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之帝国再起-第1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内阁省和枢密院的表率下,参与大朝会的帝国官僚们都是群情汹涌,一边倒地要求对那些敢对帝国子民动手的西域国家进行讨伐,然后数篇激昂慷慨的檄文便在庙堂上作出,就如同帝国过去的传统那样,里面征,伐,诛,灭等充满暴力和毁灭的词眼屡见不鲜。
是的,这才是帝国的传统,明犯强汉,虽远必诛,南越,朝鲜,匈奴,车师,大宛,所有曾经冒犯过帝国的国家都被诛灭,无一例外,现在也同样。
对于刘宏隐隐露出地对西域各国进行屠城的意思,没有一个帝国官僚反对,从孝武皇帝时代以来,帝**屠城灭国不在少数,如今更是如此。
庞大的军事机器开动了,凉州地区,曾经是奴隶营一员的羌裔汉民中年青而强壮的被征集了起来,这些已经被汉化的羌人将成为帝国吞并西域后的开垦兵团,同时对进行反抗的暴民进行镇压,和他们一起的还有在并州,幽州的匈奴裔和乌丸裔汉民,以及这些地区的汉民,刘宏没有耐心去对受到贵霜文化影响更深的西域人进行温和的同化政策,总之这场战争既然开始,就得有一方彻底消失。
历史上,从华夏先民开始,中国就不知道消灭了多少民族和国家,才有了现在的帝国,而帝国从孝武皇帝时代开始,也是靠着战争和杀戮为汉人争取到了最大的生存空间,现在他将延续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在雒阳,各大报社开始为帝国对西域的远征造势,那些利益受损的帝国豪强们更是群情沸腾,孝武皇帝时代,自备军械马匹,随军远征的壮观景象再次出现了。
从秋末开始,各地6续有得到帝国民团令的豪强带着家中的奴仆组建的军队接受帝国下派军官的带领,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官道。
从南方到北方,从中原到关西,无数的汉家子弟打着为死于西域的同袍复仇的旗帜,投入到这场远征战争中去,从帝国立国开始的那一天,儒家在世俗间推崇的就是大复仇的观念,正所谓十世之仇,犹可报也,孔子的这句话代表了汉人自古便有的血性,凡是与我结仇,无论时间过去多长,也必报之。正是这种血性,才让汉人的先祖在华夏时代得以生存壮大。汉人从来不是羊,而是龙,触犯龙的威严,就必须付出血的代价。
。。。
一百八十四。若蛮夷轻汉,杀我汉人,当如何?()
帝国西北重镇,河西四郡连接的新建的官道上,从帝国各地出的军队在冬季前,都已经集结完毕,除了少数精锐部队提前西出玉门关,其余人要等到来年春天,才能进入西域,接管西域全境。该章节由网提供。
整个山西地区震动,无数的父老乡亲箪食壶浆慰劳路过的帝和以及那些转入汉籍的乌丸裔,匈奴裔,羌裔的开垦民团,从西域回来的商旅带回来的消息在各郡治所的报社的传播下,激起了所有人的愤怒。
即使一向主张怀柔的傅燮也是支持帝喊出的宁杀错,不放过的口号,在他看来,西域各国不像归附入汉的羌人,南匈奴和乌丸人那样,要么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传承,要么就是受帝国影响极深,而且西域各国远离帝国,一直以来只是名义上臣服于帝国,实际上却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受到贵霜王朝和浮屠教的影响,在傅燮眼里西域各国是属于难以教化的。
帝国治理西域的根本是迁入的帝国子民,现在那些迁入的帝国子民正遭受着叛乱的暴徒袭击,帝国必须为这些子民做主,不然的话帝国将失去统治基础,帝国自孝武皇帝时代以来的光荣将成为笑柄。
雒阳的各大报社,在刘宏的授意下,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刘宏要每一个帝国子民都知道,不管他们以前是匈奴人,乌丸人还是羌人,只要他们入了汉籍,宣誓效忠帝国,那么他们就是一个汉人。
在这个时代,汉人无疑在东方占据着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最高,像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和南方的少数民族都没有形成民族意识,只要帝国愿意平等地接纳他们,那么汉化并不是一件难事。而刘宏现在就做得不错。帝国的南北两端,已经吸纳了近百万的游牧民族和少数民族,这一次西域事件中,刘宏并没有让各大报社只注意迁入西域的汉人死伤数目,同时也强调了迁入的十多万人中那些新汉人的遭遇。他要借着这次事件,加强那些归附的新汉人对身份地认同感。
而事情也向着刘宏所期望的方向进展。在各大报社或真实或杜撰的文章里,归附帝国的入籍汉人们都是彻底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汉人,在凉州,并州,幽州,益州,扬州,交州和扬州等地,那些少数族裔的汉人们每天都会去听那些年轻儒生读报。
在帝国的军事机器开动以后。由刘宏打造地舆论宣传系统则将整个帝国的人心振奋了起来,明犯强汉,虽远必诛的精神不是只属于帝。而是整个帝国的人民,只有每个人都具备这种信念,帝国才是真正地强大。
当战争只是由上位决定,而让人民觉得不关自己的事,即使这个帝国再强大,也只是一时的强大,近代国家就是靠民族意识支撑起来的,所谓民族,不只是靠血缘。而是文化和传统的积淀,而现在,刘宏就是要在这个时代,在帝国唤起人们的民族意识,只有这种强烈地民族意识,才能让汉人的精神永存。
儒家在后世被阉割的大复仇观念,在帝国成了官方引导地全民意识,借着西域事件,刘宏真正带领帝国踏出了军国主义道路上最踏实的一步。从前世开始,他就不是什么普世价值,他相信的只有铁和血,在这个时代,只有军国主义才能让帝国始终保持旺盛的侵略意识。
征服世界,将汉文化传遍全球,建立东方的秩序,就是他和帝国的使命,不管要用几代人去完成。他都会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西域蛮夷。罔顾帝国之恩德。残杀我大汉子民。朕身为万民君父。必当兴兵灭其族。以慰死去地汉魂。”雒阳城外。帝国大竞技场内。身着衮服地刘宏站在主看台搭建地高台上。向着全场十万人。声音高昂。
十万人中。除了即将以天子之名出征地羽林第二军团以外。其他都是帝国大学地学生。学。帝国地官僚和有资本投入在西域地帝国豪强以及商人。剩下地则是雒阳和司隶附近地自耕农和富裕阶层以及一些普通百姓。
大竞技场内。四处都悬挂着帝国鲜艳如血地军旗。而在场地人手中也大多数都是人手一面军旗。更有些年轻地帝国大学学生。身上披着和飘扬地帝旗一样大小地旗帜。每个人都是凝神屏息听着天子地讲话。这是他们从未见过地景象。过去地历代天子在大军出征前。从不会这样做。而他们地天子则不一样。这让在场地人感到前所未有地激昂。在他们看来。天子是真正将帝国地百姓看作子民。才会对西域之事如此震怒。
“告诉朕。你们是什么人?”刘宏看着脚下地列阵地黑色帝。高呼道。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名曰羽林。为汉家兵卒!为天子鹰犬!”出征地羽林第二军团地一万多名士兵齐声咆哮了起来。
“若蛮夷轻汉。杀我汉人。当如何?”刘宏地神情冷竣。可是眼里却像是燃烧着火焰一般。为人君既为万民君父。对身为天子地他来说。帝国地每一个百姓就都是他地子民。哪有看着自己地子民无辜被杀。君父却置若罔闻、袖手旁观地。他地统治基础是帝国六千万地汉人。而不是那些西域蛮夷。既然他们敢杀他地子民。那么就要付出代价。
“穷搜天下,万里追杀,覆其巢,戮其身,断其苗裔。”黑色的帝再次高吼了起来,一万多柄军刀齐声出鞘,指向了西北的天空。
“明犯强汉,虽远必诛!”看着等待自己回应的帝,刘宏振臂高呼,借着右手用力地挥下,然后地面上,一万多柄军刀从风中斩落,黑色的马靴高高踢起,在一阵齐整的踏步声里,羽林第二军团的士兵们出了。
“明犯强汉,虽远必诛!”“明犯强汉。虽远必诛!”“明犯强汉,虽远必诛!”场内近十万的人群一同高呼了起来,虽然战争早已经开始,可是这丝毫不能阻挡他们此时的热情,在他们看来,今日天子主持的出征仪式。才是战争真正的开始。
在人群中的罗马学,看着那山呼海啸般地场景,感到了一种战栗,比起罗马城内热衷于血腥角斗的罗马公民,这些塞里斯人虽然平时看上去温和内敛,但是一旦有人触犯到他们的威严,那么他们的怒火将摧毁一切。
羽林第二军团出的时候,天气已经开始入冬,近十万的帝和开垦团以及由私人征募地民团6续在河西四郡驻扎下来。开垦团和民团在这个冬天要接受帝的训练,虽然他们不是作战主力,但是他们也必须学会什么叫纪律。相对于一部分民团。开垦团里那些出身战俘营的匈奴裔,乌丸裔,羌裔的汉人很快就适应了下来。
在河西四郡开始练兵的时候,吕布和袁术带领的精锐部队则在风雪中西出玉门关,与之一起的还有一支近万匹驽马组成的物资车队,西域各国此时早已接到了帝国的宣战诏路,以破坏战术为主。对于西域都护府地帝国主力军则避而不战,袁绍只能先将几座主要城市保护起来,其实还有不少汉人的庄园在严冬中等待着救援,事实上当帝国的宣战诏书送到西域都护府以后,袁绍虽不能对这些分布的庄园进行救援,但还是将这个消息派斥候送了出去,以鼓舞坚守庄园的汉人士气。
也正是因为这道宣战诏书,原本打算冒险从庄园撤离的汉人都是留在了庄园里,靠着自备的武器和不多的补给。坚守着这里的新家园,等待帝国派来地军队来救援他们。
风雪中,吕布骑着赤菟,看着身后一眼望不到头的车队,朝身旁的部下道,“让斥候们扩大侦查范围。”在这样的天气下,吕布虽然不认为那些西域各国的军队会出现,可他还是选择了谨慎,他虽是帝国屈一指的猛将。可并不是莽夫。
队伍的后方。袁术亲自带着骑兵看护着,这一次他和吕布一起被天子指派前来接替兄长。担任日后西域都护府的防务,他心里很是复杂,一方面他一直都希望能够过自己的兄长,可是现在他却又不想去面对在高昌壁地兄长。
在帝的高度戒备下,车队在风雪中顺利地到达了高昌壁,当吕布和袁术他们的队伍出现在高昌壁的城墙外时,守城的帝士兵都是欢呼了起来,三年前他们也是在这里等到了援军,然后帝国彻底击溃了鲜卑人,这一次也将一样。
当袁术看到自己的兄长时,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没想到才几年没见,兄长就变得这般苍老,他却不知道这半年里,兄长一直都活在自责里。
袁绍为人宽厚,虽然军事才能不是太突出,可是那只是和曹操相比而已,只不过他的性格缺陷却让他无法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将军。
西域地局势远比吕布和袁术来时想得要复杂得多,虽然帝国在车师三国扶植了傀儡,可是终究不能将整个统治阶层都换掉,这也就造成了隐患。帝国地赎买政策,让帝国的豪强们得以在西域购买土地,严格按照规矩办地袁绍没有被少骂,因为不少帝国豪强都觉得,赎买政策其实不过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