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自由之魂--20世纪后半叶的在台知识人 >

第24部分

自由之魂--20世纪后半叶的在台知识人-第24部分

小说: 自由之魂--20世纪后半叶的在台知识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ㄍ濉扒寤笱А毙3さ纳矸荩俳獬逃鞴懿棵乓话咽值闹拔弧

具体做法是先将梅贻琦从学术云端拉下来,让他蹚入政商之间的混水中身败名裂,或是让他身陷政治泥沼中,累也把他累死。许多政客与打手以破落户心态在会议上大放厥词,继续声言把清华基金本利全部调拨到台湾,尽量一次性花光,以“洗雪耻辱”。

据参加讨论会的梅贻琦的秘书赵赓飏回忆说:这一谬论再度提出后,许多有识之士感到不快。钱昌祚委员曾发言,大意谓近百年来外患频仍,耻辱甚多,不只庚子一桩,但花尽基金本利,似与“雪耻辱”无何关系云云。

经此一击,对方自感无趣,只好闭上令人厌恶的嘴巴。但有些人还不死心,蒋经国又策动地方势力向梅贻琦要经费,名为地方建设经费,实为敲竹杠式的黑道勒索。但梅贻琦不为所动,公私分明,又经过几次反复讨价还价,最后敲定,购地、建设经费由台湾财政主管部门拨给,建所与复校后的一切设备、仪器由清华基金利息支付。

众多政客见梅贻琦到来,如同在阴霾的大山深处看到一个光芒四射的金娃娃,纷纷围将上来欲咬上一口,至少要捞一桶油水。许多与此事相干或不相干的官僚、军人和所谓的民意代表,借各种机会对梅进行围殴式质询。梅氏每次在公私场合与这帮乌合之众遭遇,都要捺着性子历述基金保存与使用计划,折腾得口干舌燥,血压上蹿,几欲吐血晕倒而方休。

不知是逃亡孤岛的恐惧,还是狭小窄仄的空间令人心理变态,匪夷所思的是,有几位列军籍的清华校友,不知受了何方、何人的蛊惑与煽动,居然找上门来把梅贻琦团团围住,态度刁蛮地当面提出质询和要求,欲从中啃到一块瘦肉或喝到一碗老汤。此次老鼠动刀——窝里反式的质询与吵闹,给梅贻琦留下了极其恶劣的印象,使他更加认清了部分逃亡者内心的卑鄙、龌龊和丑陋,坚定了对基金严管到底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与勇气。

1955年,中国台湾地区和美国订立了原子和平用途协议,政府决定设立原子科学研究机构,发展原子科学之研究,乃电召梅贻琦校长返台筹议。11月,梅校长奉电返台,暂居台大校长钱思亮宅,与胡适等原则上确定清华在台湾先恢复研究院,接着环岛勘查清华校址,初步选定新竹赤土崎与南港(今“中研院”址所在地)为两处候选地。

12月,租台北市中华路77号为办事处。同月,台湾“清华大学”研究院筹备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梅校长与时任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一把手的张其昀共同主持,会议决定:

(1)先设原子科学研究所;

(2)校址确定在新竹;

(3)建筑费与日常运作经费由政府拨付,图书、设备经费由清华基金利息支付。

出席委员有梅贻琦、蒋梦麟、俞大维(马纪壮代)、钱思亮、浦薛凤、陈雪屏、袁守谦、江杓、戴运轨、徐柏园(谢耿民代)、李熙谋、金开英、钱昌祚、洪绅(浦薛凤代)、张其昀、吴俊升、孙宕越等,由召集人张其昀作报告,对清华大学过去之成绩、复校之使命等作了详细的介绍。

张其昀表示,他奉了蒋介石之命,希望在梅校长领导下,充实设备,集中人才,对复兴大业作切实之贡献。言下之意,这个核研所不只是培养核能人才、研发核能发电,当然还有一个不能明说的秘密,那就是研发核武,制造原子弹。

梅贻琦校长还傻乎乎地听不出来弦外之音,他在报告筹备要点中仍强调和平用途方案。同时仍忘不了在祖国大陆的清华,他以祝愿的心表示这将使北京清华园学子闻此消息感到欢欣鼓舞,爱校之心溢于言表。

大会旋经安排好的仪式讨论决定,研究院之计划,拟先成立原子科学研究所,以应原子能和平需要,兼为推进原子科学之研究与此科人才之训练。核子所预定于1956年度第一学期成立,招收研究生,各项研究工作均采取学术研究合作之方式,与有关研究机构密切联系配合,使建教合作之方针得以贯彻实施,此当为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历史上重要的新发展。

然而真正的目的梅贻琦却没想到,是蒋氏父子移花接木的把戏,他们要把和平用途改变为军事用途。事实证明父子两人的确朝这条路上前进,结果被美国人发现,终究被迫拆除了。梅贻琦只是他们装饰的门面而已。

台湾“清华大学”及核子反应炉地点择定在新竹联合工业研究所旁,石油公司拥有的土地约占3。3万平方米,适在新竹通竹东大路之侧,交通便捷。且工业研究所已有水电及天然煤气之管道,将来接通,皆甚方便。此外,关于研究所之建筑经费,日常运作经费之筹措及教授之选聘等,经详细交换意见后,已有初步之商定。研究所所缺的专家、教授,除一部分在台敦聘外,其他将由梅校长与在美国的中国科学专家商洽,使部分人回台执教。校舍之建筑,短期内即将设法动工,以期于次年暑期内完工。

1956年1月,在梅贻琦主持下,新竹“清华”第一批校舍动工兴建。这年秋,招收了第一班原子科学研究生,暂借台湾大学上课。1957年,新竹首批校舍、办公楼、教授住宅、职员及学生宿舍完工并投入使用,秋季开始在新校开课。梅贻琦聘陈可忠为教务长,接着招考第二届研究生,并兴建物理馆及加速器实验室。

1960年,原子炉炉房、原了炉实验室、核子工程馆、同位素实验室相继完工。1961年4月,原子炉装置完成,临界试车顺利。1962年3月,物理馆扩建工程完成,化学研究所和应用物理研究所相继创立。如此快捷的建筑速度,被台湾学界称之为“魔术师般的神速”。

早在1956年7月始,袁家骝、吴大猷、邓思黎、钱家骐、陈省身、孙观汉、傅瑞雪、马祖圣、徐贤修等海外华人学者,与一大批外籍学者如小谷正雄、李德曼、斋滕一夫、真田顺平、布来德等著名人士陆续前往该所任教,尚在兴建中的新竹“清华大学”呈一时之盛,但梅贻琦等不到收获就撒手归天了。

1960年初,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装设之热能率1000千瓦之水池式核子反应器首次达到临界(发生核能作用)。台湾行政当局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特就原子炉工程进展情形发表谈话:该反应器系美国奇异公司承制,台湾“清华大学”订购该批机件后自行负责其工程设计及施工。实际装机工作除清华本校人员外,并约有中国石油公司、台湾电力公司、台湾铝业公司及联合工业研究所等派员协助。台湾“清华大学”系于1958年3月与奇异公司订立采购合同,是年5月在新竹校址内选定地点,举行破土典礼。

建筑工程则因准备手续繁多,于12月9日才开始,装机工作于1959年10月开始,全部工程共历时两年零四个月。此项设备及建筑工程费用高达110余万美元,经费来源为最近三年清华基金利息及由基金暂借款共80万美元左右,又有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允予补助35万美元。

在反应器初次实验时,台湾行政当局原子能委员会执行秘书李熙谋,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远东代表潘宁顿(Pennington)特派视察专家席嘉(Ceio),国际原子能总署选派专家李克(Ricker),奇异公司工程师海伽(Haaga)及何格(Hogle)均在场协同本校人员确定反应器之安全性能,以明责任。

台湾“清华大学”反应器为水池式反应器,在远东尚属第一座落成者,日本、菲律宾、泰国皆派有专家前来观摩装机及试验运转工作。该反应器虽已竣工,但因尚需做多次实验测定其性能,校方为求安全,短期内不能供一般人士参观,俟布置妥帖,另订招待办法,再行邀约。

原子能所核反应堆的落成,也标示着梅贻琦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一个重要使命。





6 梅贻琦的教育生涯


从事教育事业长达四十七年的梅贻琦先生,逝世虽然已经多年,但他对中国学术与文化的影响,却是历久弥著。

梅贻琦先生,字月涵,民国前廿三年(清光绪十五年己丑,公元1889年)12月29日(农历腊月初八)生于天津。他祖籍江苏武进,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在天津落籍。

梅族家道中落,在天津落户以后,虽无显宦富豪,但在小康的经济状况之下,历代都注意子女教育,可谓诗礼传家的寒儒门第。

梅先生髫年在家受启蒙教育,1904年入张伯苓先生所办的南开学堂(初名敬业中学)。1908年以第一名成绩自南开毕业,被保送保定高等学堂。先是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中美协议用作资遣中国学生留美费用,自1909年起考选第一批留美学生,录取47人,梅贻琦先生以优良成绩被录取。

1909年10月,梅贻琦赴美,因在学期的中途,暂在麻省Groton中学附读,1910年进入麻省之吴士脱工科大学(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攻读电机工程,1914年毕业,获工学士学位,时年二十五岁。

1921年8月梅贻琦获得休假的机会(当时清华教师中美人士各半,为美籍教师计乃有服务六年——第二次起七年——得休假进修或考察一年的制度,原薪照支,进修或考察费用由学校支付),赴美专修物理。翌年7月回国,即任清华物理学系主任。

1931年,蒋介石利用奉系军阀驱散了汪精卫和阎锡山的北平“国民政府”,重新稳定了他对北方的统治。这时,蒋介石派他的亲信、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副教务主任吴南轩担任清华校长。

1931年4月20日,吴南轩正式上任。吴南轩与罗家伦一样是一位政治色彩极浓的人物。一到校,他就采取了个人专权的统治手段,其所作所为远比罗氏为甚。他任用带来的亲信或幕僚充任教务长、秘书长等职,并将会计、庶务、文书等各科主任全部更换。

此外,他还极力反对业已形成并在清华行之有效的教授治校制度,拒不承认院长由教授会选举的惯例,而坚持校长个人全权聘任。当这一行为受到干涉时,竟抱着“院长宁缺,个人主张不能捐弃”的态度,拒不召开教务会议和评议会,并且私自修改《国立清华大学规程》,取消了“院长由教授聘任的规定”。此外,他还采取种种手段拉拢学生,并试图挑拨师生关系。

如此种种,很快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公愤,吴氏到校未满两个月,就爆发了“驱吴”运动。5月28日,教授会通过决议并致电兼任教育部长的蒋介石,要求撤换吴南轩,“另简贤能”。第二天,学生会也召开全体学生大会,表示坚决支持教授会决议。吴南轩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反对声中,于5月30日携带国立清华大学印信和若干重要文件,逃到北平城内使馆区,并且居然在利通饭店挂起了“国立清华大学临时办公处”的牌子,进行“遥控办公”。

吴南轩被赶出校园后,他一方面断绝了清华的经费来源,一方面歪曲事实真相,污蔑教授会“唆使学生”胁迫校长,给教授们扣上一顶“反动分子,违抗部令”的帽子,进行政治恫吓;并且还暗中伙同陈立夫等人策划用武力解散清华的阴谋。这样,愈发引起清华师生的愤慨,更加坚定了他们要求撤换吴南轩的决心。在学生会和教授会的共同努力下,吴南轩于6月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