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乾坤幻剑录 >

第162部分

乾坤幻剑录-第162部分

小说: 乾坤幻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呃?不可能啊,老哥的消息几时有我这个‘包打听’这么灵通了?”
“唉!其实这个消息啊,就是我的那个侄子狗娃送来的。”
“哎哟!狗娃?不就是戍守在石子城吗?这狗娃!他没死呀!”
“不瞒你说,先前听说石子城破,我就以为这娃儿铁定完了。可是五天前,突然收到了他的来信,将发生的事情都一五一十地告诉给我了。老弟,你知道那平南将军是怎么收复石子城的么?好家伙!那个神勇啊……”
“老哥,这个,当然要您来说了。来来来,坐这,咱们好好聊聊!”旋即围上了几个人来……
平南将军温子君如何闪电般收复石子城的快事,乘着翅膀,迅速传遍天下。
皇宫。
朝庭的议事大殿传来了皇帝近日来少有的爽朗笑声。
“好好好!平南将军果然不负朕所托,突施妙计,一举便收复了石子城。”皇帝乐道。
“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庭下众臣见状,都不由而同地呼道。
当然,其中绝大部分是衷心向皇帝祝贺的。
但有两个人是绝对不是衷心的,那就是吏部尚书高晋德及兵部尚书俞献礼二人。他们嘴里说着祝贺皇帝的话,心里却在暗暗骂着派到温子君身边当监军的景悦。
只是高晋德与俞献礼他们也实在冤枉了景悦,并不是景悦不卖力,而是温子君有了防备。当然,最后景悦肯定是见到了温子君,不过,却是在云中城里。到那时,景悦才听到温子君率兵夜袭石子城的事情。
景悦对此还大发脾气,说他身为监军,竟然不知道这些行动,无法向朝庭交待之类的话。其实是无法向他的主子交待。但温子君对此一笑了之。
皇帝甚是高兴,对众臣笑道:“有事准奏,无事退朝吧。”
这时,却有一个太监从殿外进来,高声说道:“皇上!太子太傅求见!说是有紧急之事要禀。”





第三卷 沙场秋点兵 第082章 太子出宫
   更新时间:200928 14:50:34 本章字数:3521

太子太傅?他不在太子府训导太子,来议事大殿有何要事呢?殿里大臣均都在低声地议论起来。
皇帝心情高兴,大手一挥,乐道:“让他进来!”
很快便见一个儒生打扮的白发老公颤颤颠颠地走了进来。他便是太子太傅郭仲廉,本来是在翰林院里任职,后来立了太子,便被派到东宫太子府训导太子。
别看郭仲廉上了年纪,走起路来脚步却是不慢。只见他疾步走到皇帝面前,“扑通”一声便跪下了。
“罪臣郭仲廉参见皇上,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郭仲廉用微颤而又苍老的声音呼道。
“咦?爱卿帮朕训导太子,朕还没奖赏于卿呢。爱卿何罪之有?你起来说话吧。”皇帝听了,甚感意外。
其他百官听了,亦是感到有点意外。是太子做了对不起他的事,还是他做了对不起太子的事?非要到皇上这里来呢?
郭仲廉站了起来,应道:“禀皇上,太子他,他已悄然离开东宫了。”
“什么?”皇帝听了,有点不信,急道:“皇儿他离开太子府?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给朕一五一十地说清楚!”
“是。皇上。”郭仲廉回道。接着,他便将太子离宫出走的事情一一道出。
原来,今日早晨,郭仲廉跟往常一般,吃过早饭便到了东宫的太子殿下的书房,准备开始新一天的讲学。郭仲廉到太子书房,以往都会见到太子等在书房里,但是今日到了书房却并未见到太子。他开始也并没在意,毕竟太子也是人,而且是年青人,偶尔放纵一两次亦未尝不可。但郭仲廉很快就发现太子的书桌上全是散乱着写了诗句的宣纸。每张纸上都是同一首诗,乃是唐朝戴叔伦的《塞上曲》:
汉家旌旗满阴山,
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
郭仲廉见了,心里立即觉得不妙,找来东宫的太监总管一问,说太子天一亮便偷偷出了宫。郭仲廉联系到太子手抄的戴叔伦的《塞上曲》,心里一惊,便直接赶到议事大殿里来了。
众臣大多都是十年寒窗苦读入仕的,这首《塞上曲》用豪迈的气概表达了诗人渴望为国效力,打击侵略,建功立业的壮志情怀。
太子不断地抄着这首诗。他的心思不言而喻。想想也是,太子已经年届二十有四,正是年少气盛,青春热血之时,却天天关在东宫太子府里读着书,习着武,就像困在笼中的金丝雀。
如今匈奴大举压境,四海男儿都已奔赴前线。或许太子觉得这正是自己为国出力的时候,于是一时心血来潮,私自出宫去。
皇帝听了郭仲廉的禀报,龙颜大变,他立即喝道:“叫禁卫军城尉司马怒来见朕!”
禁卫军城尉管的便是整个京城地城卫。京城的城卫极为重要,城尉之职乃是皇帝亲派,虽然只是一个城的尉官,却是堂堂正正的大将军。听说皇上找,城尉司马怒便立即明白所为何事了。他带着太子留下的玉佩,直奔皇宫。
皇宫议事大殿。
“回皇上!太子的确是今天凌晨出城的。这是太子留下的玉佩。说是皇上的旨意!”司马怒手捧着一块玉佩,跪在殿中说道。
皇帝不用叫太监总管将司马怒手中的玉佩呈上来,便知道那是他给儿子的。那玉佩雕着一条龙,只要示之于人,便是有如皇帝亲临。因此。皇帝也没有怪罪司马怒给太子放行,他此时想知道的,是太子去哪了。
皇帝沉声说道:“司马怒你站起来说话,太子他,到底去哪了?”
司马怒站起来,接道:“回皇上。太子带着太子洗马毕敬北往天镇方向去了。微臣觉得他们人单力薄。还配了二百禁卫军给太子。”
皇帝听了,闭着眼默想了一下,才缓缓说道:“罢了,就随他去吧,让他见见民生疾苦也好。”
这时,礼部尚书纪云舫却站出来,对皇帝行礼道:“皇上,这万万不可呀!朔州离匈奴边境最多二百里左右,而从太子抄的那首《塞上曲》来看,太子可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想去抗击匈奴啊。”
许多大臣亦纷纷附和纪云舫的话。高晋德与俞献礼见状,不得不随声附和,但他们心里却在暗自得意。

在云中城往西进七十多里,有两座大山,一为青日山,一为黑笼山。两山之间,有一南北纵深四十里的大峡谷,如一蜿蜒长龙。南边便是汉家江山,而一出峡谷的北口,却是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青龙城便是依山而建造在大峡谷的南口。其东西两边分别是青日山与黑芜山地山壁。所以青龙城唯有南北两座城门。城门的城墙高耸云端,就是一只飞鸟,也难以过去。
长孙守纪与温子君望着青龙城的南门,眉头紧皱。
兀也信坚守在青龙城里,拒不出战,不管长孙守纪怎么派人骂战,可他就是不为所动。温子君与长孙守纪都无可奈何。
汉家军已经攻打青龙城五天了,可是除了不断地死伤将士,还是一无所获。
匈奴之地,草原辽阔,戈壁滩广。匈奴人亦是善射人,其中的神射手称为射雕手,说明其射箭之精,能够射杀天上翱翔的大雕。
虽然匈奴人的弓箭没有温子君的诸葛弩那么厉害,但是青龙城城墙极高,从下面难以射上去,而匈奴人居高临下,箭如雨下,把冲锋的汉家军射杀无数。
汉家军只有一次冲上了城墙墙头。那次是长孙守纪下了死命令,强攻了一天一夜,终于有近两百汉军上了城头。可是匈奴居然在城墙里冲出一队骑兵来,几下便将二百汉军冲散,结果是全部牺牲。
五天下来,汉家军死伤近十万,而匈奴兵也死伤六万有余。
可是,听说匈奴的单于部队再过十天左右就要抵达,届时与兀也信的天狼军汇合,只怕长孙守纪与温子君的五十万大军,都难以抵挡。





第三卷 沙场秋点兵 第083章 水攻之计
   更新时间:200928 14:50:34 本章字数:4853

温子君的岭南军与长孙守纪的北部守军汇合后,统称为定北军。
自然,定北侯长孙守纪便是这支队伍的一把手,而温子君则是副手。因此,近来的攻城都是长孙守纪策划的。并不是说长孙守纪攻城方法太差,相反,他在攻城方面的经验极为丰富。温子君见了,都自叹弗如,觉得自己有许多借鉴的地方。
其实,长孙守纪这次攻城也有点郁闷。以前进攻匈奴兵抢占的城池时,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便可成功。可是攻打青龙城时,却受到了前所未有抵抗。
一直以来,匈奴南下争城掠寨,都是抢一个城便彻底地烧杀掳掠一番。想要让他们管治一座城,实在是难为他们了。以至于他们的守城术也是马马虎虎的。汉军最不怕的就是进攻匈奴守的城池。
只是这次匈奴南下,却不像以前一样都是纯匈奴人。他们的作战指挥部里,已经有汉人参与其中。青龙城里天狼军中的李信便是汉人之一。有了汉人的出现,匈奴那种单一的战术便开始丰富多样起来。毕竟,所谓的拿来主义,是不无道理的。
回到军帐,温子君便对长孙守纪说道:“侯爷,青龙城久攻不下,天狼军再加上匈奴的后续部队抵达后,整个形势就会逆转过来。届时,攻防转换,就不是我们攻匈奴守,而是我们守匈奴攻了。”
长孙守纪听了,叹道:“老夫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不知子君有什么看法?”他在考温子君。
温子君应道:“子君认为,不能让匈奴的后续部队跟青龙城里的匈奴汇合。因此,我们想办法消灭匈奴的后续部队。”
长孙守纪一拍手掌,然后笑道:“好好好,子君的想法跟老夫想的一个样。只是。我们如何截灭匈奴的后续部队呢?”并非说长孙守纪矫情,他作为定北侯,作战无数,这些战略方面的东西还是看得到的。
温子君拉着长孙守纪走到地图面前,指着一处地方说道:“侯爷你看,从青龙城往西有一处叫天镇的重镇。
其正北约一百八十里便是国界的城墙。而城墙外面的这里,有一名为藏月的山谷,乃是匈奴后续部队必经之路。我们可以在这个地方阻击他们。”
长孙守纪听了,不停地抚着自己的胡子,微微点头。说道:“藏月谷林深树密,的确是一个利于阻截的地方。只是,据说匈奴的后续部队有近四十万人,我们哪来那么多人?除非把这里的兵力全部调过去。可是,一旦这里抽空,便可能会受到天狼军的攻击啊。”
温子君笑着答道:“不能力敌,便唯有智取了。我们可以用水攻。”
“水攻?”长孙守纪听了,望着地图默不作声。过了一会才说道:“不错,藏月谷地西面的确有一条大黑河。可是这条河的水流量并不大,怎么能够对付匈奴的四十万大军?”
温子君又笑了,他指着大黑河的西北方向一处说道:“侯爷你看,这里有一个名叫岱海的湖泊,我们只要把岱海湖地水引到大黑河,到时,大黑河的水流便有如滔滔黄河一般,还愁不能将藏月谷冲平?”
听了温子君话,长孙守纪眼睛一亮。甚是高兴,乐道:“子君的眼界果然比老夫要开阔啊。看来老夫的确是老喽。不过,这件事非同小可,子君认为派谁去最为合适呢?”
温子君淡淡一笑,指着自己的鼻梁。一声不吭。
长孙守纪见了,会意道:“子君你是说你亲自带兵去?”
温子君点头道:“正是。此次阻截匈奴的后续部队不容有失,子君想自己去。”
长孙守纪也知道事关重大,也没有再说什么客套话,他点了点头,问道:“那么,子君要带多少人过去?”
温子君用右手伸出两根手指。
“二十万?”长孙守纪问道。
温子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