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1955共和国将帅大授衔 >

第16部分

1955共和国将帅大授衔-第16部分

小说: 1955共和国将帅大授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任八路军总司令;彭德怀任八路军副总司令;*任第115师师长;聂荣臻先后任第115师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先后任第115师政治委员兼代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贺龙先后任第120师师长、晋绥军区司令员;刘伯承任第129师师长;徐向前先后任第129师副师长、八路军第1纵队司令员;陈毅先后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军长;叶剑英先后任八路军参谋长、中央军委参谋长。

辉煌的资历与战功,造就了辉煌的共和国十大开国元帅(4)
解放战争时期:朱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彭德怀任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刘伯承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罗荣桓任第四野战军政委;聂荣臻任华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贺龙任西北军区司令员;徐向前任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叶剑英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第三,他们分别领导和指挥或参加了我军重要的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朱德和毛泽东一起指挥了从井冈山会师到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的各次战斗,和周恩来一起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并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彭德怀、陈毅、*、罗荣桓率部参加了井冈山斗争和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叶剑英参加了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刘伯承和聂荣臻参加了第四至第五次反“围剿”。贺龙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徐向前指挥了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和悲壮的西路军西征。彭德怀、*、聂荣臻、叶剑英参与指挥了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因担任八路军和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运筹帷幄,进行战略决策,而辉映中华;*以指挥平型关战斗一战成名;彭德怀以指挥百团大战而彪炳史册;罗荣桓以经略山东并使之成为全国最大的解放区而荣耀;贺龙以指挥齐会战斗而威名远播;刘伯承因指挥长生口、香城固战斗而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陈毅因重建新四军的辉煌而声名鹊起;徐向前因指挥广阳、响堂铺战斗而再度辉煌;聂荣臻以击毙日酋阿部规秀而饮誉华北;叶剑英因在国统区进行出色的统一战线工作而闻名遐迩。
解放战争时期:朱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还与毛泽东联名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命令,推翻了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彭德怀指挥部队在陕北地区与十倍于己之敌作战,连战皆捷,粉碎了国民党政府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在战略决战阶段,率部解放了疆域辽阔的西北五省。
*、罗荣桓共同领导了东北的解放战争,指挥了辽沈战役,随后又率领东北人民解放军入关,与华北野战军一起取得了平津战役的胜利。接着,*再挥师南下解放了中南广大地区及海南岛。
聂荣臻指挥正太战役,为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解放区连成一片扫除了障碍。还取得清风店战役和石家庄战役的胜利,创攻克坚固设防大城市的范例。参与了平津战役的指挥。
刘伯承与政委*指挥了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又率大军突破黄河河防,千里跃进大别山,多次打破敌重兵围攻。参与指挥渡江战役,并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解放了华东广大地区和西南四省。
贺龙转战西北,参与指挥了绥远、晋西北、大同、集宁和晋南等战役。后又率部入川,协同第二野战军发起成都战役。
陈毅与粟裕、谭震林等领导华东军民粉碎了国民党政府军的进攻。后来又参与了淮海战役的指挥,率部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上海和东南广大地区。
徐向前组织指挥了指挥临汾战役、晋中战役,还带病参与指挥太原战役。
叶剑英任军事调处执行部*代表,参加同国民党政府进行的停战谈判。任人民解放军总部参谋长,作为毛泽东与朱德的军事高参,参与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运筹。
建国后,彭德怀指挥志愿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至第五次战役,粉碎了美国侵略军对朝鲜北部的进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建立了殊勋。
第四,他们在授衔时的级别很高。
其中朱德、彭德怀、*等3人在1952年全军评级时是第一等的军委副主席级,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7人在1952年全军评级时是第二等的大军区司令员、政委级。级别高是他们荣获元帅军衔的重要条件之一。


开国元帅的名字个个响亮且意义深远。家庭出身都比较贫寒(1)
十大元帅几乎都有改名字的经历,原名受家族的影响,许多是平淡无奇,而改后的名字则个个响亮且意义深远。
朱德,原名“代珍”,字玉价,曾改名“建德”,1909年11月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时,改名“德”。德字与朱姓结合,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耿耿丹心昭然若揭。
彭德怀,原名“得华”,家谱名“清宗”,曾取号“石穿”,1922年秋考入湖南军官讲武堂时,改名“德怀”。他借喻古人云:“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不想升官发财,置田买地,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多为人民办好事的人,所以改名为彭德怀。以德怀远,恰如其分。
*,原名“祚尤”,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蓉”、“育荣”、“尤勇”、“李进”等,1925年秋考入黄埔军官学校时,改名“彪”,在文言里是指山林中的小老虎,又比喻身材高大,有威武勇猛之意。
刘伯承,原名“明昭”,后改名“伯承”,蕴含承担“拯救天下为己任”的高远志向。
贺龙,原名“文常”,曾用名“平轩”、“振家”,1916年在长沙参加革命党人的斗争时,改名“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降,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者飞跃宇宙之间,降者潜伏波涛之内。龙能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果然成了一条龙。
陈毅,原名“世俊”,曾用名“曲沃”、“横槊”。一天,他读到曾子“士不可不弘毅”这句话,感触很深。他想,要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同恶势力斗,任重而道远,光有弘(刚强)不够,还须有毅(毅力),坚持始终,于是他改名陈毅,将号“仲弘”与名“毅”有机结合在一起。他考取留法勤工俭学的红榜上即署名“陈毅”。从此,陈毅常用“弘毅”来警策自己,意含刚强的意志,坚毅的信念。
罗荣桓,原名“慎镇”,字雅怀,号宗人。1914年上高小时,校长罗炳文为其改名“荣桓”,解释说:“《诗》云:‘桓桓于征’。‘桓桓’者,威武也;‘征’者,征伐也。我看令郎年纪虽小,但长得十分魁梧,现在国家正是多事之秋。令郎将来讲习武事,建功军旅也未可知。”荣即兴盛、繁茂之意;桓桓,是威武之意。可以解释为“荣归故里,威风浩荡”之意。
徐向前,原名“象谦”,字子敬,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队伍里出现三种人:有些人变节投降了,把同志的头颅献给敌人作见面礼;有些人动摇退却,脱离革命队伍开小差跑掉了;有些人擦干自己身上的血迹,掩埋好战友的尸体,迎着风浪,继续向前进。徐向前把这三种人作了认真比较,觉得第一种人可耻,第二种人可悲,第三种人可敬。因此,他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立志要做一个继续前进的人,于是便将“象谦”改为“向前”,以示对革命忠贞不二,勇往无前。
聂荣臻,原名如此,是父母翻阅《随身宝》上的最后一句“百福骈臻得双全”时所取。因聂荣臻为“荣”字辈,于是父母给他取名荣臻,号福骈,小名双全,为“光荣达到之意”。聂荣臻的名字终生未改,最终成为国家栋梁。
叶剑英,原名“宜伟”,字沧白,1917年夏入云南陆军讲武堂12期炮兵科学习时,踌躇满志,决心在学校习文练武,作革命的“前驱”,为了表示投笔从戎的决心,他特意把自己的名字“宜伟”改为“剑英”,立志做“民之利剑”,为国为民,英勇奋战。改名“剑英”。名字响亮而有深意。

开国元帅的名字个个响亮且意义深远。家庭出身都比较贫寒(2)
十大元帅1955年授衔时平均年龄岁,其中年龄最大的是:
朱  德,生于1886年12月1日,属狗,授衔时69岁。
其余依次为:
刘伯承,生于1892年12月4日,属龙,授衔时63岁。
贺  龙,生于1896年3月22日,属猴,授衔时59岁。
叶剑英,生于1897年4月28日,属鸡,授衔时58岁。
彭德怀,生于1898年10月24日,属狗,授衔时57岁。
聂荣臻,生于1899年12月29日,属猪,授衔时56岁。
陈  毅,生于1901年8月26日,属牛,授衔时54岁。
徐向前,生于1901年11月8日,属牛,授衔时54岁。
罗荣桓,生于1902年11月26日,属虎,授衔时53岁。
林  彪,生于1907年12月5日,属羊,授衔时48岁。
从年龄看,朱德、刘伯承可以做*的叔辈。其余可为*的兄长。
十大元帅的籍贯:
四川籍4人,朱德,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人。刘伯承,开县赵家场乡张家坝人。陈毅,乐至县复兴场张安井村人。聂荣臻,江津县吴滩镇石院子村人。湖南籍3人,彭德怀,湘潭县石潭乡乌石寨彭家围子人。贺龙,桑植县洪家关人。罗荣桓,衡山县寒水乡鱼形镇南湾村人。湖北籍1人,*,黄冈县回龙山镇林家大塆人。广东籍1人,叶剑英,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人。山西籍1人,徐向前,五台县永安村人。从统计结果看,十大元帅大部分出生在长江流域以南,少数出生在长江流域边沿,所以,他们都是通常所说的南方人。只有一人出生在华北地区,是纯粹的北方人。
十大元帅的家庭出身:
朱德,佃农家庭出身。父亲朱世林,靠租佃地主家的薄田和押来的几间破屋度日,母亲共生育了13个孩子,只存活6男2女。朱德在家中原本排行第三,因家庭贫穷,过继给无嗣的伯父,遂成为长子。6岁读私塾,19岁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乡试中榜,20岁读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一年,21岁考入四川省高等学堂附属体育学堂。朱德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彭德怀,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父亲彭民言,早年身体健壮,靠贩茶为生,后来因劳累得了哮喘病,不能下地耕种了,只能以给人家装殓死人挣口饭吃。母亲生育3个儿子。彭德怀是家中长子,读过2年私塾,8岁丧母,10岁放牛,13岁当窑工,18岁参加湘军。彭德怀的文化底子相对较薄。
*,农村小地主家庭出身。父亲林明卿,早年在村中杂货铺当店员,又在湖北东部长江段的小火轮上当账房先生,后来回乡经营手工织布,成为乡村小地主。母亲陈氏,生育4子2女。*在家中排行第三。童年读私塾,14岁入家乡新学堂,16岁考入武汉共进中学。*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刘伯承,农民家庭出身。父亲刘文炳,早年是乡村私塾教师,应试科举,后来弃文务农,成为家乡有名的“泥脚文人”。母亲周寅香。刘伯承在家中排行第五。4岁识字,6岁读私塾,12岁入家乡“汉西书院”就读,不久又考入开县高等小学堂,14岁考入奉节官立中学,一年后因父亲病逝,家境更衰,被迫中途缀学。刘伯承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