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25位商业领袖 >

第5部分

25位商业领袖-第5部分

小说: 25位商业领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可获利18万美元。罗伯茨在全国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宣传,生意蒸蒸日上。盖茨和他的公司声名大振,腰杆一下子硬了许多。
1976年
MITS内部出现波动。
1977年
罗伯茨将MITS卖给Perterc公司。Perterc要把软件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这个争端最后诉诸仲裁。在盖茨父亲及其律师朋友的帮助下,盖茨侥幸获胜。
1977年
盖茨正式退学。解决了与MITS的关系后,和艾伦开足马力,准备大干一场。
1981年8月
IBM的个人电脑问世。负责这个项目的唐·埃斯特利奇成了PC业的“教父”,他也是IBM中惟一让盖茨信服的人。这位“教父”在1984年就给IBM带来40亿美元的收入,光这一块就可成为美国第74大公司,也是仅次于IBM和DEC的第3大电脑公司。
1985年6月
微软和IBM终于成功达成协议,联合开发OS/2操作系统。从此,蚂蚁爬上了巨人的肩膀,并且也变成了巨人。
1989年
兼容机市场已达到80%的份额。微软在操作系统的许可费上,短短几年就赢利20亿美元。
1990年
微软的光芒也吸引了美国反垄断法组织的注意力。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开始调查微软的市场行为,主要是针对其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一起捆绑销售的方式,这种搭售方法正是反垄断法“专政”的对象之一。不过作为信息时代的行业翘首,微软习惯了法律对它的优待。
1994年
司法部对微软的市场行为做出限制性裁决。尤其是当微软准备并购财务软件市场的领头羊——Intuit公司时,司法部挺身而出,指控这起兼并案为非法,微软不得不放弃了这个烫手的山芋。
1995年
法院做出裁决,禁止微软将不同软件产品强行捆绑,这与其说是司法部的胜利,不如说是双方体面的“言和”因为微软毫发未损,而且也认定这项裁决将束之高阁。
微软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其好战的本性及一贯咄咄逼人的策略,用盖茨的话来说:“任何会动的东西,都是我们的猎物。”也正是非凡的野心和一往直前的气势,成为微软不断成功的动力源泉。
20多年来,微软如同一条风度翩翩的大白鲨游进了金鱼池中,令对手闻风丧胆。在盖茨的率领下,不但在原有的业务领域内巩固了其垄断地位,也频频开拓了可供占领的全新疆界。
弹指神通
盖茨曾经说过电子邮件是弹指间的信息。其实在他对企业的管理中,才真正发挥了这一弹指神功的威力。早在20世纪80年代,盖茨就在微软公司内部安装了第一个电子邮件系统,它很快成为公司内部通信与管理的主要途径。当时公司规模尚小,区区12个人之间的信息沟通,电子邮件的魅力已经完全展示了出来。
盖茨在回忆录中写道:“这(电子邮件)为我们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微软公司已经成为拥有3万员工的航空母舰式企业,电子邮件的功用则更为强大。这种东西越是在庞大的机构中就越能显示非凡的效率。
盖茨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来阅读电子邮件,并且做出答复。公司中每一个员工都可以直接传送信息给他,越过所有机构层次的阻隔。盖茨则是这些邮件的惟一阅读者,因此任何人都不需要担心礼仪问题。盖茨相信,每个人在口头上的表达都会有多少失真,而在一种不必见面的交流方式中更有可能流露真情。
当然,坏消息也都是从电子邮件中传来的,所以,他在每天睡觉前都要开启电脑,与员工交换最新的信息和看法。
电子邮件的充分利用使得微软所有员工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公司发出的最新指示,这使得整个公司的办公效率在同一时间内高速运转起来。

第一部分第5节 打不赢就买下来

比尔·盖茨很舍得为了进入关键领域而花大钱,若是需要收购其他公司的开发专长,以便组装在微软产品上,他从来都不迟疑。比如当年因为需要有微软的数据库产品以便和博兰德公司竞争,他马上花了1.7亿美元买下另外一家公司已经开发出来的X-PRO程序。
其实这种策略盖茨已经使用过许多次了,早在1982年,他便从一家叫做“西雅图”电脑的小公司买下了DOS的原始版本,然后将其改进为业界的标准。
盖茨数次买下别人的公司,为的只是要得到别的公司里出色的程序员。这样的人才是小公司生存的支柱。毕竟,像本文开始提到的那样有骨气的职员并不多,尤其是在盖茨开出的巨额薪金面前。
通过这种方式,微软因此得以快速招揽到非常出色的技术人才为其服务。
在盖茨看来,买下许多小公司对微软的发展十分关键。有些公司凭借自己的力量不可能成功,可是如果他们的能力和微软结合,做出来的产品就可以比自己闭门造车干出来的要出色得多。
尽量雇佣新人
盖茨喜欢雇佣年轻、有才华的人,这是他在聘请人才方面的一大特色。他尤其喜欢招聘那些刚走出校园的社会新人。在整个微软公司每年录用的新员工中,新人比例占到了80%以上,他认为这些刚毕业的年轻人非常适合微软公司。
在他看来,电脑行业变化得快,需要不断学习,对此应该找准这方面的人才。而这种人一般对电脑、对软件特别感兴趣,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且乐意和其他探讨软件未来的人一起工作。这些年轻人没有工作压力,容易对工作产生狂热,一般的年轻人不会把钱看得胜过一切,不会计较薪水,微软公司采用底薪制度来试用他们,而且,微软公司在考核员工业绩的时候,只要求员工的工作成绩,员工的资历、学历和职位都是次要的。盖茨曾经说过,“我们只需要少部分的人去做正规的事”,而他要参与每一个工作。
精力充沛的微软公司的副总裁鲍尔曼,就是盖茨“只雇佣年轻、有才华的人”的一个极好的典型。人们谈起鲍尔曼的时候,都说他综合诸多优良品质于一身。
独特的个性
名人似乎总有与众不同之处。盖茨之所以会成为当今电脑世界的显赫人物,其独特的性格特征也许早已注定了他的非同寻常。
对小时候的盖茨来说,在课堂上睡觉是常有的事。成年后的他,生活极其紧张,整天不睡觉对他来说如同家常便饭。据一位朋友说,他通常36个小时不睡觉,然后倒头便睡上10来个小时。
盖茨睡觉的习惯很独特,他从不在床单上睡觉。累了的时候,他就躺在他那张乱糟糟的床上,拉过一条电热毯盖在头上,不管何时,也不管环境如何喧闹,他总能马上进入梦乡。盖茨至今仍保持着这个习惯,当他坐飞机时,他常用一条毯子盖在头上,然后在整个航程中酣睡不止。
在人们眼中,盖茨极有个性。他在谈话、阅读或沉思时,总习惯把头置于双手之间,身体前后猛烈地摇摆。有时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他甚至还会疯狂地挥舞手臂。
盖茨喜欢辩论,辩论的时候言语粗鲁,充满讥讽甚至带有侮辱性。在他表达观点时,如果有人激怒他,他会暴跳如雷。对微软公司的大多数编程人员来说,和盖茨一起参加技术会议就如同是进行语言测试一样。
盖茨有一种发现他人纰漏的惊人能力,在辩论的时候表现尤为突出。如果给他看《蒙娜丽莎》,他会看到败笔;一旦发现一个人的漏洞,他就会用他最喜欢的字眼,诸如“傻瓜”、“疯子”之类将人贬得体无完肤。
据一位微软公司的产品经理说:“当你和他(盖茨)一起参加会议时,他总是晃来晃去,还不停地晃膝盖。他是一位头脑清晰的思考家,但却容易感情用事……他向别人发起攻击,目的就是要战胜对方。勉强他人接受自己错误的观点,对此他却浑然不知。他很富有也很幼稚。在控制性情方面,他从未成熟过。”
年纪早已不小的盖茨有着一张长不大的娃娃脸。许多竞争对手就是被这个外形清瘦、头发蓬乱、带着头皮屑的“大男孩”的那张诱人上当的面孔所迷惑。
尽管盖茨看上去像个仓库保管员,但他却成了一个令人敬畏的商业巨子。他喜欢舒适地坐在电脑前,一边吃比萨饼,一边喝可乐,一边彻夜不眠地编写电脑程序。
不过,现在已没有人再把盖茨当成小孩子,而且时常还有人会提醒盖茨说他是美国最富有的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盖茨看上去更像是一位普通人,他的一位朋友雷伯恩回忆起不久前与他偶遇时的情景,他说:“他哪儿像美国最富有的人呀,竟然没有随从,好像是闲逛一样还对我说‘喂,你好,我们一起去吃热狗吧。’”
这就是那个叫盖茨的人——软件皇帝、银河系最富有的人。
比尔·盖茨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在13岁的时候,从哈佛大学辍学,并创立微软公司,在西雅图郊外进行计算机编程,在他看到其他人做出的承诺时,预感到个人计算机和办公计算机将成为他的未来之路。他的软件产品目前已覆盖世界90%的个人计算机。沃顿评选组同样指出,比尔·盖茨凭借他的影响和金钱在当今世界举足轻重。比尔和美林达凯旋基金会捐献240亿美元支持全球健康和知识创新。他的防病毒程序及因特网浏览程序给全世界的企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第一部分第6节 你能拥有一切

世界第一女强人
当玫琳凯·艾施的照片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你绝对不会相信她会是一个年过八旬的“老祖母”——色彩夺目的服饰,雍容华贵的举止和那永远温暖而不失坚定的微笑,无一不在向人们展示着她无与伦比的风采。
由于在一向由男性主宰的管理世界中取得的杰出成就,玫琳凯·艾施被视为当今世界最成功的女企业家。美国《福布斯》杂志将她与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大亨摩根、汽车大王福特、迪斯尼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微处理器之王格罗夫、软件皇帝比尔·盖茨等相提并论,称他们是200年来20位全球企业界最具传奇色彩并获得巨大成功的人物,而她是其中惟一的女性。
1999年,她又作为惟一的商界人士与科学家居里夫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丽莎嬷嬷等一同被《Life Time TV on Line》(生活时间在线电视)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妇女。
与此同时,她领导的公司在美国《财富》杂志全美500大企业评选中也是榜上有名,并曾三度入选该杂志“全美100家最值得工作的公司”,该杂志还将它列为最适宜妇女工作的10家企业之一。
玫琳凯极少谈论自己的年龄,对此,她自己的解释是:“我是一个女人,女人对年龄是很敏感的。非要问的话,我告诉你,我觉得我才24岁呢!”
是的,玫琳凯将永远都是“24岁”。因为已经在2003年驾鹤仙游的她,离开这个她所热爱的世界时,带着一个年轻的心离去,留下一个青春的事业。她个人的生命正在通过她的80万美容顾问及数千万消费者在这个世界上延续。
一切正如美国销售协会总裁汤姆·华特立所说的:“玫琳凯的离去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沉浸在失去精神基石的悲痛中。然而,令我们感到欣慰地是,玫琳凯服务女性的事业正在全世界不断发展,通过向女性提供从未有过的个人和事业成长的机会,玫琳凯正在改变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