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与"鬼"为邻 >

第20部分

与"鬼"为邻-第20部分

小说: 与"鬼"为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也就具有了“带着镣铐跳舞”的特征。尽管二战后本的政治生活走向了民主化,但这种在层层束缚下乐在其中的文化传统至今犹存,便形成了公司里本员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独特现象。不过,这种规则,也往往因为外国人的进入带来种种误会。因为“老外”经常会不按牌理出牌。比如,萨就曾经引起过这种麻烦。当时,萨奉命接收一个本公司的技术部门,算是个临时的小头头,部门里的七八个本员工都很配合,所以工作颇为顺利。但是萨有个习惯,就是喜欢上网写文。于是那天晚上工作完毕后,就坐在自己的电脑前面开始信笔神游,乐在其中。待得一文写成,看看时间,已经到了半夜11点钟。正收拾东西要走,忽然发现那七八个本员工一个也没有先走,这时也开始收拾起东西来。一愣之下,忽然恍然大悟——“上司在加班的时候,没有特殊情况下属不能先走”,这也是本公司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呢。萨无意中害得这几位多在公司干了三四个小时,真是抱歉。至于……这三四个小时人家到底加了哪门子的班,那就只有天知道了。(2007012422:29:13)

日本式勤奋中的水分(1)
到本以后,有一分感慨——你看,本这儿有什么啊?要矿没矿,要田没田,走哪儿哪儿是山,连找个平溜地方都不容易,它怎么就发展起来了呢?一来二去发现,本最值得自豪的资源,就是人,那些普通的工程师和工人。 ,超多电子书下载。 ,超多电子书下载。他们未必多聪明,却敬业得不得了。松下幸之助评价说,从二战的废墟中建设起一个世界第二大发达国家,本一方面靠的是机遇,另一方面就是勤奋。看来此言颇有道理。本式的勤奋赢得同行的尊敬,给劳工运动噩梦,创造了经济繁荣,弄出无数过劳死……不管怎么说,本人“勤奋”在世界算是闻名遐迩。有人说他们习惯了干活加班,不加难受,一天干十四个钟头——十四个钟头是夸张,不过下班后每天多干上几个钟头,的确是本很多企业的家常便饭。有人说他们只知道工作没有生活,每天的子仿佛蚂蚁(所以本人有时会被被称作经济动物,色情动物……总之,似乎不适应人类生活的样子)。有人说他们男人上班所以女性没地位,家里封建专制犹如机械组合(这倒不是假话,很多本丈夫到家只剩了睡觉,永远萎靡不振)。……这是人过的子么?总之,在很多朋友眼里,这本人勤奋得有点儿不正常,激烈一点的评价甚至会跟武士道亡命徒或者心理变态联系起来。然而,在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却发现在今天的本社会,这“本式的勤奋”其实也掺了不少水分。最初发现这一点,是在公司内部一次外出聚会的活动上。虽然是在本工作,但我所在的是一家相当典型的美国公司,对于本企业内部究竟是怎么干活的,很长时间没有概念。这年年初,资本主义大鱼吃小鱼,我们吞并掉了一家本公司,由于方的配合,接收过程一切顺利。转眼到了周末,方总经理说他们准备周末搞个聚会,到淀川河畔去烤肉,也请我们几个负责接收的人员一同前去。淀川两岸,有绿茵茵的草地和连绵不断的丘陵,风景秀丽,预定烤肉的地点就在这里。车子一到,方的员工驾轻就熟地开始忙活,架炭炉的架炭炉,扎肉串的扎肉串,只见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纷纷忙碌起来,好一片本式的勤奋场面。萨正甩着十个“红萝卜”看风景,负责接收的副总乔治端着个铁锅走过来。这几年公司生意不错,此老狐狸已经巧取豪夺了六七个本小公司,可谓经验丰富,这次接收能够如此顺利,乔之功不可没。老乔在我肩上拍了一下,咬着耳朵问我怎么不去帮忙?萨耸耸肩膀——人家早分好工了,好像没我的活儿啊,让我怎么帮?乔治苦笑——What?都是东方人,你不理解本人的想法?得,来之前我给你们上的课算是白讲了,那本公司内部的文化怎么说来着?哦。想起来了。要让被接收的单位能够良好地为新公司做贡献,那么,就要尽快得到这里员工的认同。来之前,乔治给我们上过课,要融入本的企业,必须尊重它的文化,本的企业文化有一条非常重要,就是不管你干得好不好,你一直在干才是好人。当时我还没有感性认识,这几天一起工作算是理解了,这些本员工无一例外地比着加班,有活没活个个勤勤恳恳,就是这个道理。在本企业,庞统式的人物只会被认为是偷奸耍滑,老黄牛才是好同志。所以,别人在忙的时候,甩着十个“红萝卜”,绝对是一个令人侧目的形象。

日本式勤奋中的水分(2)
那么,咱就去干吧。 ,超多电子书下载。 ,超多电子书下载。可……看他们按部就班,驾轻就熟的,也没我可以插手的地方啊。看看我们这几个“劫收大员”,乔治在一寸一寸地刷锅,曼蒂在跟着摆肉串的本人手忙脚乱,我,我怎么办?这能难倒中国人么?咱们糊弄上头下头的本事天下第一啊!果然,出手之后,这次活动中萨的表现得到了普遍的好评。那是,忙得额头见汗,手脚不停,相比于把锅刷得像西瓜皮的乔治,添乱像六指的曼蒂,萨是一点负面报道都没有,广大本员工都感到此人甚为可交,纷纷上来搭讪,还有几个漂亮的本MM……那我究竟干了什么呢?说来简单,我们来的两辆车,把野外烤肉的家什卸下去以后,上面都有包装箱么,我就把这辆车上的包装箱雄赳赳地扛到那辆车去,再把那辆车上的扛回来,如此周而复始,正好做体育锻炼,等扛完两个来回,肉,人家也给烤好了……烤肉的本人虽不明白此人忙些什么,但由衷钦佩他干得努力,自然是评价甚高。这以后,就发现,本公司里面,虽然加班普遍,但有很多人做的事情,也和萨搬包装箱差不多,就算能早早干完自己工作的本人,只要周围人还在忙,也会自动放慢,喝喝咖啡抽支烟,跟着耗起来。说起来本战后第一代人,那种勤奋加班恐怕是迫不得已,到了现在,本的社会已经趋于稳定,不时还有“不景气”的光顾,公司里面的活儿,很多时候并不是那样多,但仍然有很多公司人人加班到半夜。其原因,据我的观察,第一是本人对“好员工”的评价和工作时间长短挂钩,效率如何倒不重要,以至于加班成了表现自己优秀的一种手段;第二是本文化注重集体,连出门吃个中午饭都常常成部门集体行动,若是别人还有活儿我就走了岂不是背叛集体?如此一来,本人的加班多也就不奇怪,然而这能不能和“勤奋”挂钩,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那么,整天“勤奋”地在公司工作,家里的太太不会有意见么?在中国加班不顾家十有八九要被老婆痛扁的。本却完全不是这样。在本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叫做“居酒屋”的小酒馆,到了夜晚,这里便人声鼎沸,满眼都是沾酒就醉,面作猪肝色的本上班族。对此萨最初颇有疑惑,第一,小酒馆真的就这样有吸引力?这些下酒馆的又没多少酒量,怎么会如此上瘾?第二,干完活早点儿回家不好么?多陪陪老婆孩子不是比撒酒疯强?等和本同事聊过这个问题,才恍然明白自己真正是“老外”,太不懂得本的国情。原来,这些上班族到“居酒屋”喝酒,竟然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不让老婆担心,说起来,还是爱家庭的一种表现呢。此话怎讲?原来,在本,既然加班是“正常现象”,家庭中就形成了一种普遍的思维——如果某人不加班,就说明他不受公司看重,就说明他的工作不好,职位岌岌可危。所以,很多早下班的上班族就面临一个麻烦了——如果早回家,太太就会为自己担心,怕自己在公司混得不好而惶惶不可终。为了爱自己的老婆,为了不让她担心,这本男人只好到居酒屋鬼混到半夜回家!而看到自己男人如此“辛苦”的本女人只会认为他是为了工作出去应酬,自然体贴万分了。嘿嘿,这“勤奋”的名声过了头,看来也不是好事啊。毛公怎么说?——反对教条主义。(2006102213:34:13)

从“过劳死”到“仕事中毒”(1)
上个星期一,正要走进办公楼的时候,忽然身后的路口传来一声轰然巨响。 ,超多电子书下载。 ,超多电子书下载。惊异中转头望去,只见那边立交桥的桥头,一辆大型卡车高高地骑在了护栏上,两个腾空的前轮还在空转。钢制护栏仿佛玩具一样被撕开两米多长,整个场面如同二战中的神风敢死队重生,令人望而生畏。本的大型卡车素以横冲直撞着称,刮擦旁边的汽车或者误撞行人时有报道,但这辆车的事故有点儿特别,因为这天我到班很早,凌晨6点多钟路面上空旷得很,而这个桥头的路况和视野都很好,完全不具备发生事故的条件。看这辆大卡车义无反顾地直冲护栏,毫无减速的迹象,那原因只能是一个——司机睡着了。当时只是感到有点儿惊讶,等到中午时候,才听公司里的人讲,出事儿的卡车竟属于一家经常和我们打交道的公司,而撞车的司机角本,上个星期还来过。这个角本的确是睡着了,直到折断的护栏把他的一条腿压成骨折才清醒过来。想起这个角本还真是很有印象,此人以前来拉货的时候,总是满眼血丝,手里不变地抱着一杯咖啡——不放糖不放牛奶,又浓又苦的那种,而且是一杯喝完马上续上一杯,如同喝白开水一般。想想这样喝咖啡法人还会睡着,真有些毛骨悚然的感觉。不过,无独有偶,就在前一天的新闻里,还播了另一条消息,说是某公司员工家的汽车忽然穿墙而出,把房子撞坏,同时车子的发动机也起火燃烧,险些酿成大火。这当然不是汽车被牛魔王附了体,调查结果是这位高级白领连续工作一天一夜后夜半回家,进了车库没下车,在汽车里就睡着了。由于车子没有熄火只拉了手刹,朦胧中这位一伸脚,糊里糊涂踩上了油门,车子就被发动起来,演出了机械版的茅山道士。幸好这位员工幸免于难,否则,恐怕会成为又一例“过劳死”的典型呢。在本,“过劳死”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由于传统的影响,也由于本资源贫乏更倚重于人员的努力,本的公司企业普遍存在大量加班的现象。晚上,走在东京虎门或者大阪御堂筋这样写字楼集中的地方,几乎每座大楼的每个窗户都是灯火通明,而地铁的车站,即便是深夜,也总是熙熙攘攘。地铁或者轻轨电车的车厢里,总是装满了疲惫得打着瞌睡的本人。本人也没有比别人多长一个脑袋,可以想象,如此这般长此以往,这些职员中难免出现因过于劳累引发心脑血管等疾病,而造成“过劳死”的情况。在本,“过劳死”并不是仅仅存在于电视新闻之中,在东瀛工作的几年中,我个人就曾亲眼目睹两起疑似“过劳死”的发生。一次是2005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