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国崛起·俄罗斯 >

第18部分

大国崛起·俄罗斯-第18部分

小说: 大国崛起·俄罗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一五计划”期间建立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里,在斯大林保卫战期间,有15万职工在为保卫家园的战斗工作着。
当时他们生产的不是拖拉机,而是坦克。仅在1942年8月的20天中,工人们就生产了240辆T一34型新型坦克。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工人们驾驶着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
在这场保卫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还有1531门喀秋莎火箭炮。1941年6月起,这种新型火箭炮开始批量生产并不断改良,苏联人用心爱姑娘的名字来为它命名——卡秋莎,对家园的爱和深情化作战斗的决心和武器。
他们唱着深沉的情歌投身战场,对和平的向往化作战斗的决心: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驻守边疆的年轻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当然,除了发达的工业体系,还有无惧死亡的人民。
像肖洛霍夫、肖斯塔科维奇这样的世界级文化大师也走向了战壕。
正如这部作品的描述:决不后退,决不能让德寇上岸一步……仿佛整个俄罗斯都在他背后,仿佛他……此刻是祖国最后一个儿子和保卫者,整个世界空无一人——只有他、敌人和俄罗斯。”
许多德国的高级将领开始一遍一遍读着法国人留下的侵俄回忆录,不停地问自己:这样的民族可以击败吗?
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2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
苏德之战就像是两个击剑手的格斗。剑术需要技巧和经验,但如果剑本身已耗尽,剑术再好也没用。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苏联的工业化成果,在二战中获得了最好的证明和检验。
1943年2月2日,坚持了200天的苏联红军用钢铁和钢铁般的意志,赢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这一胜利成为苏德战场的重要转折,也成为二战的重要转折。
1945年5月1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终于到来。
苏军攻克德国国会大厦,叶戈罗夫中士与坎塔里亚中士把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的顶端。胜利的旗帜飘扬在纳粹的心脏。
此前一天,希特勒自杀身亡,纳粹政权土崩瓦解;7天后,德国代表向苏军朱可夫元帅投降。
在德国败局已定的这一年,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晤,这是一次颇具大国色彩的会面,当时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三个国家在一起商谈着战后的世界格局。
苏联获得了无可争议的大国地位。这是世界对苏联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的承认,也是对苏联所承担的大国责任的尊敬。
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1000万人,占它在二战总伤亡数的73%。苏联以2000多万人的牺牲为代价,为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担负了一个大国应尽的职责。
20年代积极参与武装干涉苏联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承认:“正是俄国军队迫使希特勒的军事机器停止转动”。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毫无疑问,是红军和俄罗斯人民迫使希特勒的武装力量走向彻底失败的道路,从而赢得美国人民衷心的、永远的钦佩。”
英国一家晚报写道:“有史以来没有一个军队像斯大林所领导的军队这样坚决、镇静、无比精巧、不屈不挠地厮杀。若没有红军的英勇战功,那么各自由民族的命运就会变成真正的悲剧”。
这是苏联最辉煌的胜利,也是俄罗斯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胜利。在沙皇俄国时代,俄罗斯民族打赢过开疆拓土的战争,也获得过入主欧洲的荣耀。但是,只有这一次的胜利,使苏联真正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在1945年8 月12日的红场,苏军的最高统帅朱可夫和美国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站在这里向人们挥手,然后,这两位二战中的亲密战友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在人类共同的利益和需要面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达到了顶峰。至少在这一刻,世界为之感动,因为,在经历了多年的萧条和战乱之后,人们终于又看到了和平和发展的机会。
在20世纪中叶的万里晴空之下,两个大国隔洋相望,世界呈现出两极的景象。


大国崛起·俄罗斯 第四部分

大 国

苏联在短短20年时间中所达到的政治和经济成就,鼓舞着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地域的人们向共产主义这一社会理想进发。
二战结束后,在欧洲、在亚洲、在美洲,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波兰、捷克、中国、朝鲜、古巴……红色浪潮席卷世界。
苏联的成功崛起,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前行的一股崭新而强大的力量。
1、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有核武器的强国。
战争的威胁从来没有远离过人类。
杜鲁门一手拿着美元,一手挥舞着原子弹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斯大林说:“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1946年初,美国参议员巴鲁克提出“美国正处在冷战方酣之中”,第一次使用了“冷战”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词。
在杜鲁门的老家富尔敦,丘吉尔发表了长篇演说《和平砥柱》:“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1949年4月4日,美英法等12国在此举行北约签字仪式。1954年,联邦德国加入北约。面对西方的态势,苏联感受到了压力。
美国本土在二战期间没有受到损失,而苏联遭受了巨大破坏。
英国一位访问者被战后苏联的景象惊呆了。他写道:“斯大林格勒令人触目惊心,一个60万生灵的现代城市,只剩下寥寥几间可住的房子……要把全部或部分破坏的更多城市或市镇——有1700个——都列举出来是不可能的。”苏联很难找到一个没有亲人伤亡的家庭。
核武器,人类有史以来威力最大的武器。苏联面对的不仅是常规形态的压力,还有这种毁灭性的威慑,这是爱因斯坦说:“原子弹的杀伤力已改变除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外的一切。”
面对这些,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强调新的战争威胁,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办法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仍把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放在首位。苏联党和政府号召全国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争取提前完成“四五计划”。
顿巴斯的矿工们发扬斯达汉诺夫精神,短期内从矿井中排除6。5亿立方米的积水,相当于排干一个面积70平方公里、深10米的大湖,同时还修复2500公里倒塌的坑道,相当于在莫斯科和巴黎之间修筑一条离地面200米以上的隧道,顿巴斯再次成为苏联最大产煤区。
苏联人民像顿巴斯的矿工们一样焕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到1950年,共恢复和新建6200个大企业,工业增长速度23%,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
与经济上的成就相比,苏联军事上的成就更大。
在斯大林看来,要保证安全,必须保持核战略平衡。
1946年苏联建成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1949年8月,苏联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
这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广岛、长崎的蘑菇云所营造的恐怖景象变成了核均势的象征,长时间内制约着两个超级大国不敢妄动干戈,保证了世界的和平。
英国的丘吉尔先生说: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有核武器的强国。
在巨大的成就后面也存在问题。
轻工业生产比1940年只增加22%,棉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还没有达到战前水平。工业增长率到1952年已降为11。6%。苏联用不到5年的时间迅速恢复了经济,但其重工轻农、重重轻轻的思路并没改变。
1955年5月14日,苏联、波兰等8国在华沙缔结了《华沙条约》。冷战格局完全形成。苏联军队驻扎在西起易北河、东至朝鲜三八线的广大地区,成为欧洲以至世界上一支举足轻重的战略力量。此外,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的数百万军队给苏军以有力支援。
2、国际地平线上已是阴云密布。
早在1911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了一个当时看来似乎荒诞不经的预言:“人类不会永远停留在地球上,为了探索光和太空,人类将首先探测大气层,然后控制整个太阳系。”
历史跨入了60年代,他的预言部分地成为现实。
就像16世纪以来制海权使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依次成为时代的主角,20世纪初制空权使美国、德国、苏联依次成为时代的主角,20世纪中叶以来,宇宙空间的战略意义备受各国关注。美苏两国的竞争就突出表现在制天权上的竞争。
60年代初,就在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谁能控制空间,谁就能控制地球”时,美国突然发现同苏联的巨大航天成就相比,美国是小巫见大巫。
1957年,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闯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镌着“苏联”。
1961年4月12日,“苏联”这个名词再次震动世界,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号飞船头一个进入了太空,第一次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梦想。“苏联”这个名字再次震动世界。它的实践不仅仅停留在大地上,它探索的目光直达宇宙。
从太空俯瞰地球,是人类文明的高度,也是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度。任时光流逝,这一高度将永载史册。而能否超越这一高度,将取决于继往开来者的视野是否足够高远。
得知这一消息后,赫鲁晓夫在联合国会议上得意地用鞋子敲着桌子大喊起来。
“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是赫鲁晓夫在1961年10月挟太空的得胜之威,发出的豪言壮语。
在这种急躁的指导思想下,赫鲁晓夫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国家不必要的干预,鼓励发展副业经济,从而改变了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
在工业领域赫鲁晓夫推行“物质利益原则”的改革,增加资金和劳动力投入,使工业有明显增长。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量增加了1。7倍,年增长率为10。5%,比美国快了一倍。
但是工农业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劳动生产率低,而且改革中随心所欲的因素使政策呈现出混乱,这一切与赫鲁晓夫的雄心壮志相去甚远。
不久,就有人收回了赫鲁晓夫的豪语。
勃列日涅夫以“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来代替。他实行新经济体制,在坚持集中计划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的某些自主权;成立各种联合公司,推行以集约化经营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
正当美国被越南战争拖得精疲力竭的时候,勃列日涅夫让“俄国熊来了”的惊呼响彻西方世界。苏联在军事竞赛中取得了对美欧的大幅度增长,并在“战略缓和”政策的掩护下,向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起“历史性总攻势”。
这是俄罗斯立国以来国力最强大,对外最活跃,扩张势头最猛烈的一个时期。苏联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军事力量与美国平起平坐,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比其他各个时期都高。
美国学者塞维林·比亚勒宣告:“勃列日涅夫时代很可能要以一个成就最为显著的时代,一个过去无法匹敌,而且在可能预见的将来也无法匹敌的时代,载入苏联史册。”
这是苏联历史上非常“稳定”、祥和的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