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之至者谓之元-闲话元朝往事-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镰仓幕府执权传到第七代北条政村之时,在大陆上,大元王朝诞生。忽必烈在接受了高丽王朝的归附之后,也将目光投向了这个东方岛国。
从建国时代起,除了白江口之战后那次自作多情的备战之外,日本本土从没有受到过外界的强大压力。这一次,是真的来事了。
【正文】
至元二年(1265年),高丽人赵彝等对忽必烈进言,说日本国可通,应该择可奉使者前去招降。这位赵彝出于什么心思不得而知,以笔者来看,这个进言很不厚道,你高丽臣服了也就是了,和何必要把日本拉进来呢?忽必烈听从其言,于至元三年八月,命兵部侍郎黑的,礼部侍郎殷弘为国信正副使,带着国书出使日本。
马可&;#8226;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说,日本“黄金产量极其丰富,不过君王从不让黄金任意输出。”因为黄金多,所以“该国皇帝的宫殿极其富丽堂皇,简真是一个奇景。这些宫殿的屋顶全是用金箔覆盖的,和我们用铁皮盖屋顶,更恰当地说,盖教堂一样。宫殿的天花板也同样是用黄金做成的,许多房间内都摆有很厚的纯金小桌,窗户也用黄金装饰,这个皇宫的豪华程度简直无法形容。”不但盛产黄金,而且“这个岛上还盛产珍珠,是淡红色的,圆形,体积很大。它的价值与白珍珠相等,有的甚至还要高于白珍珠。”正是因为这些财富,所以才“引起忽必烈大汗的贪欲并想使之成为自己的附庸”
其实,马可&;#8226;波罗这么理解忽必烈太小家子气了,且不说日本根本没那么夸张的财富,即使有,忽必烈现在可不是祖父成吉思汗刚崛起时的状态了,那时侯打仗,也就是为了财富。而作为蒙古帝国大汗兼大元王朝皇帝,忽必烈掌握的财富已经享用不尽,发动战争,目的早已是精神上的而非物质上的,也就是需要万国来朝的感觉。
黑的与殷弘到高丽后,高丽护送官建议海上风浪太大,还是由熟悉航海的高丽人前去传达旨意比较好。于是派起居舍人潘阜前往。至元三年(1267年)六月,潘阜来到日本,呈递高丽国书。
这时候的日本,天皇、将军、执权对于大陆局势都是一知半解,弄不清楚高丽国书中所说的大元皇帝是怎么回事,于是将潘阜扣押了六个月,不做任何回复。
黑的等人等了好久,直到潘阜回来才知道日本如此无礼,可还是觉得可能是高丽人办事不利,没说清楚。于是又在至元四年九月,亲自带着使团和国书前往日本,在对马岛上岸,将国书呈交当地守护(相当于太守)少贰资急转交给日本镰仓幕府。
这封国书写得相当客气,书云:“大蒙古国皇帝奉书日本国王:朕惟自古小国之君,境土相接,尚务讲信修睦。况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区夏,遐方异域,畏威怀德者,不可悉数。朕即位之初,以高丽无辜之民久瘁锋镝,即令罢兵还其疆域,反其旄倪。高丽君臣感戴来朝,义虽君臣,欢若父子。计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丽,朕之东藩也。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亦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国知之未审,故特遣使持书,布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且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好,岂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图之。”
里面左一个“以通和好”,右一个“以相亲睦”,基本上都是好话,但在最后有一句:“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图之”有点威胁的意思——还是来朝贡吧,要不然打仗就不好了,你们可要好自为之啊。
日本人很讲究细节,前面的所有话都没有看进去,只对“以至用兵”一句极为看重,认为被威胁而屈服是很没面子的事,于是仍不予回复,派兵“恭送”黑的等一行回国。
黑的也是刀枪堆里滚出来的勇将,哪有这么容易便被驱逐出境?干脆带着手下护兵对对马岛进行袭击,抓了两个日本人塔二郎、弥二郎回国给忽必烈交差。
虽然抓了两个人,可日本什么回话也没有,黑的仍然无法交差。至元六年,忽必烈再次派高丽使臣将抓获的两个日本人送回,并询问回信,日本方面仍是一言不回。
要按忽必烈的脾气,日本的态度已经无法容忍了,可要兴兵问罪总要得到对方明确的回复才好,要是派兵去了,日本突然说愿意朝贡称臣,该怎么办?至元七年,忽必烈藩邸旧臣,时任高丽经略使的赵良弼自告奋勇前去日本宣谕。
赵良弼,字辅之,女真人,本姓术要甲,河北赵州(今赞皇)人,金朝进士出身。其人明敏多智略,深得忽必烈赏识,此时已经五十四岁了。忽必烈念他年迈,不想派他去,但赵良弼坚请再三,只好同意,但为了保护其安全,打算派三千士兵护送,赵良弼坚辞,只带书状官二十四人前往。
至元八年九月,赵良弼一行到达日本肥前金津岛(又称绝景岛),被当地守护送往镰仓幕府所在地太宰府以西的守护所。为了恫吓赵良弼,镰仓幕府派兵包围使团驻地,大声喧哗,兵刃交举,甚至焚毁周边民居。赵良弼一笑置之,坦然自若。
第二天,日军布置士兵占据周边山地,责问赵良弼前来的使命,并随意诘难,要求赵良弼交出国书,诡称:“我国自太宰府以东,上古使臣,未有至者,今大朝遣使至此,而不以国书见授,何以示信!”赵良弼坚持只有见到日本国王才能递交国书,言道:“隋文帝遣裴清来,王郊迎成礼,唐太宗、高宗时,遣使皆得见王,王何独不见大朝使臣乎?”后经再三威逼,才将国书抄录一个副本交出。
忽必烈已经给足了日本面子,这封国书仍然客气,书云“盖闻王者无外,高丽与朕既为一家,王国实为邻境,故尝驰信使修好,为疆埸之吏抑而弗通。所获二人,敕有司慰抚,俾赍牒以还,遂复寂无所闻。继欲通问,属高丽权臣林衍构乱,坐是弗果。岂王亦因此辍不遣使,或已遣而中路梗塞,皆不可知。不然,日本素号知礼之国,王之君臣宁肯漫为弗思之事乎。近已灭林衍,复旧王位,安集其民,特命少中大夫秘书监赵良弼充国信使,持书以往。如即发使与之偕来,亲仁善邻,国之美事。其或犹豫以至用兵,夫谁所乐为也,王其审图之。”甚至还为日本迟迟不予回复自编个理由,但在结尾仍然发出了“以至用兵”的威胁。
此时,镰仓幕府执权北条政村已经因为前封国书中那句“以至用兵”吓得退位,让位给第八代执权北条时宗。北条时宗只有十八岁,血气方刚,仍然对“以至用兵”一句耿耿于怀,这一次,镰仓幕府终于做出了派使臣回访,拒绝称臣修好的决定。
日本派出二十六人的使团回访元朝,忽必烈听从姚枢、许衡等人谏言,认为“此辈探听我方虚实,不宜听其入见”,也让日本使臣吃了个闭门羹,但派兵攻打日本的决策已经定下了。
赵良弼被日本扣押了近两年,直到至元十年五月才被放归,相对于出使南宋的郝经算是幸运的很多。在日本期间,他详细记载了日本群臣爵号、州郡名数、风俗土宜等,回国后献给忽必烈。忽必烈对他在日本不卑不亢的表现十分满意,称赞其“卿可谓不辱君命矣”。可是,当忽必烈向他问起对日用兵意见时,赵良弼答道:“臣居日本岁余,睹其民俗,狠勇嗜杀,不知有父子之亲,上下之礼。其地多山水,无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况舟师渡海,海风无期,祸害莫测。是谓以有用之民力,填无穷之巨壑也,臣谓勿击便。” 反对出兵日本。
赵良弼的话中肯有理,但他也和马可&;#8226;波罗犯了一样的错,认为出兵日本是要获得财富人口,其实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堂堂大元的脸面已经被日本弄得扫地无余,哪怕打下日本得到的只是荒漠,忽必烈也绝不会停止征讨日本的步伐的。
【正文】
至元十一年(1274年),战争大幕正式拉开。忽必烈在高丽建立征东行省,征发高丽船工、民夫三万五千人,建造了九百艘大战舰。当年十月,以忻都为都元帅,洪荼丘、刘复亨为左右元帅,率领大军四万,从高丽的合浦出发,浩浩荡荡远征日本。
这四万大军统帅是蒙古人忻都,而副守洪荼丘是高丽人,刘复亨是汉人,所以士兵基本组成也就蒙古兵很少,大部分为高丽军和汉军。四万人不算多,但此时正是攻打南宋的既要关头,抽调这些部队,已经很不容易了。忽必烈其实并不指望这支远征军可以拿下日本,只要能打下一块基地,为日后彻底征服日本留下前哨站,便是成功。
是年十月四日,元军在对马岛登陆,占领该岛后,又进而攻占壹岐岛,先后消灭了两支日军小部队。二十日,元军主力在九州的博多登陆,镰仓幕府召集了九州各地守护的十万多人马前来应战。双方战意已决,不用废话,立即在百海原地区展开厮杀。
日军从白江口海战后,一直都是内讧而没有和外敌交过手,装备战术仍停留在六百年前,但因为内讧不休,武士们无不悍不畏死,再加上人多势众,一开战,便疯狂的向元军阵地发起无秩序冲锋。
如果此时元军方面是蒙古骑兵为主,这种战法正好针尖对麦芒,蒙古骑兵的战术一般是“百骑环绕可裹万众,千骑分张可盈百里”,迂回包抄,短促突击。可是此时主力部队是汉军和高丽军步兵,习惯于排阵迎敌。面对日军冲锋,元军在方阵中施放“震天雷”轰击日军。从没有见过火药武器的日本武士纷纷倒毙在火光之中,损失十分惨重。
双方的武器虽然相差较远,但还不至于如机枪对大刀般的一边倒。日军的顽强勇悍,最终弥补了武器装备上的差距。通过奋勇突击,终于冲过了元军火力范围,进行短兵相接。日本刀是“世界三大名刃”之一,锋利无比。日本武士又都是职业化战士,武艺超群。日后明朝倭乱,一名日本浪人可以“单刀入阵”,明军“五兵莫御”,名将戚继光不得不发明“鸳鸯阵”,十二个打一个,才遏制住倭寇。此时元军中,骁勇的蒙古军只是少数,汉军、高丽军哪里是日军对手,顿时出现混乱。以至于连副统帅刘复亨都中箭受了重伤。
元军士气大衰,攻势散乱,也已经损失惨重的日军趁机撤退重新布阵。元军害怕遭到夜袭,不敢在陆地上扎营,退回船上进行休整。
一天的战斗,双方各有损失,双方都没有克敌制胜的妙招。但元军跨海远征,后援不济,而日军则可以从本州、四国诸岛源源不断地开来,陷入消耗将对元军极为不利。可只要应对得法,在已经占领的对马、壹岐站住脚等待后援,战事还是大有可为。岂料,就在当天夜间突然刮起了猛烈的台风,元军船只被倾覆二百余艘,落水淹死者不可胜数。
第二天,当日军又来交战时,发现海面上已经空无一船,只有随波漂流的尸体和碎木,待到抓到了幸存的元军的俘虏后才知道元军遭受台风死伤过半,其余已经撤退回国了。日本大喜若狂,举行盛大的庆功仪式,因为这一年是日本年号的文永十一年,所以被日本人称为“文永之役”。
日本欢喜鼓舞,而元军这边却是凄惶无比,在遭受台风打击后好不容易撤回本土,只剩下一万三千五百人。
【正文】
至元十一年(1274年),战争大幕正式拉开。忽必烈在高丽建立征东行省,征发高丽船工、民夫三万五千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