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陆天各一方:南渡北归·离别-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妇女半边天的地位,把女诗人放在前面”。(2010年2月3日,岳南采访逯氏家人记录)。 最好的txt下载网
注释(3)
逯钦立接到书稿后,望着倾注24年心血,耗费了自己整个青春岁月的生命结晶,不知如何是好。若按编辑人员所说修改,有违学术精神和文化良知;若硬挺着头颅不改,则真的是“盖棺有期,出版无日”了。在两难抉择中,逯氏陷入了极度痛苦与矛盾中,精神一度恍惚。时逯钦立已有了6个孩子,家中生活拮据,长期不能维持温饱,严酷的气候,猛烈的政治风暴,加之连续不断的批斗和身心折磨,身体极度羸弱。在书稿退回的第四天,逯钦立于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灵煎熬交迫下,在校内组织的一个会议途中,突发脑溢血与心肌梗死症昏倒在地,未及抢救即去世,时年63岁。
当逯钦立这部大作出版之时,已是1983年的事了,逯生前没有看到自己的成果问世。当年曾向他未来的岳父家保证——“一俟抗战结束,此书刊就,逯君必为国内文学界知名之士无疑也”的傅斯年,同样是未见书而身先殁。哀哉!
'7'陈雪屏《北大与台大的两段往事》,载台北《传记文学》1976年第二十八卷第一期。
'8'《傅斯年校长的声明》,载台北《民放报》,1949年7月14日。
'9'赖泽涵、许雪姬《彭孟缉先生访问记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第五期,1994年6月。
'10'《傅斯年全集》,第七卷,欧阳哲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11' 朱家骅《忆傅孟真先生》,载《台大校刊》,第101期,1951年。
'12、13、14、15'俞大綵《忆孟真》,台湾《傅斯年全集》,第七卷,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0年出版。
'16'《二二八事件资料选辑》(一),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1992年出版。
'17、19'于衡《以身殉校的傅斯年》,载台湾《革命人物志》,第十三集。
'18'李万居是台湾云林县人,早年留学法国,是当地土著反蒋地方势力的代表人物,被在野人士称为云林县“民主圣火”的创始者;在台湾民主动发展史上曾扮演了重要角色。后来,李万居、郭国基、郭雨新、吴三连、李源栈、许世贤等台籍议员,并称省议会“五龙一凤”,这个小团体和雷震等人筹组台湾第一个反对党——中国民主党,开始在台湾兴风作浪。
'20' 朱葆瑨《永远活在学生心中的傅斯年校长》,载《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布占祥、马亮宽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下同。
'21'台北《传记文学》,第22卷,第5期,1973年。
'22'《胡适日记全编》,第八册,曹伯言整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见1950年12月21日条。唁电为英文:ln Mengchen's passing; China lost her most gifted patriot and I; my best friend; critic & defender。……据《傅故校长哀挽录》,正式唁电中,passing一词改作death。
另,傅斯年的死讯,胡适当天即已得知,他在1950年12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
今天下午四点半,宋以忠夫人(应谊)打电话来说,AP报告傅斯年今天死了!
这是中国最大的一个损失!孟真天才最高,能做学问,又能治事,能组织。他读书最能记忆,又最有判断能力,故他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史上的研究成绩都有开山的功用。在治事方面,他第一次在广州中山大学,第二次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第三次代我作北大校长,办理“复员”的工作,第四次做台大校长,两年中有很大的成绩。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注释(4)
国中今日何处能得这样一个天才最高的人!他对我始终最忠实,最爱护。他的中国学问根柢比我高深的多多,但他写信给我,总自称“学生斯年”,三十年如一日。
……(《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出版。)
除了这段记录,与傅斯年过从甚密的胡适直到两年后,才写了两篇纪念性文章。一篇《〈傅孟真先生遗著〉序》;另一篇是于1952年12月20日在“傅孟真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会”上讲话。胡在讲话中说明了两年来没有写纪念文章的缘由,“实在是因为我与孟真的感情太深,拿起笔来就有无限的伤感,所以纪念的文章总是写不出来”。(《傅孟真先生的思想》,载《胡适作品集》第二十五卷,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出版,以下引文同。)在简短的两篇文章中,胡适提醒尚活在人世者,傅斯年的去世,使中国丧失了它最忠实的爱国者与一位能继往开来的伟大学人。特别提到无论在什么地方,傅斯年都是一个力量,并发挥其领袖才干。“他有学问,有办事能力,有人格,有思想,有胆量;敢说话,敢说老实话,这许多才性使他到处成为有力量的人。我总感觉,能够继续他的路子做学问的人,在朋友当中也有;能够继续他某一方面工作的人,在朋友中也有;但是像他这样一个到处成为道义力量的人还没有。所以他的去世,最我们最大的损失。”胡适对傅氏的这个评价大体是不差的。
'23'《竺可桢日记》,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24、19'《陈寅恪集·诗集》,陈美延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
'25'《东海倒坐崖》,载《霜红龛集》,卷三,(清)傅山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傅青主写此诗时,明末抗清将领郑成功已率部进守台湾,诗中“一灯续日月”之“日月”,隐喻“明”,整句喻大明王朝尚余一脉。“田横”,指齐王田横,此处喻郑成功。“不生不死”,指清顺治十年(1659)郑成功率部围攻南京功败垂成,遂退据台湾孤岛。这一行动,实际等于放弃了反攻大陆、恢复大明王朝的军事努力,故当时遗民特别是反清复明志士颇为失望。郑成功反攻大陆无望,故曰“不生”;台湾尚可固守图存,是谓“不死”。陈氏以郑成功喻蒋介石、傅斯年等誓要“归骨于田横之岛”者,同时也是对台湾政局最终将走向何处的感叹。
'26'傅斯年死后,与他有关的大陆亲属未久即遭灭顶之灾。1966年5月23日,傅斯年的侄子傅乐焕在北京陶然亭跳湖自尽。
1947年春,独自留在李庄养病的傅乐焕病情好转,遂一人乘船返南京,进入史语所继续工作。同年,傅乐焕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资助,向史语所请假,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进修,主要从事藏文、波斯文、政治经济思想史、欧洲中古经济史及中古近代史大纲和学习与研究,后获博士学位。
傅斯年抵台后,曾多次致函电召其在英学成后赴台湾大学或史语所就事,但傅乐焕认为国民党不足以成事,而共产党才是值得信赖的,遂断然拒绝了傅斯年的邀请,于1951年返回他想象中自由幸福的大陆。傅回返后,先在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1952年调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任教授、副主任。其间与学术大师陈垣的侄女结婚,并陆续生有三个女儿。
注释(5)
1966年,当“文革”风暴到来之际,傅乐焕作为首批“反动分子”被批斗。这个劫数除了学术上“反动”外,更因为他是傅斯年的侄子,且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一直跟随傅斯年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学习、工作。风云骤起,傅乐焕成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忠实走狗傅斯年安插在大陆的特务”、“潜伏在人民内部企图颠覆无产阶级政府的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在连续的批斗、关押、逼迫交代与残酷折磨中,傅乐焕身心痛苦至极、哀伤至极。在走投无路,生不如死的凄惨境况中,最终踏上了死亡之路。
在一个漆黑之夜,傅乐焕悄悄摆脱造反派们的监视,从关押的一间小屋逃出,直奔早已设定好的目的地陶然亭,钻入湖底。
第二天,傅乐焕的尸体漂出湖面。中央民族学院去收尸的人后来说,他们看到,傅乐焕的尸体在湖上浮起时,面朝下,是趴着的。当时在北京流传着一种说法,凡投水自杀的人,当尸体浮起时,女的仰着,男的趴着。傅乐焕的例子符合这一说法,因而断定是投水自杀。
就在傅乐焕投湖自杀之前;他的堂弟傅乐成随傅斯年赴台,任教于台湾大学,未及婚娶即病逝孤岛;其妹傅乐淑则远走美国。因了傅斯年与乐成、乐焕、乐淑的亲属关系; 整个傅氏家族开始了一场劫难。傅斯年族叔傅昕安,在国民党撤退台湾时正在重庆政府部门工作,已买了赴台的飞机票,但傅斯年来信说:“先别动,我还要回来,到时候再决定行止”云云,结果未能走成。其结果是被新政权权先当做旧人员改造,后在1957年“反右” 运动中打成右派分子,发配到中科院北碚柑橘研究实验基地劳动改造。傅斯年族弟傅斯彇原为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职员,没有随傅斯年迁台。新中国成立后,于改造旧人员运动中被发配到安徽蚌埠治淮委员会工作,反右运动开始,因与傅斯年的关系被打成右派分子,强迫退职,遣返原籍聊城。其时傅氏家族故宅“相府”早已被当地政府没收并改为汽车运输公司,傅斯彇家人租住别人一间小屋栖身。因政治与经济双重压力,返乡的第二年去世,死时年仅54岁,撇下五个孩子,大的13岁,小的仅1岁。当这五个孩子长大成人后,皆受到社会挤压和迫害,老二傅乐铜1968年到济南军区当兵,两个月后被退回,后又差点打成反革命分子。傅斯年族侄、南开大学毕业后随东北招聘团进入辽宁鞍山钢铁公司工作的教授级高工傅乐昕,因与傅斯年的关系,于1957年被打成右派分子,戴帽下放灵山农场劳动改造,历尽苦难。“文革”中傅斯年母亲在重庆歌乐山的坟墓被炸开,其母的头颅被造反派倒上洋油挂在树梢点了天灯。傅家的祖宅被推倒砸掉,庞大的院落成为瓦砾遍地的废墟。至于傅氏家族聊城受清朝皇封占地120亩的墓地——傅家坟;被毁于一旦。大清开国状元傅以渐作为“地主阶级的头子”与“台湾特务、反革命分子傅斯年的祖师爷”,其墓被红卫兵用烈性炸药炸开;劈棺抛尸。未久; 整个傅家坟近百座墓葬全部被刨开;在抛棺扬尸的同时;地下随葬品被洗劫一空。最后连牌坊、石碑、神道及道边的石像生、皇帝御赐碑文等全部炸毁捣碎;傅家人甚至与其沾亲带故者,自此作为臭名昭著的“五类分子”;披枷戴帽;或拿入大牢,或被镇压,或接受革命群众的监督改造。
注释(6)
然而,傅氏家族的悲剧并没有结束。傅斯年夫人俞大綵去世后没有一片入骨之地。傅斯年夫妇生前颇为喜爱并期望甚殷的儿子傅仁轨,因国内战乱和台湾动荡不安,自赴美后再也没有返回故国,只身在美国求学与工作,其间受美国兴起的“嬉皮士”风气影响,不幸染上恶习,学业荒废,穷困潦倒,一生未婚,令人扼腕。
傅氏家族后辈中还有一位特别值得一提的优秀女性,这便是傅斯年侄女、傅乐焕之妹,与傅仁轨同年赴美的傅乐淑。傅乐淑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抗战爆发后入西南联大化学系,后转历史系。1943年在昆明考入北大文科研究所史学部,1947年6月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考取山东省公费留美就读斯坦福大学。1949年山东省国共政权更迭,经费中断,获芝加哥大学资助后转芝加哥大学就读,1952年获得该校历史学博士学位后旅居美国,先后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