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纵深战役理论 >

第18部分

大纵深战役理论-第18部分

小说: 大纵深战役理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协同。在此之前,对大纵深战斗的某些理论原则及战术指标进行了修改和进一步明确。师的战斗队形,除建立一个突击群和一个牵制群外,应编成两个梯队;团的战斗队形可编成三个梯队。1941年野战条令草案规定,进攻战斗中诸兵种合成兵团和部队的战斗队形由各战斗梯队、炮兵群、坦克支援群和预备队(总预备队、坦克预备队和反坦克预备队)编成。炮兵除原来建立的几个群(支援步兵炮兵群、远战炮兵群、破坏炮兵群)外,宜再建立反坦克炮兵群和高射炮兵群。这种战斗队形便于军队协同和指挥。

大纵深战斗理论已触及苏军战役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促进了大纵深战役理论研究。早在3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日益紧张,大纵深战役理论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并且变得越来越迫切。苏联一些著名军事首长,如M.H.图哈切夫斯基、A.И.叶戈罗夫、H.Π.乌博列维奇、И.Э.亚基尔、Я.H.阿尔克斯尼斯①等,对于进一步研究这一理论和通过军事导演、军事演习和实兵大演习对其各项原则进行全面的实际检验,都给予了很大关注。到30年代中期,大纵深战役理论已基本制定。在当时的苏联军事著作中,大纵深战役被视为在主要突击方向作战的突击集团军进行的战役(见图2)。为了对敌人实施强大的首次突击和迅速发展胜利,军队应采用纵深梯次战役布势,其中包括一个冲击梯队、一个发展突破梯队、各种预备队、航空兵和空降兵。冲击梯队由数个加强坦克和炮兵的步兵军编成,用以突破战术防御。发展突破梯队(亦称快速集群)由数个机械化军或骑兵军编成,用以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通常认为在突破敌防御战术纵深之后投入发展突破梯队最为适宜。在敌防御不够完善又缺少强大预备队时,以及在突破筑有永备工事(永备发射点、土木发射点)的筑垒地带时,也不排除将发展突破梯队用于和冲击梯队一起完成突破防御战术地幅的任务。但通常认为这一方案不宜采取。对发展突破梯队在敌战役纵深坚决实施兵力兵器机动的行动方法,也进行了详细研究。所有这些,增大了顺利突破敌防御、高速向大纵深发展进攻的可能性,使大纵深战役理论原则能够运用于方面军进攻战役。因此,对方面军军团和集团军军团作用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①Я.H.阿尔克斯尼斯(1897—1938),苏军著名指挥员,二级集团军级(1935)。1917年参军,在士兵中宣传布尔什维克观点。十月革命后从事党和苏维埃工作。1919年参加红军,先后任省军事委员、师政委。1926年任工农红军空军部副部长。1929年掌握飞机驾驶技术,获飞行员称号。1931年任工农红军空军主任(相当于后来的司令员)、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7年任主管空军的副国防人民委员。1938年7月29日在肃反运动中被杀害。——译者注

伟大卫国战争爆发前不久(40年代)曾得出结论:大纵深战役不仅可由一个方面军实施,而且可由数个相互协同的方面军军团实施,此时参加战役的还有空军大量兵力,在濒海方向还有海军兵力。在此情况下,方面军被视为战役战略军团。集团军军团则主要在方面军编成内行动。只是在个别战役方向或在特种条件下(山地、沙漠地等),集团军才有可能单独实施大纵深战役。为实施大纵深战役,一般认为方面军编成内应包括3—4个突击集团军,1—2个普通集团军,1—2机械化军、坦克军或骑兵军和15—30个航空兵师。当时估计,这种编成的方面军能够在宽约300—400公里的地带进攻,纵深约达200—300公里,其主要突击地段宽约60—100公里,在该地段形成的兵力兵器密度为:每2—2.5公里正面有1个师,每公里正面有50—100门火炮和50—100辆坦克(见图3)。按当时的观点,在步兵每昼夜平均进攻速度为10—15公里,快速军队为40公里时,战役持续时间可达15—20昼夜。方面军应建立强大的战役第一梯队(由多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编成)、一个快速集群(由坦克兵团、机械化兵团和骑兵兵团编成),还应建立航空兵群和各种预备队。在方面军主要突击方向进攻的集团军(突击集团军)可由4—5个步兵军、1—2个机械化军、1个骑兵军、7—9个炮兵团和7—8个高射炮兵营编成,其行动得到2—3个航空兵师的支援。当时认为,这种编成的集团军能够在宽达20—30公里的地段突破敌人防御,在宽达50—80公里的地带实施进攻,纵深可达70—100公里。集团军快速集群用来完成对敌防御战术地幅的突破,或在敌第二防御地带被突破后进人交战,用以发展胜利。同时,大纵深战役理论对组织歼击航空兵和高射兵器实施对空防御也很重视。



 



苏联军事科学制定的大纵深战役(战斗)理论在苏联各军事学院、部队和司令部得到了迅速承认和推广。基辅军区(1935)、白俄罗斯军区、莫斯科军区、敖德萨军区(1936)和其他军区进行的大演习,以及哈桑湖战斗(1938)①、哈拉哈河战斗(1939)②和苏芬军事冲突(1939—1940),都肯定了这一理论基本原则的正确性。在决定性方向大量集中使用兵力兵器的必要性,建立发展胜利梯队的合理性,各兵种进行密切协同的重要性,以及炮兵、坦克和航空兵日益增大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证明。

①我国称为张鼓峰事件。——译者注。

②我国称为诺门罕事件。——译者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制定出大纵深战役(战斗)理论,对苏军极为有益,必不可少。其基本原则的生命力,在伟大卫国战争的进攻战役和进攻战斗中已明显表现出来。在战争进程中,这一理论随着苏军装备日益精良的技术兵器和武器,随着苏军组织编制和敌军防御性质改变而不断完善。突破敌坚固的纵深梯次配置防御的问题得到了顺利解决。其方法是方面军在一个或几个地段实施突破,尔后向纵深或两翼发展突破,也可沿向心方向发展突破,以达到合围和消灭敌重兵集团的目的。突破的速度急剧提高。许多战役(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等)的突破速度达每昼夜20—35公里甚至更多。到战争临结束时,进攻战役的纵深已明显增大,集团军进攻战役达100—180公里,方面军进攻战役达400—600公里。而且,在仅占方面军和集团军进攻地带宽度7—12%的狭窄突破地段上,常常集中70—80%的火炮、100%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军队的战役布势和战斗队形则根据条件而变化。例如,在1942年,当敌人尚未实行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时,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第306号命令曾规定从步兵排到步兵师各级都采用一个梯队的战斗队形。这种战斗队形可以保障实施强大的首次突击,也适宜在突破敌纵深不大的防御时采用。当1943年敌人转而采用纵深梯次配置的阵地防御后,苏军决定步兵军、步兵师、步兵团也转而采用纵深较大的战斗队形。在炮兵中最终确定建立团炮兵群、师炮兵群、军炮兵群,集团军则建立集团军炮兵群。在突破敌防御时,炮兵的行动包括实施猛烈的炮火准备、冲击的炮火支援和纵深战斗中的炮火护送。火炮密度不断增大,从1943年起,在个别战役的突破地段每公里正面的火炮和迫击炮达200—250门,有时甚至达到320门。在1944—1945年的进攻战役中,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密度为每公里正面70—85辆或更多。航空兵的战斗使用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样就有可能杀伤更大纵深内的敌人和对进攻军队实施不间断的火力支援。为了发展胜利,各方面军和集团军建立了第二梯队、强大的快速集群及由各兵种编成的预备队。快速集群用来向深远纵深高速发展进攻战役。方面军快速集群由1—2个坦克集团军编成,集团军快速集群则由1—2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编成。为达到上述目的,还使用统一指挥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和骑兵坦克集群,它们通常由1个机械化军(坦克军)和1个骑兵军编成。如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数量不足,有时也使用快速集群(特别是集团军快速集群)去完成对敌人战术防御的突破。在战役实施过程中,苏军在使用一个方面军或几个相互协同的方面军合围敌人重兵集团的艺术上取得了很大成果。还在合围过程中就将被合围的敌军集团分割成几部分,尔后予以消灭的作战艺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维捷布斯克—奥尔沙进攻战役、博布鲁伊斯克进攻战役、东普鲁上进攻战役等)。

战后时期,大纵深战役(战斗)理论的基本原则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继续发展。研制了具有很大破坏力的新型技术兵器和武器。苏联武装力量在装备核武器的同时,还装备了更加先进的常规杀伤兵器。陆军兵团和军团已实现完全的机械化和摩托化,其快速性、突击力和火力都已大大增强。各军种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所有这一切,明显提高了苏军同时打击敌人配置全纵深、高速突破敌人防御和迅猛发展胜利的能力。同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相比,苏军组织和实施战役和战斗的方法正在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自60年代起,“大纵深战役(战斗)”这一术语在正式文件中已不再使用,但是这一理论的一般原则到现在也未失去意义。'

该内容由孔府藏书在 201048 15:54:47编辑过

孔府藏书

发表时间: 201048 23:43:31

战争——武装战争的一个问题

M.H.图哈切夫斯基

译者按:本文是M.H.图哈切夫斯基为1928年版《苏联大百科全书》写的条目,原载于该书第12卷第576—598页。译自苏联国防部军事出版社1964年出版的《图哈切夫斯基选集》第2卷第3—23页。

作者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1893—1937),苏联著名统帅和军事理论家,1935年被首次授予苏联元帅军衔的五位军事领导人之一。1914年毕业于亚历山大军事学校,被授予中尉军衔,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被俘,1917年逃回俄国。1918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国内战争时期先后任集团军司令员、方面军司令员等职。战后历任军事学院院长、西方面军司令员、工农红军参谋长助理、副参谋长。1925年11月—1928年5月任工农红军参谋长。后调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员。1931年任副陆海军人民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工农红军装备部长。1934年任副国防人民委员。1936年任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兼军训部长。1937年5月被免去上述职务,调任军区司令员,随即被逮捕。6月11日和乌博列维奇、亚基尔等另外七位高级将领以“组织法西斯反革命军事叛国集团”罪名受到起诉,移送最高法院特别法庭审判,同日被处决。1957年1月,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撤消了1937年6月11日的判决,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于同年2月恢复了图哈切夫斯基和同案其他受害者的党籍。1988年3月苏共中央政治局宣布为被处决的图哈切夫斯基等八人彻底恢复名誉。

图哈切夫斯基的学术著作涉及战略、战役法和战术各个领域,对苏联军事思想的发展和武装力量建设实践有重大影响。其重要论著已收进苏联国防部军事出版社1964年出版的《图哈切夫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