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

第64部分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64部分

小说: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着皇太后的旗号,就会在皇太后的身边结成一个反霍光的政治中心。为了避免这种乱政的情况出现,必须要保证一个中心。所以汉武帝在这个之前,提前处理掉勾弋夫人。我们这样讲这个汉武帝在处理这个问题中间,确实有他有道理的一面,但是反过来,我们替勾弋夫人想,太亏了。二十多岁,儿子要当皇帝了,自己就得死,太残忍。没有办法,但这也是历史中间很难处理的事。就是这些事情是非常难处理的。作为汉武帝来说,他当时没有一个健全的政治制度能够保证他的政权平稳过渡。所以他不得不采取这种非常残忍的做法。而且这个做法去母存子这种做法汉武帝发明以后,后来好多皇帝所效法。后来人们都仿照这个办法去做,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到了魏晋南北朝,才把这种不合理的、残忍的、极不人道的制度个一废除了。所以汉武帝在解决储君之位这个问题上,他也是费了很多脑子,最终算是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死了,政权平稳地过渡到了八岁的儿子手里。他的儿子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汉昭帝。这样一来汉武帝就走完了他七十年的人生,所以汉武帝死后,人们对汉武帝的评价就很不一致。有人说他是暴君,有人说他是明君;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千古罪人;所以对汉武帝的评价一直到今天,没有一个定论。东说东的,西说西的,甚至意见是完全相左的。那么像这样一位在中国历史上既有作为又有很多失误的皇帝,我们该怎么评价他。请看下集,《千秋功过》。


第36讲千秋功过

【画外音】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立了刘弗陵为太子,任用了霍光等五个顾命大臣后,终于安心地走了。他七十年的人生尘埃落定。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重用人才,招贤纳士;他严刑峻法,重用酷吏。汉武帝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太多让人谈论的话题,关于他本人的评价更始莫衷一是。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位神秘而复杂的皇帝时,我们做何评价?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汉武帝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你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之《千秋功过》。
汉武帝走完了他七十年的人生道路,但是他刚刚去世,对汉武帝的评价和争论就开始了。誉之者众多,毁之者也众多。汉武帝去世八年,继位的汉昭帝举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个会议历史上称之为盐铁会议。盐铁会议后来集成一个集子,叫《盐铁论》。这部书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部重要典籍。《盐铁论》详细地记载了在汉昭帝时期的这一场盐铁会议的论证。这场会议主要争论的就是汉武帝的对内对外政策。而且在这个沿铁会议上公开地出现了非常强烈的批判汉武帝的政策的意见。而且会议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对武帝时期的政策,继续进行调整。所以汉武帝一死,马上争议就来了。当然这个人活着的时候,他很厉害,敢批评他的人不多。他死了以后批评他的人就多了。到了班固写《汉书》,班固在《汉书?武帝纪》最后的评论中间,对汉武帝下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评语,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雄才大略”。所以我们今天一直用到今天都认定班固这个评价很准确。但是班固的评价有一个特点,叫抽象肯定,具体否定。抽象的说他是雄才大略,但是具体在论述的时候,只讲汉武帝的文治,不提汉武帝的武功。而不提的本身就是一种委婉的批评。到了司马光,司马光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司马光的评论就更激烈了。因为他更无所顾及了。司马光讲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评价:“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司马光的评价,几乎全部是负面的,基本上否定了汉武帝在内政外策上的许多方面。这是古人对汉武帝的评价。所以古人对汉武帝的评价大体上出现了两派。一派是否定,当然也有肯定的一派。当代的史学家也分为两派,肯定他的像著名的范文澜先生、翦伯赞先生都是充分肯定他的。翦伯赞对他的评价还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话。他说汉武帝:用剑犹如用情,用情犹如用兵。这两句评价也很有名。这是一派肯定他的。所以当代史学家中间也有很多批评汉武帝的。所以汉武帝他一生走完以后,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成为一个争议最大的皇帝之一。
【画外音】两千多年来,关于汉武帝的评价一直没有停止过。有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也有人说在他当政之时,犯下了许多过错。汉武帝传奇的一生让他成为谜一般的君王。当我们今天用文治武功去衡量汉武帝时,首先在武功方面,王立群先生会给出什么样的评价呢?
汉武帝作为一代君主,特别是的一代西汉君主,他的武功是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至于像《汉书?武帝纪》根本不提他的武功,那就是对他武功的完全否定了。我们知道皇帝死后有一个谥号,这个谥号就是根据他一生的表现来下的。汉武帝的谥号是“武”,所以称为汉武帝。所以武功应当是我们要首先谈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武功方面来说,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汉武帝是第一个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皇帝。我们知道,中国的版图经过了多次的变革。在秦始皇时期,当时秦国管辖的领地也只相当于汉武帝统治时期汉朝领地的二分之一,相当于今天中国版图的三分之一。所以汉武帝时期他大力地拓展中国的版图,这一点贡献非常大。就这个问题,我们来谈几点。第一点,我们首先谈谈他的魄力。每一代帝王上台以后,他都有一些要做的事情。作为汉武帝来说,他所做的一个最大的事情就是他拓展中国的版图。这个他做了很大,我们知道他对匈奴打了四十四年,主要的就是拓展。一方面是反击匈奴,一方面是开疆拓土。这个皇帝有没有作为和一个人有没有作为一样,首先取决于有没有干事业的魄力。我觉得汉武帝是有一个雄大魄力的皇帝。我们举几件事情来看。汉武帝十六岁继皇帝位,他十七岁那一年,他就选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个时候他还是一个青年天子,十七岁,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的任务,当时的任务很明确就是一条联合大月氏结成战略联盟,对付匈奴。而这个时候,汉武帝还没有开始对匈奴作战。他在他继位第二年,十七岁那一年就做了这样的事情,如果没有眼力,没有魄力是不敢做的。当然这个事最后做成了以后,不光是孤立了匈奴,还带来了两个汉武帝当时没有想到的成果,就是当时派张骞的时候没有想到。第一个是开通了一条丝绸之路,这是汉武帝当时没有想到的。再一个他使中国的版图扩大到了西域。汉武帝在西域建立都护府,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这是汉武帝时期正式地纳入了中国的版图。新疆这一块的面积占中国版图的六分之一啊,这是很大的一块。所以武帝没有想到这是一个副产品。第二件事,也就是元光二年,这个时候是汉武帝继位第八年,我们过去讲过马邑之谋就是这一年发生。这一年汉武帝正式拉开了对匈奴作战的序幕。而马邑之谋是汉武帝抛弃了从高祖开始行了将近七十多年的和亲政策。他摒弃了就的政策,启用了新的政策。这也是一代帝王具有雄大魄力的表现。没有魄力的人是不敢变祖宗之法的。第三点,汉武帝决定对匈做战的时候,他在朝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阻碍,老臣比如说韩安国、汲黯都是前朝的重臣,反对。汉武帝提拔的新锐像公孙弘、主父偃开始也反对。所以汉武帝开始对匈作战的时候,无论是前朝老臣或者是自己亲自提拔的新锐都反对他开疆扩土。所以一代皇帝要做一件事情,我们不要想皇帝做一件事情,他那么大的官,那么大的权利,他做事情很容易吗?也不容易。所以汉武帝你看他的事情一开始遇到很多反对,他是毅然决然地要和匈奴打下去。而且你想想这件事情一打,我们前面讲过一打就是四十四年。他做了五十多年的皇帝,一打就是四十四年,所以他这个魄力我们要充分肯定的。第二点,汉武帝是对匈作战的最高统帅。我们一提到汉匈战争,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两个人,卫青、霍去病。认为卫青、霍去病是将将之人,认为李广是将兵之人。这个说法我同意,我认为真正的将将之人只有汉武帝一个人。假如说卫青、霍去病是元帅的话,那么汉武帝就是大元帅。他是最高统帅部的大元帅。汉武帝这个人是具有军事天才的人。史书有例子记载,在《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中间记载,汉武帝亲自要教霍去病学《孙武兵法》,霍去病不学。汉武帝敢给霍去病叫兵法,大家知道霍去病很能打仗,是武帝一朝非常有名的两个军事将领之一。但汉武帝要教他兵法,如果汉武帝不熟悉《孙武兵法》,他能教他吗?这是《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中间明确记载的。我们再看一下,整个对匈作战的决策、部署、攻击方向、出兵时间、兵力配备,所有这一切都是汉武帝亲自部署的。汉匈作战的三大战役,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全部是汉武帝亲自部署、亲自指挥的。所以我们在军事史上,大家忽略了汉武帝这么一个军事统帅。他能够成就他一生的武功,除了魄力以后,他是整个汉匈作战的最高统帅。还有一点就是精神。作为一个农耕民族对付游牧民族,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打了无数次,汉朝打,到了唐朝也有这个问题,宋朝、元朝到清朝都存在一个农耕民族跟游牧民族的战争问题。在所有的战争中,只有武帝这个时期打得顽强,打得勇敢,是后来历朝历代都赶不上的。所以武帝时期确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一个上升时期,是一个民族精神高扬的一个时期。所以这是几个方面,武帝确实贡献很大。
【画外音】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里,有四十四年的时间在对匈作战,这一时期武帝一朝涌现出了像李广、卫青、霍去病这样被后人称道的武将。同时连年的战争也让汉武帝一朝的百姓饱受战争之苦。一代史家司马迁不可能面对战争之苦无动于衷。那么对于汉武帝对匈作战,司马迁是如何评价?
我觉得司马迁当时很为难,他是两难。司马迁在《史记》中间对汉武帝的对匈作战,他持一种两难态度。第一司马迁在《史记》中间专门写了一个《匈奴列传》。他把匈奴人说成是黄帝的后裔。司马迁在《史记》中间一个非常了不得的观点,就是他认为所有那些中国境内的那些民族,包括匈奴在内,都是黄帝的后裔。我们现在都说炎黄子孙,最早提出我们国内各民族共同祖先的是司马迁,这是个很了不得的观点。至于真的是不是令当别论,因为关于人类起源现在的说法非常多,世界上到底是由一个人两个人然后产生出来一窝人还有由一批人产生出另一批人,这现在都是说不清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至少可以看得出来,司马迁认为匈奴人跟汉族人是共同祖先,有一个共同祖先,是黄帝。这是一个战争定位的问题,也是民族定位的问题。所以他把汉匈战争看成是一个国家之内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这是司马迁的一个基本的观点。而这一点本来两个民族应当和平相处,互通有无。结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