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农民工-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面的精彩给谁看呢?想想人家好莱坞动作片,甭管什么故事,上来先整一个紧张大场面再说,过了十分钟再好好回来进入情节。一个道理。你看写这么短短一段文字,还要千方百计找作为国民第一运动的麻将来夺人眼目,煞费苦心啊!
用麻将的噱头当然只是玩笑,真正到了剧本里,如何才算精彩?印象深刻的人物出场?机智幽默而生活自然的台词?曲折悬疑欲罢不能的情节?嗯,这些都是不能不仔细考虑的。再细的讨论,留在的另外一个贴子里说吧。
其实,开一个好头,对自己也有好处。好比唱歌,调门起高了,下来就不容易;调门起低了,也不容易上去。一个精彩的开头,能给自己更大的勇气和信心。你瞧,开头连胡了朋友两把,不但最终没有被“千刀万剐”,反而越战越勇,一卷三,赢了好几大毛人民的币!
23.群戏难,难于上青天
说群戏,从编剧角度有两个层面。其一,指剧本中的某一场戏,人物多,关系复杂,人多嘴杂,各怀目的……话头怎么起,怎么转,各个人物如何你来我往,看似一锅粥,其实每个人物每条线索都清晰可见;最后抖个什么样的包袱,收个干崩利落脆……太难了!
其二,是指一部戏本身。角色众多,戏份相对平均。写一场群戏况且如此艰难,写一整部群戏,当然难上加难。
下面说的群戏,指后者。
对投资方来说,群戏天生吃亏,因为明星大腕是论集拿钱的。一集三四十场戏那么多钱,三四场戏也那么多钱。如果好几个角色分量差不多,同时出现在每一集,那几乎能要了制片人的亲命。举个例子,一部王晶监制的《八大豪侠》,那里面腕儿可不少。范李二冰冰,陆毅、陈冠希,黄秋生刘松仁,这些人的片酬加起来,基本就够每集的制作费了。可是这戏最终拍成了,也没听说制片方赔钱。怎么做到的?相应的对策是轮流上台,各领风骚。比方一共40集,甲大腕1-10,乙大腕8-18,丙大腕16-26……依此类推,虽也有重叠,但基本岔开了,分别耍。这样算下来,虽然也比单耍一两个大腕要多不少,但总的成本下来了,发行卖片的时候又很唬人(海报上那一堆大腕脑袋),能卖个好价钱。很多港台班子搞的剧很擅长这一套,大家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
严格意义上说,《八大豪侠》之类也不能算真正的群戏。不妨回想一下电视上看到的成功电视剧,群戏有多少?排除有基础的《水浒》之类,还真凤毛麟角。可能有人会举情景喜剧的例子,比方《武林外传》,仔细想过,觉得由于形式特殊,不能按照常规连续剧考虑。
不考虑制作,仅从编剧上来说,由于戏份平均分配,留给每个人物的塑造空间就更有限。而电视剧很大程度上看的是人――两低一高的主流观众群,对复杂故事的理解力相当有限――鲜明有力的主角往往更加讨巧。石光荣,姜大牙,白景琦,李云龙,刘惠芳……
说群戏不好写,并不是群戏真的碰不得。想到说群戏,恰恰是因为看到了一部很牛逼的群戏剧本。只是想提醒那些缺乏经验的新人,就算您高数考了满分,也别想着马上就能解哥德巴赫猜想。
崩溃了。前天下午,去影视公司讨论剧本分集,回来后,直到现在,几乎没合眼。睡不着的原因,在于修改意见上。我想不通。请大家踊跃发发言,谈谈看法。
这部电视剧,故事并不复杂:1982年,一个卧底把一个毒窝端了。毒枭逃跑时,把卧底的3岁儿子挟持走了。毒枭跑得急,自己3岁的儿子没带走,被卧底收养了。25年后,卧底的儿子被毒枭培养成新一代的毒枭,而毒枭的儿子被警察培养成新一代的卧底。这是前史。看点在于,25年后,两对父子又狭路相逢了,发生很多很多的故事。
我上一稿的剧本分集,把前史捂了一半写,制造悬念。换句话,只写到毒枭挟持小孩跑了,捂住两个小孩后来的去向,然后直接过度到2007年。其中的人物关系,我是每写一集,就抖出一点。制片方本来很赞同我这做法,后来,电视台的购片方说,这么写,观众一开始会看不懂,会换台。所以,要求我在第一集的开始,就明明白白的把人物关系的底子揭开。
这里的分歧就非常的大了。我争辩说,这就好比跳脱衣舞,要一点点的脱才好,假如一秒钟就脱光了,观众看的是清楚,但是,没味道了。
制片方说,现在观众不一样了,他们想看的,就是裸女,就是光着身子出来。
我争辩说,一件件的脱衣服,脱半小时,观众被钓着胃口,就会看半小时;光着身子出来,观众一下子高潮了,顶多看5分钟。
最后,我胳膊拧不过大腿,答应一下子脱光。但是,因为没彻底想通,所以,很痛苦,很煎熬。想问问同学们,脱光好,还是慢慢脱好?
编剧缺什么?缺专业化水平!
一是缺乏对本行业情况的熟悉。比如,谁能知道05、06年“电视剧风云榜”的获奖剧目?
有谁知道06年收视率排前10名的剧目?又比如,谁能说出近年来电视剧热点题材上的演变?(涉案剧的泛滥与萧条、古装剧的鼎盛与衰落、婚姻题材的兴起与追风、苦情、亲情、平民、怀旧题材的崛起等)或者,再简单些,我们编剧看过几部国产电视剧,做过从片子还原本子的功夫?
俺有幸接触到一些编剧、导演,发现他们很少看国产剧。你不看剧,不了解市场需求及变化,如何拿出适销对路的活儿?遗憾的是,俺在坛子里逛了两天,光看题材,就没遇到能让人感兴趣的、引起市场兴奋点的作品。影视公司要掏钱的,可比俺挑剔多了!
二是不重视观众。受众需求什么剧?你想过吗?你了解吗?你的创意观众感兴趣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俺可以肯定地说,大众欢迎的东西,你一定卖得掉,甚至公司会抢夺。问题在于,受众需要什么?这个问题很大,俺说不清,索福瑞公司也未必说得准。但你不能不关注、不研究,不做一个前瞻性的预测。因为,这才是你的饭碗所系。当然,你可以和俺叫板,受众欢迎的政策未必准许。但俺要说,难道就没有中间道路?非得碰政策红线?举个例子,05年获奖的《军人机密》、《中国式离婚》、《五月槐花香》、《马大帅》,06年的《亮剑》、《家有九凤》、《半路夫妻》、《京华烟云》,以及06年以来在电视台获高收视的《婆家娘家》、《媳妇》、《孝子》、《继父》、《百万新娘》、《城里城外》、《亲兄热敌》等,哪个不是上下皆大欢喜?电视行业有句老话,叫“二老满意”,即领导满意,百姓满意。这是考功力的要求。
所以,你一不能碰红线,二不能脱离老百姓的爱好去闭门造车,“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你不要把它当政治口号,而要当成叩开市场的敲门砖。
当然,专业化水平不止以上两点,上述谈的只是外围。从内部创作来说,主题、人物、故事、细节、对白,你都得精通。例如,人物塑造上,你可以探讨《亮剑》、《继父》为甚么受欢迎。俺想说的是,现如今不做精、做专业,哪个行当都不好混。要想做得好,你首先得熟悉、练好这行的“站桩功”。
再说一下,俺只是个菜鸟,也不算圈里人。看各位老大的帖子,受益非浅。故说上几句,以对得起诸老大。欢迎各位拍砖。但俺非专业人士,逛以圈坛子,也许未必再转回来逛。
24。师说
新手或业余爱好者想当编剧,应该向谁学习?谁是可以信赖的老师?这是被问到最多的问题。
无非有几种:第一,前辈高人;第二,经典成功作品;第三,理论指导书籍。
前辈高人不必说,能碰到是你的福气,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机会的(假冒高人倒有不少,包括自己,哈哈),因此后两种是大多数朋友的必然选择。
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经典成功的作品。怎么才算经典成功呢?可以参考每年的收视率,在排除政策等干扰后,根据口碑选定。比如《半路夫妻》、《亮剑》、《麻辣婆媳》、《贫嘴张大民》等。根据自己的擅长,结合市场的需要,确定题材范围,重点分析。
问问自己和身边的亲友朋友,为什么喜欢这部剧?喜欢剧中哪个人物?哪个情节印象最深刻?哪里与众不同?对故事有什么感想?……等等,越详细越好。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抓住成功作品的真正闪光点。
之后,具体分析人物关系是怎样设计的?故事情节是如果铺陈的?那些观众最热爱的闪光之处,究竟是如何展现出来的?不要怕麻烦,反复“拉片”,列出人物关系表,自己总结分集梗概,总结戏眼在哪里,体会其自身的节奏感……最后,在烂熟于心之后,设想自己如果来写同样的故事,会有什么不同?
多看,多想,多学习,摆正心态,努力提高基本功和眼光。别总想一口吃个胖子,写出个《红楼梦》来,谁都不是曹雪芹。
经常还有朋友问,看编剧教材好不好。的观点,好莱坞的,适当看一些,明确一些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还是很必要的;至于国内出版的电视剧编剧类教材就算了,全是大而不当,理论上头头是道,干货一点没有,而且与市场严重脱节。其实看看作者的简历就知道,多半自己也没写过什么成功的东西。如果不是为了装点书柜门面,与其花冤枉钱看废话加空话,还不如买点d版好剧回家自己看着有用。
各行各业,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干编剧,早就没师傅领进门了,究竟能像孙猴子七十二变还只是猪八戒三十六变,都看自己的造化。天赋是一方面,虚心的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更重要。孔老二说过,“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都是要不得的。
看完您的贴子,我的收获实在太大了。
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我的感受,这么说吧——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战士,终于抬头望见了北斗星,终于找到了组织的那种感觉。
干编剧我是自学的。就如同以前做主持人也是自学的一样,居然还干得不算太差,在某个城市还是极红的那种。
但在我国,主持无疑是吃青春饭的。此时正好一个朋友说他要拍情景喜剧,见我以前在杂志上发表那么多的文章就问我愿不愿意干,我说我太愿意了!《我爱我家》、《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甚至臭得要命的一些情景喜剧我也看,所以就写了策划和本子给他。但那家伙后来根本没找到资金,一切就只好作罢。但这次意外却使我喜欢上编剧这个工作——至少可以在家里就上班。现在为许多电视台写情景短剧,总算还能度日。但还是不甘心,到底还是想写出来的!
25.展会
对于很多影视公司来说,电视节、电影节并不是真正重要的聚会,真正关键,需要提前准备筹划的是展会。国内影视圈最重要的展会有两个,一个是每年6月份在上海的“上海电视节影视节目展”,一个是每年8月在北京的“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两个展会的影响力基本不相上下,上海展可能更偏南方、更国际化一些,北京展更强调主流,更内地一些。
另外还有四川电视节展会,两年一度,影响力就远不如北京和上海了,规模小,影响力基本只局限在当地。
影视公司参加展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