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超越自己 >

第12部分

超越自己-第12部分

小说: 超越自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的听力真是增加了吗?答案当然不是。而是你增加了关心的程度,
你 
care(关心)你 
alert(警醒),甚至可以讲:你有了忧患意识!

什么是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所涵括的真是太广了!往大处想,可以是
人民对国家、社会、时局变迁的担忧;往小处看,可以是学生对考试的担心、
居民对窃盗的警戒。总归,凡是认为环境与个人的命运休戚相关而有所警醒,
都可以称为有忧患意识。

然而,忧患意识却也能使涣散的人心振作起来,使淡忘的记忆清晰起
来,使迟钝的感觉敏锐起来。当我们细细观察时,可以明显地看出有忧患意
识与缺乏忧患意识人的差异。譬如同样是听见一声枪响,在贝鲁特的人,会
立刻扑倒;在纽约哈林区的人会弯下腰去;至于在夏威夷,人们只怕会东张
西望,以为是什么车子爆了胎。这种表现的差异,就是因为前者有忧患意识。

你或许要问,我说这么一大番道理的目的是什么。

我的答案很简单:我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你能对许多事情具有忧患
意识。你应该开始关心环境污染的问题、国家施政的方针、世界局势的变化,
更应该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忧患意识,考虑到未来求学的方向,乃至人生的
目标。也可以说:你要把自己放大这个世界的大环境中,而不再一切等父母
师长的安排。

你会发觉,当体育忧患意识之后,许多潜力都能获得发挥,你也能看
得更深、更广,且计划得更长远!


名画法家曹秋圃先生,十余岁就教人写字,但是三十二岁才自觉不足,
而真正下功夫练字。

名画法家曹秋圃先生,十余岁就教人写字,但是三十二岁才自觉不足,
而真正下功夫练字。

我常觉得你不是不够聪明,而是不够傻,今天莱丽叶音乐院艾司纳
(LeonardEisner)教授对你演奏的评语,即印证了我的话。

艾司纳教授说,他发现体有非常好的音感和记忆力,什么曲调只要听
一遍,就能模仿得很像,但是你却不在乐理上用功,所以若没有老师的指点,
拿到一本深的乐谱,常不知如何下手。他又批评,你似乎不爱弹巴哈(Bach)
和莫扎特(Mozart)这些作曲家的古典乐曲,而偏爱抒情和浪漫的东西,却
又常不老老实实地照谱弹,而加上太多自己的见解。对于伟大的钢琴家,那
或许是可以的,但对你而言,那却是不正确的学习态度。最后,他下的评语
是:你弹得很好,但是不够用功!

这句话或许是你一时不能了解的,因为同样的评语,也曾发生在我身
上,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我才真正知道它的涵义。

记得我在大二修篆刻,王壮为教授看着我草草交差的功课时,一面为
我修改,一面感慨地说:“你刻得不错,就是不够用功!”当时我很纳闷,心
想:既然说我刻得不错,又为什么要批评我不够用功呢?第二年,当我在美
术系画廊展出作品时,王老师看到我所画的“桃花源”图,笑着说:“桃花
林”画的感觉很好,问题是,那枝子属不属于桃树呢?我又心想:既然知道
是桃花林,又说画得好,为什么还评论我的桃枝不对呢?又过了几年,我在
新公园开第一次国画个展,王老师莅临会场,在看我一幅有长题的作品时,
频频点头地说:“字写得很好,但是练得不够!”前后连续三次,他几乎讲的
是同一类的活,我终于了解那话中的意思。也就是说我的聪明确实可以创作
出看来不差的东西,但是也由于过度倚仗聪明,缺乏平实的努力,使展现出
来的作品,骨子里不够坚实。就像是在那篆刻之中,刀落得满洒,丰神也不
差,但是因为技巧不够熟练,而“刀法”欠佳。在那桃花源作品之中,气氛
构图都不错,却因疏于观察,而把握不住桃树的特色和精神。至于书法,看
来不错的行草,实际却因为临帖的不足,以致笔画顺序不合章法。

这也使我记起大学毕业不久,有一次参加在台北武昌街精工画廊的一
项当代名家画展。

要知道,那已经是名家展,包括了张大千、黄君壁、林玉山等大师,
而我居然能在被邀请之别,且不沾沾自喜。但是就在这时候,也参展的张德
文教授,在看不我的作品之后,赞赏地说:“画得真不错!”并指着画上的远
山松树:“还是你过去画的样子。”张教授的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
回家之后不断地想,“还是过去画的样子”,是说那已经成为我的风格特色?
抑或表示我没有新的突破?我开始了解,由于自己在大学时的作品就已经被
历史博物馆送去亚细亚现代美展,而毕业的第二年就“应邀”全国美展,靠
着聪明得来的虚名,使我在自满中不知反省,结果连基础都有问题,居然还
不自知。

同年,我在一篇介绍书法名师曹秋圃先生的文章上,看到“曹秋圃十
八岁就教人写字,但是三十二岁才自觉不足,而真正下功大练字”。又在与
林玉山教授的谈话中,知道他二十二岁从日本留学三年归国,开始担任两个
书画社的指导老师,井因连续获奖,在二十六岁获得台展“免审查”的殊荣


之后,自觉不足,而结束家里的业务,再去日本京都深造。

之后,自觉不足,而结束家里的业务,再去日本京都深造。

而今天,我的孩子居然犯了跟我同样的毛病。其实这是我早觉察到的,
譬如我听你弹琴,初学一首曲子,往往觉得感性不差,但是当你真正熟练之
后,在那十指齐飞、眩人眼目的技巧之外,内容却变得贫乏。

我每每在你演奏会中,大家高呼 
Bravo时,看到你面有得色,也回想
到自己的大学时代。所以常对你说:你是“山中无元大木、小草也为尊”,
实际跟大师相比,可能连一个小节都听得出差异。

也就因此,我曾提出俄商钢琴大师哈洛维茨(vladimirHorowitz)的演
奏和你讨论,发现高龄八十多岁的他,直挺挺地坐着,十指似乎轻松地搭在
琴键上,面部和身体的表情不多,指下却流动出如此紧密、情晰而合蕴无穷
的琴音。说实在话,他所弹的曲子,许多都是你早就练过的,问题是:他在
同样的琴键和音符中,却说出了那么多微妙的东西。他快速的音阶如果表现
得像是一颗颗圆熟完美的葡萄,你所表现的却可能有葡萄果酱之嫌。

年轻人!我相信艾司纳教授对你的感觉,就像是我看到一个已经学画
十年,又来拜师的学生,面有得色地展开他巨幅的作品,在看来云烟爱魂、
气热磅磷的画面中,却发现他连树枝都画不好的惋惜。

站定脚步!从头开始!你会发现在那华丽的音符,和看来娴熟的技巧
之后,还有大多不知道的东西。当你退回起点,沿着以前走过的路再行一遍
的时候,会发现那路边有许多珍宝,是你过去只愿一味向前冲,而不知拾取
的。于是同样的路,你再走到今天同样的位置,却可能已经是极为富有的人。

所以我说:你现在需要的不是聪明,而是那甘愿重新来过的傻劲!

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这么一个堡垒。在人生的战场上,他可以一站一
站地败退,但是到那最后的堡垒时。就算下面仍有退路,他也要坚决地与那
堡垒共存亡。

最后的堡垒

昨天晚上菲司来上课的时候,又是“空手到”,连半张作业也缴不出来。
而且在我为别的学生改作业时,她还不断打呵欠,真是失礼极了!但是下课
的时候,她却对我讲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使我一扫心中的不快。

她说: 
“自从到房地产公司做事,每天一大早就开车带着客户看房子,往
往要忙到天黑,回家还得整理房地产的资料,实在是精疲力竭,没有能力继
续学画。可是想想,如果把这已经从事了四五年的唯一嗜好放弃,我的人生
还有什么呢?所以告诉自己,无论多忙多累,绝不停止学画,就算拿不出作
业,看看别人的也好!”这使我想起末代文词人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
的一段话,当时北方的金人侵入中国,宋室南渡,兵荒马乱之际,李清照的
丈夫赵明诚突然奉命独自到湖州去上任,临行时李清照问她的丈夫,如果情
势不好该怎么办?赵明诚回答:“跟着大家逃难,非不得已的时候,先抛弃
辎重,其次丢掉衣被,再其次将画籍卷轴放弃,甚至古器物也可以扔,唯有
所谓宗器,绝不能失去,宁可自己背着、抱着,与身共存亡!”每当我看到
这一段,都觉得赵明诚未免有大男人沙文主义,把收藏看得比妻子的命还重
要。但是又想,如果换成赵明诚本人,恐怕也会采取同样的抉择。这是因为
在他的心中,“宗器”是绝对不可失去的东西。仿佛作战时,在许多军人的


心里,都有自己最后的堡垒,他们可以一站一站地败返,但是到最后的堡垒
时,就算下面仍有退路,也坚决地与那堡垒共存亡。

心里,都有自己最后的堡垒,他们可以一站一站地败返,但是到最后的堡垒
时,就算下面仍有退路,也坚决地与那堡垒共存亡。

在你的心中,可有这么一处?永远维护着、固守着、绝不退让?快乐
的条件,非但不是无忧无虑,而且可能是有忧有虑!快乐是要付代价的!要
被爱,更要去爱;要获得,更得付出!

快乐是什么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无忧无虑、没有负担!”这是你给我的答案。
但是我却要说。 


“快乐很可能正是在有忧有虑、有负担之间所能享有的一种欣悦,如果
真无忧无虑,只怕反不知什么是快乐了!”记得我在你的这个年龄,常看着
大学生,心想要是我进入大学之后,没有了大专联考的压力,该多快乐!但
是既成了大学生,又羡慕踏人社会的人,想他们不用应付功课、考试,该多
愉乐!而在自己真正进入社会,又想如果能每日不用固定上下班,该多快乐!
可是来美之后,学校的课不多,大半的时间可以由我自己支配,要怎么睡都
成,却发现因为闲而发慌。直至找到研究的目标,才觉得快乐。

所以我也常想“快乐是什么?”我认为快乐就像安宁的感觉,如果把
我们放在完全隔音的房间里,一点声音都没有,我们不见得会感觉宁静,甚
至因为从体内会有一种嗡嗡的声音进入脑海,而感觉得发慌。反倒是置身林
野之间,鸟语、虫鸣、竹韵、松涛不断地流入耳际,能给予我们宁静的感觉。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点让我们费心的东西部没有,固然会有短暂的快
乐,接着都可能手足无措,发觉生活失去了重心。

这又使我想起,或许可以用“爱”的道理来解释。

当我们小的时候,觉得快乐就是被爱、被呵护、被照顾得无微不至。
但是年长之后,却渐渐发觉,快乐是要“去爱”,所以会去养小动物,明明
知道他们不懂,却对着宠物讲话。

我们更会去爱子女,明明知道他们回报的,与父母付出的不成比例,
却一厢情愿地爱。甚至当子女成家之后,年老的父母还是为他们操心。至于
没有子女的人,则可能参加许多公益活动,照顾残障、孤老,乃至保护野生
动物。

看那些抱着孩子跑医院的父母,和每天睡晚赶早,忙着公益事业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