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第8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因很简单,中国与美国当局得考虑一个问题:统一起来的欧洲是朋友,还是敌人?
在不能确保欧洲成为朋友的前提下,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都不希望欧洲成为一个强大的联邦国家。
问题是,在欧洲统一已是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如何使欧洲变成盟友才是关键。
到这一步,大陆战场的重要性就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
第一百二十四章 战略转向
第一百二十四章 战略转向
客观的讲,中国在太平洋上取得的任何胜利,都只与美国有关,与欧洲没有多大关系。
不管欧洲是否成为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其核心利益都在欧洲、以及相邻的北大西洋与北非地区,与太平洋没有多少瓜葛,而且统一之后的欧洲也不会染指太平洋,在太平洋地区没有利益诉求。
也就是说,中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的胜利,对欧洲的影响微乎其微。
真正能够影响欧洲的,除了中东战场,也就只有大陆战场了。
相对而言,因为中东战场涉及到阿拉伯世界,而且处于胶着状态,所以大陆战场对欧洲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
事实上,这也涉及到欧盟与俄罗斯的恩怨。
在过去数十年内,欧洲与俄罗斯的关系算不上亲密、也算不上疏远,而是在密切的经济联系之上,进行着全方位的斗争。
核心矛盾就是:谁才是欧洲大陆的主宰。
毫无疑问,在二零四零年之前,欧盟是欧洲大陆的主宰力量,只是欧盟并没有利用好这段非常有利的时期来压制俄罗斯,反而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向俄罗斯做出让步。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段时期,俄罗斯是欧盟的主要能源供应国,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与石油占到了欧盟市场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的几年内,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百分之六十。
二零四零年之后,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发生了倒转。
主要原因就是,美国为了抗衡中国,开始扶持俄罗斯,使俄罗斯在接下来的十多年之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美国的初衷不是打破欧俄之间的战略平衡,但是却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事实上,这也是欧盟在外交政策上转为亲华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在第五次中东战争后,因为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使欧盟丧失了中东地区的利益基础,从而导致中欧关系急剧倒退。在二零四零年之前,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执政党都发生了更迭。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美国在二零四零年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些人认为,美国当时应该拉拢欧盟,而不是扶持俄罗斯。在这些人看来,在联合欧盟之后,美国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取胜的可能性将非常大。不管怎么说,欧盟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与美国联合之后的经济规模是中国的一点五倍。在人力资源上,美国与欧盟之和也是中国的一点三倍,因此欧盟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俄罗斯。
只是,在二零四零年,美国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原因很简单,如果美国不拉拢俄罗斯,中国就会拉拢俄罗斯,从而形成以中国与俄罗斯为核心的“大陆同盟”。
对美国来说,这绝对是一场噩梦。
要知道,如果中俄结盟,中国就能腾出一只手来,把重点全部放在大洋战场上,在接下来的十二年内肆无忌惮的扩充海军,而中国陆军也有足够的能力在中东迅速取胜。更加重要的是,倒向美国之后,欧盟完成统一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因为来自美国的战略援助能使欧洲国家高枕无忧,而美国却不得不为此在战争初期背负起一个沉重的负担,即在欧洲战场上与俄罗斯作战。就算没有美国的援助,而且中国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俄罗斯,俄军将变得更加不堪一击,美国也不可能在大战初期迅速击败俄罗斯。如此一来,面临两线作战的将不是中国,而是美国。事实上,就算中俄同盟关系不够牢固,即俄罗斯不肯参战,美国也得在大洋战场上独自面对中国。
总而言之,在二零四零年的时候,美国在战略上的选择只有一个:拉拢与扶持俄罗斯。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二零四零年之前,即美国当局在是否与俄罗斯结盟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的时候,美国外交事务委员会就提交了一份非常全面的评估报告,对与俄罗斯结盟进行了深度分析。
在这份报告中,美国的精英们就提出了一种潜在的可能,即欧盟会因此出现转变,在战略上更加倾向于中国。只是,美国的精英们没有给出肯定的结论,即欧盟会在战争期间与中国结盟,而是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结论:只要美国能够掌握战略主动权,欧盟就能在战争期间保持中立,并且实现统一的可能性非常低,很有可能维持现状,对战后的世界格局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客观的讲,这个结论没有错。
问题是,这些掌握着美国未来的精英忽视了一个问题:美国要是丢掉了战略主动权,欧盟还会保持中立吗?
在这份报告中,根本没有提到这个问题。
直到战争爆发前不久,美国国务卿康拉德才在递交给白宫的一份报告中提到,只要美国丧失战略主动权,起到主导作用的法国与德国必然会加速实现政治统一,并且以此带动欧洲的政治一体化进程,建立一个联邦制的欧洲国家,而且这个国家成为美国盟友的概率不会超过百分之十。
问题是,这个时候再来调整战略政策,已经来不及了。
要知道,法国与德国已经对美国充满敌意,至少这两个国家的上层人士已经意识到,美国正在把西方文明推入深渊,如果欧洲不能避免即将到来的世界格局大变化,就只能想办法自救。
事实上,当时康拉德也只提到,为了阻止欧盟倒向中国,唯一的办法就是阻止欧盟实现政治统一,而所能采取的办法,就是利用亲美欧洲国家,在欧盟内部制造不和谐因素,削弱法国与德国的凝聚力。
战争爆发后,美国确实是这么做的。
在二零五三年初,美国就加强了对英国的影响力,还在西班牙、葡萄牙、波兰、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等国进行深入外交活动,给法国、德国、意大利制造看不见的障碍,而这也是法德意跳出欧盟大集团,率先成立三国联合政府,并且积极推动本国全民公投,以此建立欧洲联邦的主要原因。
显然,美国的这些举动,不可能带来实质性的效果。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在二零五三年初,法德意三国领导人就达成了共识,即在没有英国、西班牙与葡萄牙参与的情况下,也要成立欧洲联邦,尽可能多的拉拢其他欧盟成员,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通过武力实现统一。
也就是说,法德意已经对美国的蛮横干预感到非常反感了。
当然,在二零五三年的时候,欧洲的未来并没确定下来,至少在中美两国看来,还无法肯定统一后的欧洲是盟友、还是敌人。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欧洲有着较为强大的亲美力量。
事实上,在文化、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习俗、语言、地区利益等很多方面,欧盟都与美国有着共同利益。只要美国能够妥善处理对欧关系,欧盟成为美国盟友的可能性肯定比成为中国盟友的高得多。
也正是如此,中国并不指望能够与欧盟结盟。
当时,中国对欧盟的最大指望,就是保持中立。
显然,让欧盟保持中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欧盟保持分裂状态,使欧盟无法在战争时期内实现统一。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在法德意推动建立欧洲联邦的时候不太热心了。
问题是,欧洲走向统一是谁也不可阻挡的,而且战争本身就是推动欧洲实现统一的主要力量。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战场上取得的胜利越多,欧洲实现统一的可能性就越大。
也就是说,中国要想取得胜利,就不可能阻止欧洲实现统一。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再来处理战略上的问题,也就没有什么难度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瀚林从一开始就支持戚凯威的战略主张,即把大陆战场放在首要位置上,甚至得因此暂时降低在海洋战场上的投入,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通过在大陆战场上取得的胜利,迫使走向统一的欧洲成为中国的盟友,而不是成为美国的帮凶,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取胜的难度。
说得简单一些,只要中国能在大陆战场上迅速取胜,那么欧盟要么成为中国的盟友,要么继续保持中立,根本不可能成为美国的帮凶。原因很简单,统一后的欧洲联邦肯定得首先解决内部矛盾,巩固统一的基础。这将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而外来的军事压力,足以使欧洲统一的基础崩溃。为了欧洲的利益,欧洲联邦没有任何理由在统一之后,立即与最强大的国家交战。
当然,黄瀚林并不指望能够使欧洲联邦变成盟友。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不管是现在的欧盟、还是今后的欧洲联邦,至少得保持中立,绝对不能以美国盟友的身份参战。
从这个角度讲,牧浩洋在二零五三年中期做出让步,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举动。
要知道,他的让步,实际上就是调整了战略方针,暂时放弃在大洋战场上与美国一决雌雄,首先集中兵力在大陆战场上击败俄罗斯,把战线推进到欧洲大陆去,然后让欧洲国家在炮口下保持沉默。
第一百二十五章 潜力大爆发
第一百二十五章 潜力大爆发
中国在二零五三年中期进行的战略调整,改变了整个大战的进程。
在接下来的一年内,大陆战场成为了绝对的主战场。虽然在此期间,海洋战场上也打得如火如荼,还爆发了几次影响重大的海战与登陆战役,但是直到俄罗斯战败,海洋都只是次要战场。
对牧浩洋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他可以不再考虑作战上的问题了。
让周渝生担任海军参谋长,就是牧浩洋“甩挑子”的做法,即让周渝生去负责海军作战的事情。
牧浩洋这么做,也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些必须解决、而且比作战还要重要的问题。
到二零五三年六月,第二阶段战争动员已经全面铺开。与第一阶段战争动员相比,第二阶段战争动员的重点在经济结构调整上。虽然这主要是政府的工作,但是国家机器已经全部围绕着军队进行,所以需要由军方来明确经济转型的重点,至少得由军方制订军事物资的生产规划。
事实上,这正是战争部长的主要职责。
所幸的是,这并非牧浩洋一个人的工作,不然就算把他累死,也搞不出什么名堂。
按照黄瀚林的要求,经济转型主要由战争部提出目标,然后与其他部门商议,根据具体的经济运行情况,制订能够实现的战争生产计划,再交给其他部门执行,由国务院总管生产工作。
也就是说,牧浩洋只需要提出要求,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变更生产要求。
结果就是,在六月份,牧浩洋几乎天天与其他部门的领导人开会,共同商讨具有实际价值的战争生产计划。
通过这份工作,牧浩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