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豁达人生 >

第20部分

豁达人生-第20部分

小说: 豁达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啊,刚坐船从那边过来,正好一路相跟着,好好谝谝。”

“这是你媳妇吧?也不给介绍介绍。”

“是的,秀英,这是咱们一个村的赵世功。”

秀英听到介绍之后笑了笑点了一下头。

赵世功从臣子手中拿了一件行李,臣子觉得轻松了许多。六年没有见面,想说的话题很多,臣子主要是问村子里的变化情况和一些熟人的情况,赵世功主要是问一些臣子在外面的情况,三个人有说有笑踏上了回家的路。

虽然当时雪停了,但路上还有薄薄的一层积雪。因为秀英身子不便,他们走得比较慢, 十多里的雪路,竟然走了两个多小时。

从谭郭村北沿坡上到西侯度村的南顶时,便能看见了西侯度村了,望着久别的家乡,臣子的心情非常激动,好像还有点想哭的样子,老觉得连心脏的跳动都有些加快了。赵世功给秀英介绍到:“前面那个村子就是咱们村。”

张秀英顺着赵世功的手势,遥望着丈夫的故居:村子座落在首阳山脉上边的一座蘑菇型丘陵下面的西南方向,上下错落,点缀在丘陵的下半部。村子四周沟壑纵横,绵延起伏,绿树成荫。层层梯田环绕在蘑菇型丘陵之上,看起来的确很美。她扭过头再看了一下,但见滔滔黄河自北向南而下,然后到风陵渡口掉头东去,像一条玉带缠绕着中条山和华山之间这块三角洲。张秀英没有文化,当然不会写诗,但他觉得这个地方太美了!不由得脱口而出:“没有想到你们家的这个地方还这么美。

进了村的时候天还没有黑。臣子一路看过,觉得村子里并没有什么大变化,基本上还是原来的老样子。但总有一种和过去不同的异样感觉,总觉得和他走的时候那个地方有点不太一样。好像什么都缩小了似的,巷道变短了,也变窄了。感觉从老屋到东头院子里只走了几步就到了。但数了数住户,中间还是隔着那么几家人家的大门。这种感觉过了三、四天才慢慢的适应了过来。

进了家门,韩三倩看到儿子带着媳妇回来了,那高兴劲简直就无法形容。赶紧把大腹便便的儿媳妇拉回到窑里,让她坐在热炕上。一家人欢天喜地自不消说。

在外面工作,好久不回来,晚上,韩三倩母子商议,从明天开始,逐家逐户拜访亲友长辈,以尽礼数。

第二天一早,臣子便带着妻子去看望亲族自家们。他们由近到远,一一看望、问候。先去的是亲族的长辈家,到每家去都拿着两盒饼干,还有他们从青海炒的一些大豆,当时就算是礼行了。

第四天,韩三倩领着臣子和张秀英到所有的亲戚家都看望了一遍。

亲戚家走完后,臣子对母亲说:“明天我要去白坡,去看望高根老人。”

“好!受人恩惠,一定要报,时时不忘人家的好处。”韩三倩高兴地说道。

次日一早,臣子和走亲戚家一样,拿着同样的礼行,走了十五里山路,去了板上村后的白坡高根家,去看望高根老汉及全家。

进门以后,因窑洞光线较暗,加之六年未见,高根老汉一时还没有看出是谁。臣子大声说道:“老人家,您好!我是臣子呀!我来看您了!”

“啊!是薛先生呀!这些年你去了哪里?”高根道。

“我到运城上了一段学,就被分配到青海了!路途太远,没有能回来看您!”臣子大声说道。

高根老两口见了臣子很高兴,赶紧让坐,高跟的老伴就到窑洞后边的瓮盖上拿水壶,给臣子倒了一碗热水还端了一碗柿子。然后又忙着去做饭。高根老汉激动地握着臣子的手说道:“你借的钱你们家早都还了,你还这么老远的来看我,你们念书的人,就是把情义看的重”。

在高根老汉的眼里,臣子是一个有很大学问的人,是个知书达理,很重情义的人,把先生看得很高。臣子觉得自己很惭愧,他知道自已的文化程度实在低得可怜!

贵客临门,这一天,山庄窝铺的高老汉一家喜气洋洋,山里人没有什么可招待客人的食物,但虽是粗茶淡饭,但却是顶着脚尖做出最好的饭食来。

臣子在山里面呆惯了,就觉得特别的亲热。不一会儿饭就做好了,高根和臣子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臣子问道:“这几年日子过得还好吧?”

高根笑着回答说:“美咂啦!可以说是这一辈子过的最好的日子,日本人滚蛋了,土匪没有了,能安安宁宁地种咱的庄稼了!咱们这里地土宽,粮食也收得多,你说日子能不好过?”看着高根老汉的满脸笑容,臣子心里很畅快。

闲谈之中,高根老两口知道臣子结了婚,埋怨道:“那你怎么不把媳妇引来?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见到,你也太见外了!”

“不是我不引她来,你不知道,她是怀身子,挺着大肚子走路不方便。”臣子赶紧解释道。

良辰苦短,他们没有觉得太阳已经偏西了,臣子起身向高老汉告别道:“这一次请假回家探亲,路太远,耽搁在路上的时间太多,在家里的时间不多,我就不多坐了,以后再回来了一定再来看您。”

“我知道你们忙,能来看我这糟老头子我已经是太高兴了!再回来一定让我知道。”高根笑着说道。

高根两口子将臣子送到了大门口,实际上也是村口。他们握手道别,依依不舍。

过了几天,高根老汉的儿子高金有来到了西侯度。高金有是受父亲之托,专程来看张秀英的。

高金有的到来,是臣子预料之外,他赶紧让高金有进门暖和。

高金有坐下以后就开口说道:“我爹年龄大了,走路不方便,他让我专门到这儿来看望你媳妇。”

“谢谢!谢谢!”臣子听到高金有的话心里非常感动,他没有想到高老汉竟这么重情重义,于是连声道谢。

张秀英听了也很感动,她亲自下厨,给大家做了一顿青海的清汤面片子。当她把饭端上炕时,给大家介绍道:“这是青海的一种面食做法,没有好吃的待客,就做个新鲜,让大家尝尝。”虽然只有萝卜丶豆腐和粉条,大家都吃得很高兴。一边吃,一边议论着说:“这饭不但很好吃、做起来也很简单,我们以后也可以学着做” 。

虽说解放了,但由于百年战乱,加之解放前的天灾人祸,山里农民家庭的生活还是比较困难的。儿媳妇第一次回家,韩三倩却拿不出什么礼物来。思谋再三,她决定给媳妇做了一件三新的棉大衣(新里、新面、新棉花),作为家里对张秀英的见面礼。

这天,天气晴朗,韩三倩便领着张秀英去了一趟风陵渡,到裁缝店给儿媳妇量身做衣服。裁缝做出来的衣服就是好看,秀英将衣服穿回来之后,全村人都很羡慕。

这是臣子家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裁缝店里做的唯一一件衣服,也是西侯度村里第一个在裁缝店里做衣服的,在村子里算是一件稀罕事。自古以来,这一带村里人穿的衣服都是农民在自家地里种的棉花,自己纺线、织布、制作衣裤鞋袜的。从种棉花,田间管理到摘棉花、纺线、织布缝衣服、做鞋袜,都是由家庭妇女亲自动手做,就连村里最有钱的财东家也不例外。

臣子这次探家只请了一个月的假,从青海到老家,路上一共走了四天多,在家里停了将近二十天,就没有多少时间了,于是,他就准备回青海。

听到臣子要走了,他的叔父、叔母、嫂子都来阻挡说:“你多年都不回来,快过年了,还不能在家里过个年吗?”

母亲却为儿子开脱:“他现在吃了公家的饭,就得给人家好好的干。你们都不要挡他们,挡也挡不住,他们的事情在青海,他们愿啥时走就随他们的便吧。” 臣子听了母亲的话后有点吃惊,他没有想到母亲这么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在个人感情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上,能够如此正确对待,做出这般合理的选择,还能说出这样的一番话,真是了不得!这充分说明,母亲的确是一个很懂道理,很通情达理,想得开,看得远,深明大义的人。他觉得母亲确实非常了不起,心中油然产生了对母亲的更加敬仰。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受党培养多年的干部,更应该严格遵守纪律制度,按时归队。母亲的这一番话,更加坚定了他一定要搞好工作的信念与决心。

  
 母亲的失误 '本章字数:3883 最新更新时间:20131124 08:51:23。0'
023母亲的失误

韩三倩把她一生的经历、所受的各种灾难与不幸以及遭受的沉重打击和痛苦,总结为命中注定。她总认为,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也是自身有罪孽所造成的。要想消除灾难、减少罪孽和痛苦,就应当信神拜佛,烧香磕头、积德行善,多忍多让。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神灵保佑和赎回自己的罪孽,或者是多忍多让,多去帮助别人,多行些善事,来与罪孽相抵消,就可以减少痛苦和灾难。就是在给长孙起名字的时候也不忘个忍字,给起了个“薛会忍”的名字。

臣子从小到大,母亲总是教导他“择善人而交; 择善书而读; 择善言而听; 择善行而从。” “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告诉他“ 心好命也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会转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具不好,遭殃且贫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人道。命实造于心,祸福为人招,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亦听命,天地自相保。”叮咛他:“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要求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母亲在臣子的心目中,形象是非常高大的。在他的记忆中,母亲一辈子积德行善,从来不做损人害人之事。她总是成就别人,做成好事,以真诚的心爱周围的人;她对别人的好处总是念念不忘,有恩必报;当他人遇到急难、危险之时,不论他是好人、恶人,是恩人、冤家,她总是一定要救援;?她敬重尊长,恪守孝道,存心厚道。是乡亲们公认的大好人。她特别又说服能力,经常劝导邻里做好事、积德行善。

母亲的善举影响了他一生,对他的成长是最关键的人物。但是,因为母亲文化浅,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自己站错队,走错了路,给自己,也给后辈们带来了一些麻烦。

当地农村每年在春节的正月初一到初五(叫不出破五),每天早、晚,都要给各神位及祖先牌位烧香磕头。臣子小的时候按照名母亲的嘱咐,跟上大哥廷相哥烧香磕头时,总觉得大哥烧香磕头的时候,都是非常认真的,而自己却心不在肝。到了后来,臣子上了吅痈咝∫院螅捎谑芙逃脑颍阅盖谆滦猩浦僖恢笔欠浅T蕹傻模床辉敢飧幽盖酌孕牛辉敢馊ド障憧耐妨恕D杲谥保盖兹绻盟桓鋈ド障悖荒茆枘妫荒芩挡蝗ァ5チ酥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