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 >

第142部分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第142部分

小说: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⑶宜担骸拔ノ嵫裕侵页夹⒆樱 钡笾骼铎喜蝗烫诱飧龉诩蚱拥脑崂瘢故墙盘逵亓私鹆辍>菟道瞽Z在迁都途中曾遇一个李昪时代的高人名叫史虚白。李璟问他:“处士隐居,必有所得乎?”史虚白回答:“近得渔父一联:风雨揭却屋,浑家醉不知。”这意思是说:南唐正在面临毁坏祖宗基业的巨大政治风暴,但房屋的主人却一点感觉都没有。史称“李璟闻之,为之变色”,但还是赐他粟帛让他走了。





不关心政治的皇帝


李煜,史称南唐后主。他是李璟的第六子。

当初李璟有意将王位传给兄弟李景遂,也做“兄终弟及”的打算。但长子李弘冀谋杀了叔叔李景遂,李璟最后废黜了李弘冀,不久,李弘冀死,李璟最后将王位传给了李煜。

史称李煜“幼而好古,为文有汉魏风”。朝中为权力而争斗时,李煜“独以典籍自娱,未尝干预时政”。他天性似乎就不关心政治。

据说李煜长俩瞳仁,史称“重瞳”。据说历史上只有圣人才可能有“重瞳”,如仓颉、虞舜,就是俩瞳仁。但后来医学认为这是一种眼疾,属于瞳孔发生粘连,因此有了畸变。又说李煜还长了两排牙,史称“骈齿”。据说也是圣人之相,如帝喾、周王,就是两排牙。但后来医学认为这就是所谓的龅牙。李煜神骨秀异,笃信佛教,曾经自叹道:“天下无周公、仲尼,君道不可行。”于是自己专门写了一部《杂说》,有百篇文章,记录了他志向。证明他有儒学思想背景。但因为“佞佛”,观其一生,这些儒学思想背景没有成为他的主要的思想资源。

但他有好生之德。

有一次,到山中去打猎,看到一只母猴撞上了铺设的猎网。李煜到了现场,这个母猴居然流下了眼泪,还懂得磕头,多次用手指点自己的腹部。李煜很惊奇,就命令人看守。当晚,这个猴子生下了两只小猴子。

李煜很受感动。回到朝廷后,就到大理寺去看犯人,亲自审理案件,很多案子都得到了从轻处理。有一个应该被判处死刑的妇人,因为怀孕,所以当初定的处理意见是:生下孩子后,再处决。不久这个犯案的女人生下两个儿子。李煜感到与山中的事情有感应,于是没有判处这个女子死刑,只把她流放到远处。但这件事被人非议,认为没有遵从法律条文。

他对案子不愿意用重刑,这样就让国家没法按法办事,于是有司多次跟他争论,这才勉强得到一点用刑的可能,就是这样,李煜还是有恻隐之心,多次都是“垂泣而后许之”,流着眼泪没有办法,只好答应办案人意见。当时韩熙载正做着中书侍郎,看到李煜这位新科皇帝这么柔弱,就上书讽刺挖苦连带劝谏说:“狱讼这是有关部门的事,监狱里更不是皇上车驾应该到的地方。今上到狱中等于违背前朝规定,请罚内库钱三百万以资国用。”李煜虽然不愿意接受韩熙载的意见,但也不发怒。

不过李璟迁都南昌,李煜在金陵监国时,史称他处理国中大事很是“明允”,清晰允当,所以时论对李煜多有赞美。

赵匡胤在他登基后,也专门下诏褒扬李煜。

李煜继承了乃父晚年制定的和平政策,继续与大宋和好。李昪曾经对吴越有过一次主动用兵;李璟曾经对湖南、福建有过两次主动用兵;李煜终其一世,没有对外主动用兵。李璟时已经在用后周年号“宣德”,现在则改用大宋年号。大宋用“建隆”,他也用“建隆”;大宋用“乾德”,他也用“乾德”;大宋用“开宝”,他也用“开宝”。每当听说大宋有战事,出师克捷,或有喜事,庆典,或逢节日,李煜也一定会遣使修贡;遇到大庆,更以“贡宴”为名,另外贡献珍玩宝物。李煜对大宋,比他的父亲李璟还要“恭顺”。

老赵也常常派遣使节到江南颁赏或是庆贺节日。

自大宋建国,到开宝年间,两国通好,十余年平安无事。这期间,赵匡胤共发动了六场主要战争:

平定晋南李筠的泽潞之战;

平定淮南李重进的扬州之战;

平定荆南高继冲的南平之战;

平定湖南周保权的武平之战;

平定四川孟昶的后蜀之战;

平定岭南刘鋹的南汉之战。

期间还与北汉、契丹发生了大小七八场战役。

完成这一系列战争后,老赵瞄向了契丹和北汉。但他知道王朴的“先南后北”战略是有价值的,股肱大臣赵普与王朴一样,也持“先南后北”战略,大将张永德也认为北汉可以缓图。所以蜀汉荆湖之后,必下江南。

李煜也有这个感觉。这些战争,南唐都看在眼里,它知道北方这个大家伙确有混一天下之志。宋田况《儒林公议》说老赵长得天表神伟,须发黑紫,下巴阔大,很是威风凛凛,见者不敢正视。说李煜据有江南之后,曾派人图画老赵容貌,李煜见到老赵画像,一天比一天还忧惧,他认为这是“真人”在管理中夏,不仅对中原正朔心生畏惧,对老赵的模样也有恐惧感。故李煜一朝对待大宋,始终是卑辞说话、恭顺做事,一时间,老赵还真是师出无名。





君主下青楼


南唐内部管理问题重重。除了靠老成的大臣们自我约束之外,境内处处都是制度的漏洞。

南唐德昌宫,这是李昪的义父徐温在当初的吴国(也就是南唐的前身)做宰相时,留下的仓库,李昪时代作为储藏“内帑”的“外府”。李昪一生节俭,一金不妄用,故德昌宫内,货财积累如山。但这么重要的军需物资所在地,宫中数百间房屋,除了杂役,只有一个叫刘承勋的人在管理。宫中簿籍互相混淆,散乱不堪,登记的物品根本无法查考。刘承勋借机盗用物品不可统计。陆游《南唐书》说此人“善心计”,在李昪时代做粮料判官,迁德昌宫使。靠盗用德昌宫蓄积而发财,家中畜妓乐数十百人,每买一个乐伎要花数十万钱,教给他们乐艺,又要费数十万,而服饰、珠犀、金翠之类也大约要这个数。此人同时又将盗用的布帛金钱贿赂当朝权要,故终其一生,没有人检举揭发他的罪恶。以至于李璟的皇后病逝,办丧事,召他要布帛治丧服,竟然没有。而李煜不查,只好发钱去购买。事实上,刘承勋自己也不知道有没有布帛。后来德昌宫年久失修,有几间房屋坍坏,有司派人来修,发现光是储藏布帛的房屋就有四十间。所藏布帛近千万匹。这都是徐温、李昪时代储存下来的战略物资。

李煜时代政制管理之混乱,此事可以略见一斑。

刘承勋,其实就是南唐的蠹虫。赵匡胤平定荆湖之后,曾经下诏要江南备舟具,运送粮食到汴梁。南唐将任务交给刘承勋。但他很狡黠,算计下来,知道后主李煜最终要失掉南唐,于是准备先结好中朝,为以后做一次铺垫。

刘承勋开始采办粮食,自督巨舰,从长沙到迎銮(今江苏仪征),史称“千柁相衔”,近千艘船舰相连。

但这事他做得太过了,赵匡胤一眼就看透了他的机心,非常不爽。等到后来南唐亡,刘承勋归京师,在大殿上首先自陈向大宋运送军粮的事,以为有功。

老赵道:“此汝主勤王耳,汝安得有劳!”这是你家主人在勤王,你怎么有功劳!然后将其叱出,特下诏告知各部不得叙用此人。

刘承勋最后久客京师,没有钱,衣服都买不起,半裸着乞食,不胜冻馁而死。

李煜笃信佛教。他甚至拿出禁中的金钱来招募境内人做和尚,很快金陵一地就有僧人上万。这些人的吃喝用度全部由官方供给。

中书舍人张洎,每次见李煜就谈佛法,从此得到重用。

李煜还在京师宫苑造寺,有僧尼百人。李昪、李璟时代的宫女嫔妃,都剃发为尼。李煜每次退朝后,都穿上僧服诵经,佛前拜跪。以至于手足都在长久的跪拜中磨出了老茧。

境内和尚或者有人犯奸,有司准备法办,李煜就说:“如果按常刑处理,完事之后,他们还会如此,等于放纵了他们。让他们礼佛三百拜,赦其罪。”

宋马令《南唐书》载,李煜曾经为僧徒亲自削制“厕简”。他担心“厕简”有毛刺,削好后,都要拿到自己脸上刮刮试试,如果有芒刺,就继续刮磨。这事简直就是千古奇闻。“厕简”是什么东西?就是古人出恭后擦腚的竹木条。这个东西又称“厕筹”,民间的称呼就是“搅屎棍”。唐以来有习惯法:不得使用文字故纸。凡有字的纸张,都应该集中起来焚掉。僧徒中更有这个规定,僧人出恭须“常具厕筹,不得失阙(缺)”,更规定:“不得用文字故纸”。李煜此举,有礼佛的虔诚,也有“敬惜字纸”的意味。但以君王身份,亲手制作“厕简”,还是令人匪夷所思。

在李煜影响下,南唐大臣也多吃素持戒奉佛,做居士。只有中书舍人徐铉跟诸臣不一样,徐铉虽然不信佛,却好谈鬼神之说。

李煜自己的生活,也颇“糜烂”。他一面信奉佛教,吃斋礼忏,一面又大展教坊,广开第宅,终日游乐宴饮。

他甚至有微服游逛妓院的违背礼制之举。

有一次他到一家妓院,遇到一个和尚,李煜反成了不速之客。他乘醉在墙壁上写道:“浅斟低唱,偎红倚翠。大师鸳鸯寺主,传持风流教法。”据说这个花和尚善酒令,讴吟吹弹,也是高手,他见李煜长得“明俊酝藉”,漂亮还有气质,一表人才,也很欣赏,史称二人“契合相爱重”。等到花和尚拥妓转入屏帷,李煜则徐步而出。僧、妓竟不知这人是干吗的。后来李煜私下跟大臣徐铉和亲信们说这事,才被人记录下来。

僧人嫖娼妓、君主下青楼,这等事在江南竟成为寻常风流谈资,由此也可以概见南唐浮华之风。此事见宋陶谷《清异录》和陆游《避暑漫抄》。

历史上做了君王还要嫖娼的君王大约李煜是第一个,后来又有宋徽宗赵佶、清穆宗载淳,不去说了。





雪夜酣宴娥皇谱曲


大小周后的故实为历代文人所乐于传诵。

大小周后都是司徒周宗的女儿。大周后史称昭惠国后,小名娥皇,十九岁时嫁给了李煜。这个女孩通书史,善歌舞,琴棋书画,都有曼妙天分。李煜继位后,就将娥皇立为皇后,宠嬖专房,史称“大周后”。她在宫中创造了一种高髻发型,头上乌环翘立,鬓边云朵飘颤,又专门穿了细绸云裳,自有一股难以言传的女性之美。一时间,宫中女眷都来效仿。

她与李煜曾经在一个雪夜酣宴,举杯请李煜起舞,李煜说:“你能创造一个新的曲子,我就跳舞。”

大周后就让人拿来笺纸,一边哼唱一边记录曲调,史称“喉无滞音,笔无停思”,一会儿工夫,谱成一曲新声,名为《邀醉舞破》,她后来还制作了《恨来迟破》等新声,南唐宫中传唱很久。

大唐时期盛行的《霓裳羽衣》,是一个大曲,但经安史、黄巢、五代乱离之后,曲调几乎失传。大周后得到一个残谱,就用琵琶反复按寻,居然能够恢复这一沉寂多年的曲谱。史称开元天宝遗音,复传于世。但她恢复的这个曲子,在结尾部分做了一点改造,旋律更趋疾速,与传说中的旋律有差异。

当时的内史舍人徐铉,从国工曹生那里知道此事后,问曹生:“按旧法相传,此声终曲时应该趋于缓调,周后所传却是急调,这是怎么回事?”

曹生、徐铉都是精通音律的人物,曹生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