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清兴衰录 >

第42部分

大清兴衰录-第42部分

小说: 大清兴衰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刚到孙可望的地盘,朱由榔及其所谓的朝廷倒也还算老实。(初来乍到,毕竟不是你家,主人家肯收留你就已经很不错了)。###第54章 刘文秀四川翻船
  对于孙可望的情况,顺治皇帝不太熟悉。顺治所接到的情报,就是孔有德把朱由榔赶到了南宁,基本上,全国就只剩下云贵地区(孙可望)、金门(郑成功)和夔东十三家。
  这里有必要再介绍一下夔东十三家和郑成功。
  所谓夔东十三家,是此时活跃于川、鄂、陕、豫诸省边境的地方游击队,是何腾蛟死了之后,郝摇旗辗转回到川鄂边区。堵胤锡因为战事不顺,1649年在浔州病死。忠贞营就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孩子。李过高一功后来转战广西,李过在广西病死,后来高一功就和李过的儿子李来亨辗转也回到了川鄂边区。
  除了这两家实力比较强大的武装部队之外,这个地区还集中了很多其他的地方游击队,势力比较大的总共有十三家,为了对抗比较强大的清军,他们这些山大王实行大联合,占有20多个县,拥兵数万,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夔东十三家。
  至于郑成功,此时的郑成功的日子过得比较艰难。郑成功有钱(搞国际贸易,来钱很快,现在的郑成功垄断了国际贸易),有军队(闷声发大财搞了十几万部队,战船上千艘),按理说日子不太难过。
  但是问题是,有钱有时候也不一定就好过,比如说,1960年那个时代,你就是有钱,你也买不到米。郑成功就处于这么一个尴尬的地步,占领了金门方便搞国际贸易的郑成功毕竟根据地就这么大,人口就这么多,海上又不能种地,那个时候生产力比较低下,又不能像现在搞个什么渔场。要养这么一大帮军队,军需不是闹着玩的。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郑成功经常率领他的船队到沿海各地“打秋风”——也就是抢劫,虽然都是同胞,但是没办法啊,要抗清,就得吃饭啊,没得吃,那也只好对不住了——所以后来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现在扮演的是海盗角色。
  问题是,抢了几次,沿海人民也学乖了,更何况,地主家的余粮也经不起抢太多次啊。
  郑成功也几次试图扩大地盘,无奈粮饷问题经常得不到保证,清军每次被打了之后,立马调集大军,围剿郑成功,粮食成熟也需要时间,占领的短短几个月压根就等不到粮食成熟就又被清军赶了回去。
  最后为了地盘问题,郑成功被逼的向他的族叔郑彩、郑联开刀。郑彩、郑联占据厦门
  他这个事情做得还是比较无耻的,在施琅(没错,就是《康熙王朝》里的那位,以后这哥们会有大大露脸的机会)的建议下,他趁着郑彩离开厦门的时机,前往厦门拜访郑联,郑联以为郑成功就是来叙叙旧的,没想到惨遭刺杀身亡。郑彩得知郑联的死讯,这人比较怂,吓得半死,回到厦门就将兵权都交了出来。郑成功又接收了郑彩、郑联大部分的部队,并且实际取得厦门、金门作为根据地。
  夔东十三家和郑成功都是局部的抵抗力量。
  朱由榔不经打,夔东十三家和郑成功都很小,顺治有理由相信,他很快就能做成多尔衮生前没能干完的事情,统一全国。
  顺治是比较重用汉人的,所以在顺治八年(1651年)九月八日,给吴三桂颁发平西王金册金印,派吴三桂独立出征四川,准备经四川平定云贵。
  应该说,如果没有孙可望的治理,顺治的乐观是有道理的。
  数年时间便把云贵等地的军政事务治理的井井有条的孙可望绝对是实干派——不是以前遇到的只动口不动手的书呆子。
  吴三桂后世名气实在大的可以,他也绝对不是浪得虚名,投降清朝之后的他越来越无耻,但他确实很能打。
  加上顺治的“知遇之恩”,吴三桂的积极性非常高,很想好好表现。
  吴三桂率领几万大军,自保宁(今天四川南部地区)出发,吴三桂无愧于猛将的称号,他不负顺治所望,横扫四川,陆续攻下成都、重庆,把孙可望在四川势力驱逐殆尽。
  胜利的消息很快传到顺治那里,顺治自然十分高兴,觉得天下指日可定,他现在肯定没想到,这一天等到死,都没等到。
  鉴于清军太过嚣张,孙可望决定给清军一点颜色瞧瞧,派刘文秀率领大军出征。
  作为张献忠四个义子之一,刘文秀绝对称得上良将。在随张献忠和孙可望征战的过程中,刘文秀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进云南,第一次平四川,刘文秀立下了赫赫战功。
  现在,刘文秀第二次平四川。吴三桂终于将遇良才、棋逢敌手。
  刘文秀作战的特点是,注重气势、十分勇猛。加上经过整顿之后,大西军的战斗力相当强。
  刘文秀率领四万大军,兵分三路,快速推进。三路大军同时秋风扫落叶!
  吴三桂刚刚打下的这些地方,基本谈不上什么经营。
  在大西军的犀利的进攻之下,吴三桂决定,撤!
  看来狭路相逢勇者胜,在玩命的刘文秀面前,吴三桂也招架不住。吴三桂刚打下来的成果还没捂热,就又回到了孙可望的手里。
  当然,对于吴三桂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诱敌深入之计,没有谁用几千公里来诱敌。最后吴三桂退回了他的出发地——保宁。吴三桂无论如何不能再退了。
  不是吴三桂不想退,而是不能退。纵观清朝,在防御战中殉国的将领实在不少,比如说鸦片战争中,遇到英军的火炮,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是还是有很多将领宁死坚守阵地,他们当中固然有不怕死的,但是对大部分人最主要的原因是,作为主将,撤退也是死。清朝的政策是,守城将领如果失地,那也是要被问罪砍头的。横竖是个死,还不如战死,不仅光荣,身后老婆孩子还能得到优待。
  所以吴三桂不得不坚守保宁。由于一路连胜,此时的刘文秀,自然比较骄傲。这也难怪,平西王被打的像个孙子一样,纵观过去十几年,还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做到。现在四川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光复,现在是时候毕其功于一役了。
  刘文秀率领五万军队包围了保宁,攻城战向来不太好打,特别是在准备不太充分的情况下。要知道,虽然一路失地,但是算盘打得噼里啪啦的吴三桂很善于保存有生力量,他的军队损失并不大。刘文秀对吴三桂的兵马最多也就是2:1。
  对于任何名将来说,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正面攻下城池都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更何况他的对手是久经沙场的吴三桂。要知道,最后以战功而论,加上献山海关的“功绩”,吴三桂对满清的贡献仅次于多铎,排名第二。
  保宁这个地方,三面环水,刘文秀把所有的桥都砍断了,断了清军的退路。
  本来刘文秀此时最好的选择是牢牢守住唯一的通道,逼吴三桂出城作战,消灭吴三桂的有生力量
  但是由于一路过来太过顺利,刘文秀很轻敌,要知道人一旦骄傲,就容易脑子发热,就不那么谨慎。此时的刘文秀,急于求成。断了吴三桂的退路之后,1651年十月十一日,刘文秀就对保宁发起进攻。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和刘文秀一样的想法,他的部将王复臣就提出了正确的意见。
  但是刘文秀早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认为清军不堪一击,手到擒来。二话不说,排开阵势就开始进攻。
  吴三桂就怕刘文秀长期围困,那他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现在刘文秀主动进攻,虽然声势庞大,但是对清军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了。
  而且清军此时退无可退,可谓破釜沉舟,士气非常高涨。
  吴三桂据城防守,多次打退刘文秀的进攻,同时观察刘文秀有没有死穴。要知道,当年在山海关吴三桂面对的是满清铁蹄,吴三桂最擅长的就是防守反击。
  果然,吴三桂很快发现刘文秀大军中最薄弱的一环:张先壁部。作为机会主义分子,吴三桂自然不会放弃如此好的机会,他率领主力对准张先壁部,一举击溃,并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穷追猛打,张先壁溃败,还冲散了毗邻的王复臣部。刘文秀大军一片混乱,吴三桂趁机左冲右突,刘文秀遭遇惨败。王复臣等人阵亡。
  吴三桂以劣势兵力,抓住战机,一举击败刘文秀,确实是南明一个很厉害的对手。而刘文秀收集败军撤回贵州,被孙可望解除的兵权,打发回昆明养老。
  刘文秀虽然撤退,吴三桂也不敢再像第一次那么嚣张,毕竟兵马就那么多,万一孙可望再整出个和刘文秀差不多的人来,那吴三桂就真要哭了。所以吴三桂不敢贸然扩大战果,先守住四川再说。###第55章 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动
  来而不往非礼也,既然清朝首先发动平四川之战,孙可望也不客气,他决定在刘文秀出征四川的同时,派主力部队进攻湖南。
  孙可望首先派将领冯双礼率领四万多人进攻作为开路先锋进军湖南,而且带上了孙可望在云南开发的秘密武器:大象。
  相比刘文秀,冯双礼实在名不见经传,正因为没名气,他也没有刘文秀的傲气。
  他打的波澜不惊,却是稳扎稳打,和清军在湖南形成了对峙的状态。
  不过不要紧,冯双礼只是个先锋,本来也没指望他能把湖南打下来,能打成这个样子,孙可望已经很满足了。
  进攻湖南真正的大杀器是——李定国。
  孙子曾经曰过,优秀的将军必须具备五点基本要求:智信仁勇严。
  智就是有智慧,能够临机决断; 信就是信用,言必行信必果; 仁就是仁爱,爱自己的兵士。;勇就是勇敢,打起仗来敢于身先士卒,身冒矢石,冲锋陷阵。在冷兵器时代,当大兵的里面总有人是有两把刷子的,要是将军没两把刷子,是不太能服众的;严就是军法严整,令行禁止。
  如果以这五条标准来衡量,李定国就是名将的模型。未来李定国将多次向我们展示他的军事斗争艺术。
  从湖南开始,李定国将成为继姜瓖之后第二个把清军给打哭了的人。
  1652年四月,李定国率领主力进入湖南,李定国和冯双礼兵合一处,战场的力量对比悄悄发生了变化。不过清军显然没做好情报工作。
  李定国出其不意,趁清军麻痹大意,派部队攻打靖州,清军也没在意,以为是冯双礼找茬,当时清军在湖南的最高军事长官是沈永忠,他派了手下的总兵张国柱率领8000人去支援。(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的路人甲乙丙丁,大家不必在意)。
  这个仗,结果比较明显,李定国胜。不过张国柱还算逃得快,保住了一条小命。
  这个时候他如果还意识不到是孙可望的主力,那他智商就有点问题了。幸好,他的智商并没有问题,所以沈永忠也傻眼了。
  没办法,只能求援,他派人给桂林的孔有德送信,希望孔有德支援。
  得到的答复是:没空!
  倒不是孔有德绝情,实在是孔有德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当年孔有德南下,也就2万的兵,这点兵还去支援湖南?
  要是小股部队也还罢了,问题是你沈永忠都把情况说的这么严重了,显然是主力部队,我干么去冒这个险?
  打又打不过,逃了吧,按照大清的规矩,顺治也不会放过自己。不过大敌当前,保的了一天是一天。
  不过顺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