝当然想掌控所有的事情,但也不能不顾及大臣们的实际情况。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制度,既可以满足皇帝的需求,又能够避免大臣们因公开奏报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明代,承袭前代的制度,官员可以采用题本和奏本两种方式上书皇帝。其中,弹劾、兵马、钱粮、司法等公事用题本,陈述私事用奏本。清代前期,也沿袭了这种制度。但是,题本的拟写和行文程序复杂,必须用仿宋体书写,加黄,折面要求摘要,还需要誊写副本,制作完毕后递交通政使司转内阁,经内阁学士审核、草拟批答后呈送皇帝,皇帝批阅后再经人用满、汉文字誊清,然后发还,太过复杂。
此外,题本很容易泄密,题本经过拟写人、通政使司、内阁、皇帝、抄写人等,环节多,过手者众,难免泄露。而奏本虽然比题本简单,但是要经历与题本相同的环节,同样存在着易泄密的缺陷。
顺治年间,为了避免这些不便,产生了一种新的文书形式——奏折。奏折不拘格式,书写自由,不必加贴黄,拟写快捷,而且无须送通政使司转内阁,可以直接呈递,由皇帝亲自启阅批示、保密性很强。
国家的事务何其复杂,有些事情只需皇上知会,不能公开言传,于是,便出现了一种只能由皇帝知晓的奏折,称为密奏或密折。
秘密奏折最早出现在顺治朝。康熙继位后,密折的作用越发重要,康熙认为使用密奏能使“人不能欺朕,亦不敢欺朕”,故予以推行,并命令亲信文武大臣须经常向他“附陈密奏,故各省之事不能欺隐”。现存有康熙朝的密奏三千余件,系由百余人所呈,说明密奏的运用比顺治时更广泛。
雍正登位后,为了直接了解下情,整肃吏治,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大力推行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