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1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耶鲁大学医学院的行为科学家说,这是第一次在科学上证实男女使用大脑不同部位功能。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女人某些事情做得很好,如掌握语言等;而男人另有他们的长处,如喜欢作出判断等。但是以前这些只是推测,无法证实它是天生的还是环境因素造成的。解剖研究也不能提供这方面的证明。
新的研究表明,虽然男女在思考问题时所使用的大脑区域不同,但是他们作出的反应却是相同的。这位行为科学家说,这一发现意味着“大脑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但是,这并不是说男女在智力方面有什么差别。这只是表明大脑能够使用不同的途径来取得相同的结果。
一位神经病学家也认为,某些相同的任务在执行过程中,男人和女人是用不同的大脑区域来完成的,这就导致了执行灵敏度和最后结果上的细微差别,她又说:“虽然这还不是最后的结论,但意味着我们可以揭开大脑更多的秘密。”
科学家们想要搞清楚为什么男孩和女孩阅读时遇到的困难稍有不同。他们还想知道,为什么男孩和女孩在同样遇到阅读障碍时,女孩似乎比男孩更能克服困难。所有这些课题都有待于科学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未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人类有着漫长的历史,有着光辉的现在,他已经雄居于万物之首,他创造了科学和艺术,成了地球的主人,成了真正的万物之灵。但是,他的未来将是怎样的呢,他的形体将是怎样的呢?
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类面临着痛苦的末日,人类将生活在一个十分恶劣的环境中。美国一个学者在一本叫做《寂静的春天》的书中写道:未来的地球将是一个没有鸟鸣,没有蛙声的世界,地球的生态将受到极大的破坏。这种状况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罗马俱乐部(研究未来问题的国际性学术团体,于1968年4月在罗马成立,研究领域涉及经济、通货膨胀、自然资料、环境保护等“人类处境”问题)的科学家们则认为,由于人类过度地应用了科学技术,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超过了地球的负荷,这一切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危险和忧虑。还有些学者认为,人类核武器的使用将引起地球的人造灾变,核战争将在地球周围造成一层厚厚的尘埃,它遮盖阳光,使地球陷入黑暗,地球温度将下降,核爆炸产生的氮氧化物引起臭氧层发生质变,使臭氧分子变成氧分子,大地将在宇宙射线中失去保护。总之,地球将变得阴暗寒冷。这些情况,都将对人类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人类的未来不容乐观。
恶化的生态环境和现代生活方式也将损害人类的健康。由于重金属污染、电磁污染、放射性污染、噪声污染,人们易患各种疾病,如老年痴呆并噪音综合症等,人类的过度营养和过分精致的食物也使很多人患上肥胖病等现代玻所有这些都对人类构成损害,给人类的未来蒙上阴影。
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人类的未来是光明的,人类自身将进化得越来越完善。未来人类的大脑将更加发达,智力将更加进步。
这种理论也有一定的依据。加拿大自然博物馆人类学家卢瑟尔和塞格京认为,从人类的过去可以推测人类的未来。人类从300多万年前诞生起,经历了这样一种历程:双手越来越发达,大脑越来越灵活。人类在自然界雄视万物,不是靠他们的体力,而是靠他们的智慧。中国古代所谓“人者,爪牙不足以供守卫,肌肤不足以自捍御,趋走不足以逃利害,无毛羽以避寒暑,必将资物以为养性,任智而不恃力”。人类能“假物”以为用,使自己成为地球上的强者,这种进化的优势将继续发挥作用。因此,人的脑袋将越来越发达,感觉器官也将越来越灵敏,而四肢将变细变弱。所以,未来人类的模样是大脑袋、大眼睛、小身体、细四肢的模样,不过,这种人类有更高的智慧,在自然界将争得更大的自由。
还有一种理论是均衡进化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进化步伐与动物并不完全一样,因此,不能用动物的进化模式来判断人类的未来。人类的进化不是线性的,人的大脑的发展并不是与时间成正比的。在人类发展史上的某个阶段,大脑的容量增加较快,在另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又比较慢,而智慧的发展与人脑的容量并不是成正比的。从智人到现代人的漫长时间中,人类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额叶还是那个额叶,脑容量还是那么多的脑容量,仍然是1400多毫升。但是,50000年前的智人的智慧与今天人类的智慧早就不可同日而语。
人类有了一个光辉的过去,也将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人类的智慧和理智将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人类将不断地改造自身,克服自己的弱点,使自己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与协调。
原始医药知识的萌芽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原始人为了生存和种族的繁衍,在向大自然展开艰苦斗争的同时,对威胁自己生命的疾病也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医药知识,并发明了简单的医疗工具。从古代医药传说和考古发掘来看,人类最早的医药知识主要是药疗法和外伤治法。原始人由于饥不择食,再加上缺乏科学知识,往往误食某些有毒的植物,因而发生腹泻、呕吐、昏迷甚至死亡的情况。例如吃了大黄这种植物就腹泻,吃了藜芦这种植物就呕吐。经过多次反复,他们逐渐认识到所吃植物和吃后发生的反应之间的联系。当他们发生腹胀、便秘时,就有可能想到用大黄来解除痛苦;当他们食积不化或误食有毒的东西时,就有可能考虑吃藜芦将这些东西吐出来。在他们多次尝试后获得成功时,认识上就会产生飞跃,懂得大黄可用来治疗腹胀、便秘;藜芦可用来治疗食品不化和吐出有毒的东西。医药知识就是这样产生的。司马迁著作中曾记有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之说。随着尝试的增多,医药知识就越积越丰富。
原始人在生产和狩猎中,经常与野兽搏斗,各个氏族部落之间也时常发生争斗,常常会有外伤发生。最初原始人用泥土、树叶、草茎来敷裹伤口。
不久,从不同的敷裹物产生的不同反应中,会逐渐发现一些外用药,从而产生了外治法。在同疾病斗争的实践中,人们发明了用砭石、骨针刺病,于是产生了原始的针刺疗法;用烧热的石块对人身的局部加热能引起缓解病疼作用,从此产生了原始的热熨法;从高烧口渴时喜食多汁液的瓜果中,产生出“养阴退热”疗法;从食欲不佳的人嗅到香气想吃东西,导致了芳香开胃治疗方法等等。原始人的医药知识是在痛苦中摸索出来的,在失败中总结出来的。中国人直到春秋时期还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中国传统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的医学体系。今天,它不仅在中国现代医疗保健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许多国家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50多个民族的总称。每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受不同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就是中国各民族医学的统称,主要包括汉族医学、藏族医学、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朝鲜族医学、壮族医学、傣族医学、彝族医学,以及苗族、拉祜族、畲族、鄂伦春族等民族医学。各个民族医学的发展和现状,因历史和文化的不同,文字产生的早晚等原因,有的民族医学,不仅有丰富多采的诊疗方法,而且较早形成了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有的则以民族文字保留少量的医药书籍,辗转抄录,散在民间,目前尚在进行系统整理;有的则没有文字记载,而只是民间采用的一些单方验方或简易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发掘和整理。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由于汉族人口最多,聚居地域最广,文字产生最早,历史文化较长,因此,汉族医学(简称汉医)在中国以至在世界上的影响最大。在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前,我们不在医学前冠以“汉”字。在19世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并普及以后,汉族医学又有“中医”之称,以此有别于西方医学(西医)。
中国传统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的特点
远古人类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其寿命是很短的。据考古证明,周口店的22名北京猿人遗骨中,寿命最长的为50~60岁,只有1人。
人类对火的利用,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对人类的健康,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如用火熟食,改善了饮食卫生,使食物易于消化。人们还逐渐懂得借助火的温热作用治疗疾玻藏族人民有用热的酥油作为止血的治疗方法,也用艾灸治病;《三国志·魏志》提到北方鲜卑人“知以艾灸,烧不自熨”;维吾尔族早已用灼热的细砂埋肢来治疗关节疼痛。火的利用,为后来酿酒创造了条件,而酒与医药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汉书》以酒为“百药之长”。《史记·扁鹊列传》称,疾“在肠胃,酒醪之所及”。蒙古人民可能早在汉代以前,已能制成奶酒,在元代以前已用马奶酒治疗大出血昏厥的病人。藏族人民用青稞酒糟治疗外敷创口。所以尽管历史前后不一,但用酒治疗疾病是比较一致的。另外,汉、蒙、藏、壮等不少民族,皆有用挑针放血方法以治疗疾玻医和药是密切相关的。药物的发现使用,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记·三皇本记》有“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这启示,药物的发现与原始人的植物采集以及后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一书,已记载120余种药物。藏族人民的祖先,在公元前几个世纪,已认识到某些动物、植物、矿物有治疗疾病的作用。据记载,约在公元前200年,就有人用动物药马宝解救食物中毒者。《神农本草经》已载有内蒙古特产药物肉苁蓉,古代北方鞑靼、突厥、匈奴等民族,也早已知道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中寻找药物来治疗疾病,在《北史》、《魏书》、《新唐书》等书中,就分别记载有马酪、乌头、石硫黄等用来作为药物。这些与蒙古族的医药起源,均有密切关系。
从以上这些内容不难看出,中国传统医学所包括的各民族医学,其起源是基本相同的。它们都来自于生产、生活的实践,都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而且在医药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是在其发展中,受不同条件的影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医学体系。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所以具有丰富内容和多样性特点的原因。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汉族医学的历史最悠久,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最为丰富。
简史汉族医学发源于古代中国黄河流域,其学术体系建立甚早,秦汉时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和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汉医理论基础,一直指导着汉医的临床实践。它的根源主要来自广大人民的长期医疗实践,但也受到民族文化背景,特别是中国