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纵深战役理论-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发展作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对集团军各级首长的训练和他们战役知识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下面选译了该书第二部的《战役》、《连续实施的战役》两章,每章各包含若干节。《战役》论述了突击集团军的编成及集团军向战场开进、交战的开始与实施、战役的持续时间和纵深、进攻正面的宽度、突击样式、宽正面进攻、防御战役、现代战役消耗等问题(未译“防御战役”)。《连续实施的战役》论述了出发地位、进攻集团军的推进速度、突击集团军在持久战役中的需求、连续战役的规模、突击集团的行动特点、指挥等问题。
作者在深入分析军事技术、经济状况及现代集团军人员和编制、装备的基础上,指出了未来战争中战役的特点和规模,以及由于物质基础发生变化,这些战役未来的发展趋势。文中强调,大纵深和歼灭性的突击,是达成战争目的的最坚决的战略手段;在现代战役中,必须“大纵深楔入敌配置,紧随第一次突击实施第二次、第三次和随后多次突击,以使敌人被完全消灭”;正确解决战役法发展问题,要求充分利用一切可能性,向各种条件“所能容许的最大纵深发展决定性的突击”,为此,必须振兴军事技术的落后领域,消除武装力量建设中的空白,从质量和数量上改善压制兵器,把运输工具和技术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书中批评了否定大纵深突击,宣扬短距离突击的“战役机会主义”。
作为当时最重要的全面论述战役的著作,《现代集团军战役的特点》对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作用。图哈切夫斯基和其他军事领导人在论述大纵深战役问题时,都曾援引该书的观点(文中有一些当时使用后来很少见到的军语)。
战役
突击集团军
编组类似1914年德军经比利时向马恩河实施进攻的各右翼集团军,或类似1920年我向维斯瓦河进攻①期间红军各右翼集团军的那种“突击”集团军,即用于向主要突击方向进攻的集团军,应保障它能自始至终以自己的兵力实施一系列连续战役。它应当拥有使它无论在战役开始时,还是在战役实施过程中,都能够克服敌人任何抵抗的手段。步兵部队、补加压制兵器、航空兵、辅助军队——一切都要用于完成此种集团军面临的任务,并与这些任务相适应。计算集团军的编成,一定要保障在该战役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下与敌人作战取得战术胜利。
①俄国国内战争期间,波兰在协约国支持下于1918年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占领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部分领土。1920年4月28日,波军再次向乌克兰发动进攻,向纵深推进200公里。红军决定以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西方面军和叶戈罗夫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实施反攻。5月26日西南方面军首先在乌克兰开战,7月4日西方面军在白俄罗斯发动进攻,相继将波军逐回波兰,并于8月中旬分别逼近华沙和利沃夫,奉命对华沙实施向心突击。实施主要突击的西方面军决心以主力第4、第15、第3、第16集团军(即文中所称“各右翼集团军”)从北面强渡维斯瓦河,攻占华沙。由于两方面军缺乏协同、兵力极度疲惫及波军占优势等原因,战役未能达成强渡维斯瓦河、攻占华沙的目的,红军被迫实行退却。随后两国在对苏俄有利的情况下签订了和约。——译者注
为了实施大纵深和追求坚决目的的战役,应该预见到作战过程中情况必然发生变化:敌人必然会得到加强,其正面密度必然会增大,在进攻道路上必然会出现一系列仓卒或预先构筑的阵地。突击集团军应从一开始就拥有一切手段,使其能够在预定战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下,毫无耽搁地组织不停顿的突击。在追求坚决目的的战役中,通常应该预见到会与敌军主力遭遇。敌人这些兵力可能从战役一开始就出现在进攻者面前,也可能在战役过程中通过大规模变更部署出现在正面上,变更部署的方法是:铁路运输、行军和借助于汽车运输。
步兵部队应编进集团军,目的是使集团军在开始战斗时能够建立足够密集的进攻集团。
根据步兵师和步兵军的最大步战能力,步兵军在遭遇战役中和对敌人不很坚固的防御实施进攻时,冲击正面应不大于10公里;而对预有准备和密度足够大的防御实施进攻时,冲击正面为4.5—6公里。在达到这一指标时,师和军的最大步战能力将被耗尽。
如果为了对敌人配置达成战役突破而应使冲击正面的宽度达到25—30公里,那么,仅突击集团军第一梯队就应有3—4个步兵军。
步兵在现代战斗特别是正面战斗中会遭受很大损失,因此须要经常换班休整。此外,在交战过程中,正面会呈被破坏,其长度会增大,密度会缩小。为了保持必要的正面密度,须要投入新锐兵力。这就要求第二和第三梯队拥有数量约为第一梯队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师。
这样,突击集团军步兵部队的总编成将达12—18个步兵师。为了保障对如此多的部队实施正常的指挥,集团军必须编有一些四师制的军(最好是第一梯队军)。
此后,应该计算所需的补加压制兵器。
按照我们的计算,遂行突击任务的三师制军在遭遇战役条件下,一般需要4个补加炮兵团,在对预有准备和密度大的防御实施进攻时,这种团的数量要达到6—7个。因此,每个第一梯队军通常需要加强4个补加炮兵团,此外,集团军还应掌握一定数量的补加压制兵器,这些兵器应使集团军能够在对预先构筑的防御实施冲击时,将各军或最重要的军的补加炮兵增至6—7个团。第二种方案的补加兵器宜为坦克部队。由于坦克部队仅在突破时需要(而不是在战役全过程中用于替换补加炮兵),所以换算标准可以是1个坦克营等于1个炮兵团。
这样,由4—5个步兵军编成的突击集团军需要补加炮兵4—5个炮兵师(16—20个炮兵团)和8—12个坦克营。
那样的集团军需要一系列辅助军队为其服务。因此,在集团军范围实施交战,应在距敌人两个行程前定下兵力部署的最后决心。在冲击号令中应规定侦察手段,以保障及时获取必要的敌情报告。集团军侦察航空兵的数量,应保障每天正常实施侦察,每昼夜至少出动三次(包括夜间飞行)。应该认为,一个突击集团军应得到至少两个侦察机大队的保障。
不能仅仅指望航空兵侦察。第一,它十分依赖大气条件。第二,飞行实践尚未证明它能够看到需要看到的一切。1918年,德国人发动三月进攻前在西线大规模集中军队,英军和法军的航空兵尽管几乎每天都正常出动①,却连如此大规模的军队集中都没有发现。最后,就算它在某处发现了敌人,也无法提供有关某一部队隶属关系及兵力部署等更详细的情报。因此,除航空兵侦察外,集团军司令员还应组织可靠的地面侦察。
①德军虽然在未来战役地区集中了大量航空兵,但为了实施伪装,其航空兵直至战斗行动直前才开始飞行。这样,英法联军航空兵就有可能几乎每天都出动。(参见巴扎列夫斯基:《战局》,1918年版。)——作者注
集团军行动地带宽度大致为50—75—100公里。为了保障在如此宽的正面实施侦察,集团军必须编有一个、最好是两个得到航空兵、快速坦克和自行车部队加强的骑兵师。
突击集团军拥有如此强大的兵力,其防空要求除编有队属高射兵器外,还须编有至少4—5个歼击机大队②。此外,为了掩护后方最重要的目标(终点卸载站、机场、桥梁等),还须要有专门的高射兵器。应该认为,每个防卫点至少应有1—2个高射炮兵营。
②一个歼击机大队能保障12公里正面。(参见梅热尼诺夫:《战争与战役中的空军》,第66页)突击集团军的进攻正面为50—75公里。应该认为,某些在森林地区开进的军依靠自己的高射炮兵就足够了。——作者注
在江河障碍众多的地区行动时,要求集团军编有若干舟桥部队,每个突击军至少编有一座重型桥。
为了对如此强大的兵力实施通信保障,要求编有为数众多的通信兵。
突击集团军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得到轰炸航空兵的加强(轻型和重型)。由于这一种类的航空兵通常要大量集中使用,所以其编成将相当大。该集团军所拥有的全部或大部分战斗航空兵可能使用在这里。在任何情况下,此种航空兵都不会少于2—3个航空兵旅,以便能够既对敌军又对其浅近后方实施连续攻击。
最后,突击集团军可能得到化学兵器的加强。化学炮弹平时不归属炮兵。它们由统帅部掌握,供应遂行突击任务的那些集团军。在战线稳定时,装备毒气弹和毒气施放器的化学连最终要分配下去。轰炸航空兵拥有的航空炸弹通常不限数量。个别大队将要适应自如喷洒毒剂的要求。
当然,上面列举的数字没有绝对性,这些数字当然也不可能在一切情况下都适用。集团军任务的性质、己方和敌方军队的素质、地形条件和其他情况,总会使这些数字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但是有一点很清楚:不能根据“灵感”,不能根据某个首长的“奇想”来确定集团军所属兵团的编成。这一工作,特别是涉及压制兵器的部分,要求进行计算,而且可能要精确计算。我们只想在这里谈谈战役工作者在对规模巨大、持续时间长的战役进行计算时必须接触的计算方法。
那些没有足够的压制兵器和其他技术兵器的国家,在编组应该遂行突击任务的集团军时,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缺乏补加压制兵器,将迫使他们降低以压制兵器保障每公里正面的标准,迫使他们只以这些补加兵器保障突击集团军编成内最重要的几个军,或者依靠降低次要地段各军、师的标准,勉强集中炮兵兵器。在压制兵器不足的集团军中,现有坦克、补加炮兵或战斗航空兵将会被更加紧张地使用,其所属兵力将加紧作战,这些部队将比正常使用他们时更快被削弱。
由于这一切,进攻的步兵为进行战斗将处于十分艰苦的境地。他们要对尚未被完全打乱阵脚和遭到压制的防御实施冲击,他们要紧张地利用自己的火器去压制防御的敌人。高素质和训练有素的步兵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也能取得胜利,特别是与来不及构筑工事或战斗力薄弱的敌人作战时更是这样。但是,损失自然要比拥有足够压制兵器的集团军大。不成功和受挫的冲击比例也高。在压制兵器保障不足的情况下实施的战役,将使有生力量遭到更大的牺牲和消耗。
向战场开进
集团军在其战役展开前进行的远距离行军(这种移动主要借助于铁路实施),现在虽然已经失去意义,但是,集团军在战役实施过程中仍不得不进行所属全部兵力的大规模移动。在遭遇战役条件下,不管所选择的战役展开地区距敌人多么近,由该地区到与敌人主力发生冲突的地区总还需要走几个行程,在战争初期更是如此。在向防御的敌人实施进攻时,可能在距敌防御阵地很近的地区实施战役展开,因此,对于初始战役而言,采取那些措施的必要性将消失。不过,对尔后战役而言,一切战役展开都要以行军方式实施,而且为了保持突击的不间断性,全部兵力都要实施。在现代条件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