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588部分

燃烧的海洋-第588部分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不以战时标准来生产平流层飞机,肯定无法在一年之内完成十万架的生产任务。

    事实上,总产量很有可能不止十万架。

    原因很简单,科学家只是根据最保守的分析给出了初步评估结果。如果冰岛的火山喷发强度超过预期,进入平流层的微尘量提高,就得生产更多的平流层飞机,而且得提前进行清除工作。

    到底要生产多少架,以及以多快的速度生产,要等到火山喷发后才有结论。

    只是,十万架绝对是底线。

    问题是,对人类的生产能力来说,十万架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果直接分配建造工作,即给每个国家分配制造数量,肯定无法提高生产效率,因为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制造平流层飞机的必要设备。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细分制造工作,再把各国生产的零部件组装起来。

    这么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政治与军事影响。

    在灾害面前,平流层飞机是拯救地球生态圈的工具,可是在灾害过去之后,这些能在平流层飞行数万公里、搭载数百吨载荷的超大型飞机绝对是战争利器,或者说是最有威胁的战略打击力量。

    更重要的是,这种飞机聚集了人类文明的最高智慧,每一项技术都具有代表性。如果某个国家掌握了所有技术,就有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制造出性能更加先进的飞机,而且是军用飞机。

    如此一来,如果某个国家掌握了全部制造技术,就能无所顾忌的将其装备军队。

    只有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单独制造,才能确保在灾害过去之后,这些飞机不会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武器。

    牧浩洋来华盛顿,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按照各个国家的技术与工业实力,细分制造任务。

    经过一周的紧张谈判,以中美欧扼为首的四方率先达成协议,中国负责制造静电吸附装置与电力供应系统,美国负责制造发动机与机翼段,欧洲负责制造机身与主体结构,俄罗斯负责制造尾翼与气动控制系统。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印度、南非等具备一定工业实力的国家也承担了相应的制造工作,比如微尘回收装置、远程控制系统、环境检测系统等等。

    只是,在最为关键的问题上,四方仍然存在分歧,即在哪里组装这些飞机?

    毫无疑问,组装工作至关重要,而且负责组装的国家将获得最多的好处,即便是组装地点也至关重要。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在中国组装,中国很有可能借此机会掌握全部制造工艺。

    在其他国家也一样,均无法保证组装国不会因此获益。

    这个时候,牧浩洋提出了一个至少能让美国与俄罗斯满意的方案,即在已经由中国占领的日本本土设立组装工厂,由参与制造工作的国家派遣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组装工作,而组装工厂由四方共同成立的安全机构负责管理,任何一方都不参与所有工作,也就没有机会掌握全部技术。完成组装工作之后,组装工厂将在四方监督下拆毁或者炸毁,而参与组装的工作人员都将安顿在日本,由四方安全机构共同监督,终生不得离开划定的定居区,也不得擅自与外界联络。

    这么做,确实有点残忍,但是却能最大限度的确保本国尖端技术不落入他国手中。

    当然,牧浩洋还同时提到,因为参与组装之后,都得在日本定居,所以只能通过志愿的方式招募工人。

    在美国与俄罗斯同意之后,欧盟也没有表示反对。

    只要严格执行牧浩洋提出的技术安全保密条款,在哪里组装的影响并不大。

    十一月十二日,军事会议做出最后决定:在日本北海道地区开辟一处专门场所,负责平流层飞机的组装工作,所有参与制造的国家得在一个月之内完成工人的招募工作,由中国负责组装基地的建设工作。

    当天,牧浩洋就搭上专机返回北京。

    选择在北海道,一是该地受战争影响不大,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毁坏程度比本州等地区轻微得多,二是北海道本来就地广人稀,常住居民不到一千万,受战争影响,半数以上都逃往本州,三是该地接近俄罗斯与美国,离中国也不远,在中美俄三方的远程侦察机的监视范围之内。

    此外,北海道的扎幌港保存得较为完好,能够便捷的运送工程设备与物资。

    十一月十三日,中国陆战队驻日部队就开始行动,第一个工程营在当天上午搭乘运输机前往扎幌。

    按照牧浩洋的安排,首先得选择一处较为合适的地点。

    经过三天的全面勘测,主要是动用侦察机测绘地形图,最终选择在北海道东端的钏路湿原国家公园建立组装厂。这里是平原,有足够的水资源,而且北面是前日本海军的根室海军基地,还有通往扎幌的高速公路与铁路。最主要的是,这里之前是日本的国家公园,没有常住居民。

    确定下来后,牧浩洋十一月十六日赶到东京,着手部署组装厂的建设工作。

    这一个多月的忙碌,让牧浩洋想起了一部在当兵时看过的电影,即预测二零一二年为世界末日的那部电影。

    虽然世界没有在二零一二年毁灭,现实也没有那么夸张,地球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完全变样,但是牧浩洋从事的事情,与电影里非常相似,即人类文明在自然灾害面前,不但无比脆弱,还异常疯狂。

    如果不是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这两个月内发生的事情,在平时恐怕需要十年、甚至一百年才能办到。

    来到日本,这种感受更加强烈。

    战争已经结束两个月,日本的社会情况却没有丝毫改变。

    根据占领军的统计,两个月内已有一千四百万日本平民丧生,绝大部分死于严重的辐射疾病,还有大约同等数量的日本平民正在忍受疾病的折磨,更多的人则在毫无希望之中等待命运的审判。

    名义上,牧浩洋是日本占领军总司令,所以在来到东京后,他首先处理占领军的事情。

    最大的问题不是如何拯救日本平民,而是如何提振军心。在这两个月内,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官兵提交了调动申请书。庞跃龙已经据此向总参谋部提出,把占领军的部署周期缩短为三个月,以便让官兵回国休整。可惜的是,腾耀辉没有批准,因为没有足够的运输力量来运送部队。

    结果就是,第一批占领军要在干满一年之后才能离开日本。

    对任何人来说,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占领军最主要的任务不是占领日本,而是清理随处可见的平民尸体。

    除此之外,占领军还得应付潮水般的日本难民。

    就在牧浩洋的住地外面,随时都有上万名、甚至数万名平民等待救济,而占领军能够提供的帮助却非常有限。不是没有足够多的救济物资,横滨港内就囤积了上百万吨粮食,而是没有足够多的人手。

    当时,驻日占领军的总兵力还不到二十万,根本不足以维持社会秩序。

    所幸的是,情况正在好转。

    日本临时政府已经成立,第一支治安部队也已组建,正在接受基本训练。预计在年底就将由日本临时政府负责救助行动,占领军就能从一线撤下来,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日本治安部队。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日本的政治体制,即是否保留君主立宪制。

    说得直接一点,天皇还有没有必要存在。

    黎平寇早已表态,这是牧浩洋的事,中国政府在原则上不干预,由占领军总司令决定天皇的命运。

    牧浩洋没有急着处理这件事,反正日本也要一年左右才能恢复正常秩序。

    第六十七章 全面动员

    第六十七章 全面动员

    十一月二十九日,国际科学家组织向全球气候事务组织提交了一份至关重要的分析评估报告,即利用超级计算机,对粒子风暴后继影响进行模拟演算,就可能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做出的最终定论。

    这份报告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由中美欧三方科学家起草。

    与前几次提交的评估报告相比,美国科学家不再那么乐观,全球气温在两年内急剧升高已成定局,接下来的小冰河期也不再是悬念,最多只需要五十年,全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物种都将灭绝,人类也难以幸免。

    欧盟科学家给出的结论相差不大,只是把重点放在了小冰河期到来之后。

    相对而言,中国科学家给出的结论更加详细,即在未来二十年之内,全球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将面临生存挑战,能否及时阻止气候急剧变化,关键得看未来一个月内的作为,如果没有在年底采取行动,后果将难以设想。

    这一天,中国在全球气候事务组织提出,各成员国应该尽快进行全民公决,赋予政府处理自然灾害的一切权力,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国家动员,以战时标准来约束各国公民的社会活动。

    这不是强制性措施,而是在生存受到威胁时发出的号召。

    当然,这肯定与拯救行动有关。

    如果不进行全面动员,就没有可能完成全部计划,也就不可能阻止灾难降临,人类文明将不可避免的走向灭亡。

    也许,很少一部分人能够幸免,但是绝大部分人都会灭亡。

    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灾害面前,地位、财富、智慧、权力、身世等等都没有用,如果只有百分之十的人能够幸免于难,那么没有任何人、哪怕是世界上最富裕、最有权、最聪明的人也无法保证在这百分之十以内。

    对每一个人来说,百分之十都是非常小的概率。

    一周之内,全球两百多个国家与地区陆续进行了全名公决,包括二十个主要工业国在内的一百八十七个国家与地区通过了决议,即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期,赋予政府进行国家总体动员的权力。

    这不是战争动员,却胜过了战争动员。

    在生存危机面前,任何人都得暂时放弃个人利益。

    当然,进行全面国家动员,也有非常直接的现实意义,即防止全球性粮食危机对拯救行动造成影响。

    要知道,因为二零三五年夏粮歉收,粮食危机已经开始蔓延。

    虽然从理论上讲,全球粮食产量并不低,足以养活七十亿人,但是分配严重不合理,即发达国家的粮食浪费情况非常严重,而发展中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又严重缺粮,导致全球近半数人必须忍饥挨饿。

    在和平时期,也许没人关注,或者说没有理由让发达国家做出牺牲。

    可是在特殊时期,这种不合理的分配方式,显然对拯救行动具有负面影响。

    比如,在美国,仍然没有进行粮食管制,如果保持二零三四年的水准,美国人均粮食消耗量将达到每年二千四百公斤,而最不发达的十个国家,二零三四年的人均粮食消耗量还不到两百公斤,美国是其十二倍。如果按照正常热量消耗计算,即每个成年人每天需要三千二百大卡的热量,那么美国生产的粮食足以养活二十亿人,除掉本国近五亿人,还能帮助其他国家的十五亿人渡过难关。

    在其他发达国家,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以二零三四年为准,欧洲的人均粮食消耗量为二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