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征途-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福话刚说完,余音还在远处缭绕,但整个早朝上忽然就像是平静的湖面上丢了颗石子,朝臣奏事的请求“嗡”的一声,接二连三的传来。不但把还在回味自己“优美”声音的许福吓得倒退了一步,就连坐在御座上的朱翊钧都差点失手扔了手中的茶杯。
与此同时,朝班上数位大臣同时走出,相互看了一眼,不够品级的都自觉返了回去,只剩下都察院右都御使陈克新和礼部尚书沈鲤。
二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有主动返回,一时都有些尴尬。
沈鲤是礼部尚书,正二品大员,还是当今皇上的经筵讲官,这要是让于陈克新先行奏事而返回朝班,岂不是弱了面子,也会被认为礼部不如都察院。
陈克新是都察院右都御使,也是正二品大员,虽说可能要稍微弱于都察院左都御史,但并没有什么明文规定说右都御使一定比左都御史低吧?他在外面也是绝对能代表都察院的!此时也只能硬着头皮不能示弱。
朱翊钧刚刚还在为那么多大臣要出言奏事而担心,此时看到两位算是位极人臣的大臣傻傻的站在朝班外,略一思考便明白了其中的猫腻,顿时也来了兴趣,倒要看看他们怎么解决。你们总不能就这样在早朝上一直傻站着吧?哼!让你们多事,本来都是有资格直接“面君”的人,还在早朝上凑什么热闹?活该!就尴尬下去吧。
此时满朝文武也都察觉到了异常。
武官倒是无所谓,甚至还有点幸灾乐祸。***,让你们这些人平时瞧不起咱们,要放在咱们武官身上,哪用得着这么复杂,随便下去一个便是,真不明白这些读书人为何还要耍这么多花花肠子,有意思么?
文官尤其是礼部和都察院的所属大臣不由得都暗暗着急,心中更是矛盾之极。既怕自己的主官示弱,丢了衙门的威风,又怕两位大人就这样僵持下去,那这几天的串联不是白忙活了?要知道除了六科的言官之外,都察院的御史和礼部都是这次“争国本”的主力!
有些聪明的大臣很快想到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各自相互示意后,纷纷用充满希夷的眼神看向申时行。
要知道今天早朝在场的,除了皇上外,也就申时行够资格去解决这件事了。皇上是别想指望了,没看到此时正端着茶杯“看戏”吗?至于其他的大臣,部院的头头们就算了,沈鲤和陈克新的地位又不弱于他们。内阁的另外三位阁老也不行,以沈鲤和陈克新的地位,也不见得会卖给他们面子。
只有指望首辅申时行出面化解了。
申时行感受到了其他大臣的目光,也明白他们的意思,不由得叹了口气,脸上满是苦涩,此时总算是再一次重温了什么叫被逼无奈。他实在是不想出头啊!特别是此刻出头!
此刻出面,便意味着他会是今天“争国本”的发起者,至少不明真相的人或者皇上会这样认为。他多么希望沈鲤或者陈克新能够有一人受不了这种压力,主动退让啊!那样他申时行之后就算是出言附和,但肯定不是那出头鸟。
不过,没办法,既然已经选好了立场,好容易连逼带骗的整合了内阁的声音,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了。
添了下嘴唇,整理了一下身上的朝服,再把手中的象牙笏板拿好,最后在心里感叹一声造化弄人,犹如上刑场般,申时行满脸不情愿的踏步走出了朝班。
“两位大人,老夫有非常紧急的事情要向皇上奏报,两位能不能行个方便,让老夫先来?”申时行努力挤出个比哭还难看的笑脸,冲沈鲤和陈克新微微抱了下拳,低声说道。
“首辅有社稷要事,理应先来,应当的,应当的。”陈克新抱拳行了个礼,表情相当真诚,总算是化解了那要命的尴尬。
“首辅先请。”沈鲤也抱了报拳,低声说道,那满脸严肃的表情总算是舒展了一些。
等沈鲤和陈克新归班,申时行跪倒奏道:“臣启陛下,臣有本要奏。”
朱翊钧暗道一声可惜,多好的“戏”呀,就这样被这不识趣的家伙破坏了。但愿你还记得朕昨天嘱咐过是要你来对大皇子遇刺的事情灭火的,可不要坏了朕的事,最好找个其他的缘由,上奏别的事情转移群臣的注意。
“有事奏来。”说完,没忘记给了申时行一个警告的眼神。
既然已经决定好了,事到临头,申时行也抛开了顾虑,直言道:“储君乃是国之根本,早立皇太子,是为尊重祖宗和维护我大明长治久安,宗庙社稷便可长治不衰。现宗室子弟众多,方兴未艾,正名位、定国本宜早日决断,自元子诞生,至今已足五年,立储刚好合适,请皇上尽早决断。”
朱翊钧顿时噎了一下,好你个申时行,确实没有“辜负”朕的希望,成功的转移了话题。但是,你这话题转移的对么?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吗?前阵子那些个科道言官还在为立储的事情闹腾,好容易现在平息了些,你却又在朝会上提了出来,这不是给朕找不自在吗?
“立储之事关乎国本,是一朝之头等大事,马虎不得!可以推后再议,让朕考虑清楚。”朱翊钧赶紧说道,想要把这个话题结束,更想早点结束这毫无意义的早朝:“嗯,众卿家若没得要事,今日的朝会就到这吧。”
“皇上此言不妥!”沈鲤从朝班中走了出来,跪倒在地奏言道:“建储之事,自有祖宗成法,当今中宫无嗣,自当立皇长子为东宫,焉有考虑清楚之言?臣认为陛下刚才之言有谬,还请皇上下旨礼部,准备立储相关事宜。”
沈鲤抓住朱翊钧话里的漏洞,直言不讳直接指了出来。
“沈大人言之有理!”陈克新此时也站了出来,跪倒在沈鲤旁边,正色说道:“皇上,正因为立储乃是一朝头等大事,马虎不得,所以才要尽早确立东宫,让朝廷后继有人,让百官安心理政,让百姓放心事农。皇长子已足五岁,正是立储最佳年龄,请皇上下旨,立储不可再缓。”
此刻朱翊钧总算是看出点苗头了,这哪是为皇长子被“行刺”的事情酝酿啊,分明是为了立储之事而来!也总算是明白朝臣为何对于皇长子被“行刺”之事轻轻带过了,这哪是申时行能力增长,根本就是在这里等着呢!
朱翊钧苦笑了一下,从今天的这种架势来看,分明是这些大臣受到了什么刺激!会不会是因为那个流传甚广的谣言的事情?也许**不离十吧!看来还是低估了谣言的力量。
最新最快章节;请登陆;阅读是一种享受;建议您收藏。
第一卷龙困浅滩第三十三章混乱的早朝
更新时间:2011…12…3118:22:43本章字数:3524
许国站在朝班中,本想等上一阵子,实在躲避不了时再出班奏事。谁知被人从身后轻轻碰了一下,没想到刚一回头便看到阁臣王家屏询问的眼神,大有你再不出班我就越过你直接奏事了的意思。
叹了口气,许国显得有些无奈。如果被王家屏越过先行奏事,那么自己必须要持反对意见才行,不然如若上奏一样的事情,被排名靠后的阁臣抢先,那么将要置自己于何地?岂不是被当众打脸吗?唉,既然已经决定了,就认命吧。
“皇上,臣也认为立储宜早不宜迟。”许国走出来在申时行旁边跪倒,开口奏道:“早定国本,各方心安,乃是社稷之幸、国家之福。皇长子五岁已过,立为储君合情合理,更合祖法,请皇上早作决断,早定储君。”
“皇上,正名定分方能国泰民安,册立皇长子为东宫,以定天下之本,则臣民必将望慰!求皇上下旨建储。”王锡爵也出列跪下奏请道。
王锡爵话音刚落,王家屏便越众而出,走到王锡爵身旁跪下,奏请道:“皇上,众位大人所言句句在理,国不可一日无君,但一个繁衍兴盛、传承不衰的大国更不可一日无储君!储君乃是一朝之未来,国家之根本,早决早立是兴盛之道。如今中宫无嗣,当立皇元子,何况皇元子已满五岁,正是适龄,皇上何故犹豫不决?请皇上尽快下旨立储。”
朱翊钧挥手止住了刚要出列的吏部尚书杨巍,心中不由得又气又急,没想到四大阁臣同时难,外加部院主官也跟着参合,你们这是打算干什么?逼宫吗?
看着那些站在朝班内蠢蠢欲动的众人,朱翊钧倍感气愤和无奈。不就是一个谣言吗?用得着摆出这么大阵势吗?就算自己有立皇三子之心又怎么了?朕乃是天子,难道想册立自己喜欢的儿子为储君有错吗?虽然皇长子的表现让自己刮目相看,还一时兴起帮了他一下,但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还能强迫自己去喜欢他吗?
更何况,不立他为太子也是保护他。自己的那个爱妃可也是个不简单的角色,如果立了皇长子为太子,也许爱妃为了儿子皇三子,说不得就要铤而走险了,到时自己是处置还是不处置?这不是让自己为难吗?
“尔等之言颇有几分道理,朕无嫡子,但长子尚幼且犹弱,等过个些日子再议吧。”朱翊钧有心火,但毕竟对方都是重臣,只好推诿道。
“皇上,据臣所知,我大明历朝便有自幼被确立为储君的惯例:正统皇爷被立为太子时仅四个月大,成化皇爷也才两岁,弘治皇爷当年六岁,正德皇爷不满两岁,就连皇上也是在六岁时即被确立为储君!臣认为幼弱不足为虑,无须忧心。请陛下择今春吉月良辰,令下礼部,早定储君,以安亿兆臣民之心。”
申时行也是豁出去了,既然开了头,恐怕皇上此刻已经认为是自己挑起了此事吧?那么如今只有尽量“讨好”百官,树立一个为社稷造福忠言直谏的光辉形象。至于皇上那里,事后再想办法吧,实在不行就上一封密折解释推诿一下,今天务必要把形象先树立起来。
“辅所言甚是!”沈鲤难的夸奖一次自己一直有些看不起的申时行一次。申时行今日的表现让他大吃一惊,继而眼前一亮,刮目相看,这才是内阁辅应有的气度和魄力!
跪在地上冲朱翊钧拱了拱手,沈鲤接着说道:“我太祖陛下戎马倥偬间,才称吴王,便立十岁的长子朱标为吴世子;我成祖皇爷在确定了太子的人选之后,便迫不及待地立十四岁的长孙即后来的宣德皇爷为皇太孙。所以,立皇长子为太子,是完全符合祖制,完全合乎情理的。请陛下抛开顾虑,下旨册立皇长子为储君。”
说起典故来,沈鲤并不比申时行差,两人的引经据典把朱翊钧的“幼弱”之说驳斥的体无完肤,使得朱翊钧异常恼怒,不由得脑子一热,冲口而出:“太祖皇帝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庶母所生者,虽长不得立!朕无嫡子,看来立储之事还是押后再议的好。”
“没错,《皇明祖训》确实这么说的。”谈及礼法,作为礼部尚书,沈鲤自认研究的还算透彻:“但皇上是否记得,在太祖皇帝的《皇明祖训》之后又补充道,若中宫皇后无出,可采用无嫡立长之法。当今中宫无嗣,以序论,王恭妃所生之皇长子是为庶长子,确立其为东宫,完全合乎礼法,皇上不必疑虑,当尽快下旨行册封之事。”
待沈鲤从礼法上驳斥了朱翊钧的借口之后,吏部尚书杨巍终于有机会站了出来,踏前一步跪在了次辅许国旁边。他乃是吏部尚书,虽说六部尚书都是正二品大员,但吏部是六部之,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论地位和重要性并不低于内阁成员,甚至比一般阁臣还要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