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风华是一指流砂:张爱玲文传 >

第13部分

风华是一指流砂:张爱玲文传-第13部分

小说: 风华是一指流砂:张爱玲文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场,有些时髦但也有些丧失的气味。那颗欲坠的泪珠的点缀,让我们心头一紧,感觉那似乎在暗暗预示这个角色在这一场中的不幸。
    正如张爱玲所说,“衣服是一种需要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衣物总是赤裸地展示着主人的性格,铺陈着人物的命运。
    张爱玲的一生颠簸不停, 命运本不是可以于股掌间把玩的凡物。人力不可及的,更多是那些轻飘得无形的轨迹,她便是要把握一切能自主的事情,衣物即是其中一个。
    在继母统治下的生活,令张爱玲耿耿于怀。那时的她需得拣后母穿剩下的衣服穿,她清晰地记得那种颜色,那种憎恶与羞耻。自给的生活让她舒坦,随意支配让她安心。对于衣服,她达到了一种发泄的自由自在。
    从衣服看张爱玲,一张张旧照片里的红颜已斑驳了颜色。她身上的“奇装异服”却是触手可碰凹凸有致的棱角,是没有言明的私语,仿佛为她一场场内心戏拉上了轻薄的幕布,微风拂过便可以看到舞台上的一角格局。
    舞动的年华公寓,午后。
    窗外永远是不紧不慢地流动着生活。看不见起点,也无法窥见到终点的端倪。之于窗内的人来说有一种说不出的匆忙。一窗隔着两个世界,打开窗仿佛生的“刺啦”一声,破掉了屋内的静谧。
    白皙的手攒动处是隽秀的墨香:
    “……她又和一个高大的军官跳波兰舞;他动得很慢,仿佛是着了衣服的死尸,缩着眉和胸,很疲倦地踏着脚。他跳得很吃力的,而她又偏偏以她的美貌和赤裸裸的颈子鼓动他,刺激他;她的眼睛挑拨得燃起火来,她的动作是热情的,他渐渐不行了,举起手向着她,死板得同国王一样。看的人齐声喝彩:‘好呀! 好呀!’但是,渐渐地那高大的军官也兴奋起来了;他慢慢地活泼起来,为她的美丽所克服,跳得异常轻快,而她呢,只是移动她的肩部,狡猾地看着他,仿佛现在她做了王后,他做了她的奴仆。”(契诃夫)张爱玲喜欢这段文字的描写,主角的情感在舞蹈中满溢。较量、征服、深情,一波波深艳的感情层次击撞。怕是此般有血有肉的文字才能触了这个女子冷峻面容后的柔软。
    对于交际舞,张爱玲一点也不陌生,甚至可说还有着好感。小时候张爱玲的母亲被父亲气得离了家门,后来父亲便将姨太太领回了家。这位姨太太,被张爱玲叫作姨奶奶。从她到张家开始,她便有了一件事必须做,那便是照看起张爱玲。
    对于姨奶奶的照顾,张爱玲有好感的,恐怕就是舞蹈了。姨奶奶时常带着张爱玲到天津着名的舞厅“起士林”去看舞蹈。说是带孩子,其实就是给张爱玲一块齐眉的奶油蛋糕,让她坐在桌边,自己却去舞池尽兴。
    蛋糕陪伴着懵懂的小女孩,越发热闹的气氛是不远处舞池中人群的宣泄。很简单的原因,我们就会对某种事物有了好感。洋溢不止的笑容和奶油的香气,在小女孩的记忆中留下一丝一缕,只觉得是很轻快的愉悦。即使张爱玲没有喜欢跳舞,对舞蹈也是不会太反感的。
    张爱玲小说中有很多地方提到跳交际舞的场景。小时候的一篇《理想中的理想村》中,山顶山也是有“一所精致的跳舞厅”。她便是默认了舞蹈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张爱玲在《谈舞蹈》中讲,“中国是没有跳舞的国家”,也便是有了“浩浩荡荡的国土,而没有山水欢呼拍手的气象,千年万代的静止,想起来是有可怕的”(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苍凉的想法。
    张爱玲的年代,旧社会没有远去,新社会还遥不可及,但是却猛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心墙。上海更是个孤岛,漩涡的中心。新旧思想在这里激烈地斗争。
    中西方文化很大的纠结点在于女人的地位。张爱玲出身旧式家庭却是早早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作为“职业女性”的她,女人独立平等的思想怕是在潜意识里就有稳稳当当的地位了。
    交际舞在社交场合中的地位是十分之高的,但,舞技好的女人在那个年代怕是都没有得到什么好的名声, 不用说舞厅的舞女,就连是出没各种高级场合的各种名媛,也是被叫了“交际花”。
    诚然,“其实就普通的社交舞来说, 实在是离不开性的成分的,否则为什么两个女人一同跳就觉得无聊呢?”(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 要让受五千年旧思想禁锢的中国人正视这个问题谈何容易,社交舞便被认为是“不正当”。
    在张爱玲看来,中国的社交中人们被绊手绊脚,丝毫没有情感的交流。难怪张爱玲要说,“这些年来,中国虽有无数的人辛苦做事,为动作而动作,于肢体的流动里感到飞扬的喜悦,却是没有的。跳舞跳得好的人没有恶劣笨拙的姿态,不踩对方的脚尖,如此而已。什么都讲究一个‘写意相’,所以我们的文明变得很淡薄。”(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自古文艺不分家,张爱玲涉猎广泛,自然爱这飞扬的艺术,但她的言语却犀利得如一把刀。她曾在自己的文中,提到过世界各国的舞蹈。她提到西班牙的探戈,犀利如她,一语道破这带“一点凄凉的酒意的舞蹈”(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 与其民族的发展是荡不开关系的。当然这种循规蹈矩的进攻回避,激不起人们的热情。于是,就去看那印度癫狂的舞蹈,那舞像是在舞者身子底下烧着火炉般的坐立不安。一例是灰暗、苍凉的语调。
    就连讲公认优雅的“脚尖舞”………芭蕾,也没有得到她的好评。
    朋友推荐说服装布景颜色鲜明值得一看,张爱玲便说了句“还不如香烟壳上的画来得亲切”,(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可想朋友的大跌眼镜。对于轻盈优美的舞姿张爱玲偏是说了句让人无奈的话:“……就坐在最后一排也看得见俄罗斯舞女大腿上畸形发达的球状的筋,那紧硬臃肿的白肉,也替她们担忧,一个不小心,落脚太重,会咚地一响。”只有在讲美国一段时间的全民舞蹈,她才松了点口,有些色彩。
    那便是美国的吉特巴舞(jitterbug)。因为舞风激烈,以及发音相似,张爱玲将这个舞蹈翻译为“惊蛰”。“惊蛰”源于美国西部,后被牛仔带入东部,吸取了其他舞蹈的特点,节奏变成一种活泼轻快、热情奔放又带有随意性的舞蹈。二战中由美国水兵带到广州和上海,张爱玲便由此认识了“惊蛰”。
    她讲到:“……大家排队开步走像在幼稚园的操场上, 走几步,擎起一只手,大叫一声‘哦咦! ’叫着,叫着,兴奋起来,拼命踢跳,跳到精疲力尽为止。倦怠的交际花,商人,主妇,都在这里得到解放,返老还童了……”(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 这种举国若狂的舞蹈至少有让人感到“流动的肢体飞扬的喜悦”。
    飞扬的,是舞蹈的形式,但更重要的,还是它的内容。内心有着独特敏锐的张爱玲,对舞蹈的内容,更是评头品足。
    张爱玲讲起印度舞舞者阴蒂拉·黛薇自己编的有一个节目《母亲》,主要讲一个多病多灾的印度母亲的迷信和固执的感情。这个略受欢迎的带现实主义色彩主题的节目,张爱玲是不打算买账了。她讲:“普通一般提倡母爱的都是做儿子而不做母亲的男人, 而女人,如果也标榜母爱的话,那是她自己明白她本身是不足重的,男人只尊敬她这一点,所以不得不加以夸张,浑身是母亲了。其实有些感情是,如果时时把它戏剧化,就光剩下戏剧了;母爱尤其是。”(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有一次张爱玲去观看崔承喜的舞蹈。崔舞中有一个少女逗一个自卑的驼背人的情节, 她先挑逗似的和驼背的人跳了一会儿舞,让他自以为地感觉她对他有好感时,又跑开去,让被挑起情感的驼背人感到失望。观众虽然会为驼背人感到悲伤,但看着这个单纯调皮的天真少女,又让观众无奈地摇摇头,便也不会怪罪了她。她对胡兰成说:“讽刺也是这么好意的,悲剧也还能使人笑。一般的滑稽讽刺人来没有像这样的有同情心的,卓别林的影片算不得的了,不过我还是讨厌里面的一种流浪人的做作,近于中国的名士派。那还是不及崔承喜的这支舞。到底是我们东方的东西最基本。”(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看来崔承喜的舞如此处理人物关系,很合张爱玲的口味。
    对于舞蹈的偏好倒是明了了张爱玲对于舞蹈的期望。恨铁不成钢只能用在亲近的人之间一样,善于用文字记录的张爱玲怕是对于舞蹈这种肢体语言有说不出的亲近。在极尽刁苛的文字背后,看得出是一双细致观察的慧眼。
    人都说善于观察的人是热爱生活的人,这个喜欢有血有肉的舞蹈的女子在那一些文字的舞蹈中难免还是有一些炽烈的热忱吧。
    不可思议的遇见“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如果爱,是一场机缘巧合的遇见,那么,张爱玲的爱,也注定是一场不可思议的遇见,一如她素签里飘逸的这段文字,偶然中裹挟着一丝宿命与无奈。
    她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了不该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遇见了不该遇见的人。她原本可以躲开,可以错过,可是她没有躲,也没有错过,反而着魔似的迎了上去。宛若久居温室的花蕾,遇见一抹偶然的阳光在窗前滺湙潋滟,她炫彩怒放的渴望就再难掩饰。纵然前面是万劫不复的深渊,她也会毫不迟疑地跳进去。
    
    第五章 狭路相逢
    
    于她指尖的流连中,在虚拟了百转千回的爱的荒野,她甜甜地微笑着,深情地仰望着,切切地眷恋着,浓浓地爱恋着。骇世惊俗,无怨无悔。她满以为这是一场天上人间,才子佳人的艳异遇见,是一场“花来衫里,影落池中”的完美遇见。殊不知,这是一场飞蛾扑火、身名俱毁的遇见。
    她高贵玲珑、冷艳孤高,遇见他,却自甘谪降红尘,“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袅袅婷婷地在尘埃里摇曳。尘埃之花,出于泥尘,艳于乱世,红绡香断,终将难逃枯萎与凋零,寂寞的灵魂无人与共。
    她在错误的时间,遇见了错误的人。这个人就是风流才子胡兰成。
    他出生寒微,却才华横溢,有满腹的经世之才、入仕之志。卑微的身躯却要背负远大的抱负,在乱世的浮沉里,于国家民族,他选择了背叛,为世人所不齿。
    他生活在污浊浑水之中,对于故乡他是一个荡子,对于岁月他更是一个荡子。一个荡字,贴切地道出了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岁月的动荡、宦海的浮荡、心灵的飘荡、情感的游荡……一切都令他深感生死乃一线之间,浮生若梦。
    他素有旧式名士的逍遥与风流,多情的本性与乱世里只求眼前静好的心态,使他纵情声色,放恣情感,沉醉于“此时语笑得人意,此时歌舞动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