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东方讲史:细说民国创立-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学士、尚书、侍郎、总督、巡抚,各级的大小太监,以及皇后、妃子、宫女。逢年过节,各处地方的官率领属傣,向“万岁牌子”磕头,跪下三次,每次磕三个头。这叫做三跪九叩首。
汉人当官的,对皇帝称臣;满人当官的,对皇帝自称“奴才”。“臣”的字义,也是“奴才”,所以这两个名词并无分别,不过“臣”字较为文雅而已。
老百姓在公堂见到官,必须下跪,自称“小的”或“小人”,称官为”大人”。官可以随时随地,叫当差的把任何老百姓拖倒,脱了裤子。用板子或竹棍打屁股或脊背;也可以把老百姓抓进监牢,随意关若干天,若干年,或是套上枷,扣起手铐,挂了脚镣,押到十字街头,站囚笼;又可以把老百姓吊起来烧胳肢窝,或是放在地上,用棍子夹腿,夹手。——清朝官的威权,不是今人所可以想象得出来的。
老百姓的财产、自由、生命,都没有保障。每每,“无事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你有钱,大官小官便要打你的主意。倘若有人告你一状,那就更糟,不管你有罪无罪,当官的先把你抓去,打你一顿。叫做“下马威”,打完了才许你讲话,讲得不中他的意,再打。你肯送钱,那就又当别论。倘若你是原告,告别人欠你的钱,也照样要跪在官的面前,准备挨打。官只要喊一声,“胡说,打!”这时侯,你便要后悔了,你便情愿一文债也不要,只求放你回家了。
老百姓饱受教训,便流行了两句口语:
“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如果你想反抗,那便是“造反”。造反的按例该“凌迟处死”,那便是:把你身上的肉,一小块、一小块地割了下来。孙中山先生几乎被清朝的驻英公使龚照瑷从伦敦秘密押解回国,受这样的刑。先烈徐锡麟在安庆革命失败,便是受了这样的刑而死的。
《细说民国创立》二、官怕洋人
官的威权,在清朝晚年,依然很大。但是官的威信,早就被洋人扯得粉碎。因此,老百姓虽则怕官,却又十分看“官”不起。革命之所以能有初步的成功,一半的原因在此。
笔者并无感激洋人之意。洋人挤进中国,把清朝纸老虎戳了许多窟窿,是事实,我们不能不承认。洋人的代表在乾隆年间及其以前,肯向清朝大皇帝磕头,到了道光以后便不再如此。而且,一次一次地用大炮吓唬清朝的文武官吏,做到了喧宾夺主,要什么便可以拿去什么的地步。
一些狡猾的老百姓,于是便利用洋招牌,自称“教民”,欺负老实一些的老百姓。多数当官的不仅不敢主持公道,而且为了怕得罪洋人,总是说这班“教民”有理。
偶尔,有一两个官不识时务,把太不讲理的教民关了,过不了几天或几小时就会有洋人大踏步走进衙门来“保”。保的时候,声色惧厉,动辄以“国际交涉”四字作为威胁。官在听到这四个字以后,倘若仍不屈服,洋人就会去找他的“上峰”与上峰的上峰,可能真的闹出一番国际交涉,于是中国又丧失一片领土、一些主权、一大堆的银子。官呢,当然丢官,甚至丢脑袋。
在如此情形之下,能叫一般当官的不怕洋人么?
于是,官的架子在老百姓面前虽则依旧,在洋人面前却一点儿也搭不起来。当官的,如果不愿意丢官,丢脑袋,就得逆来顺受。在洋人面前丢脸。
官愈大,而所丢的脸愈大。最大的官,姓李名鸿章,官居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这一位姓李的,俯首贴耳,甘心在中国人打赢了法国人以后。向法国人赔不是。他失掉自信心,不相信自己能应付得了法国人以及其他各国的洋人,不相信中国能抵抗得了法国或任何其他各国。他的做官的秘诀是:化大事为小事,化小事为无事。
结果,他把清朝时代的中国,化大国为小国,化小国为无国。
如此惧怕洋人的官,不单是丢尽自己的脸,也丢尽中国的脸。虽则仍有多数的老百姓继续惧怕这样的官,却免不了有少数的老百姓因愤慨而发出大无畏的精神,为了国家,为了祖宗,为了子孙,而开始不把这样的官看在眼里。
这时候,在广东一个年纪才有十八足岁的青年,姓孙名文,字德明,号日新,下了决心,要打倒像李鸿章这样的官,革清朝的命。他后来改号逸仙。
《细说民国创立》三、洋人怕老百姓
洋人不怕清朝的政府,对清朝统治下的中国老百姓却不敢小看。在道光年间与咸丰年间,广东的老百姓曾经一再用事实表现出不甘屈服的精神。到了中法战争期间,那纯粹由广西老百姓组成的黑旗军又竟然击败法国正规军,而且斩杀了法军的将领。于是,老百姓的自信心逐渐升高,虽有甲午年对日战争之败,却依然升高到以为仅凭大刀长矛,便足以抵御洋枪洋炮,产生了庚子年(1900年)以“扶清灭洋”【当时义和团的口号有提“扶清灭洋”的,也有提“反清灭洋”、“扫清灭洋”的,并不统一。】为宗旨的义和团。
义和团“灭洋”未成反而引进了八国联军。清朝的无能,在八国联军炮火之下暴露无余。老百姓普遍地对清廷失望。这个腐烂透了的朝廷,不再有多少人对它续存“扶”的想头。甚至李鸿章在广州,虽则仍旧是清朝的大官,官居两广总督,也一度动了脱离清朝而自创局面之念。满口“保皇”的康有为。也只是用“保皇”二字作为政治活动的藉口而已,他的信徒唐才常实际上在与革命党密切合作,企图用武力从清朝的手里夺取两湖。
甲辰乙巳两年(1904、1905年)的日俄之战,又给清朝的威信以狠狠的一击。两个外国,不得中国的同意,而作战于中国的东北领土之上,以中国的东北的领土为争夺的目标。清朝瞪着眼睛,涎着脸,用阿Q的口吻宣布“局外中立”。这不仅是自丧清朝君臣的人格,也代丧全体中国人的国格,使得很多的同胞看不起清朝,恨清朝,觉悟到非把清朝推翻,便没有方法把中国弄好。保皇、君主立宪,这两个口号由于拖泥带水地受了清朝的累,便成了落伍低调,敌不过革命主流了。
因此之故,老百姓不再怕官,逐渐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革命党人的身上了。
恰好,这时候,革命党人在孙中山先生及若干先烈先进的不断努力,不断奋斗,不断牺牲之下,已经发展成为壮大而坚实的组织,获得丰富的宣传经验与行动经验,深入了各种社会团体,各地的学校与军队,先声夺人,令清廷及其各地的封疆大吏一夕数惊。
也是在这时候,所谓保皇党的分子也渐渐地强调立宪,而不强调君主。他们并未因唐才常的“自立军”事件而受到太大的株连。他们多数皆能在各省公开活动,喧嚷着“立宪”,“召开国会”,甚至分批去到北京,作“聚众滋事”式的请愿。在外表上,他们是反对革命的;在事实上,他们却做了帮助革命的事:相反相成。等到革命党人于辛亥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高举了义旗,这些“立宪派”也就由主张“君主立宪”而进一步拥护“民主立宪”了。
《细说民国创立》四、民国的国父
孙中山先生被尊称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他不是神。他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他是老百姓之中的一个。他的先世,自从清兵入关以来,一直务农为业。因此,他既不是贵族。也不是所谓“世家子弟”,只是一个善良的农夫之子而已。他读了书,然而并未赶考,既非秀才,更不是举人。他到过外国,却不是政府派遣的留学生。然而,他伟大。他的真诚,感召了成千成万的爱国志士,唤醒了四万万同胞的灵魂。他献身于革命,始终如一。大公无私,百折不回。
因为真诚,他没有一刻懈怠;因为真诚,他没有一刻不焦思苦虑,谋求革命的成功,因此而笃学精研于积极行动之中,获得了高深的学问;这高深的学问综合了中外古今的知识,结晶为三民主义,演绎为五权宪法、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及知难行易的哲学,民生中心的历史观。
中国没有他,未必没有一次革命,然而那革命未必能推翻清朝,更未必能建立中华民国。
《细说民国创立》五、兴中会
兴中会成立以前,中国仅仅有过换朝代的革命组织。兴中会成立以后,中国才开始有了不以换朝代为目的,而以“创建民国”为目的的革命组织。
兴中会正式成立的日期,是清朝光绪二十年十月二十七日,1894年11月24日;地点,是檀香山一位姓何名宽的华侨的住宅。
当天到会的,连同孙中山在内,共有二十五人。这二十五位是:
孙中山、何宽、李昌、刘祥、程蔚南、邓荫南、郑金、黄亮、黄华恢、钟木贤、许直臣、卓海、李禄、李多马、林鉴泉、郑照、刘寿、钟宇、曹采、刘卓、宋居仁、陈南、夏百子、李杞、侯艾泉。
成立会的主席,是孙中山。他提出了章程九条。其中的第一条,规定了“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其他的各条,规定了入会的“会底”银元五元,义捐“惟力是视”;公举正副主席各一人,正副文案各一人,管库一人,值理八人,差委二人;每礼拜四集会一次;新会员须由旧会员一人引荐担保,方能入会;议事以少数服从多数。
这章程及写在章程的前面的缘起,获得到会的人一致通过。缘起,等于是成立宣言,比章程的第一条更为明确地说出兴中会的革命宗旨。全文如下:
“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强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欲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仰诸同志,盍自勉旃!”
到会的人于通过章程及缘起以后,公举刘祥为兴中会主席,何宽为副主席。孙中山一生谦让为怀,在这兴中会的第一次选举上,已经如此。刘祥是永和泰商号的经理,其后在革命的行动上无甚表现。
檀香山兴中会的第一任副主席何宽,是卑涉银行的华经理。他对革命运动,比刘祥努力,会中的一切文件由他保管,其后他也担任了《隆记报》的协理。
《隆记报》的所有人,是程蔚南。程也是一个商人。到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这《隆记报》便成了孙中山用以对保皇党开笔战的凭藉。
在所有最先加盟于兴中会的人之中,以邓荫南为最有表现。他是一个农人,在檀香山开了一个农场与商店。首先,于兴中会成立不久,他便卖了农场,把卖得的一万多元交给孙中山,随同孙中山回国,开始行动。他实在是兴中会革命史上第一个真正办到“毁家纾难”的先进。史坚如用炸弹炸两广总督衙门,有他参加其间。
许直臣是一个教员,其后作了《隆记报》的主笔。林鉴泉是《隆记报》的一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