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彭氏军史评论 >

第73部分

彭氏军史评论-第73部分

小说: 彭氏军史评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国水面舰艇司令:京特·吕特晏斯海军上将;(权力指数★★※51岁都没结婚,他娶的是军舰作为妻子。)
〓空军〓国防军空军总司令部OberkommandoderLuftwaffe(OKL)
空军总司令:里特尔·冯·格莱姆空军元帅;(权力指数★★★★)
第1、2航空总队司令:阿尔贝特·凯塞林空军元帅;(权力指数★★★★★※曾担任西线总司令)
第5航空总队司令、航空部部长:米尔希空军元帅;(权力指数★★★★※被称为“Vl和V2火箭之父”)
第3航空总队司令:胡戈·斯佩莱空军元帅;(权力指数★★★)
第4航空总队司令:沃尔夫拉姆·冯·里希特霍芬空军元帅;(权力指数★★★)
空军参谋长(更换比较频繁仅选比较知名的几位):亚力山大·勒尔空军大将;(权力指数★★★※曾任德国E集团军群司令)
空军参谋长:冈茨·科尔登空军上将;(权力指数★★※德国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的创始人)
空军技术总监:恩斯特·乌德特空军大将;(权力指数★★)
▓兵种、军事重要职能部门主官;集团军群前敌总指挥、战役合成集团军司令▓
第6集团军司令:弗雷德里克·威廉·保卢斯陆军元帅;(权力指数★★★★)
德军驻挪威占领军司令:尼古拉斯·冯·法尔肯霍斯特陆军大将;(权力指数★★★★)
德军驻波兰占领军司令、G集团军群司令: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茨陆军大将;(权力指数★★★)
德军驻突尼斯集团军群司令:于尔根·冯·阿尔厄姆陆军大将;(权力指数★★★)
南线总司令:弗里德·冯·谢菲廷霍夫陆军上将;(权力指数★★★)
第11航空军司令、H集团军群司令:库特·斯图登特伞兵大将;(权力指数★★★)
驻罗马尼亚德军总司令、第11集团军司令:里特·冯·舒伯特陆军大将;(权力指数★★★※或翻译为“朔贝特”)
G集团军群司令:党卫军总指挥保罗·豪塞尔大将;(权力指数★★★)
德国东南总司令:沃尔特·孔岑陆军上将;(权力指数★★★)
维斯杜拉集团军群司令:库尔特·蒂佩尔斯基希陆军大将;(权力指数★★★)
东普鲁士集团军群司令:迪特里希·冯·绍肯陆军上将;(权力指数★★★)
德军驻法国占领军司令:海因里希·冯·施图尔纳格尔陆军上将;(权力指数★★★※参与刺杀希特勒失败后自杀未遂被处死。就是此人的呓语导致了隆美尔的被毒死。)
▓(部分)主力集团军(下辖3个以上的军)或坦克群指挥官▓
西线装甲集群司令、第7集团军司令:海因里希·埃尔巴赫陆军上将;(权力指数★★★)
第5装甲集团军司令:哈索·冯·曼陀菲尔陆军上将;(权力指数★★★)
第9集团军司令:阿道夫·施特劳斯陆军大将;(权力指数★★★)
党卫队第6装甲集团军司令:党卫军总指挥约瑟夫·迪特里希大将;(权力指数★★)
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赫尔曼·霍特陆军大将;(权力指数★★)
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埃里希·赫普纳陆军大将;(权力指数★★)
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戈特哈德·海因里希上将;(权力指数★★)
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赫尔曼·巴尔克陆军大将;(权力指数★★)
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弗里茨·格雷瑟陆军上将;(权力指数★★)
第4集团军司令:威廉·米勒陆军上将;(权力指数★★)
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艾哈德·劳斯陆军大将;(权力指数★★)
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鲁道夫·施密特陆军大将;(权力指数★★)
第2集团军司令:沃尔特·魏斯陆军大将;(权力指数★★)
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沃尔特·库特·内林格陆军上将;(权力指数★★)
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埃贝哈德·冯·马肯森陆军大将;(权力指数★★)
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汉斯·瓦伦丁·胡贝陆军大将;(权力指数★★)
第1集团军司令:奥托·冯·库诺贝斯多夫陆军上将;(权力指数★★)
第7集团军司令:弗雷里德·多尔曼陆军大将;(权力指数★★)
第7集团军司令:埃里希·布兰登贝格尔步兵上将;(权力指数★★)
党卫队第7装甲集团军司令:党卫军副总指挥菲利克斯·施坦因纳;(权力指数★★)
第9野战集团军司令:西奥多·伯斯步兵上将;(权力指数★★)
第10集团军司令:莱梅尔森陆军上将;(权力指数★★)
第15集团军司令:冯·萨尔姆特陆军上将;(权力指数★★)
第15集团军司令:古斯塔夫·冯·粲根步兵上將(权力指数★★)
第17装甲集团军司令:里查德·罗夫陆军大将;(权力指数★★)
第17集团军司令:埃里温·耶内克陆军上将;(权力指数★★)
第17集团军司令:库特·哈斯陆军大将;(权力指数★★)
第19集团军司令:弗奇步兵上將;(权力指数★★)
第20山地集团军司令:冯·迪特尔陆军大将;(权力指数★★)
国内驻防军副司令:奥尔布里希特步兵上将;(权力指数★★)
肯夫装甲军团司令:维尔纳·肯夫装甲兵上将;(权力指数★★)
(本文系原创编撰,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转载请署名作者。谢谢!)


希特勒最后失误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更新时间2005610 13:51:00  字数:4146

 从纯人道角度来看,希特勒无疑是二战中最令人同情的军事统帅,许多失败的责任后来都落井下石地推到了他的身上。真的是成功者有一百个母亲,失败者是个孤儿。
可以类比的军事强人就只有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波拿巴。拿破仑了,也是一位影响过世界的,指挥过欧洲战争史上最大战争的军事统帅。有意思的是两人在军事指挥方面的失误甚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最后的败招。
人们谈及希特勒军事指挥上的失误,以前的战史研究者常常会提到基辅战役。我个人却认为希特勒发动基辅战役并没有什么错,虽然可能因此错过了在严冬到来前攻下莫斯科的最佳时机。但是如果在基辅的布琼尼元帅的一百万红军不消灭的话,德军即使进攻莫斯科,难免不会被身后残存的这么一大股苏军合围或切断退路及补给线,德军则会遭到更惨重的失败。因此基辅战役非常地必要,即使因此而改变古德里安集群的攻击方向也是无可厚非的。
非要进一步剖析希特勒在进攻莫斯科问题上的失误,除了人们常常提到的天气、准备不足、连续作战的疲劳、西伯利亚红军的加入等等因素外,我认为德国在1941年就为了一条根本不存的西线保持着五十个师的兵力和一千架飞机,才是这个问题中最大的失误。因为如果希特勒及时地把这些兵力投放到莫斯科方向,那恐怕斯大林真的只剩下投降的份了。
最后的失误无论是希特勒或是拿破仑,都不是在众所周知的莫斯科战役,这在同一地点间隔一百五十年的战役的失败只是这两位统帅的军事冒险生涯中一次重大挫折而已。虽然这两次战役对于法兰西帝国和第三帝国而言是灾难性的,但并非那种严重到最终再也无法挽回的失误。因此,也不是滑铁卢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或别的什么其他战役。
最后的失误,指的是一种导致决定性后果,而又无法挽回的致命的错误。基于这个定义,拿破仑的最后的失误应该是他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后,部下送来的每日把玩的棋子中藏有让他逃离囚笼的计划,他竟然浑然不知,以至于1821年因患癌症(实际上是被卑鄙地谋杀的)而死。拿破仑如果发现了那个计划,法国的历史又要被改写,真不知这位军事天才又会在欧洲干出什么事来?
希特勒最后的失误则是在柏林战役前错误地判断了苏军的主攻方向,他认为匈牙利的油田与布达佩斯的政治意义的重要性斯大林不会看不到。希特勒判断苏军会习惯性地采取先击碎两翼,两路钳形进攻柏林战法。尽管早在1945年1月15、16日古德里安就指出了必须从西线抽调兵力增强东线,并重新部署在匈牙利的装甲军,可惜希特勒不仅拒绝接受,反而把本应该调往柏林方向,由最好的装甲师希特勒近卫师、帝国师、维京师等组成的党卫队第6装甲军调往匈牙利去执行全无成功希望的“冬季春醒”行动。保卫柏林的维斯瓦军群的军力被进一步地削弱。柏林战区的一百万德军中的兵员相当一部分是十五、六岁的童子军和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来组成。德军在东线的全部18个装甲师,有7个在匈牙利,5个柏林战区,4个在东普鲁士,2个库尔兰。这就有点像下相棋了,本来别人可以将军将死你了,你还以为别人是要抽车。希特勒的错误使第三帝国失去了最后一次在家门口翻盘的机会。
希特勒最后的失误还在于在柏林会战中德军兵力配置上的错误。希特勒将重兵集团维斯瓦集团军群的主力布置在奥得河一线而不是柏林市区,狂妄自大地想御敌于国门之外;提出了“保卫奥德河就是保卫柏林”的口号。尤其是那5个重要的装甲师配置普遍地太靠近前沿,这更加速了柏林战役中德国的失败。
德国没有制空权,防线一旦被撕裂或突破,红军无可阻挡的坦克狂飙会快速地向纵深推进,德军仅凭借弱小的装甲力量来机动防御进行堵截,无疑将会是一种杯水车薪的奢望。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维斯瓦集群的5个装甲师中第16装甲师配置太靠前,在苏军的第一波打击中就被直接摧毁了;而由第19、第25装甲师2个装甲师组成的第40装甲军的反击因为2个师不在同一条轴线上,反击无法形成拳头,演变为各自为战,其弱小的力量很快地被强大的苏军坦克浪潮所吞噬掉;只有1个第21装甲师曾经一度遏制了科涅夫的进攻。
维斯瓦集团军群因此很快地就被苏军分割包围,完全不能对柏林市区的战斗提供任何支援,其对整个战局的贡献被极大的削弱。在柏林市区防守的只有十余万散兵游勇、民兵,甚至童子军。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走向毁灭则是无法避免的结果了。
如果希特勒战前能够准确地判断对了1945年红军的主攻方向,在柏林战役中,德国人能正确地把王牌的党卫军师及其他精锐调防到柏林战区,至少可以在柏林战区增加5个装甲师及其他部队。那么尽管红军有两百万大军和一万架飞机,德国人保卫柏林的主力维斯瓦集团军群也绝对不会被红军分割包围,因为这时红军要面对的不再是国民自卫队、党卫军非主流部队、国防军的散兵游勇和残兵败将或者童子军之类的乌合之众,而是对他们非常了解,也是他们最害怕的老对手党卫军装甲部队。
德国人的精英党卫军装甲部队已经多次扮演“救火员”的角色,在东线的机动防御中,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挫败过力量并它们强大得多得多的苏联坦克群,朱可夫、科涅夫的部队不会那么容易地攻到柏林市区。熟悉的地形和老百姓无条件的支持,城区的巷战等因素足以弥补德国失去制空权的劣势。能给红军造成的损失也不会是攻打帝国大厦的一个团的损失或一个师的损失。
并非我对红军的战术素养和英勇顽强抱有什么偏见,到1945年1月,苏德的军事势力对比,俄军拥有的优势:步兵11:1,坦克7:1,火炮20:1;总体优势俄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