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战争史-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凹撞慷印⒛ν谢慷臃溆刀搿�
胜利来得这么快,德国人自己都不敢相信。德军后方司令部地图上呈现的是一条长而脆弱的深入法国内部的战线,后方陆军总部的参谋们就如同前线指挥官一样,理解不了法国军队为什么溃败得这么快。德国后方司令部的将军们,甚至担心他们的坦克进展太快,会被法国人包围。所以,在突破法军防线的最初几天,古德里安发现,自己部队的前进势头被谨慎小心的上司阻止住了,上司想留出充足的时间让步兵赶上坦克。对此,古德里安说,这不是一战,用不着这样,他命令坦克部队全速前进,能到哪儿就尽量赶到哪儿。在这种情况下,坦克部队奋勇前进,所有德国军人都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所有坦克都向法军发动了进攻!
这样一来,成千上万的法国难民被法国政府和军队抛弃在身后的道路上。这时候,他们已没能力再保护人民。到了5月20日,也就是双方开战的第10天,古德里安的先头部队就到达了亚眠和阿布维尔,10天的行军路程比一战时一支部队4年走的路程都要长。希特勒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得意,他的冒险计划创造了决定性的事件,改变了战争和帝国的发展趋势。这样,德国就摧毁了盟国意欲扭转战争形势的所有企图,并围困和歼灭了近一半盟国部队。
100万人被围困
德国装甲部队急速冲向海边,冲到海边之后,比利时军队、英国远征军及法国最好的陆军100万人,被围困在了法国北部,跟法国本土割裂开来。本来,英、法、比应该是联合作战,德国人冲进来,拦腰一刀,把盟军的阵线给分割开来。
丘吉尔首相在5月15日早上7时半接到了法国总理雷诺的电报,雷诺说:“昨晚我们作战失败。通往巴黎的路已被打开。”听到这一消息,丘吉尔感到很震惊,这才刚开战5天啊。他赶紧飞到巴黎,发现情况远比他想象的糟糕得多。在政府办公室外,所有的文件都被烧掉,燃烧着的办公文件到处飞扬。这些文件的复印件被送上了开往法国南部的火车,结果德国人将这列火车截获了。丘吉尔赶紧和雷诺、达拉第(此时担任法国外长)、法国陆军总司令甘末林将军商谈。丘吉尔问甘末林:“你们的预备队呢?”参战部队已被分割包围,总有预备队吧?甘末林将军耸了耸肩说:“没有。”其实即便有,零零散散的也根本形不成反击力量。
甘末林将军已68岁高龄,一战时是一个参谋,制订过力挽狂澜的战斗计划。但毕竟20多年过去了,他已昏庸懒散,自德军发动进攻起整整9天,他反应缓慢。其下属乔治将军配合指挥作战,但乔治将军身体虚弱,同时甘末林也不赏识这位部下。所以,法国战场的指挥陷入了混乱。雷诺厌倦了这位谦恭但一无是处的总司令,换下了甘末林,由一战英雄魏刚接替他的位置。73岁的魏刚换下了68岁的甘末林。
虽然魏刚已73岁,但仍然头脑清晰,步伐矫健。他一到任就放弃了甘末林的计划,提出了自己的计划,但他的计划跟甘末林的没什么区别。他要求被阻隔在北部的盟国部队突破德军防线,南北夹击——在德军中间插一杠子,便于盟军南北夹击,希望各方积极配合。这个计划完全是一纸空文,没有付诸实施的可能。盟军士兵这时已被德国人打得晕头转向,一名法军中的英国联络官,描述了跟法国比约特将军的一次会议,这位将军统率法国北部的所有法、英、比军队。当时德军向海边迅速推进,对北部盟军造成很大威胁。英国联络官描述,比约特摊开地图,用红圈圈出德国装甲师的位置,一直数了八个,他说我现在是又累又乏,根本无力抵抗他们。后来,比约特将军在车祸中丧生,新的指挥官布朗夏尔上任,临阵换将,使本来就已混乱的局势更加混乱。
所以,法国和英国虽然采取联合行动,进攻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英国远征军投入74辆坦克,法军投入60辆坦克,但由于英法联军之间联络不通畅,这次行动并没有取得多大战果。隆美尔用火炮和反坦克炮,击毁了40辆盟国坦克,而德国损失了不到12辆坦克。这次反击的失败,使得盟国所有解围的努力都被粉碎。
仅仅十多天,德国装甲部队就横贯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北部的盟军事实上已经被包围在法国北部的佛兰德地区。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投降,约40万英法联军开始全部集中向敦刻尔克撤退。
08。敦刻尔克大撤退
关键时刻叫停
敦刻尔克是临近英吉利海峡的一块开阔的海滩,这块海滩既无有利的地势可守,又不可能在海滩上修筑坚固工事。况且,联军一路败退,早已溃不成军,斗志消沉,根本组织不起像样的抵抗。敦刻尔克地区的面积充其量也就百十平方公里,40个师约40万人拥挤在内,一发炮弹或炸弹落下,就会有一群人倒下。退守到敦刻尔克的联军,周围都是德军装甲部队,面前是滔滔的大海,空中有德军的飞机,脚下是松软的海滩,没有弹药,缺少给养,更不可能有增援的作战部队,真可谓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处境极为危险。如果说还有一线生机,那就是由敦刻尔克渡过英吉利海峡,从海上撤退到英国本土。
这一线生机,还得“感谢”希特勒,他于5月24日紧急命令德军停止前进。希特勒为什么在关键时刻叫停,一直是个“谜”。各种解释都有,比较常见的是军事理由。其实,除此之外,也许还有政治动机,这里有一段希特勒当时巡视前线司令部时的讲话,令人诧异。当事人回忆:希特勒的情绪非常好,他承认这次战局是“一个明显的奇迹”,并对我们发表了战争将在六个星期内结束的看法。其后,他希望同法国缔结一项合理的和约,这样就容易同英国取得协议。接着,出乎我们意料,他竟以赞许的口吻谈到英帝国,谈到英帝国有必要存在,谈到英国给世界带来的文明。接着,他耸耸肩膀讲,英国建成帝国用的往往是毒辣手段,但“刨木头就有刨花飞出来”。他把英帝国同天主教相比,说都是世界稳定的要素。他说,他只要求英国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若能归还德国所丧失的殖民地固然求之不得,但并非少此不可。他甚至表示要派部队支援英国,只要英国肯参与任何地方的任何瓜葛。他讲殖民地主要是威信问题,因为靠战争保不住殖民地,何况很少有德国人能在热带定居。他最后说,他的目的,是要在英国认为可以保住体面而接受的基础上讲和。因此,有理由认为,希特勒下令“停止前进”不仅是出于军事原因,也有照顾到英国的体面、方便讲和的想法。
“发电机计划”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希特勒仅过了两天,便再次命令发起进攻。这时,敦刻尔克大撤退也已开始。5月26日,英国海军开始执行“发电机计划”,海军抽调了1000余艘舰船冲过德国空军的封锁,分几路奔赴敦刻尔克地区。与此同时,还从英国本土各沿岸港口、码头驶出了8500余艘各种类型的民间船只,这些民间船只包括各种各样的渔船、五颜六色的游艇、各种吨位的邮轮,甚至连体育运动学校的舢板也加入了这浩浩荡荡的船队之列。这些由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的船队中,有富人,有穷人,有老人,有妇女,还有未成年的孩子。他们从四面八方、前赴后继地往来于英吉利海峡。
这些人没有接到命令,也没有登记过,但他们有比组织性更具凝聚力的东西——不列颠民族征服海洋的精神。有个亲身加入接运队伍中的英国人事后回忆:“在黑暗中航运是危险的。阴云低垂,月昏星暗,我们没带灯,也没有标志,没办法辨别敌友。在渡海航程一半还不到时,我们开始和第一批返航的船队相遇。我们在躲避着从船头经过的船队激起的前浪时,又落入前面半昏不明的船影里。我们‘边靠猜测边靠上帝’航行着。”
在这期间,英国空军和法国空军残部也参加了空中掩护作战。自5日26日至6月4日,一共从敦刻尔克地区撤退了34万多人,其中英军22万人、法军8万多人,还有少数比利时军队。联军撤退时,武器装备丢弃殆尽。
德军于6月4日占领敦刻尔克时,只截住了未能及时撤走的4万法军。“发电机计划”的实施,为联军保存了大批有生力量,这其中绝大部分后来又杀回了欧洲大陆。
法国人投降了
英国人撤完了,轮到法国人投降了。雷诺辞职之后,提议贝当元帅出任总理。此时,像戴高乐这样的人,极力主张转移到法属北非继续抵抗,把政府也迁到那儿,但贝当和魏刚都不愿意。最后,戴高乐只身登上飞机,到了英国,领导“自由法国”运动。
领导法国新政府的贝当元帅请求德国武装力量统帅部停战。法国政府于6月18日下令,法军放弃所有2万人以上的城市,不得在市内和郊区进行抵抗和破坏,法国政府希望同德国单独讲和。
希特勒并不想过分残忍地对待法国人,他担心如果条件太苛刻,贝当政府会被推翻,新的法国政府会逃到北非,并从那里发动反击。这会使英国人以整个法国殖民帝国作为依托,反抗德国。
在这种背景下,德、法两国于6月22日在贡比涅森林签订了《停战协定》,同意德国占领法国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占领军费由法国承担。法国南部仍由贝当政府管理。22年前,即1918年11月11日,法国正是在此地迫使战败的德国接受停战条件,德国这次把当年签署和约的一节白色车厢也拉了出来。二战期间,希特勒确实没有过分残忍地对待法国人,但这种羞辱也够他们受的。
法国维希政府站到了希特勒这边,贝当答应与纳粹德国在经济上合作。此时的英国,用丘吉尔的话说,只能赤身裸体地面对德国。
09。悲壮惨烈的空战
铁了心要跟德国干
其实,希特勒刚开始并不想打英国。1940年5—7月,他始终没有敦促德军总参谋部制订进攻英国的作战计划,而是致力于诱降英国。他在六七月份多次通过广播和报纸,一再提出“和平建议”,并通过梵蒂冈教皇和瑞典国王与英国接触,向英国提出瓜分法国、荷兰殖民地的优越条件,试探媾和的可能性,还派出密使与在西班牙的英国前国王温莎公爵接洽,准备扶持这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前国王重登王位,建立一个亲德政府,迅速达成停战协议,以便集中全力准备对苏联作战。
不过,丘吉尔是铁了心要跟德国干。希特勒因此制订了登陆英国作战的“海狮计划”,但他内心并不认为有在英国登陆的必要。希特勒分析说:“如果我们击溃英国,整个大英帝国就将崩溃,但德国不会从中得到任何好处。为了击溃英国,德国人要付出血的代价,但坐收渔利的将是日、美等国。”德国军界上层也对入侵英国心存疑虑。龙德施泰特元帅就认为,这个计划“无非是在政治上虚张声势”。所以,德国要想使英国屈服,就得依靠空军。
英国要想保住领空,也得靠空军,这是一场飞机的较量。为了加速飞机生产,丘吉尔任命密友弗布鲁克勋爵担任飞机生产部长。他在给丘吉尔的报告中说:“我想提醒你,你的政府开始工作时英国只有45架飞机。”这反映了英国政府在战前实行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