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仕女育成记-第1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瞧瞧吧,都来瞧瞧吧!这便是我养出来的好儿子!这便是我儿子!我居然有这么个儿子,造孽啊!造孽啊!哈哈哈哈哈哈……”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或者这确实是人性当中的缺点,喜欢传播他人的不幸或遭遇,却对于好事没多大的印象和记忆。现在在德王府当中,也有着同样的情况出现。
锦华堂那天夜里,三夫人与朱佑樬之间的吵闹,自然瞒不住那里的下人们。在主子面前,宫女们不敢提起半个字——何况三夫人那神色看了真是让人吓得不轻,她们自然知道绝对不能提起这些事情。但是在后来,这件事渐渐流传到外面来,逐渐的,内庭当中无人不知三夫人对于前来求情的儿子又骂又赶,母子俩如今再也不见面了。
对于这件事情,同情朱佑樬的人居多,对于三夫人做法难以理解的人也占了大多数。不过也有的人对于三夫人何氏居然会大发雷霆感到难以置信,因为在她们看来,三夫人向来为人低调温和,怎么可能会像个泼妇一样大骂自己的儿子呢?更何况那是她最宝贝的儿子啊!这点向来是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所以有人会感到疑问,自然不奇怪。因此,伴随着这件事而衍生出来的种种流言,也开始在内庭当中传扬开来。
自那天之后,延寿堂那儿更加低调了。它的主人们每日里除了到大殿上请安之外,也没有到别的地方去,更不用说到锦华堂去了。想来朱祐樬与妻子都已下定决心,不再受三房的摆布。所以即使要受到外人的误解,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走这条路下去。
听到此事后,王妃于氏等人从一开始不相信,也到后来的不得不信。因为她们虽然也算是与三房朝夕相处,可也几乎完全没有察觉对方背地里还有那样一面,所以在起初的时候,众人都半信半疑的。可是随着消息的开始流传,再加上三房与延寿堂之间确实不再往来,王妃等人也只好相信了这是事实。王妃每回想到这件事,都忍不住跟身边的人说:
“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三房的便是再一心想着跟儿子一家共住,也不能这样混闹起来的。她儿子又不是那等不孝之人,也被逼得不敢再去锦华堂。这算怎么一回事哩?”
每次说到这里,于氏都不禁摇头。她不是不知道三房对于儿子的掌控欲望,只是没有料到对方的这种欲望竟然会强烈到这种地步。同样身为母亲的王妃,也难以接受对方的这种做法,觉得无论是从礼法还是孝道上,都说不过去。这或者,就是正常的母爱、与不正常的母爱之间的最大区别吧。
连王妃都这样,其余的人就更加不用说了。相比起自己的婆婆,世子妃白氏显然更难理解为何三夫人会如此执着于将儿子誓要绑在自己身边、直到死为止。可能是她觉得,之后分房事件,三房的并没有得到什么坏处,就算离儿子远一些,也照样能每天见面。当然,在她看来,最重要的还是三夫人此事做得完全不符合礼法,令人难以接受。朱佑樬已经不是三岁小孩子了,又身为朝廷敕封的泰安郡王,何氏竟然如此对待儿子,根本不像是身为母亲与长辈该做的事情。
至于那些下人们,更是想什么的都有。三夫人何琼芝在他们看来,向来是个与世无争、甚至是几近有些懦弱的这么一个女人。如果说她身上唯一有什么可以让人敬佩的,大概就是她对于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了。可以说,在内庭当中,除了锦华堂的宫人之外,几乎所有的下人们都一致认为三夫人是个极好的母亲。可是如今,这位好母亲唯一的儿子,却每天都不再到母亲那里去给对方请安,只让妻儿前去行礼问候,自然引发了众人的议论。
有的人说,如今郡王爷有妻又有儿,乐不思蜀了,自然就将曾经照顾过自己的母亲扔在脑后;还有的人说,只怕郡王妃洪氏私下里有些什么话语,使得丈夫不敢太过接近母亲,继而是与母亲疏远了(好像在某些事情上,人们总喜欢将责任推到女人的头上,古今皆同);还有的人甚至说,朱佑樬嫌母亲出身低微,配不上自己现在这个郡王的身份,自然是要疏远的。真是说什么的都有,大概也正是因为在私下里悄悄说这些话、谁也可以不必负上任何责任,所以才这样肆无忌惮,而且振振有词仿佛亲眼所见一般——同理,在现代的网络上,不也常常能看到这类自以为是的人吗?虽然一古一今,但相同的是,说这些闲话的人,都是没有真凭实据的,却又理直气壮地让人误以为他们好像就是亲身经历的人一样。
外人的闲言碎语,虽然不会被朱佑樬一家听到,可是那种无形中的压力,却从来没有要放过他们的打算。光是那“不孝”之名,就足以能将人压垮。可是对于他们来说,要走到现在这一步,也实是无可奈何之举了。在内里,每天都要受到来自母亲名正言顺的“关心”和“爱护”,以朱佑樬为例,每当想到那样的日子,他都要从恶梦中惊醒过来,唬得难以自持,不得不在妻子的极力安抚劝慰之下,才勉强合眼睡下(说是睡下,其实又哪里睡得着?);而跟丈夫一样,洪楚月面对这好不容易靠着他们夫妻勉强争取回来却又未必牢靠的自由,也是日夜忧心不已——担忧丈夫、担忧这些事情对他们一家的影响,同时也不得不担忧婆婆有可能再度卷土重来的相逼。这样一来,他们夫妻俩自然是没一天舒心日子可过,每日在人前像是无异样,可是背地里,自然是愁上心头,郁郁难解。对他们而言,这段日子真可谓难熬之极。
可能有的人会觉得不解,既然身为母亲的这样苦苦相逼甚至是以毒药害自己的儿子,当儿子的大可挺身而出,对人揭穿其母之所作所为,赢得众人之同情的同时亦可顺理成章地解决与母亲的关系,岂不美哉?这样想的人,未免将古代所最尊崇的孝道看得太过轻飘飘了。三夫人给儿子下毒这回事,除了朱佑樬夫妻之外,也只有璇真和莫冰能一窥其中的究竟,可是说到底,从来没有人能够证明是她亲手下的毒。在没有证明的情况下,如果身为儿子的将这件事广而告之,有没有人相信他都是一个问题。而且就算退一万步来说,即使证明确有其事,那又能如何?搞不好,人们在纷纷诉说理解朱佑樬的同时,还会不住地劝解他:好好孝顺自己的母亲啦,如果你越发孝顺母亲,那么什么事情都会迎刃而解的。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啦,她那么做,肯定也不忍心,只要你好好对她……这种情况,就跟现代的许多家庭中父母虐待儿女、但到头来却极少见警察或这方面的社会机构将饱受虐待的孩子从父母身边带走的例子一样。现代的人,都有着所谓“清官难管家务事”一类的想法,更何况是在古代?
而且,对于朱佑樬夫妇而言,还有一点是他们再不能忍耐也必须得忍耐下去的,那就是大乎家庭颜面的问题。母亲如此作派,一旦被人得知或公开,他们就算身为受害者,也势必要受到外人的指指点点。所谓众口难调,人越是面对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就越是谈论得开心、甚至是越谈论越加入自己的那一套见解、使被谈论的那件事情变得越来越离谱。像德王这样身份的人,平日里一举一动,在城里议论的人也从来没有减少过,更何况是朱佑樬这样一个虽得郡王敕封的庶子。人心就是这样的不平衡,看到对方比自己的处境要差时,表面关心、内里暗自有种优越之感;看到你比他好时,又不禁咬牙切齿,恨不得每见一人都要数落一番,好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所以与其想着人性本善,倒不如秉持着人性本恶的想法,或许还能让自己少受到些伤害。
身为被这些麻烦事缠身的朱佑樬夫妇,又何尝不想完全解脱出来?可是如果真要有人帮他们出头,那么这件事情就算是了结了吗?例如说王爷王妃,将三夫人叫来狠狠训一顿,然后强制命令她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能靠近,是这样吗?如果真有这般轻易的事情,那么自古以来大概也就不会流传下来“清官难管家务事”这样的俗语了。就算王爷王妃知道底细、有这样的好意,可是如此命令,在他人看来,是不近人情的、甚至是过于残忍了,因为天底下哪有这样硬生生分离亲生母子的事情呢?那么,把事情完全公开?让所有人都来痛斥三夫人的不是?不好意思得很,那时候,这件事情,将会成为德王府的一大丑闻,再度任由那些自觉无关痛痒的人来言论到不堪入目。事情变得更加难以收拾,这只会更加糟糕。
|派派小说论坛左小末。手打,转载请注明| 。paipaitxt。
最终卷 第五回:伤别离(1)
这些前因后果,朱佑樬和妻子都仔细而认真地想过了。**(虽然他们的脑海里甚至完全不敢想到这个词,因为古代的孝道哪里能允许他们有这种质疑父母的思想呢?)偏偏是他们的母亲,是他们理所当然而且必须得像奴仆一样去恭敬服侍的亲生母亲,所以他们无论是为了家人、为了自己着想,都不可能做出伤及自己母亲名誉的事情——而且若是三夫人被人诟病,身为其儿子儿媳的他们,难道就能不干己事地过上好日子吗?所以他们现在哪怕得是暂时与对方分开、暂时不受对方的胁迫,可是表面上,依然得无比恭顺无比谦卑地面对着自己的母亲,就算朱佑樬已经下定决心不再去见母亲,但是也不得不让妻子和儿子每天过去请安——可以说,这也是无奈之举。
他们的苦,别人自然知道得少,或是完全不知情。或者说就算有机会了解一二,也会觉得母亲爱儿子是天经地义之事,哪里有什么好回避的。好比说锦华堂那儿一些有资历的宫女,对于三夫人与其儿子往日相处的情形,也知道一些底细的。虽说身为下人,可心里也不免同情身为郡王的朱佑樬、明明都已经成年并且有家室了还得这样受母亲辖制。于是自然就有这样一些同情朱佑樬夫妻的声音,在内庭当中流传开来(从哪里流传出来的,不问可知),可是在其他人那儿听来,只是“闲聊”这道免费大餐中的又一道小菜而已。人永远都是如此,没有亲身经历过,就自然不会有深切体会,继而哪怕是谈论得再热烈,也不过是夜空中那一道看似绚丽的烟火,一纵即逝,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就算是主子们、大概明白个中情况的,可是面对着三夫人或朱佑樬夫妻时,也不可能像外人私下里议论的那样、毫不遮掩地说个明明白白。最多,也是劝解劝解他们,什么家和万事兴啦,什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啦,以表示自己的关心之情。
就像王妃于氏在见到三夫人何琼芝的时候,自然少不了说她两句:
“……儿子如今也大了,想来自然懂事,且随他去便是了,何苦来操那心,倒惹得外人唇齿。”
三夫人的回答,听起来同样无懈可击:
“娘娘说得是。他有家室又有妻儿,自然该学学这做人的道理。只是他跟那媳妇料理起事儿来,只怕是手生些,少不得总是丢三落四的,我若不帮着点儿,只怕还闹大了,那时反闹得连王爷娘娘都不安生,这方是我的罪过哩。”
在人前,永远都如此温顺的三夫人,无法让人找到一点毛病——说她虚伪?哦,或许是吧,不过,搞不好这也是她一贯的态度。只不过这种一贯顺理成章的态度,只有在自己儿子面前,才无法继续维持下去。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更何况是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