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名士,自风流:谢安这个人-真名士自风流--乱世第一名相谢安-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拦路抢劫却是家常便饭,好多时候,还是这拨儿流民抢那拨儿流民的。其实很多流民首领(这里有个词儿,一直把这些人称为“流民帅”),他们原来都是北方的武将,都还带着过去的部下,纵容手下抢劫实在稀松平常。我们“击楫誓中流”去北伐的祖逖将军,到了江南钱不够用,就曾习惯性地命人去干了一把,抢了一大堆好东西摆在家里。官员们瞧见,谁也没说啥。因为他们都了解,对于祖逖这样流民帅出身的将领,干这样的事儿是十分平常的,他们过江前,就得靠这个活着呀。
其实谁愿意过这样儿的日子?天天朝不保夕,不是抢别人就是被别人抢?对这些流民百姓来说,能被国家收编为正规军,那正是巴不得呢。首先解决了吃饭问题吧,穿衣问题当然也不用发愁啦,而且还冬天有冬天的,夏天有夏天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再不用干杀人行抢的营生了,以前我差不多是“土匪”,可现在我就是国家军人了,以前打仗是为了抢劫,现在打仗是为了国家,谁不愿意过上这样堂堂正正的日子呢。所以,北府兵一组建,在士气上就占了上乘。相对苻坚淝水战前的“十抽一”,硬逼着百姓去当兵,首先就胜出了一筹。
那么士兵们没问题了,这些将领们呢?他们又是什么心思?
首先一点,从“土匪”变成“正规军”,也正是这些将领们所盼望的。在这点上,他们跟手下们想得差不多。
而另外,这些将领们更加希望自己能有出头之日,能通过在北府立功,升个官,建个功名什么的。而且,他们普遍出身寒门,最好了也是次等士族,他们要出头,就得靠军功。谢玄这回招来的这几员大将:刘牢之,何谦,诸葛侃,高衡等等,都是武将出身,门第不高,一直在江淮一带活动,也可能都带着一些部下。基本也都属于“流民帅”性质。
但是,门第不高,也不一定就完全没有出头之日,关键还得看你的功劳和机遇。当年郗超的爷爷郗鉴就是以“流民帅”身份过江来的,但人家有头脑,有眼光,先是帮皇上平王敦之乱,后来又在王导丞相艰难时,出来扶了一把,结果王导为了拉住他,就跟郗家结了亲。于是就有了王羲之“袒腹东床”,一下子被郗鉴看中,被挑为女婿的佳话。这样,他帮了王导,实际上也是稳住国家的局面。结果没多少年,郗家就从“流民帅”跻身士族行列了。
所以,机会不是没有,还要看你怎么做。国家现在正要用你,你就顶上了,自然就能立功;而这时候谢安正如日中天,这支军队是他在后面撑腰,跟着谢家干,也不会有问题。这就比郗鉴那时候好多了,如果各方势力还像当年那样打得乱七八糟,你一不小心站错了队,白干不说,丢小命都是稀松平常。所以这些将领们心里也都很踏实,没什么乱七八糟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取得了一致,把仗打好才是最重要的。这里又让我们看到了这个道理:国家政局稳定可有多大的作用啊。
三:一个国家供养的军队
我们知道,这个打仗,是在拼什么呢?一方面,是勇力;一方面,是士气;而更重要的,是装备,是后勤!虽然关于这些,史书没有更多的记载,但是,对于北府兵,其装备的精良可是勿庸置疑的。谢安会用可以调动的一切财力、物力来支持这支军队。我们知道的是,他执政的第一年,就调整了税制,为国家增加了税收。执政的第四年,开始实行战时政策,从皇上到百官,薪俸减半,一切以军国大事为第一。第六年,裁减了繁冗官员700人,那么这些钱用来干什么?毫无疑问,第一件事儿,就是支持北府兵。
实际上,在那个时期,北府兵这10万人,是用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供养,一切事情,都会先为北府兵让路。虽然谢安每年也都给桓冲以物力上的支援,但肯定不如他为北府兵提供得更多。所以,即便当时的一些人,甚至都把北府兵看成是谢家的“子弟兵”,淝水之战后,人们评论,这叫“功在一族”。这也很容易就引起了人们的非议,猜疑谢安会不会拥兵谋反。但在当时,即便会受到压力,谢安肯定也要这么做的。
在装备和后勤这件事儿上,也很难考证前秦方面的具体情况,只是,前秦军如果真有90万的话,那么要达到与北府兵同等的武器装备,是不是困难了些呢?
来总结一下儿,北府兵之强,到底强在哪里?第一个,兵源精良(战斗力强),第二个,上下同心(士气高涨,指挥顺畅),第三个,后勤强大(装备精,补给足)。这对一支军队来说,已经是能够做到的最好结果了呀。
四:关于刘牢之
关于谢玄手下的这几位战将,特别是刘牢之,还是该说一说。
刘牢之他们家是世代为将,他父亲刘建就是原来谢家豫州的旧部,可能也是因为这层关系,所以他就被谢玄看中了。刘牢之这个人,是个极好的将才,不过没啥政治素质,等你给了他权力,他就一下子头脑发昏,不知道怎么使了。谢安很早的时候,就评价过刘牢之(不知道这话是不是告诫谢玄的):“刘牢之不能独任”。果然多年以后,刘牢之来领北府兵,他就晕头转向,反了这个反那个,最后自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当然这都是好久以后的事儿,跟我们的故事,没多大关联。不过谢玄手下这位最厉害的将领,其人大致就是这个样儿。
他给谢玄当手下,以谢家势力为靠山,谢玄就是他的底气。这时他的任务就是给谢玄当好参谋,勤勤肯肯,冲锋陷阵。这时他心里没事儿啊,天下也不乱,没那么多可惦记的,所以谢玄在北府的这10年,刘牢之一直干得很出色,功劳赫赫,是个当之无愧的大将。而谢玄辞职离开北府后,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第三章 襄阳之围
从现在开始,前秦和东晋的大战就拉开帷幕了。
实际上,从公元377年北府兵组建,到383年淝水之战,历史上前秦和东晋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役,应该分为两轮,也就是两个大回合。
第一回合,最经典的,是淮南之战,其结果是东晋大胜。
第二回合,最经典的自然就是淝水之战,其结果也是东晋大胜。因为淝水之战的意义太重大,所以后来,大家慢慢地就把淮南之战给忘了。但要说起来,同淝水之战相比,无论是激烈程度,还是危险程度,淮南之战都要更胜一筹啊。
下面,我们就来瞧瞧这第一轮的较量:
全线布防
先来看东晋的防御战略。既然谢安和桓冲各管一边儿,那我们也得分开来说。
先看上游:桓冲在上游的策略是——“全重江南,轻戍江北”。就是把重点放在江南,对江北的地方比较轻视,不得已时就放弃。其实从他回荆州的时候,就有这个打算了。到了江陵,他就上表提出了这个策略,然后还要把驻地移到江南的上明。他是打算,依靠长江天险,以逸待劳,免得驻军江北,要打起来,长江在自己身后,结果弄成背水一战。其实呢,这个做法有些保守,桓冲太在意保存自己的实力了。而且这样无疑会长敌人的威风,灭自己的锐气,还没打呢,您就先后退了。不过桓冲非要这么做,谢安啥也没说。然后竟表示:荆州近来遭了水旱灾害,将军又新移了官府,粮食物资必然缺乏。从现在起,每年朝廷将送三十万觚米到上明,以供军需,直到年景好了再停止。桓冲一瞧,除了心里有点儿愧以外,啥也说不出来了。然后就搬家到上明去了。
再来瞧下游:相对上游来说,下游的布署要积极许多。北府兵的大本营广陵,本身就在长江北岸,北府兵一直在长江和淮河之间活动,谢安不让他们回到江南,因为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因,他要为建康留住最后一道防线,这就是长江。即便北府兵顶不住了,他最后还能调朝廷及扬州一带的驻军,凭着长江,再跟敌人周旋一番。所以,我们就看到,无论是淮南之战,还是淝水之战,北府兵都是在向前迎击敌人,而不是坐等敌人打到眼前来再反击。淝水之战几乎就是在淮河边发生,这个决战地点实际是晋军选择的。这样,既使淝水战败了,秦军调整后再进到建康,也还需要好些天。设想,如果淝水真的战败了的话,我们一定能够看到,前秦和东晋在长江边上,还会有一场决战发生……
襄阳之围
如果说每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都会有一个引子的话,那么这个“襄阳之围”就是这一回合的导火线。也可以说是这一轮较量的揭幕战。
襄阳是汉水上的一个郡,属桓冲荆州的领地,不过,它可是在江北,离长江还有一段距离。是属于桓冲准备“轻戍”的地方。襄阳的守将是谁呢?就是那位在我们的故事里,时常会出场一下儿的将军朱序。他离开兖州后,就一直镇守襄阳。
桓冲到荆州一年,就退到江南去了。苻坚一看可高兴了,你这是要把江北给我呀,好,那我就要。于是公元378年四月,苻坚派自己的儿子征南大将军苻丕,还有苟苌、慕容暐等带领步骑7万人,进攻襄阳。同时又另外调了三路人马,加起来有10万多人,准备合围。实际上前秦派出的总兵力就是17万。苻丕兵临城下,把襄阳围了个严严实实。
那么上游首先遭到了攻击。而这时桓冲怎么样呢?估计他心里也是艰难得很。本来想好了,江北不成就不要了,但真的就把襄阳给他们了,而且朱序跟他们桓家可是还有旧交啊,是不是不要城,也该把他人救回来?反正他肯定是思想斗争了一番,最后咬牙决定,不管了。反正跟谢安跟皇上都说好了,“轻戍江北”吗。前秦17万人,他在上明只有7万,为救个襄阳,再把整个荆州丢了。于是,桓冲就是没救。
谢安眼看这样儿,可又没有什么办法,于是命令谢玄,征发徐兖青三州的流民,充实北府兵,然后起兵,做出要出兵襄阳的样子。其实他不会让谢玄离开下游,下游秦军就在淮北,谢玄一走,建康可怎么办?但现在也没别的办法,只能寄希望北府兵能引诱一部分前秦军,这样桓冲一看前秦兵力弱了,没准儿就出兵了呢。
这就是北府兵的第一次出战,在谢玄到兖州上任仅仅半年。难考这时的北府兵到底已经有多少人,谢安也是不得已才调了北府兵,不然也不会临出征前,还要再补充兵力。
但是北府兵终归只是策应,不能真跑到襄阳去,没办法,谢安就从朝廷又下了道令,命令镇守江陵的刘波去救襄阳。虽然这也顶不了什么用,但是不打就放弃,就会一输再输,哪怕打败了,也要打呀。结果这位刘波,也搭上兵少,害怕秦军强大,就是不敢进兵。要说,这还得说是我们桓将军先作了表率。人家刘波还想呢,桓冲那么多兵,他不去救,反倒让我去送死,凭什么呀。可怜的朱序被围在城里,周围近10万晋军,结果愣是没人理。
坚守“夫人城”
现在的襄阳城是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而我们朱序将军,在苻丕的团团包围下,居然把个襄阳守了快一年。也搭上苻丕听了苟苌的建议,想省些力气把他困死在城里,直到后来有人在苻坚面前弹赅他久攻不下,苻丕才开始正经进攻。
虽然襄阳还是被攻陷了,但是这一段儿坚守,还是很了不起的。就在这种情势下,朱序还常常出战,屡屡杀退秦军呢。而且不光朱序,就连他的老娘,都亲自上阵了。苻丕刚开始围城时,老太太就极不放心地自己跑来巡视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