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穿布鞋的马云:决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个节点(出书版) >

第11部分

穿布鞋的马云:决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个节点(出书版)-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盗版的,上次在香港吃饭,请金庸签名,结果拿出来一看是盗版,很惭愧。因为看得确实比较多,每次看完就忘了,忘了才能再看。最近五年来第一次在马尔代夫度假,睡了3天,醒了就看《笑傲江湖》,这套书认真看了3天。
“何为笑傲江湖?‘笑’,有眼光、有胸怀才能笑;‘傲’,有骄傲才能傲;网络就是江湖。网络是非常不景气的,我这些年走过来,听到很多人骂阿里巴巴一分钱不赚,什么也没练好,皮倒是练得很厚。自己在‘外练一层皮,内练一口气’。1995年做网络,人家认为我们是骗子;1997年提出中国黄页,人家认为我们是疯子;现在人家认为我们是狂人。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坚持自己是对的就做下去。冤枉、误解,在网络中是很正常的。我自己觉得,皮倒真是越练越厚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做网络,各种各样的投资者都有自己的看法,有员工对我们的看法,也有评论界。特别是互联网的评论家,中国的互联网评论家数量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而且他们的积极态度也是超过任何地方的。我们看网上网民的各种评论很多,评论家多了,这个模式行,那个模式不行,众说纷纭。网络现在的变化非常之快。半年以前B2C刚刚热起来,过了3个月突然说B2C不行了;做B2B,B2B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又去做基础设施;变成ASP;现在ASP没搞清楚,又不流行了。这就是网络不断地在变化,如果变化过程当中太在乎别人怎么评价你,你可能真的什么也做不好了。”
第一次“西湖论剑”之后,不仅奠定了马云在中国IT行业的影响力,同时也极大地扩展了阿里巴巴的品牌效应。从2000年第一届“西湖论剑”开始,此会议便慢慢成为一个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公共事件。次年第二次“西湖论剑”召开,这一届马云又有了新的“收获”:杭州市政府把这个论坛加入到了西湖博览会的行列中。
2005年的第五届“西湖论剑”,正值互联网产业迎来它的第二个快速发展期,借用新浪总裁汪延的话来讲:“互联网产业正在迎来第二个春天,一个扎扎实实的春天。”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做完宏大而全局性的演讲之后,“西湖论剑”迎来了真正实质意义的论剑阶段。北大学者张维迎主持圆桌对话,将新浪CEO汪延、搜狐CEO张朝阳、腾讯CEO马化腾以及网易CEO丁磊请到前台,侠客相会,论剑说道。而东道主阿里巴巴CEO马云则坐在台下,静观虎斗。此时的“西湖论剑”已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球互联网巨富智慧交锋的盛会,它所探讨的内容无论是从互联网产业,还是对整个的世界互联网发展,对行业内的人都是有借鉴意义的。马云曾表示“西湖论剑”要不定期地办30届,具体形式会根据当年或者过去一年的网络发展来办。
另外,在2001年,阿里巴巴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扩张时,马云曾一度过分迷信国际人才。当时在马云看来,要成为世界10大网站之一,那就必须用世界一流的人才。马云曾对自己的创业团队成员直言相告:“你们可以做到中层,但无法胜任高层管理。”所以,马云曾经有过规定:“凡是要做主管以上位置的员工,必须在海外,如英国、美国等地受过3~5年的教育,或工作过5~10年。”马云曾从哈佛、斯坦福等高校引进大量的MBA人才,组建了一支超级豪华的团队。在这个豪华团队里,除了后来担任阿里巴巴高级副总裁的李琪,其他人都符合马云的海外奇兵的政策。
但这些高薪请来的“高级人才”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并没有让马云满意。曾经有一个营销副总裁找马云谈项目,那位副总裁给他看了下一年度的营销预算。马云一看大吃一惊,他问那位副总裁:“什么?要1200万美元?我只有500万美元了。”但那位副总裁不停地和马云谈策略,谈计划,并没有真正考虑到现实的种种问题。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马云认识到了这些海外精英存在的问题,他说:“我希望MBA(们)调整自己的期望值,MBA(们)自认为是精英,精英在一起干不了什么事情。我跟MBA(们)坐在一起,发现他们能用一年的时间讨论谁当CEO,而不是谁去做事。”于是,马云便逐步将当初招聘进来的MBA们“请走”,只留下了不到5%的人在阿里巴巴工作。让这些精英离开的原因,据马云解释:“那些职业经理人管理水平确实很高,就如同飞机引擎一样,但是如此高性能的引擎就适合拖拉机吗?业界高手们讲得头头是道,感觉真是很有道理,但是结果却是讲起来全对,干起来全错!公司当时的发展还容不下这样的人。”
国际精英的离去,让马云不得不反思他的人才国际化策略。马云发现创业仅仅是依靠海外的精英是不行的,还得培养本土人才。马云表示:“我马云就是一个普通人,既然我可以管理这么一个国际化的公司,他们为什么不能?他们跟我创业时才20多岁,我请的那么多外国高管,仗打下来都死掉了。结果回头一看,倒是这帮‘土八路’还拿着大刀往前冲。每个人都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他们成长了。我最大的快乐是看到人成长。”
经过一番折腾之后,马云开始注重大力培养内部人才,并开始重视企业人才队伍的自身成长,连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也是以内部培养为主。马云说:“别人提阿里巴巴是黄埔军校,我们就是要做这个事情,但不要刻意做这个事。结果是我们为中国互联网产业、新经济产业培养和造就了大量优秀人才。10年之后,我的考核指标是:世界500强中的中国企业的CEO有多少是从阿里巴巴出来的。这帮人培养出来以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大了。那时就会形成吸收了美国的全球化战略和日本严谨的管理风格,又融合了中国太极的中国流派和中国方阵的局面,那时中国军团在全世界的声音就不会是这么点儿!”
随着阿里巴巴的发展,一个新的问题又随之浮现:原来由“十八罗汉”组成的创业团队,面对急剧的市场变化,产生了后继乏力的状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马云于2007年12月写给员工的邮件里提到:“为了实现公司102年的目标,阿里巴巴集团将继续实行人才梯队战略。除了一如既往地提升自己和引进外部人才的计划,我们将会大力推进走出去的人才战略部署。我们还会加强各关键部门人才的储备、轮岗和接班人制度的建设。”
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是四处挖掘人才,打造一个精英团队,还是从内部培养,组成一个平凡团队呢?在《赢在中国》这档节目中,马云曾给出这样的答案:“创业时期千万不要找明星团队,千万不要找已经成功过的人跟你一起创业。在创业时期要寻找这些梦之队:没有成功、渴望成功,平凡、团结、有共同理想的人。等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再请进一些优秀的人才,对投资、对整个未来市场开拓才有好的结果。尤其那些35~40岁,已经成功过的人,他们已经有钱了,他们成功过,一起创业非常艰难。”
小公司的行业大格局
2000年9月10日的阿里巴巴还只是成立一年的小公司,是一个连盈利模式还不是十分清晰的小公司。但马云并不这么看,他要引领整个互联网行业,所以,由他做东道主,组织了“西湖论剑”这样一个特别的论坛。马云请的嘉宾无论在业界还是公众领域,都比他本人更有名。马云能请动他们,也是因为用著名作家金庸作为杠杆,恰好四人中有三人喜欢金庸。再加上一个行业刚开始,谁有引领的意识,谁就会捷足先登。
互联网泡沫中抱团取暖
第一届“西湖论剑”正值互联网泡沫最严重的时候,外界和互联网业界对互联网的前景都有不同程度的担忧,此时的这个论坛完全可以起到提振信心、抱团取暖的作用。这个作用不光可以借媒体向社会扩散,更重要的是,也可以借此提振阿里巴巴内部的士气,坚定对互联网未来的信心。
品牌和市场活动早于产品出现
前后一共六届的“西湖论剑”与网商大会是阿里巴巴最大规模的市场推广活动和品牌活动。其实,在阿里巴巴的产品未推出来之前,阿里巴巴就进行品牌推广活动,这是非常规之举。后来淘宝就不这么做了,先有产品,才有市场。而阿里巴巴B2B业务在诚信通业务推出前,阿里巴巴竟然举办过两届品牌活动“西湖论剑”,两度将著名作家金庸请到西湖。这样的做法实在是马云的做法。也许他当时并不懂,也许他是在为未来将出现的产品造势,也许他想引领行业的心情太急切,也许他走的是一着险棋。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在这样一个事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条条道路通罗马,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不是因人而生,因事而生,也没有一条道路是完全可以重复的。
武侠文化与借势金庸
最早打动我的其实是淘宝的武侠文化。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金庸作品的忠实读者。但是,虽然为金庸的武侠世界着迷,我和很多读者一样,也认为金庸的世界是一个虚构的、远离我们的世界。他的小说,可以让我们沉浸其中,但也只能在闲暇时用来打发时间。它并无太大现实用途。
因此,当我知道有一家公司用金庸的武侠世界来装扮自己时,真的是惊呆了。
淘宝的武侠文化,让这家公司的每个员工都需要选择一个武侠小说中的名字作为自己的花名。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淘宝系员工的花名,来判断他在这家公司供职时间的长短。如果花名很好,那他一定是个老员工。随手举几个例子:阿里巴巴集团CEO陆兆禧的花名是“铁木真”,首席风险官邵晓锋的花名是“郭靖”,创始十八罗汉之一的吴泳铭花名是“东邪”,马云自己的花名则是“风清扬”。花名之外,淘宝服务卖家和买家的员工则自称“小二”。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与价值观,被马云概括为“独孤九剑”和“六脉神剑”。现在,阿里巴巴内部针对高级管理者的培训项目,被称为“风清扬班”,马云会出来授课。
有一段时间,我听到传言,称马云还曾想自告奋勇要出演《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他和导演张纪中也很熟。后来见到马云时,我还认真地问他此事。结果被他否认,说即使他愿意,公司也不会答应。其实内心里我倒蛮希望看一看马云如何演绎风清扬。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因为对金庸的着迷,而开始对这家公司产生好奇。
马云应该是真的热爱金庸的武侠小说。企业家中和他一样熟读金庸的应该不在少数,和他同城的地产大亨宋卫平也同样是一位金庸迷。但他是第一个大胆到用金庸武侠小说来“武装”自己公司文化的企业家。
一方面,这让淘宝的文化天生就不同于其他公司,让它与众不同,同时增加了用户的亲和感——淘宝的用户中金庸的粉丝应该不在少数。淘宝和金庸,都拥有海量用户。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让这家新创办的公司,借到金庸这位读者最多的中文作家的势能。
2000年的“西湖论剑”就是“借势”的表现之一。2000年,阿里巴巴刚刚创立,但是因为马云请到了金庸,于是,三大门户的创始人王志东、张朝阳、丁磊以及8848的创始人王峻涛都飞到杭州,参加首届“西湖论剑”——或者说“金庸互联网企业家粉丝见面会”。凭借一个活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