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的诺曼底 >

第5部分

我的诺曼底-第5部分

小说: 我的诺曼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曼弗雷德已经出了14本书,有《告别懒人国》、《把德语弄得乱七八糟》、《小隆美尔箴言录》、《小隆美尔诗集》、《有限的可能性》、《小隆美尔政治学辞典》、《小隆美尔笑话全集》、《回忆录:笑谈过去,雨过天晴》、《德国人的彷徨》、《政治家和政治》、《感动世界的是什么》、《批评与真实》……内容涉及经济、历史、政治、哲学以及施瓦本地区的幽默笑话。他送给我几本新作,书中插图都是他自己亲笔画的。他说席勒的诗太长,他的诗都短,“作为诗,短和清楚十分重要。”
九、最好的教育是不教育
隆美尔家客厅摆满了涉及隆美尔元帅的二战书籍,我那本对元帅充满敬意的《我钻进了金字塔》也混迹其中。书柜右上角挂着小朱可夫赠送的朱可夫像片,黑白相纸已经泛黄,有朱可夫的亲笔签名。蒙哥马利的照片来自蒙哥马利的儿子小蒙哥马利,他是曼弗雷德的好朋友,在英国留学时的同学,现在是伦敦的工程师。
书柜中还有一张十四寸彩色全家福,一家十多口挤在一起其乐融融。正中一个干瘦的小老头面露凶光,曼弗雷德说这就是小巴顿的儿子小小巴顿,曾经官拜陆军少将,后来金盆洗手成了电影导演。我从书柜中取出照片仔细端详,果然在小老头儿的身后找出巴顿将军的半条马裤。越南战争司令威廉·韦斯特摩兰曾经报告,小巴顿的儿子在越战开飞机失踪;马格南战地记者菲力普·戈列夫斯看到小巴顿的儿子玩弄一块越共的骷髅头……可我不敢肯定这几个小小巴顿和电影导演是否同一个人。曼弗雷德的箴言是:“为人掘墓者,必为自己掘墓”,
我问曼弗雷德平时谁照顾他的起居生活,他挥挥胳膊:“理论上我和夫人互相照顾。可一般德国男人在生活中影响微弱,而我在家里没有丝毫地位。”我听得不由一阵心酸,恨不能自己立刻变成女人来照顾他。
曼弗雷德身后堆着许多火车、铁轨,这是外孙们的游戏玩具。他和夫人生有一个女儿,女儿又生了一儿一女。女儿家住得不远,偶尔会过来照看一眼,外孙们经常跑过来给曼弗雷德捣乱,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我们小时候都讲规矩,现在的孩子却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现代人总是永无止境地制造不幸,我接电话时经常被他们乱丢的玩具绊倒。最好的教育是不教育,听任孩子整天地看电视。可电视机还不能用来打死蚊子之前,就不能取代报纸。”
“现在的新闻也变得迫不及待,总把明天的事情写进今天的报纸里。巴登人喜欢美酒、景色,善于享受人生;而施瓦本人节俭、吝啬,是最典型的商人。现在每个人都在追逐自己不需要的,其实人最缺乏的是人生经验。在你等火车之前,首先要确定那里是否铺了铁轨。我喜欢把生活阅历、观点、智慧浓缩在小书里。可是孩子们说,住嘴!爷爷,你又聋又看不清东西,既走不动路,也不会说话。你对现在的事情什么都不懂,你是一个大傻子!爷爷的父亲是坦克将军,可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坦克是什么东西。”
“每个人都在和自己过不去。是基督错了?还是每个人都是基督!他们自恋,赞美自己,想代替主。我们都没有我们的父亲名声大,我们不是将官、不是校官、不是尉官、不是士官,甚至我们连列兵都不是。希特勒说列兵都该杀,因为他害怕有人像他那样列兵变司令。我们什么都不是,可我们制造了和平。” 

 

刺杀希特勒(1)

  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等五人在我站的位置被处决。
 
一、1944年7月20日,一枚炸弹在德军东线司令部定时爆炸
德国国防部紧邻埃及、印度、意大利、日本……友邦大使馆,二战曾为国内驻防军总部,现在的门牌是施陶芬贝格大街13号。当年阿拉伯人和圣雄甘地都想靠德语势力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不料德国战败,阿拉伯人的圣城变成犹太人首都,圣雄甘地也因“非暴力不合作”身陷囹圄。井冈山红军的李德、蒋介石的赛克特、法肯豪森、中华民国兵工厂都是德国原装,淞沪抗战的87、88、36德制师和一排长蒋纬国也都是德国毕业。伊拉克巴比伦的“伊什塔尔门”至今保存在柏林博物馆,国宝季羡林的印度学问也是在哥廷根大学修炼的。德语民族曾经对盎格鲁撒克逊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两次打败德国的约翰·潘兴、艾森豪威尔也都是德国移民的后裔。
威名远扬的柏林国防部大门四开,既没有“军事禁区”标识,也不见哨兵、武警,甚至连个保安都没有。办公的德军自由进出,看到我身材胖大肩背两架Canon照相机,还主动退后为我让路。这里原来叫本德勒建筑群(Bendler Blocks),院内铺着古罗马样式的花岗石块,拳头大小的碎石整齐划一、密密麻麻,每块都是边长10cm、高20cm的四棱锥,深深楔进夯实的地基里,就像一个个倔强刻板的德国兵。
“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我的大吉普“米奇林245”轮胎碾过的开罗、德里、巴格达、耶路撒冷、纽约、巴黎、伦敦、罗马……乃至云南的滇缅公路,到处都有“磐石筑路”的罗马遗风。花岗岩编织的“磐石路”不仅禁磨、耐晒、渗水、防滑、抗冲击,还能满足某些地区经常把道路开膛剖肚的特殊爱好。石块路面就像我儿子亚述的LEGO积木,可以随时从地里拔出来,挖沟刨土、埋管布线,完事之后再原样拼回。既节省进口改性沥青的美金欧元,也匹配当地领导日新月异的无计划经济。
院子正中的菩提树下,站着一个比我还高的黄铜像,光头赤脚、五体下垂,迎风立在空地里,就像从地里钻出来的大石头。铜人浑身上下裸身露腹、一丝不挂,唯一覆盖物是紧缚双手的冰凉手铐,细长的手指紧攥双拳,指甲修剪得十分整齐。铜像右前方2点钟方向的墙壁上挂着一块一米见方的铜牌,用阳文刻着“HIER STARBEN F?R DEUTSCHLAND AM20。JULI 1944(1944年7月20日在此为德国献身)”。再向下有五行小字:
陆军大将路德维西·贝克(注:驻法司令、陆军总参谋长、一级上将)
步兵上将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注:德国国内驻防军副司令、二级上将)
陆军上校克劳斯·格拉夫·申克·冯·施陶芬贝格(注:德国国内驻防军参谋长)
陆军上校奥尔布赖特·利特·摩茨·冯·奎尔恩海姆(注:施陶芬贝格的助手)
陆军上尉沃尔纳·冯·海符腾(注:施陶芬贝格的副官)
1944年7月20日12时42分,一枚炸弹在德军东线司令部——普鲁士拉斯滕堡的“狼穴”定时爆炸,24名与会者4人死亡、3人重伤,希特勒头发烧焦,右臂出血,左掌擦伤,双耳鼓膜严重受损……国社党政府旋即逮捕7000多人,其中4980人惨遭处决。这墙上留名的五名军官只是被处决者的千分之一,60年前的“七二〇”当夜,这五条汉子在我驻足的大墙下被执行枪决,为首的施陶芬贝格伯爵年仅36岁,留下娇妻和两个儿子。
为世界制定规则的丘吉尔把刺杀希特勒的“七二〇”说成狗咬狗,按《大英百科全书》“出于政治目的,对个人、组织、政府实施莫测暴力”的定义,施陶芬贝格伯爵绝对属于恐怖分子。战后首任西德总理阿登纳拒绝资深外交官科尔德进入内阁,“政府雇员秘密参加抵抗运动等于欺骗人民政府。”隆美尔元帅的独生子曼弗雷德·隆美尔是英国政治学博士,他在家中接受我的采访时,坚决否认其父和谋杀有任何牵连。直到60年代,还有半数德国人把施陶芬贝格看成叛国者。就连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也说“不要把七二〇事件的参与者看成英雄”,因为他们破坏了德国人忠于职守的一贯传统。
有一个故事,说某德军连长在湖边操练部队,命他们朝湖的方向齐步走。刚刚下令,就跑来一个传令兵。等连长读完命令回头寻找部队时,整连人马已不见踪迹,全都消失在湖水里。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了最近一件事,说柏林邮局接到一封60年前“寄自英国T先生”的明信片,地址是“柏林,帝国大厦,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收”。 明信片的正文称:“亲爱的元首:我非常喜欢您,我是您最好的朋友,是国社党、党卫军。谢谢您昨晚来看我……我的生命和所有金钱都归您。”德意志邮局自认无权干涉通讯自由,邮局的唯一职责是送达每一个邮件。他们先在明信片上盖戳“邮件地址有误”,又把正确地址“柏林,11011,德国国会大厦”填写清楚,最终寄到了德国国会。只有这种顽石般的性格才能制造莱卡(Leica)、奔驰,就像施陶芬贝格大街13号院子里铺路的花岗石块。
二、施陶芬贝格四次身背炸药试图行刺
北京市政协主席沈仁道在北大教书时开过《西方政治制度》,说无恒产者无恒心,流氓乞丐饥肠辘辘揭竿而起,却连十二月党人妻子的觉悟都没有。《五月槐花香》中范五爷是金戈铁马的铁帽子王爷,他活着没给祖宗增光,死也要死出个人样来。据说张铁林皇帝演得好正是身为旗人之后,信洋教入英国籍,兼容并蓄吸收了盎格鲁-撒克逊的贵族味。 

 

刺杀希特勒(2)

  1907年11月15日,陆军上校克劳斯·格拉夫·斯申克·冯·施陶芬贝格伯爵(OBERST CLAUS GRAF SCHENK VON STAUFFENBERG)出生在德国斯图加特附近的小城耶廷根。根据德国传统,这一长串名字分别代表他的本名、教名、父名、祖父名……其中“冯(von)”及其后面的短语,表示他伟大祖先的封邑或家族的最初来源。
如,陆军上将“飞毛腿”卡尔·海因茨·威尔海姆·冯·古德里安,意思为是“飞毛腿 
”卡尔是古德里安地区大地主海因茨的儿子、威尔海姆的孙子。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党卫军上校冯·迪特利施,是迪特利施地区的贵胄之后。至于说西班牙语、法语的贵族也大抵如此,海湾战争爆发时的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是德奎利亚尔地区的佩雷斯。夏尔·戴高乐(CharlesAndréMarieJoseph de Gaulle)是来自高乐地区的夏尔。威尔士亲王查尔斯干脆把封邑当成自己的大名,这一点与日本人指地为姓的“山口”、“田中”、“渡边”、“松下”极为相近。只是日本和我国都把祖籍、祖宗放在姓名的最前面,与希腊、罗马、阿拉伯人的命名习惯正好相反。
冯·施陶芬贝格伯爵的父亲是符腾堡王国的将军,母亲是普鲁士军队改革家——格耐森瑙元帅家族的女伯爵。各国贵族都以封地生身立命,祖茔祠堂、旌旗族徽。施陶芬贝格家族相当古老,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列祖列宗多是教堂主持、政府官员和高级将领。
施陶芬贝格自幼在符腾堡的王宫内长大,在劳特林根古堡接受私塾教育。和他形影不离的还有比他大两岁的双胞胎哥哥,兄弟三人互相影响,对自家的精英血统自豪之至。多少年后,他和双胞胎哥哥都成为贵族军官,其中一位哥哥还是“七二〇”刺杀希特勒的幕后主使。
1918年,在布尔什维克的影响下,德国发生效法苏俄的“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带着俄国皇后流亡丹麦。施陶芬贝格全家认为是革命者出卖了德意志,对取消帝制痛不欲生,“德意志帝国不能就此沉沦……总有一天要重新崛起。”
1926年,施陶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